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曲艺的优美文案
形容曲艺的句子
“凡起,由人心生也,人心,物使之然也,感而动,故形于声。
”中国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曲艺有哪些特点
曲艺艺术又被称为“说唱艺术”,这表明它是有说有唱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如果把曲艺的特点就只视为“说说曙唱”或“有说有唱”。
那还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还不能真正从理论上揭示它的艺术本质。
我们还需要以大量的曲艺作品和演出形式与其它艺术形式去比较,作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以为“曲艺艺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1句】:说唱故事。
曲艺艺术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演员向观众说唱一段故事。
这是曲艺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最明显的区别。
下面我们就从“说唱”与“故事”两方面作一些分析。
“说唱”(或说或唱)似乎并非曲艺所独有的形式特点,戏剧等也常采用这种表现形式;“故事”在其它艺术形式中也会出现 (如小说、戏剧等)。
但戏剧(特别是戏曲)的说或唱,都不是在“说故事”或 “唱故事”,而是表达说者唱者的态度或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
例如《空城计》中孔明在城楼上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或 《借东风》 中孔明在上坛台之前的一段讲述自己过江经过的大段唱词,都是如此,就是像《追韩信》中肖何唱的“我主爷起义在芒砀”那样追叙刘邦兴兵过程的大段唱词,虽然其中叙述了许多事实经过,包含一定的故事内容,但仍是剧中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叹,这些唱并不是以演员向观众唱故事为目的。
戏剧(包括戏曲)的故事,不是演唱出来的,而是通过演员扮演人物演出来的,所以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见《戏曲考原》)。
小说中的故事是由作者写出来供读者阅读的,他的传达方式自然也与演唱无关。
所以说曲艺艺术的“说故事”和“唱故事”是它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
当然,曲艺艺术在“说唱故事”的过程中,也不只局限于简单地介绍经过。
它也常把摹拟人物、抒发感情和夹叙夹议融入说唱之中。
【优美句子第1句】:在“说唱故事”的前提下,把叙述故事与摹拟人物相结合 。
在叙述故事中,为了把故事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及内心活动表现得鲜明,演员也常采用摹拟表演,即由演员代替人物出现,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就整体来看,它仍有自己的特色。
如京韵大鼓《闹江州》中:我表得是宋江在乌龙院杀了阎氏, 问了个充军发配去到江州关,李万张千二长解,押着好汉黑宋三, 白天不过戴着刑具走, 到夜晚划拳行令一处安眠,我有心叫他们一里二里的往前走,赶多咱才唱到热闹中间, 也无非走了今日盼明日,过了一天又一天。
以上唱词属于说唱人的客观叙述 ,特别是 “我有心叫他们一里二里的往前走 ,赶多咱才唱到热闹中间”更明显地看出,说唱人直接向观众讲唱故事的特征。
说明它不是“演故事”,而是“唱故事”。
接着在客观描述中引出了人物,为了把人物形象生动地传达给观众,演员边叙事边摹拟人物的举止 ,这就融入了摹拟的因素。
你若问马上来的是哪一个?。
谁呀?神行太保甲马戴宗来至街前。
戴宗在马上留神看,啊?见一犯二解差到了马前,我看这犯人好面善,怎么一时也想不到心间,想罢多时认得了,呕,郓城县的那个黑宋三。
甩镫离鞍下了马,走上前深打一躬,口尊:“三哥可倒安然,你不在咱们山东郓城县,到了我们江州为哪般?宋江说:“咳!只皆因赤发鬼小刘唐来把书下,我在乌龙院惹祸端,带酒杀了个阎氏女,充军发配来到了这边……由于曲艺艺术具有这种演员叙事与摹拟人物相结合的手法,虽然它是以说唱来表现故事,也能构成舞台形象的千变万化,给观众形成“一人一台戏”的感觉,如果遇到千军万马的战场,也可变成一人讲述来完成,展示出曲艺艺术的丰富表现能力,但又显然和戏剧的摹拟不同。
