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诗句

曹植杂诗其一名句-经典语录

杂诗七首·其一

魏晋: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写仰首思慕远方兄弟,遐想托雁带去音信,可转眼之间,孤雁已飞走了,形影不见,无缘会面,又难通音信,惆怅痛苦,久久不平。

身高和脸型哪个更重要

当然选身体。丰满白嫩的身体感观的刺激,决不亚于漂亮的脸蛋。甚至是有过而无不及。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的欣赏角度观念不同。所以选择也不同。

好看的胴体,就犹如一栋结实漂亮的房体,框架美切丰盈圆润。而脸蛋的美,只能表现在表面,局部,整体缺少和谐……

身体和脸蛋二选一,身体肯定是首选!

曹植诗中说洛阳为“名都多妖女”,”妖女“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妖”字的本义的解释乃为贬义:“天反为灾,物反为妖,德反为乱。”这里的“反”字又应作“异”来解释,那便是“反常”、“不同”、“特别”、“异于”等等的解释了。“物反为妖”的“物”字里面当然也包括人,所以按照〈说文解字〉的举例,“妖”字的常规解释便为异于人类的“妖魔鬼怪”等等了。

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汉字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是僵硬呆板地一直沿续着常规的解释,却是根据其本义中的某一部分概念而引申出又一层含义并逐渐地为世人所接受,由此而实现了汉字及由其组成的汉语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当然,出现歧义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妖”字就是其中之一例。后人取其“反”和“异”的概念而用于对某一事物的进一步的形容的时候,就加入了这个“妖”字,当然是褒义的形容。于是,对于女性的美貌的形容就在“原来的“艳”字的前面加了一个“妖”字而变成了“妖艳”,再如“妖妍”、“妖娆(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等等。那么,“妖女”呢?虽然出现的较少,然顺理成章的分析,自然应是褒义的“美女”了,是“妖女”,不是“女妖”。

当然也不该忽略对照“妖”字用在文章或诗句中的什么意境当中。这个“妖”字就在曹植诗篇第一句,即开头一句“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自此之后的內容则皆是对京洛少年的赞扬。由此再看第一句的意思便十分清楚了。那就是“京洛不仅仅有许多的妖女(美女),而且还有许多的青年才俊……。”此番解释或许在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吧。

上联:曹丕曹植曹云金,下联应该怎么对

上联曹丕曹植曹云金。

大家都对的是和历史有关的,那么我来对一个最近比较火的的娱乐圈的吧。

曹丕曹植曹云金

马蓉马苏马伊琍

曹植七步作诗中的“步”,跟现在的“步”一样吗

这个步当然是和现在的步是一样的,除非曹子建他一步迈出去比常人要大得多。

有关曹植七步成诗的说法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七步成诗尚未有定论。

因为这个故事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裴注里也没有记载。七步成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

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也内心惨然,于是便放了曹植。

曹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相煎何太急”的诗句

曹植在曹丕的恶意逼迫下,写的“相煎何太急”!限制其七步之内作诗、做不好就杀之而后快……

曹真和曹植,哪一个才是曹操最看重的人选

曹真是曹操的义子,从小和曹丕一起长大,他并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是不能接曹操的班的。

所以我猜测,你问的是不是曹丕和曹植,曹操更看好谁。

曹昂死于宛城,曹操最疼爱的幼子曹冲早夭,在曹操的儿子中,只有曹彰、曹丕、曹植可以继位。但曹彰有勇无谋,志向就是做个大将军,所以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选择。

曹操爱曹植的才华,也确实想过立曹植为世子,甚至为此事问过谋臣。但,并不是他更爱哪个儿子,他就能成为世子。

选立世子要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曹丕比曹植年长成了他最大的优势。袁绍、刘表就是废长立幼最近的案例,这些曹操都会考虑进去。

另外,曹植卓尔不群,但性格洒脱,不具有治国之才。曹操百年之后,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就要由后代来完成,所以曹丕才是更优的选择。

所以曹操虽然爱才,但世子既要立长,又要立对国家可用的俊才。

要是曹植继位的话,杨修会成为另一个司马懿吗

要是曹植继位的话,杨修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司马懿?

答案是绝对不会!杨修是书生,司马懿是政客!书生的人生最高目标是当辅助君王的贤臣,能臣!政客的人生最高目标是实现帝王梦!一统天下的权力!

杨修若是有司马懿半点的大智慧,就不至于掉脑袋了……

司马懿知道曹操怀疑他有野心,派丁谧去探看,他就看出了曹操的真实目的,立马装出一幅老朽不堪的病态来,故意躺床上装病,耳聋昏愦听不清……

司马懿这个人是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善谋奇策,多次征战有功。最为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司马懿辅佐了魏国三代,在人生后期几乎掌控了魏国的朝政!

杨修聪明不假,智商极高,但都属小聪明,他不懂得大智若愚,识时务为俊杰,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这些。倘是悟出了这几点,何至于死得如此早如此惨!他在曹操面前有过四次露才:"黄绢幼妇,外孙蓥臼”;"活"字谜;"合”字谜;鸡肋事件!另外还有帮曹植出谋划策多次……

杨修的文学造诣很高,一生虽短,却著作颇丰。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传于今世的作品有《答临淄侯笺》,《孔雀赋》,《节游赋》,《神女赋》等等。。。真正将心思花在创作文学上的人,哪有什么权力野心!充其量,出个谋,划个策而已……

杨修被曹操所杀的原因不仅是恃才傲物,而且还有几个原因:一,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怕有后患!二,曹操和杨修政见不同,怕引起后患!三,夺嫡之争让曹操心生愤怒!

曹操为何偏爱曹植

曹操本人还是个思想家、诗人。曹植虽是纨绔子弟,玩世不恭。都非常有文才;常聚集一帮雅士对酒当歌、吟诗作对。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自持清高,风流潇洒。曹操除了深爱聪慧神童般的幼子曹冲以外;曹丕生性古板木纳;曹熊脾气暴躁糊塗。即偏爱多才多艺又与世无争的纯真的曹植。这就是所谓的有种出种,曹操从曹植身上窥视到自己年青时的影子。最后曹植以自己的才华,朝上即吟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打动曹丕逃过一劫。

曹植真的能七步成诗?曹丕是否相煎太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四句经典诗文其实并不是曹植所作,而是罗贯中所作。

七步诗的故事来源于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提到了曹丕打算杀掉曹植,于是命他七步之内作出诗文一篇要是做不出,那就死定了,于是曹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一句做出了六句诗,原文见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罗贯中在改变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这六句有点复杂,老百姓不一定能听得懂,于是将其再继续精简,之后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句版七步诗。


后世有人评价,以曹丕的城府,是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通过这种比较愚蠢的方式来谋害曹植,除了给曹植增加一点名声,给自己留下骂名之外,七步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阴谋。

但是虽然场合可能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但这种兄弟相残的悲凉气氛,的确很有可能是曹植所写。

而且按照曹植的才华,别说是区区六句诗文,就算是更加华丽复杂的赋,也都可以立等可待。

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竟然以为是曹植找人代笔,曹植跪着说:“言出为沦,下笔成章。这种事情您随便考我,代笔这种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有一次,曹操修建的铜爵台刚刚修好,曹操领着几个儿子等新台,看美景,然后让几个儿子每人写一篇作文。结果植拿起笔,不假思索就写了一篇华丽辞藻的赋,曹操这种大文豪都表示很厉害。

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可以看出,曹植的确是有七步成诗的才华的。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755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