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及名句-经典语录
《全唐诗》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第1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语出唐·李商隐《咏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遍看历史上的国家与家族,都是勤俭的兴盛,奢侈的破亡。此诗为哀悼唐文宗李昂而作。
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应该勤俭持家建国,反对奢侈浪费之意。“破”,往往被误引作“败”字。
【第2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此门前冷落,再没有从前那么多车马客人了,老大之后嫁与商人为妇。
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只引“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句来说明门庭冷落,无人光顾一类的意思。
【第3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乐游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无边无际的斜阳,灿烂辉煌,无限美好,令人恋羡,可惜黄昏已近,夜幕即垂,美景不长了。
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说明好景不长;或说明某些事物虽然暂时还繁荣,但很快就要衰弱没落;也有人略变其句,反其意而用之,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第4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语出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淘万滤,虽然受尽辛苦磨难,但是,吹尽了泥沙才能见到真金的光辉。
【第5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语出唐·杜牧《江南春绝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千里江南,春天一到,到处是莺啼鸟语,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山乡山庄,酒店的酒帘在春风中飘拂着。
【第6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呼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还迟迟疑疑地怀抱着琵琶遮住半个脸。写琵琶女心怀“天涯沦落”之恨,既不愿抛头露面,又不甘埋没身世的复杂心境,逼真而生动。
【第7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出唐·柳宗元《江雪》。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雪铺地,所有的山峰都不见了飞鸟的踪迹;旷野如银,任何小路上都看不到人的脚印。
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严冬的大雪里独驾小船,仍在湘江上垂钓。诗后人常引用此诗或只引部分语句,来咏写冬日雪景,或孤独处境之类。
你最喜欢的哪位诗人或词人呢?为什么喜欢?他们有什么名句
毛泽东,苏试,李白。
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
苏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名言都可用在生活当中。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出自哪位诗人的名句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如何理解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宇宙的困惑,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古诗文中。不只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富有同样哲理意味的古诗文不在少数,比如李白的一首诗《把酒问月》,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展开思路,共同感慨一下古圣先贤们的集体智慧。
首先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其前四段如下: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
再来看李白的《把酒问月》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写出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全诗如下:
《把酒问月》-唐·李白
今天我们不对全诗做整体评价,针对题主的问题,仅节取两首诗其中的四句作对比。因为这四句诗,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谓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且往下看:
《春江花月夜》这四句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把酒问月》这四句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了:
此两首四句诗均以人、月、流水为一组意象,以明月为永恒的见证,江水无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诗人们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暂上落笔悲伤,转而从人类的绵延中展开话题,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无穷无尽的人类,同永恒的月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恒的画面,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我想,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也正是《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关键之一。而不仅仅是这几句诗,全诗整体的水平也达到历史巅峰,意境空灵旷远,葆蕴人文精神。历来对此诗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譬如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韵律宛转悠扬、饱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可以说将诗歌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说其盖全唐并不为过。
而大约就在300年后的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规劝客人的一段话,也富有同样的哲理意味。在这里,姑且引用这段话再次来阐述一下李白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苏子与客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
唐宋两代,时隔岂止百年,张若虚、李白两人同苏东坡在不同的时空中,迸发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过各自的诗句,仿佛电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传达出了同样的人生经验和感受。从这方面来看,人类恍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环往复,永无停歇。
时至今日,较之往昔,虽然物质世界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是精神层面上,古往今来人人都是平等的,再丰富的物质世界终究只是表象和诱惑,正如苏东坡所说: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译文】:“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成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或许,正是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阐述,才是这些古诗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诗句阐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探求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冥潜于智慧的最深层次,无论经历多久的沧桑岁月也掩盖不了这些的光芒。
问题回答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我还想顺势继续说一些题外话:
关于永恒的话题,“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禁又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是的,与斯文也,吾今览之,感同身受矣!
李白、张若虚、苏东坡三人写水,写人,写月,在不同时空里,发出了一致的感慨。这不正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吗?真叹服于王羲之这一高明的预见!
