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父亲读古诗读后感合集76条-经典语录
归园田居读后感1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对于陶渊明,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正义的化身,刚正不阿;又有些人认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钱不拿,回家种地。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当时那个官场腐败,社会的黑暗,如果他一味的去追寻功名利禄,名留青史,估计历史上也就多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相反,他选择归隐避开这个腐败的社会得以明哲保身,也属明智之举!使他避免成为一个遗臭万年、遭人唾弃的人,或使他避免成为清正廉明的亡魂,他的选择使它成为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隐士形象展现后世!
陶渊明比明朝著名官员早了几千年,三品的官个个从翰林院的士,不晓得陶渊明?这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不理解,说没到陶渊明境界。,这步,承认陶渊明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陶渊明也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他曾经也对官场抱有幻想,一去三十年,于他人生的一半啊(活到六十很不容易了)!但他还能在别人沉浸的跳出泥潭,没别的说,说思维里与常人思维不的哲理。
他也喜欢他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还过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日子不错,的努力的生活,日子过舒服!
可惜,,几千年后的,人是表面上跟着附和陶渊明何等何等的淡泊名利,何等何等佩服他,其实理解,像我开始的说的,说他脑子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理解人少之又少,很。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根据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见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开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对于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他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经典中的经典。在现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声称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趋炎附势……但谁知道他背地里干了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这样的人也不胜枚举,古有屈原、海瑞、张居正、包拯、周敦颐等;今有周*来、雷锋、孔繁森、王进喜、沈浩等。社会在于创造,在于我们去建设她,愿我们的社会拥有明净的天空!
归园田居读后感2
在感到疲惫或者厌倦的时候,我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进行自我解脱,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读上一两首意境幽远的古诗,让心绪在茶香和书页里渐渐地沉淀。
这也许算得上是一种精神疗法,是用外物来转移内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于选择的诗,更必须是宁静怡然的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激昂也没有什么助益,还是回头去找陶渊明先生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淡泊中透出家园般的温馨,我闭上眼睛,在袅袅升腾的茶香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平静而不知愁的岁月。
陶渊明本人就是田园的儿子,他在俗世红尘中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经历了宦海浮沉的磨难之后,他疲惫了,厌倦了,迫不及待地回归到田园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个远离纷扰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来源和归宿。他的归隐田园,是出自一种本能的恋慕,没有任何的矫情,没有任何的无奈,只是一个流浪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家园。
他在田园中完全地沉醉于真心的快乐,摆脱了一切的拘束,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地令人艳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忙忙碌碌,总要说一些不愿说的话,做一些无可奈何的事,天长日久,任谁都会产生疲惫和厌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幸福去找到那个长久的解脱。真正的幸福就来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尘嚣扰攘中不断跋涉的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寻。
归园田居读后感3
已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广,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后都是菊,亦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多闻先生爱菊之情切,甚于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东篱下一簇簇的芳华。大抵都是金黄的明灿的,像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们许太娇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风,也就没能来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园苑的风景。爱菊如痴、视菊如命的先生倒在凄风冷雨中落了个洒脱。后人便说“秋丛绕舍似陶家”或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拳脚。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绘天成田园。留诗126首,人私谥“靖节”,自郝“五柳”。
【1】草房子之纸月读后感
纸月是一个非常漂亮、懂事的女孩,她有一双乌黑乌黑的大眼睛。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纸月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还会背很多古诗词。但她却没有一点点傲气,也从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有什麽高出的地方,总是一副平平常常的样子。她原来在板仓小学上学,家也住在板仓。但是那里的一些坏孩子经常欺负她,所以外婆把她转到了油麻地小学,跟桑桑一个班。
桑桑对纸月的印象很好,桑桑的妈妈和妹妹柳柳也很喜
欢为纸月。有时天气不好,桑桑的妈妈担心纸月走在路上会有危险,还会留纸月住在桑桑家。柳柳和纸月关系也相处的很 好,她们在一起时会讲故事、说悄悄话。
不知什麽原因,纸月有一段时间经常迟到。桑桑找了一个借口想去看看究竟什麽原因。他一大早来到纸月上学要走的路上等纸月,发现原来是板仓小学的三个坏孩子每天都在这条路上欺负纸月,所以纸月才会迟到。桑桑狠很的教训了他们一顿,学校也对他们进行了处理,以后再也没人欺负纸月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了解了纸月学习刻苦,桑桑勇敢,并且乐于助人,我要向他们学习。
【2】草房子之纸月读后感
这学期我读了许多书如:《草房子》、《女儿的故事》、《西游记》、《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等等。从这些书中有的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让我学到了可贵的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草房子》这本书。
《草房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曹文轩,他写过很多作品,有《根鸟》、《红瓦》、《细米》等,《草房子》这本书写了许多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事,如:将一轮与白雀之间毫无瑕疵的事,不幸的桑桑与厄运相拼时的悲伤与优雅。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桑桑与父亲来到油麻地,桑桑认识了许多朋友,因没有头发而被人称“秃鹤”的陆鹤,、心地善良的纸月、美丽多姿的白雀,细条高个的细马,家境富裕的杜小康。主人公桑桑是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他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穿着爸爸的大棉袄,弄得满头大汗;把自己家里的蚊帐拿下来剪成鱼网;把家里的碗柜改成鸽子的高级别墅……虽然在前面他很调皮,但在最后一章,他面对困难的坚强让我敬佩不已。
读完这本书,桑桑的调皮让我难忘,桑桑面对病魔不屈服的精神更是让我铭记于心。
【3】草房子之纸月读后感
其实《草房子》是一个童年的`梦,这梦有欢喜也有悲伤,这个梦发生在油麻地,发生在一个美丽的乡村,发生在一幢幢草房子里。在这个梦里有一个个可爱的人物:桑桑、纸月、蒋一轮、白雀、秃鹤……
当我终于含泪读完了《草房子》时。才知道这本书写了男孩子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而让我感受最深的人物是杜小康,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为他经历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折磨——一次水上事故,使他家的情况一落千丈。因此,他放弃了学业,但是他对学习的渴望丝毫没有减退。
想想,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被迫停学,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但这都没有阻挡住杜小康前进的脚步,他的坚强令我佩服。面对困难,他没有一丝胆怯,总想着要东山再起。这些经历都让杜小康变得成熟、稳重,让杜小康学会了自力更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呀!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我放学回家,经过一座铁道桥,在铁道桥旁的一根限高杆上,有些许泥土。几场雨过后,有一株小苗从那些泥土中冒出来。多么坚强的小苗啊,它能从那一点点泥土中冒出来,尽管它仅仅只活几天,但是那种坚强的意志令我铭记在心。
我用心回味着《草房子》,与它融为一体。《草房子》如歌、如诗、如画,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当我们回眸,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一座座普普通通的草房子吗!
