诗词中表现秋的悲凉的名句-经典语录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在古代文人眼中,“秋”往往是萧索、凄清、悲凉、离愁的代名词,而秋风秋雨就更令人不堪了。古人有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霄独坐心如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是昏黄的,天气是阴凉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失去了勃勃生机,寒蝉凄切,荒草遍地,万物凋零,哀鸿遍野,虫儿悲鸣,这样的情景怎不令人怅惘。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就会更加惆怅哀凉。伤春悲秋,仿佛是古人的一个传统,见落花而流泪,见草枯而伤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秋的诗词,今天小编给大家献上关于秋雨的诗词名句38句,望大家收藏备用。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第1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第2句】: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第3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第4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第5句】: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第6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第7句】: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第8句】: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第9句】: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第10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第11句】: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第12句】: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
雨荒深院菊【第13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王维《栾家濑》
【第14句】: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杜甫《秋雨叹》其二
【第15句】: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杜甫《秋雨叹》其三
【第16句】: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第17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陶澹人《秋暮遣怀》
【第18句】: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胡雁翅湿高飞难【第19句】: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第20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第21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第22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第23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西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第24句】: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第25句】: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第26句】: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白居易《雨中题衰柳》
【第27句】: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第28句】: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温庭筠《细雨》
【第29句】: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钱起《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第30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寒飘黄叶多【第31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第32句】: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杜甫《秋雨叹》其一
【第33句】: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第34句】: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雨后秋凉》
【第35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古诗词中你喜欢哪一句豪迈大气的诗词
唐诗宋词一锅菜,元曲加料凑合卖。
古人光有一腔血,当代诗词先代派。
活人禁忌能说die,句越简单味好外。
如何解答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
如何解答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
文/南郭居士
对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首先要了解和说明该句的出处,文体,然后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解读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大方向错了,后面的解释便全是无用功。
具体赏析中还要考虑研究作者创作时的境遇、心情等等,不能就诗论诗,任何诗句都包涵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文化修养,以及诗人的性格和学识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血有肉,才更贴近真实。
接下来就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具体解析,古诗词一般由三个内容组成:(一)、意境 (二)、语言 (三)、形式。诗词具有凝练、抒情、篇幅短小而又丰富的特点,因此既要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又要靠自己去领悟和想象,甚而体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奥妙。
比如解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先要交代该句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首诗中的句子,然后说明它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通常被认为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再对诗句做详细解释和总结。
再比如,如何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解析。首先说明,句出唐代诗人王昌龄一组边塞诗《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由于是七言绝句,较短,若篇幅不限,就有必要把全诗展示,然后交代主题。它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的愿望。而本句从描写景物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边关的苍凉景象。如果想拓展,还可以对诗句的结构和平仄进行分解。最后结合历史和人文展开论述。
古诗词名句非常多而精彩,我们赏析时要弄清楚句子出处的文体,否则会搞出笑话。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属于古体诗(古风)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格律诗中绝句体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 (宋·辛弃疾·青玉案),属于古诗词中的格律词。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则出自(清·林则徐·对联),但网上有些标明是郑板桥的对联,如果有兴趣,则可以对出处做明确说明。
当然,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写作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格式,本文权作名句赏析的一种意见,供大家交流探讨。(南郭居士·郭军 于陇南)
什么是诗词中的“”对偶”?因何而得名
谢邀
