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唯美的句子

描述钱塘潮的优美文案

有关钱塘潮的诗句

钱塘江大潮是历代文人墨客喜于下题材,流散文、诗词数量众多。

例如:《月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梦溪笔谈 钱塘江堤》 ;诗词有: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钱塘江潮】罗隐、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等等。

其中的:“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等名句很好的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的景象。

  苏东坡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  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有许多描述,可给我们很多启示。

例如:“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等。

“惊涛来似雪”,“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

“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是描写涌潮的响声。

还有把涌潮的声音喻作“雷霆、惊雷”。

有的对涌潮的声和形进行比喻,声形对应,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声形对应比喻,使人有耳闻目睹之感。

又如“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气势。

由上可见,不同的比喻构成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画面。

钱江潮涌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

因此,我们在观赏钱江涌潮时,不仅要看其形,而且要听其声,还要观其势。

形、声、势结合观赏,其乐无穷。

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

赤壁 杜牧 望岳 杜甫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无题 李商隐 钱塘潮春行 白居易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

不知是谁家的两位<\\\/PGN03【第52句】:TXT\\\/PGN>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回答者:faijiangjung - 江湖新秀 五级 1-17 16:28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好66% (2) 不好33%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OK吧评论者: lulu213 - 初入江湖 二级 中心思想: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评论者: i522717425 - 试用期 一级 真赖!!!!!!!!!!!!!!!!!!!!!!v v ^评论者: sisi_tianxian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其他回答共 3 条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

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回答者:匿名 1-17 16:28中心思想: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回答者:amour1980 - 试用期 一级 1-17 16:50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

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

顽皮。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

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

“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

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比如上片第【第3句】: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

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

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

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

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

“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

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

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

(《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

)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

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

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19228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