以唱为主的大鼓如此,以说为主的相声也是这样。
例如在《请佛龛》中:甲 真有这样的老太太,到初【第1句】:十五买股香烧,还磕头哪!家里年轻人看见了不愿意说:“您烧香有什么用?有钱买点糖吃好不好?”乙 真是!甲 老太太不愿意听了“有什么用?求神佛保佑。
我这么大岁数还活几年,求神佛就为保偌你们 !”实际上老太太保佑谁啦?乙 保佑谁啦?甲 保佑那卖香的啦。
这里老太太与年轻人的对话,也是由演员在叙事中进行的摹拟,发挥了曲艺艺术叙事与摹拟人物相结合的特点。
其它评书、评话中,这种叙述故事与摹拟人物举止言谈相结合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
可以说这是曲艺艺术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这个特点是比较突出的。
【优美句子第2句】:曲艺艺术在叙述故事中也要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
为了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在叙述故事时不但要展现人物的行动,更需要表现人物的各种感情变化,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所以在作品中,要写出人物的丰富感情,演员在演唱时,也要通过自身的创造,充分体现这种感情,把这种感情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受到故事中人物感情的感染,增强所演曲目的感人力量。
如京韵大鼓传统曲目《剑阁闻铃》中表现李隆基思念杨玉环的—段: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 路迢迢涉水登山那惯经?好容易盼到行宫歇歇倦体, 偏遇着冷雨凄风助惨情。
剑阁中有怀不寐的唐天子,听窗儿外不住的叮咚作响声。
忙问道:“外面的声音却是何物也?”高力土奏:“林中的雨点和檐下的金铃。
”这君王一闻此语长吁气, 说:“这正是断肠人听断肠声!”以上是交代故事的发展过程,到李隆基听到高力士回奏以后,引起自己内心的感叹时,则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抒情。
“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 怎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
洒窗棂点点敲人心欲碎,摇落木声声使我梦难成。
当啷螂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冬从被底生。
孤灯儿照我人单影, 雨夜儿同谁话五更。
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莫不是弓鞋儿懒踏三更月? 莫不是衫袖儿难禁五夜风? 莫不是旅馆萧条卿嫌闷? 莫不是兵马奔驰你心怕惊?莫不是芳卿心内怀余恨?莫不是薄悻心中少至诚?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空叫我流干了眼泪盼断了魂灵!”通过以上的叙述,演员代替故事中的人物抒发感情,使观众看到所述人物感情的逼真,创造了典型环境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种“代言”式的叙述中,实际也包含着演员(或作者)自己对故事中人物感情的表达。
【优美句子第3句】:叙述故事与评论相结合。
由于曲艺中的故事是由演员讲唱出来,讲唱者本身并不扮演具体人物;因此,演员不但能够客观叙述故事,而且还能与观众直接交流情感,表示自已对所述事物的看法,在边叙事中边进行评论。
例如联珠快书《蜈蚣岭》对恶道人王飞天的介绍便是:表得是蜈蚣道人王飞天,他在那蜈蚣岭作恶多端,抢劫民女,霸占良田, 打劫商客,杀人放火,真正是无恶不作罪孽滔天。
这段引文是联珠快书的“注头”,在介绍故事中人物时,叙事与演员的评论相结合,能够使观众对所述人物有个概括的认识,这种方法在扮演人物的戏剧中是比较少见的。
在评书或评话中,由于演员与观众有更广泛的交流自由,故此,这种叙事与评论的相结合更得以充分发挥。
甚至可以不受所讲内容的限制。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评论必须适度,并在适当的时机运用 ,否则很容易产生概念化的倾向。