对偶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汉语中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其特点是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有关对偶类型:
【第1句】:在形式上有:
(一)、单句对偶即一句对一句。如:
【第1句】: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孔稚珪·北山移文》
【第2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第3句】: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第4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偶句对偶即二句对二句。如:
【第1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第2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三)、多句对偶即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
【第1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第2句】: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江西滕王阁·对联》
【第2句】:在内容上有:
(一)、正对偶即上下句意思是同类或相近的,是互补的。如:
【第1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2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反对偶即上下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第1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第2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三)、串对偶即流水对,它的上下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所以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如:
【第1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第2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第3句】:在结构上有:
(一)、成分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其中“头重”与“脚轻”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二)、句子对偶。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上下句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从上述中可看出:对偶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
【第1句】:“头重脚轻”,头重与脚轻形成对偶。
【第2句】: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上下句形成对偶。
这样看,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而在格律诗词中讲究的“对偶”应该指的是对仗。因为格律诗词中的“对偶”只是指上下两句相对,而并不包括句中自对。对仗主要包括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的平仄对立和句式的互为平仄对立两个方面。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以会使人误认为对偶和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其实对偶和对仗是有区别的:
【第1句】: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第2句】: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平仄相对。
【第3句】: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对仗是指格律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如: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这个句子虽字数相同,但日下和月上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而”字。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于对偶。又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所以应归于对仗。
由此可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但对仗一定是对偶。只有严格方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式的对偶,常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创作技法。
对仗的用法最早出现在骈体文中。可以说对仗是由汉魏时期的骈偶发展形成的。格律诗词中的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图/网络
为何古人的诗词中爱写“愁”
社会现实,因旧时人民生活苦难,所以多为真实作诗也○
你怎么看待当代诗词中的“老干部体”
中国是个诗的大国。古典诗词,历代各门各派,叱咤风云,不问出身,大显身手。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今声势最浩大、出现最高频的古典诗词汇,可能早已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所谓“老干部体”。
有广东话说,“老干题写诗,口水多过茶”。确实,如今写旧诗的,“老干部体”几乎一家独大。时下艺苑骚坛,什么书展呀,什么诗集呀,什么期刊呀,什么诗会呀,总见“老干部体”最意气风发,最人群攒动,也最见浩荡潮流。甚至诗坛早有人联想说,这股诗风让人想起过去小靳庄老阿姨、老大爷们赛诗台, 镰旗招展,锣鼓喧天下,迈着颤巍巍的步伐,豪迈地朗诵“下了灶王台,又上赛诗台”,写诗成为群众运动,诗人化为扑天蝗虫。
这些话,当然是很不客气的,差不多就是将“老干部体”的写作者鄙为诗坛的“广场舞大妈大叔”,失之温柔敦厚之风,殊乏尊老爱幼之礼。但也可以看出,很多人反感的情绪也是真实的。一句话,三个字,“看不惯”。
“老干部体”这说法,现在已经很难查考,究竟是何人何时提出。但是,这个命名,充满嘲弄、批评、甚至是 “高级黑”的意味,则是明显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所见要以广东杨子怡教授说的最清楚也最好。他说,“老干部体”开始,多指的是那些从官场或企事业单位退休下来的官员们写的古典诗词,主要特征是形式上徒具“古风”外表,内容则像官场讲话一般思想陈腐、套话连篇、毫无生气。后来,这个名号不胫而走,涵盖的群体逐渐扩大,但凡是类似作品,不管你何职何业、是芳龄还是青壮,都戏谑地称为“老干部体”。
一般来说,“老干部体”的始作俑者,首推郭沫若大师。过去写诗填词是很严肃规矩的事业,是到了郭老师手中,诸如《满江红·庆祝大开幕》、《春雷》等这样的诗作开始出炉,应景趋时,口号满篇,亦新亦旧,了无诗味,并且流布天下,蔚为成风,成为当代诗词创作新潮流,也是大方向。
所以,一般而言,论当代“老干部体”的文学渊源,实自1950年代“诗歌下放”的时代,而其中的郭沫若先生堪称新祖宗。
但是,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老干部体”这个名目虽然是新的,这个名词过去没有出现过,但是不代表它的实质在历史上没有。
按杨子怡老师的说法,“老干部体”的真正渊源,是历史上的“台阁体”。现在的“老干部体”,实质就是时代的变种,是“新台阁体”而已。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场,就有大量的这种以“老干部”为主体,歌功颂德,官场习气极重又极其没有内容、缺乏价值的作品。
过去的那些宫体诗人,处在那个环境下,需要应酬呀,需要交差呀,需要向上表白心迹呀,需要人脉串联呀,免不了应景随时,此唱彼和,歌颂盛世,写些形式主义的诗歌。所以,杨教授说,像我们熟悉的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王维 《和贾至 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和贾舍人早朝》,说白了也是典型的唐代“老干体 ”。 只是,他们这些人,本身都是诗坛大咖,大手笔,写的再”老干部“,也还可观,至少不讨人厌。
可以说 ,“老干部体”是源远流长,代有才人出,古今诗坛都不乏它们的存 在 ,且人数与作品都不少,是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说到这,问题才真的来了:既然“老干部体”是古已有之,至少也不扰民,为什么还要批评它们,是否应该批评它们?
我个人的态度,很直接:需要并且应该去批评。而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批评“老干部体”,重点要批评的对象不是写这些诗的”老干部“,其用意不是要剥夺”老干部“们写诗的权利,甚至着重点也不是在纠缠诗的好坏,而是要在坚定一种“古雅”的、正宗的、严肃的诗学立场,即反对一种不良的诗词程式与诗歌风气。
我想,即便是对老干部深恶痛绝的朋友也会明白:吟诗写作,也是“天赋人权”,诗歌创作也应该多元化,一些老人退休后,含饴弄孙之余,以写诗修身养性,是极正当且风雅的事情,理应得到鼓励。即便写的蹩脚了一些,陈腐了一些,也无可厚非,在博大精深的诗词传统面前,所有人都是学生。叫嚣驱逐“老干部体”的那些人,论诗学素养,还多半不如“老干部”们呢!