《席慕蓉经典作品》,由当代作家出版社出版,包含散文和诗歌两部分。
散文部分,读起来的感觉,与读龙应台的散文差不多,没有三毛的散文故事性强,也没有余秋雨的散文的历史内涵那么深;诗歌部分,可能我还不了解现代诗歌的特色,或许最近看《蒋勋说唐诗》等古诗比较多,反而无法领略现代诗歌的美。
席慕蓉是四川人,但她的散文里几乎看不出 巴蜀文化的影子,更多的是贴近台湾和香港的文化。而我自己却根本不了解台湾或香港的文化,除了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林青玄的散文还是大学里因为佛禅兴趣而读了一些。
然而在一篇《悲欢之歌》的散文里,我终于找到了“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她有个姐姐,喜欢唱歌,当姐姐唱歌时,家人不允许她唱歌。而她是多么向往能高歌一曲的啊。于是她觉得难受:
“难道就因为她是家里排行 第一,所以对于一切美好的食物她都享有绝对优先的.权利?”
但是当她们长大后,她发现,”在所有的美好的事物之前,姐姐一直都是我的最亲近的启蒙者。”
在去欧洲读书时,姐姐任劳任怨地帮助她解决各种困难时,她才发现了亲情的美好和宝贵:
“难道就是因为她是家里排行 第一,所以就必得这样一步一步牵着我的手带领我前进吗?”
她写到:生命真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啊。
这一段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回忆,因为我也有一个哥哥。
哥哥念小学时就跟着父亲进城读书了,而我留在母亲身边呆在农村。每年寒暑假期间,他回到农村时,母亲多数都是叫我干活,比如挑水、做饭一类的家务活,他却可以在家看书。我感到非常不公平,偶尔会反抗母亲的命令,发展到最极端的时候,我曾经与他打起来,当然我不是他的对手,母亲知道后当然还要教训我一顿。心里既嫉妒他的养尊处优,还要挨他的打, 还要挨大人的训斥和棍子,更加叛逆,于是有了少年的离家躲在山林间不回家和跳堰塘自杀的行为。躲在山林里饿了一天,结果还是自己乖乖跑回家去,母亲没有责怪我。还有一次是高考结束后,由于成绩不理想我决定留在农村奋斗,不愿意去念大学。父亲却并非常生气,因为他已经费了很大力气帮我入读大学了。。。事情以我记忆以来唯一的一个耳光结束。后来我去念四川联合大学,从此离开了农村生活。
青春期的我是有多么地嫉妒哥哥啊,又多么地怨恨父母的不公平。
父亲曾经说起过这些事,而我已经身为人父,完全能理解在那个贫困而劳碌的年代,父母成天为生活奔波。加上哥哥读书成绩好,而我却是中游水平,而父亲并没有因为我高考成绩的不理想而让我务农,而是竭尽全力让我继续念书。如果美有念大学,我想我可能很难离开农村吧。
当我初三毕业时,哥哥教我下棋,军棋,中国象棋,围棋,桥牌,国际象棋,一个暑假全部交给了我。
现在,哥哥的围棋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桥牌,只是在大学时疯狂地玩了几个学期。围棋,在高中和大学一直兴趣很高,现在还偶尔带着Peter看围棋电视节目。国际象棋下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同Peter和太太下,也就是给peter培养兴趣。
从培养Peter对棋类的兴趣的角度出发,我不得不说,非常感谢哥哥当年教我的这些爱好。所以他也是我的“美好的事物的最亲近的启蒙者”。
后来哥哥到深圳工作后,我在第二年也来到深圳打工,吃住都在哥哥的公寓里。见到哥哥,我省却了很多思想之情,免去了很多奔波之苦。
这也正如席慕蓉对姐姐的感激,我记忆犹新。
生命真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啊,而我们,都是唱歌的人。
无论那些歌曲是伤感而抑郁,或苦难而沉重,还是轻快飞扬,我们一起走过青春,走过亲情如水的岁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8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