因此,在曲艺艺术中,凡是作者评论时 ,都是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还是以故事中的人物行动打动人心,这种评论只能是“画龙点睛”地起到提示作用。
总之,说唱故事是曲艺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与其它文学艺术形式的明显区别 。
但是,也有些艺术形式与此相似。
例如歌曲中的叙事歌曲,就故事的叙述方式讲,也是以曲调“唱故事”但它的曲调规律和演唱方法都与曲艺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就需要我们探讨曲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一曲多变。
【第2句】:一曲多变。
这个特点是指以唱为主的曲种而言,这类曲种占曲艺中的绝大多数 (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
多年来观众对它的欣赏,都是既听故事,又听唱腔,而且对有些曲种则是听故事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唱腔的欣赏,所以促使许多曲种为了更便于说唱故事,就根据当地语言的自然音律构成唱腔,实际就是对其语言自然音律的突出或夸张。
这些唱腔自然形成一套与本地语言相一致的旋律,虽然是“唱”,但其中仍保持着许多“说”的成分,是一种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说唱”艺术,它长期在一个地区流传,经过反复演唱,日久天长,演员和观众便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曲调欣赏习惯,不同的曲调就构成了不同的曲种形式,每一曲种的基本曲调,都是以当地语言为骨架而形成的这种“一曲”为主。
有人认为,曲艺的每个曲种都采用固定的曲调,这是一种僵化的表现,不能表现变化着的丰富生活,所以是原始的、落后的现象,必须彻底改造。
这个看法如果从改革的角度说,要求曲艺的唱腔要不断更新,这是合理的;但是,还必须认识到,我国戏曲、曲艺所采用的这“一曲”,虽然在总体旋律、节奏方面有所谓的固定,但这是相对的,而在这“一曲”的基础上的“多变”却是绝对的。
从曲艺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同一曲种中的各段曲目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每段具体曲目的唱腔,却又有丰富的变化,把曲艺唱腔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表现方法,本身是对曲艺唱腔的误解。
简而言之,曲艺艺术的“一曲”是指各种不同曲种的基本曲调,正是这种基本曲调才能显示出不同曲种的艺术特色。
“多变”是在“一曲”的基础上,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使其唱腔出现各种变化,根据这“一曲”与“多变”的关系,在曲艺唱腔上又表现出有以下两个特点。
【优美句子第1句】:规范性。
它是相对稳定的,是指每一个曲种一旦形成 ,这曲种必定具有本曲种的基本曲调,这种曲调是构成具体曲种的最基本的特征。
也就是说无论演唱什么内容的唱词,它的曲调的基本旋律和节奏,都是采用很相近的这“一曲”来表现,它不似歌曲的曲调那样变化很大。
曲艺的唱腔本身具有一种较稳定的规范性 ,曲词写作反而应该适应曲种曲调的这种规范 ,否则便无法演唱(有意改革唱腔的作品另当别论)。
例如凡是京韵大鼓的开头,不管演唱什么内容的唱词 ,它的开头总是以相似的曲调形成相似的唱腔来表现。
如骆玉笙演唱的《剑阁闻铃》与《俞伯牙摔琴》,尽管两段唱腔的内容与形式(句数、字数等)不尽相同,但基本唱腔的变化却很相似 ,都是由开头两句旋律相似的起板 ,经过中间的平唱至本段甩腔结束,它们的总体唱腔旋律是相似的。
就是由不同演员演唱的相同曲种 ,虽然在唱腔上也会有着不同的变化 ,但它的总体唱腔仍是十分相似 。
如小岚云演唱的《大西厢》或《逼上梁山》等,虽然在前两句就运用了高腔起唱 ,但经过中间的平唱,(有时加垛句)以后,仍落回甩腔,构成京韵大鼓“第一落儿”唱腔结构,它本身的组成规律与别人仍是相似的。
曲牌体的曲种同样能显示这种规范性。
例如山东琴书的开头“凤阳歌”,无论表现什么内容的节目,也不管采用什么写法,演员总是按“凤阳歌”的自身曲调演唱。
如果遇到在这前几句中,有的句子字数较多时,演员也仍是在原有节奏的限度内,采取加唱衬字的方法来适应,仍不改变其原有曲调的基本结构。
