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的优美文案
忠义英雄的优美句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求两首写忠义的诗句 最好和关羽有关 霸气点 回的好加分
有以下几句:
【优美句子第1句】: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
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优美句子第2句】: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
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第3句】: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第4句】: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
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
——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求两首写忠义的诗句 最好和关羽有关 霸气点 回的好加分
【优美句子第3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
【优美句子第4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
【优美句子第5句】: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
【优美句子第6句】:《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优美句子第7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
【优美句子第8句】: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
【优美句子第9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
【优美句子第10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优美句子第11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
【优美句子第12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
【优美句子第13句】: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中庸》(君子的为人的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
【优美句子第14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含有“兄弟”与“忠义”的诗句有哪些
常用为忠孝两难,忠即忠君〈皇〉为国,孝即孝母,古之从军,忠君报国则难孝敬父母,即为两难。
忠义可解为:忠仍有尽忠报国之义,为大义,故忠君、忠于职守〈责〉,称明大义。
义为义气、情义,间义气。
忠义两难,即尽忠会伤义气,重朋友义气又会疏于职守。
个人价值观决定选择:视事业或社会责任为第一要务,则尽忠职守;重朋友义气则义字当先,友情为重。
两难境地之出现,皆因朋友行为可能。
因所应尽忠〈职责〉多为公认的行为规范,如朋求与此不悖,即不会两难,而朋友欲求违规,才致重朋友义气必违职责要求的两难。
如为真诚之友,不应对朋友有违规之求,陷朋友于两难。
且因己之违规诉求,而致朋友违规受责,也是不讲义气之举。
为友者不伤友,应不算高标准。
如朋友连此事理都不明白,此友是否可交可续就值得考虑了。
对朋友以理,求得两厢好,则两顺非两难了。
如一事不通,另事相帮,亦可表明心迹。
此次虽两难,下次就两顺了。
水浒传中人物的忠义和正义描写的评价
水》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
《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
对宋江,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
【优美句子第1句】: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
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1孝义黑三郎(可现宋江外理家庭关系是孝义为本);○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3呼保义(据考证与宋之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态度之忠)。
【优美句子第2句】: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
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守法习惯。
宋江到了梁山泊之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优美句子第3句】:宋江上梁山前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
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优美句子第4句】: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
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
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优美句子第5句】: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
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
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
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
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
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优美句子第6句】:悲剧的结局。
宋江征方腊,108位好汉还剩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
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
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
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
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
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这三种思想,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定论。
因为每种都包含合理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
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明代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百八人”。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沤歌“仗义疏财,济困扶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忠义”以儒家论理道德为基础,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这正是它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一批忠臣义士,尤其是宋江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志在“酷吏赃官全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但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他们北征辽,南打方腊,“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最后仍被误国之君、无道之臣逼向了绝路。
作者慨叹“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不平现实,发愤为忠臣义士谱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忠义”悲歌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
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忠义”的化身。
“忠”和“义”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
正因为“忠义”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
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
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义”的相互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由于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幼政经史”,加之做过小吏,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浓厚”的“忠君孝亲”的道德伦理思想。
于是他养成了仗义轻财、乐善好施之性,所以河北、山东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在宋江身上,如果说“义”使他结交江湖,济困扶危,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则使他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虽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勉强强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归正”,效忠朝廷。
“义”的反抗性和“忠”的妥协性的矛盾,早在第18回宋江刚一出场时就表现了出来: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案子落到宋江手里,为了“义”,他冒着生命危险,“执法犯法”,先给晁盖通风报信,暗中放走七条好汉,使其在石碣村消灭了前来捕捉的五百官兵,从而正式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七条好汉上梁山,又成了义军的基础和骨干。
不过,事后宋江又想,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工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接着,为了维护自己和梁山的关系,他一气杀死了企图出卖他的阎婆惜,不得不开始亡命江湖的生涯,但这时他既想逃避官府的缉拿,又不愿与官府直接对立而投奔梁山,结果只是暂居在孔明、孔亮、花荣等处,直到清风寨刘高欲陷他于死地,他才带领燕顺、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
但中途突然接到石勇给他的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他便立即改变了初衷,丢下大队人马,回家奔丧。
这里,“孝”的观念不取代了“义”的观念而占了上峰。
其实,“孝”与“忠”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是二而一的东西。
在“教”“义”面前,他以“孝”为先。
这时官府对他正缉拿得紧,他明知回家不会有好结果,但他宁愿被抓坐牢也不想再上梁山背叛朝廷。
“忠”的观念又支配了自己的行动。
到家后,果然被捕,于是他服服帖帖接受了官府断配江州。
临行前,父亲叮嘱他:“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迫过。
倘或他们下山劫持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叫人骂做不忠不孝”。
因此,刺配途中经过梁山泊地界,他宁可多走几里,也要抄小路,为的是梁山好汉拉他入伙。
然而,事与愿违,梁山的刘唐、花荣果然来接宋江了。
刘唐要杀两个押解公人,把宋江救出来,宋江立刻就急了。
忙说:“这个不是你们第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我不如死了。
”说着就把刀放在喉咙下要自刎。
花荣要给宋江打开枷锁说话,宋江却说“贤弟,是甚么话
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
”到了聚义厅,拒绝晁盖援救,同样也振振有词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
”都到刺配入狱的分儿上了,他口口声声还讲的是忠孝一套,可见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多么的根深蒂固。
直到江州服刑,在浔阳楼题了两首诗,其中有“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和“他年得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被人告发为反诗,判刑当斩,梁山英雄冒死劫法场,把他救了出来后,实在无路可走,他才说:“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奔哥哥去……”这才上了梁山。
宋江上了梁山后,和晁盖一起积极斗争。
晁盖死后,他便接任了整个山寨的头领。
作为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宋江一改当初一任寨主王伦的不仁不义、二寨主晁盖的有义无忠,独立推行了“全忠全义”的路线。
他虽然武不如晁盖,文不如吴用,社会地位不如柴进,却能使“众虎同心归水泊”,就因为他“义胆包天,忠肝盖地”。
“义”,是他连接李逵一流人物思想的纽带,“忠”,是他沟通关胜一流人物思想的桥。
“义”,是他深得人心的基础,“忠”,是他结英雄于水泊的目的。
就在《水浒》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作者也深刻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忠义观的形成由来已久。
“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流行。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重谈巷语”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
小说作者施耐庵就是沿着这一长期形式的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18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