有诗为伴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今夜有幸李白、张若虚、苏东坡、王羲之四人做客圆桌,一起探讨关于“永恒”的话题,拨开云雾见月明,以往心中的些许苦闷顿时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今夜,他们四人做客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会议之后,他们继续秉烛夜谈,畅所欲言,正所谓“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酒言欢,相见恨晚,感慨万千,彻夜不眠,相与畅谈乎采采,“不知东方之既白”…
做客嘉宾简介: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在当下我国诗人及诗词创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看了看别的回答,感觉上都没切入到重点上。盖因为很多是诗词爱好者,并不只其然,仅仅只是靠自己的想象作答罢了...这里我谈谈目前旧体诗词人及诗词创作的状态。
之前在某问题上提到过,对于旧体诗词有些基础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小范围扎堆玩,算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创作团体。为什么这样?说白了就是旧体诗词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多大的用途(古人讲诗的‘兴观群怨’四个作用,就剩下交朋友了),同时不论是欣赏或是创作,都是需要对古典文化素养有要求的,所以稍微内涵点的都不会对外行的人谈——而且会写诗词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这是说在前面的话,下面我们谈谈“诗词圈”的状态。
目前在诗词圈的构成大概是以下几种形态:
第一是“科班”
这部分人群大多都是以各高校文院的学者、学生团体、家学传承者等构成。如桐城派之传、北大诗社、岭南诗派之传等等。这部分人水平相对比较稳定,专业性强,算是所谓的“正统”、“科班”、“学院派”
网络诗词作者群
这部分是由活跃在各大诗词论坛的人所构成,即网络诗词爱好者为主。其成分复,风格多样,算是“诗词圈”的中坚力量,这部分高者恒高,也有水平极差的。
中华诗词学院、各地方诗词协会之群体
多由爱好文学的退休干部为主。
编外派
这部分通常由各种诗词群、诗词自媒体构成。喜欢写东西,但缺乏甚至是没有文学素养,但对外接触的也最多,毕竟人总会强调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
其次各家诗词创作的风格总体上大概也能分成两种,但写出来很多人不大能看的明白:
实验体
所谓实验体,便是有别于旧体诗词的传统形式,掺杂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表达方式在里头,而其所用的典故、造句遣字也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美学。其本质是在于古典表达范式不足以支撑现代感的表述。
比如嘘堂的《玛笃克》节选:
幼发拉底河,敬礼玛笃克。底格里斯河,敬礼玛笃克。花园已俯身,敬礼玛笃克。通天塔悬浮,敬礼玛笃克。是日祭如在,巴比伦沉默。粘土色猩红,敬礼玛笃克。羊肝谁能觇,谁为星象惑。是夜战火纷,敬礼玛笃克。乃忆圣殿中,神女腰肢侧。
虽然实验体有一些颇有名气的诗词人,如嘘堂,响马等人。但实验体实际上并不可学的东西,很多人都是故作高深,实际上自己写的什么都不知道。
传统派
这部分便是直承古典创作风格,学古人作法。有的人是走到古人中出不来了,写东西便是“玉漏”“额黄”等现代完全消失了的意象,很僵硬,很古板,内容也多为无病呻吟之流
但是有的是学出来了,这部分作者在传统文学的根基上,酝酿出了自己的风格,如陶短房、添雪斋等,但还是少之又少的。
故事低声咽。圣歌中、精灵哭泣,众神垂睫。耳畔依稀曾相诺,许下生生笑靥。风信子、初开季节。金色陨星悄折翼,正恍然、唇角绯红灭。黝黑夜,灰蓝月。○淡银发辫温柔结。待时光、凝如琥珀,收藏心蝶。地久天长之奢望,不是风间一瞥。恋恋者、无从隔绝。迷迭香和玫瑰色,缀白纱七十年如雪,覆你我,终同穴。《贺新郎 埃利斯》添雪斋
誓语终如纸。盖无非、世人言俗,俗言人世。为呓为狂为真谛,为彼南柯朱紫。犹正说、生生死死?斯昨斯今斯明日,孰是非、卷去如潮水。星与目,纷纷碎。年年惊诧年年喟,俱不觉、藓疥怵目,腹心崩溃!名隐才修隆中对,指点新君金匮。仰止噫、真终南址?钓直钓斜焉足较,食无鱼、不愈乎冰里?是新苔,是新蕊?《金缕曲丨后末日》陶短房
以上,便是诗词人及诗词创作的状态,是比较封闭的一种状态。但也正如此,很多活跃在社会公众面前,自诩诗人,大谈诗词的,其实都是一点点文学素养都没有的人。但这些人写的东西,大众看的懂(也就是白话文),然后大谈诗词意境论,天赋论,无非是盲人摸象,不对,盲人摸空气吧了。所以建议初学的朋友,不要想着有什么速成的办法----不管是诗词,还是其他都不可能有速成。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诗经》经典名句有哪些
谢谢!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内容丰富,记录了跨度500年的社会风貌,涉及面广泛,比如劳动、爱情、风土人情……
目前流传最广,用得最多的,当属爱情方面的诗句。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国风·郑风·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周南·桃夭》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郑风·有女同车》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邪》
其中很多诗句,被现在的小说、电视剧取作书名和剧名,非常的受欢迎!
民国,哪个诗人最有名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审美立场和情趣水平不同而评价大相径庭。关键在看影响力和流传之广度。个人认为文史留名须有绝唱之作。如沫若之凤凰涅槃,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闻一多死水,志摩再别康桥,以及鲁迅若干旧体诗等!
现在还有诗人吗
我醉了什么都写,古诗,词,现代诗。有时和一大帮朋友一边干着杯立马点了原创写,我可不管什么格式。我不是诗人,但我在头条有很多诗友。和诗友们唱和,乐在其中就行。你说我写得好,我乐。你说我写得烂,我也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526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