正是因为曲艺唱腔有这种规范性,所以也就形成每个曲种的基本曲调是区别其它曲种的主要标志。
因此,相同的唱词,如果按不同的曲调来演唱,便形成的不同的曲种,曲艺的“一曲”无论如何“多变”,也总是以自身的基本曲调为主体唱腔,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优美句子第2句】:可塑性 。
虽然每个曲种的基本曲调是有其规范的,基本旋律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为了表现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每个不同的节目的曲调又常有多样的变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例如天津时调的“数子”,本是无旋律变化的数板(实际天津快板就是以这种时调的“数子”为基础而形成的),但通过曲艺音乐工作者的处理,在不同的曲目中,又表现出多种变化,这就体现了曲艺曲调的可塑性。
其它如山东琴书、东北二人转等许多曲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使它在大致相同中,达到了“一曲”与“多变”的统一。
由于曲艺脚本是供演员演唱的,演员便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依自己的感情来处理他所演唱的曲调。
因此,这些曲调也就随着演员的不同理解,很自然地出现各种差异,表现在唱腔上就会出现很大的灵活性。
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两个演员演唱,其唱腔也不会完全相同。
就是每个演员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许多师承曲目,虽然这些曲目都有自成一套的唱腔,但经过每个演员自己多年的演唱,也必然会产生许多变化。
故此,无论什么曲种,许多传统曲目的唱腔,基本是据不同演唱者而异。
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异,才形成同一曲种在演唱上的多种风格和流派。
例如似乎每一位京韵大鼓演员都会唱《丑末寅初》,差不多所有的单弦演员都会唱《风雨归舟》,但他们每个演员所唱的这同一曲目,其唱腔也是颇多差异不尽相同的。
这种变异性,还表现在同一演员在不同时期演唱的同一曲目上。
例如许多著名演员早期演唱的曲目,到晚年在唱腔上一般说也要发生各种变化,这一点,从现存的许多著名演员所遗留的唱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种情况虽然在某些歌曲独唱演员身上也有时存在,但在曲艺演员似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它也体现了曲艺唱腔的可塑性。
过去有人称曲艺唱腔的特点是 “一曲多用”,这是不确切的 ,很容易被人从字面上误解为呆板的套用。
我们称它为“一曲多变”较切合实际情况。
也正是因为“一曲多变”这个特点,使它与叙事歌曲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叙事歌曲虽然也是“唱故事”,但它不是采取“一曲多变”的方式处理唱腔,而是据词另谱,与曲艺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3句】:表演上的特点。
由于曲艺艺术是说唱故事,就必然要有说唱者和欣赏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演员的表演(包括声音的和形体的)就成为曲艺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那么,曲艺艺术中的演员表演具有哪些特点呢?
【优美句子第1句】:曲艺演员的表演,虽然有部分戏剧(包括戏曲)或歌唱的意义,但又不完全同于戏剧 、歌唱等其它形式的表演,而形成曲艺自身的表演艺术——即以“说唱故事”的说唱者的身份出现。
由这种说唱者所伸引出的各种表现方法厂:也只有在曲艺演员的表演中才能出现。
在“说唱故事”的前提下,表演与文学、音乐三者有机地结合,使这三者失去原有的独立性,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