而在辈分上,也实在还轮不到那些年轻后生跳出来教训。他们自以为沾了点洋气,就咄咄逼人,似乎时时刻刻想让“老人家”们知道什么是诗词,什么文学,关键是还妄想教您知道怎么做人。
这些言论当然是偏激的,但是话说回来,“老干部体”就不值得批评吗?当然不是。
因为,从文学欣赏角度而言,严格地讲,“老干部体”其实质危害在于代表者一种很恶劣的学风、诗风,甚至是“人风”。按照杨子怡教授意见,典型的“老干部体”都有着同一种趋向:1,内容歌德化。2,写作的程式化。3,情感的空洞化。4,风格的官气化。这样批量成产出来的“老干部体诗”,实在让人无法读下去吧。
可以说,这些标语口号式的“诗”,不客气地讲,是“老干部”们把多少年的陈醋拿出来拼拼凑凑出来的“假古董”。装腔作势,陈词滥调,鬼话连篇,看似贴近了现实,实远离了诗词本质,使之不再成为心灵和性情的自然感发,而成为新闻时政之报道,说教连 篇,空洞无物。我们所以要批评它,重点就是在于,这些东西,论文学意义,实在没有价值,会像泡沫一样转瞬消失在诗歌的海洋里;论社会风气影响,是这些写诗群体的主体是老干部,曾长期身处官场,官场文化那些恶俗风气,比如讲套话、打官腔、歌颂送德等也势必潜移默化地渗透入这些诗词之中,完全违背了诗歌的抒情写志、比兴寄托等风雅传统,不是不敢恭维的文学问题,严重点说,是在败坏社会风气。
我想,传统古典文学的学习与写作,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仿效古人,通过学诗学文,让自身变化气质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此即孔子所谓的“兴于诗”。这是传统的古典诗学的目的所在。可是呢,想老干部体这样的创作,是这种古典诗词的宗风完全扭断了了,使它变成了最庸俗的东西,结果是直接增加了国家纸张的负担。
真正的诗人,是犹如屈原那样,或者像当代真正的“老干部”叶嘉莹先生那样,用诗词留下一个节日,一种怀念。而不是像有些老诗人,只会留下一片口水,一地鸡毛,一堆垃圾。这样的东西不批评,本身就是纵容。
2018,11,8,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在诗词文化中,该怎样追喜欢的女孩子
爱情诗写得越好,越容易显出现实热爱的落差。
所以,我的建议是,别幻想持续的诗歌能够打动一个女孩子。能打动的,一首诗就够了,剩下的事,和诗没有关系。恋爱本身就是一首爱情诗。如果你拿写日记的态度来写之后的爱情诗,就当图个乐呵了,与追求已经没有关系了。能把恋爱过得像首诗,就没有诗的份了。如果没有把恋爱过成诗,渐渐的显出热爱的落差,单纯的诗歌提供不了幸福的生活。打动了人家的心,却没有负好责,其实挺耍流氓的。
不能打动的,我只能说,连爱情诗都写不完整,尤其是写不真诚的人,或者说是写完整了写真诚了都不动心的女孩子,这两个人配吗?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在爱情媒婆的世界里,除了高富帅白富美、仍然是有爱情诗一席之地的。爱情诗是一切美好的歌颂者,它的地位永远存在。但存在的基础,必须是对其它美好的开发为前提的。没有其它的美好,没有这些美好丰富的发展,即使是爱情诗,也是会枯竭的。
并且作为诗歌来讲,肯定是对感情的缝隙也感知敏锐的,如果因此提前破坏了美好的感情,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诗歌只适合为爱情开道。怎么追,更多的成份,还是在二人世界怎么过上,最终还是靠主动和厚脸皮上了。否则的话,难道追上一个女孩子,就是为了跟她一起写诗吗?
那些认真脸研究什么样的爱情诗好的人,你是在逗我笑。。。。
《唐诗宋词》中最空灵的诗词有哪些
旷野天低树,
你读过最悲凉的句子是什么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何用摄影技术,还原诗词中的画面
如何用摄影技术,还原诗词中的画面
如何用摄影技术还原诗词中的画面,感觉这个好难的说!
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两层关系,第一层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第二层是对摄影作品画面的意境的理解,这两个都是很主观的东西,你可能会认为这个画面还原了诗词中的画面,他可能会说,这是啥玩意~~~~
所以试着用几张照片还原下试试!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头条号:紫枫摄影后期教学,专注于摄影及后期教学二十年,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透原理,突出可操作性,欢迎关注,查看大量系统实用的教程!
关注后发私信,写 学习 两个字,系统自动回复加入紫枫粉丝群方法,可以下载大量的摄影后期软件,插件滤镜,素材资源,在线交流,辅导答疑,完全免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479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