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诗的名句-经典语录
【第1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2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第3句】: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第4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5句】: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6句】: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第7句】: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第8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第9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第10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第11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
【第12句】: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第13句】: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其三》
【第14句】: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第15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第16句】: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第17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第18句】: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第19句】: 豪华落尽见真纯,一语天然万古新。
【第20句】: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你最喜欢陶渊明的哪一首诗
不敢妄谈最喜欢,毕竟没有读完陶渊明全集。但很喜欢那首《读山海经》,全诗如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就起得很随意,说是读山海经,我们还以为陶渊明对这部奇书有什么读书心得,弄半天,他说的无非是他作为一个快乐的农夫的日常生活。当然这个标题也很赞,因为一个人有心情阅读《山海经》这样的书,说明心很静,心情很轻松安乐,阅读的书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
诗的本身像陶渊明很多诗一样,质朴有力,并不难懂,起码从字面上并不难懂。第一句白描,第二句,看到众鸟归巢,他说,你们有家,我也很爱我的家,简直有孩子气的喜悦。第三句,体现了他的生活常态:读书和种植应该是他生活的两大主题,已经翻了地,布了种,农活之余,时时读书。第四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隔深辙有过几个解释,有的说以深辙代表权贵之车,有的说以深辙代表大路,总之无论如何,陶渊明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穷巷无疑,巷子简陋,大车难进,再加上可能路也很远,所以故人也不容易来了,有时候想来看他,走了一半路就被这居住环境给吓回去了。这个情形,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我特别有心得,也很有感受,路远,居住环境又偏僻寒酸,这倒变成一种考验,能够千里迢迢来的,肯定是认为相聚值得花上路途的时间。
这一句的意思,有点类似的诗句是张充和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渺茫度此生。冷淡,就像陶渊明的穷巷,正因为这个考验和隔阂,存下来的、能来探望的,反而才是真正的知己。
当然陶渊明这一句和张充和那句还有区别。陶渊明的这句喜气洋洋,张充和那一句落落寡欢,这是气场完全不同的两句诗。
接下来,可以理解为他和朋友们(也就是克服了穷巷隔深辙的困难的朋友)一起做的事:他们喝酒,去园子里摘蔬菜(因为有欢言一语,可以理解为和朋友欢声笑语)。但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些事,不管是自己一个人做这些事,还是和朋友一起做这些事,气氛都是十分快乐的,陶渊明没有具体写到“我很快乐”这句话,但在他笔下,就连雨和风也非常愉悦: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一切仿佛天成,仿佛恰恰合适的温度,湿度,如此恰到好处,没有动荡的欣喜,却也让人诧异:是啊,为什么能这么恰到处处呢?
顾随特别欣赏陶渊明,他说:古今中外之诗人所以能震铄古今流传不朽,多以其伟大,而陶公之流传不朽,不以其伟大,而以其平凡。他的生活就是诗,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处,浅显而深刻。平凡不易引人注意,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其主要原因是因能把诗的境界表现在生活里。
从这一首诗看,顾随的评价非常中肯,难以说得比他更好。陶渊明确实是因其平凡而伟大,因其自然而深刻。
你最喜欢陶渊明的哪首诗?为什么
世人爱读陶公,爱他归隐田园诗酒风流,躬耕自足,以物质的清贫换取精神的自由。
他一生编织了许多梦想,大多数都悲壮地折戟沉沙,难以实现。桃花源是最美妙和被人传诵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无意间炼就的一丸桃花源,抚慰了多少人的心。
陶公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他虽无名利之心,然长存救世之念。现实不允,这矛盾遂成了他终身隐痛,精神上的症结。每一位萧索的隐士都曾经历壮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无所谓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剑远游。自负才华不输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只待时机一至,必能扬帆而起,辅明主,济苍生,成就一番功业。孰料,事与愿违。乱世难遂良人愿,处处枭雄起烽烟,又有几人真心留他实现济世理想,救万民于水火。
回望来时路,往来无相知。浩大无垠的寂寞袭击了他,无助,无力。
他虽未被惊涛骇浪击溃,却不免要转身寻一处净土去检点自己。自己认为是对的,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不应舍弃。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处地方安放,留存。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写的是什么
谢谢。关于题主的问题,首先要搞清的是《游斜川诗序》是晋人陶渊明为他的《游斜川》诗所写的序。
其次,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岁次甲寅(诗序中的“辛酉”),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于是写下了《游斜川》诗并序。
这首诗及序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全诗如下:
再次,在这首诗的前面,作者还写了一个序。
根据资料,有人对序言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以上是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答案。感谢为我提供图片资料的相关老师,在此深表谢意。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五首诗哪一首最好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农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表面上是写田园风光、物候和日常生活,但内心世界却是借助对田园的描写抒发胸臆,寻求自然的理想,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对和谐的人生的品味和向往。陶渊明创造了大量的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归园田居》五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五首当中,我认为《归园田居》其一最好。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比其他几首多了一些现实的感触,诗人的本性本来就与虚伪的世俗格格不入,喜欢清新美丽的大自然;而官场的污浊约束更增加了诗人对田园的热爱。自由和谐的田园生活,纯洁素朴的田园景色,让诗人感受到了身心的解放,他悠然的、不知不觉的就融入了理想的家园里。
所以,我认为这首最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若有异议,立即删除!
陶渊明有哪些充满智慧的诗
陶渊明,感悟田园之趣的诗人。晋朝末年人氏,他开创了诗歌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他不事权贵,避隐田园的隐士精神,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陶渊明出生在江西浔阳庐山山麓,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他出生不久,家道即中衰,少年时代起,陶渊明就修习儒家之学,立表作一番经世济民的事业。可是,门阀盘据,士族当权的社会,以及连年不绝的天灾人祸,给他的雄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直到二十九岁,他才获得江州祭酒《即文教官》之职,陶渊明虽身在仕宦,由于他与生俱来酷爱自然的情感,使他对官场丑陋的人际关系,异常厌恶,于是经常徘徊在,仕与隐,的取舍之间。直到四十一岁,他毅然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返回田园。因而陶渊明被后世尊称为,田园诗之父。陶渊明归田后,特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以表述他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有关生活的情况。归田后,写诗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留下的诗有120多首,而田园诗占重要地位,他写了五首《归园田居》,尽写田园风光。陶渊明的散文,虽然不多,但写的相当有清新而有情致。他的《五柳先生传》写的正是他的影子。还有他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序,只用了三百多字,就生动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陶渊明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是他的名诗。与宋明理学开山始祖的周敦颐的思想与《爱莲说》独爱莲,他们都有独爱的一面,令后世敬仰。陶渊明的作品当中,以酒为主题的篇章也堪多。但他最惧代表的,我个人认为是他那首《归去来兮辞》因为他赋此诗是明志,辞去了仅任了八十余天的县令之职!晚年的陶渊明,声名远播,慕名求教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江州刺史曾劝他再度出仕,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要贯彻他那,性刚才拙的性格。享年六十三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527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