文学与音乐也变成并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和音乐演奏,演员表演也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表演方式,而形成曲艺艺术本身所需要的文学、音乐、表演等。
例如文学创作中的小说,本身是不能演唱的,要使它变成曲艺脚本,就必须得经过改编,就是带有一定韵律的叙事诗,改编成曲艺演唱,也要有一个加工过程(当然,也有些曲种有过直接演唱格律诗的现象 ,但在音乐上需要作专门设计,而且也不能把所有的格律诗都引入曲艺 )。
这种改编并不只是散文与韵文之间的转换,而涉及到故事结构、叙述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曲艺的音乐方面,它是为烘托语言而设。
关于曲艺唱腔,前已论述,不再重复 ;曲艺伴奏中的前奏、间奏等,如果就音乐本身讲,也是为语言(实际是指由语言而形成的唱腔)服务,本身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欣赏价值。
例如京韵大鼓、单弦中的许多曲牌及弹词等曲种的过门或垫点之类,实际也只是为填补语言的间歇,或连接唱腔之间的过渡,本身很难说表现了什么情绪,更有些曲种(如京东大鼓)的伴奏,多是把唱过的唱腔重奏一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弦学舌”,实际这种音乐已经失去独立演奏的意义。
至于说曲艺中的乐器演奏节目,如三弦独奏、扬琴独奏等,如果不与说唱相结合,严格说属于民间器乐节目,虽然在历史上也曾与其它曲艺节目同台演出,到今天已不应划在曲艺范围之内。
所以说,曲艺中所有的音乐都是为烘托唱腔服务,已变成曲艺艺术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无单独存在的价值。
也可以说,曲艺艺术中的文学 、音乐和表演,已经分别成为曲艺文学 、曲艺音乐和曲艺表演等子系统。
【优美句子第2句】: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相结合。
曲艺作为表演艺术,决定了它的演出必须面对观众,因此,曲艺演员的一切创造,都必须与观众合作才能最后完成。
曲艺艺术有自己的欣赏方式,它不同于案头文学,由作家写出作品来供人阅读;也不同于绘画,由画家画出作品来供人观赏;曲艺艺术的欣赏必须在演员创造的同时进行,从这点来分析,它与戏剧相似,但又不像戏剧那样真实地再现当时情景,而是由演员说唱来完成。
正是这种说唱的方式 ,决定了不管讲唱什么内容的故事,或是千军万马的战场 、或是热火朝天的竞赛、或是冰天雪地、或是荒山野岭以及合家欢聚、独伴孤灯……,不管什么场面,而从实际舞台上看到的仍是演员本身在说在唱,除了演员必要的眼神或稍许的动作以外,找不到与故事有关的任何实物(甚至连象征性的景物也没有),演唱中所出现的场景,观众只能依靠听觉来接受(即只能依靠语言的功能来完成,虽然说语言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其它艺术形式同样也能发挥语言的作用),所以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具体形象感,不论怎么说,比起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来要逊色的多;可是,曲艺的观众,却是很能理解曲艺的特点,他们对曲艺演出的要求,也并不像观看电影、戏剧那样要求具体的舞台形象,只要台上演员的表演看着舒服 ,穿装打扮与演出形式协调,他们就能够满足 。
说唱艺术的特点和两人对面谈话一样,谈话涉及的事物不一定像演电影那样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可是谈话双方却都能感到所说的事物的存在,谈话的内容能够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联想。
曲艺的表现力也和观众当时由演员说唱而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有关。
从这个角度说,曲艺艺术中所创造的各种形象,是在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的同时产生,是通过他们无形的合作来完成的。
【优美句子第3句】:演员自身条件的重要性。
由于曲艺艺术主要是以演员的说唱感染观众,自然形成了演员表演为中枢。
曲艺演员本身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演员表演(包括歌唱)水平高低是每个节目成败的关键,所以曲艺演员很重视自身条件的长处和短处,重视创造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表演方法 。
例如京韵大鼓自刘宝全先生改革以后 ,革除了木板大鼓中的乡音,发挥了高亢明亮的特色,并以演唱铁马金戈故事见长,形利“刘派”京韵大鼓;白云鹏则深刻懂得自己噪音,条件不如刘宝全,无法与“刘派”抗衡,便根据自身条件,以演唱《红楼梦》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了自己的“白派”唱腔,也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张小轩又由于自己声音浑厚,雄壮有力,以唱《三国》曲目为主,形成自己气势磅礴的“张派”。
稍后白凤鸣在“刘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噪音条件,以“泛音”行腔,创造了“少白派”;骆玉笙吸收众家之长,发挥独有的“颤音”行腔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骆派”。
林红玉则由于嗓音佳,采用大幅度的表情动作,以表演火炽取胜;其它,如弹词、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等许多曲种,也都如此。
这都显示了演员自身条件在曲艺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曲艺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以“一曲多变”的方式来“说唱故事”的表演艺术。
而又以“说唱故事”为最基本的特点。
“一曲多变”和“表演艺术”也是为“说唱故事”而存在,正是因为曲艺的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 (即说故事和唱故事),所以说曲艺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又是以“说唱故事”为核心。
脱离了“说唱故事”,那“一曲多变”和“表演艺术”可能是戏曲,就不一定是曲艺艺术了。
赞美戏曲的句子有哪些
相声《地理图》的台词:注:马——马志明,黄——黄族民 马:您看这相声啊,是曲艺形式之一。
黄:对 马:曲艺包括的面很广。
黄:是吗
马:大鼓,单弦,坠子,时调,琴书,快板,相声。
黄:对。
马:每一个曲种都有它的地方色彩。
黄:是吗
马:就拿相声来说吧,相声发源地是哪知道么
黄:北京。
马:对了,您看这个说相声的,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黄:对。
马:唱时调的不一样了。
黄:怎么呢
马:天津人最好。
黄:对,天津时调么。
马:唱坠子的,河南人最多。
黄:对 马:唱二人转的, 黄:哪人多
马:吉林省的人多。
唱弹词的, 黄:哪人多
马:苏州府的人多。
唱越剧的, 黄:哪人多
马:绍兴人多。
唱沪剧的, 黄:哪人多
马:上海人多。
唱花鼓戏的, 黄:哪人多
马:凤阳人多。
过去打铁的, 黄:哪人多
马:章丘人多。
掬碗的, 黄:哪人多
马:吴郡人多。
剃头的, 黄:哪人多
马:宝坻县的人多,修脚的, 黄:哪人多
马:定兴人多,练把式的, 黄:哪人多
马:沧州人多,耍猴的, 黄:哪人多
马:吴桥人多,买荞麦皮的, 黄:哪人多
马:宜兴府的人多。
卖豆腐丝的, 黄:哪人多
马:武清县的人多,卖糕干的, 黄:哪人多
马:杨村人多,卖冰棍的, 黄:哪人多
马:这哪的人都有了。
黄:这怎么哪的人都有了
马:这个职业不固定,哪都作冰棍,只要做就得当地买。
黄:对。
马:说相声的还是北京人最多。
黄:对。
马:您的相声说的好呀, 黄:怎么呢
马:我特别喜欢听。
黄:您这是客气。
马:不,我认为,您最大的特点…… 黄:我是
马:就是口甜。
黄:啊,我熟透了,我是那西瓜是怎么着
马:谁说你西瓜了
您的口音甜润,好听。
黄:他们都这么说。
马:听您的口音,您大概不是我们此地人。
黄:对。
马:您原籍是
黄:北京。
马:哦,您是北京人哪
黄:对 马:哎呀,太好了。
黄:北京好。
马:都羡慕你呀。
黄:怎么哪
马:多好,北京好呀,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过去讲究“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万寿山,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卢沟晓月,银锭关山,有着优美的风景,无数的古景呀。
黄:是呀。
马:北京好,北京有三种宝。
黄:哪三种宝哇
马:文化,风景,语音好。
别搬家,住着好。
黄:是啊,您把北京夸的跟一朵花一样,工作调动,我到天津来了。
马:哦,搬咱们天津来了,好
黄:天津也好
马:天津好哇,水旱码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鲜鱼水菜塞不过天津,天津好。
黄:好。
马:天津的观众最爱听曲艺了,天津也有三种宝。
黄:哪三种宝
马:鼓楼,炮台,铃铛镐,别搬家,住着好。
黄:我搬哪哪好,我搬关外去了。
马:东北
好
黄:关外也好
马:东北那是祖国的大门,高粱,大豆,年年丰收,东北好,东北有三种宝 黄:哪三种宝
马:人参,貂皮,芴了草。
马,黄:别搬家,住着好。
黄:我就知道么,我搬保定府去了。
马:保定府好哇,保定府三种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没事弄俩铁球吞着玩玩,可不错。
黄:我狗熊啊,怎么着,没事我吞铁球干吗呀
马:保定府好,就哪住着吧,别动弹了。
黄:我又回北京了,我看你说什么
马:怎么着,又搬回北京来了,啊
打刚才往那一站,一会儿搬这,一会儿搬那,你吃了耗子药了是怎么
黄:你这怎么说话呢
马:有准地方么
黄:我跟你这么说,跟我们职业有关,循环演出,哪不去呀
马:哦,您这个工作么经常的出外
黄:对。
马:哪都去过么
黄:都去过。
马:哪我问问你,北京你常去么
黄:到过,不能说常去,去过。
马:上海去过么
黄:到过。
马:沈阳
黄:到过。
马:齐齐哈尔
黄:到过。
马:南京
黄:到过。
马:西藏
黄:到过。
马:新疆
黄:到过。
马:外国
黄:这没到过。
马:完了,完了,这点你就不如我。
黄:您
马:我是经常的出口……出国。
黄:嗯
你吓我一跳。
马:我经常出国。
黄:出国
马:对,因为我呀,是一位旅行家呀。
黄:哦,您是旅行家。
马:世界各地全去。
黄:经常出国
马:经常出国。
黄:出国您都到过哪呀
马:到过哪呀,你出国过没有
黄:没有。
马:那就好办了。
黄:好办了
马:这个英国你知道么
黄:建交了,知道呀。
马:英国,英国我到过。
法国我也去过。
黄:法国去过。
马:最近我又要走啊。
黄:那您怎么没走哇
马:我要做一次长途旅行,缺一个助手。
沿途上给我做些记录,找点资料什么的,缺这么个人,找不着。
黄:同志,您看我行么,我这叫毛遂自荐。
马:你
你有点文化么
黄:我大学差俩钟头没毕业。
马:这路文化,你去不了哇。
黄:怎么
马:道太远。
黄:远没关系,咱们坐车呀。
马:坐车怕你晕车。
黄:那咱们坐船。
马:怕你晕船。
黄:那咱坐飞机。
马:更不行了,你晕高。
黄:我得什么晕什么。
马:你去不了,你不知道我的计划。
黄:您的计划是
马:走着去
黄:那腿走
马:啊
黄: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游山玩景,记点材料,是不是这意思
马:就这意思。
黄: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马:这么远的道,你走的了
黄:多新鲜,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马:那这么着,我带你去了,咱们就打这走。
黄:打这走。
马:出了门,咱们奔东南角, 黄:东南角。
马:东门官银号,北海楼,龟甲胡同,万寿宫,北大关,河北大街,大红桥儿,西于庄子,丁字沽,南仓,北仓,走蒲口、汉沟,桃花口,杨村,蔡村,河西务,安平,码头,张家湾,走通县,过八里桥,进北京齐化门,东四牌楼,北新桥,交道口,出德胜门,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康庄子,怀来县,沙城,保安,下花园,辛庄子,宣化,沙岭子,宁远,张家口,柴沟,西湾,天镇,阳高县,聚乐堡,周氏庄,大同,孤山,丰镇,集宁,平地泉,三岔口,十八台,卓资山,三道营,旗下营,陶卜齐,呼和浩特,萨拉齐,西包头,过乌拉素海,石嘴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过中宁,走甘肃兰州,西宁,凉州,永昌,临泽,九泉,玉门,猩猩峡,新疆,哈密,巴里昆木,乌鲁木齐,达阪城,库来氏,马齐库车,温宿,泽堡,昆仑山, 黄:还怎么走
马:进西藏。
聂拉木,扎什,伦布,多拉本,天泉,柴达木,齐木,沙尔到拉萨,墨竹工卡,拉里,柴多木,是巴塘、理塘、雅砻江,大渡河过泸定桥,四川成都市,走简阳,资阳,荣昌,永川,到重庆,贵州省遵义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文山,燕山到广西,南宁,柳州,阳朔,桂林市,湖南省,衡阳,株洲到长沙。
湖北省,沙市,汉阳,汉口,武胜关,河南孝感,信阳,驻马店,郾城,许昌,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陕西,灵宝,潼关,华阴县,西安,咸阳,岳县到延安。
黄:都到了延安了。
马:由龙门过黄河,山西省榆次县,太原市,寿阳,平定州,阳泉,井陉,河北石家庄,新乐,望都,保定市,深,武,饶,安,河间,沧州,南皮,东光,德州,平原,禹城,山东济南市,党家庄,张夏,万德,界首,泰安,东北坡,大汶口,吴村,曲阜,兖州,固镇,新桥,曹老集,是蚌埠,门台子。
黄:还怎么走
马:由白关,小溪河,石门山,张八岭,担子街,花旗营,浦口过江南京市。
龙潭,下蜀,镇江,昆山,陆家滨,无锡,苏州到上海。
黄:到了上海了。
马:走松江,浙江,嘉兴,绍兴,杭州,金华到江西,永丰瑞金到福建。
走青州,连城,三元南平,福州,泉洲,金门,厦门,奔山口、广东省,广州雷洲,海南岛,过了九龙,香港到越南河内, 黄:都出了国了。
马: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缅甸仰光,孟加拉印度,加尔哥达,孟买新德里,过巴基斯坦,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安卡拉,过黑海,到苏联,乌克兰,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地海到芬兰。
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丹麦,德国柏林,波兰华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布达佩斯。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索非亚,希腊,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意大利,瑞士,瑞马,法国巴黎,马赛,地中海,直布罗陀,葡萄牙,西班牙,马德里,过英吉利海峡到伦敦。
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冰岛过了大西洋到美洲。
走加拿大魁北克,纽芬兰,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墨西哥,中亚美利加,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维多利亚,圭亚那,巴西,秘鲁,乌拉圭,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圣地亚哥,麦哲伦。
澳大利亚摩尔本,过大洋州,走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莫桑比给,马达加斯加,到南洋群岛,苏门达腊爪洼,西里安,马来西亚,菲律宾,马尼拉,过吕宋到日本九州,门次,下关,长崎,广岛,东京大阪,名古屋,北海千岛,库页岛,勘察加半岛,过日本海到朝鲜。
釜山,大邱,汉城,平壤新义洲。
过鸭绿江,回到丹东, 黄:又回来了。
马:走通化梅河口,吉林省长春市,延吉,双河镇,宁安,牡丹江,林口,佳木斯,木兰巴页,哈尔滨,齐齐哈尔,内蒙古,巴克图,海拉尔,满洲里,呼伦贝尔,阿里山,乌兰浩特,开源铁岭,乱石山,走新城子,文官屯,沈阳,皇姑屯,新民县,柳河沟,白旗堡,大虎山,高山子,青堆子,赵家屯,沟帮子,大凌河,双羊店,锦州,女儿河,高桥,塔山,韩家沟,兴城,白庙,沙后所,前所,山海关。
走秦皇岛,北戴河,昌黎县,到栾州,古冶,开平到唐山。
芦台,汉沽,塘沽,新河五十街坊,东新庄,军粮城,新河,张贵庄,辗庄子,第二文化宫,钱庄,大家沽,无轨车厂大王庄。
过了解放桥,滨江道,和平路,南市,这才到长城影剧院。
马:咱可走着走。
黄:走着走太累呀。
马:累不要紧呀。
黄:怎么办呀
马:你背着我。
黄:我呀
关于曲艺的成语
极登峰】:登峰造极。
比喻达到极点。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登峰造极】:,登:上;峰:;造:;极:最高点。
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境界或成就。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到达极高地。
【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19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