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情弱者的优美句子
【第1句】: 关于同情的句子
【第1句】:同情,是一种美。
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结,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请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同情者把自己比作高山,而把被同情者看作低洼,那么高山流水只能在低洼里搁浅,而无法反馈。
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他一定是最寂寞的。他以救世主的身份恩赐于凡民,却永远不能获得交流。
有的孩子说:“我也想同情和帮助别人,可是,他只朝我看了一眼,一扭头就走了。”我真想告诉那孩子:去对着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吧,那脸上的表情一定象个骄傲的王子。
【第2句】:同情,是一个褒义词,指同情一个人,给予帮助,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也指对别人的行动表示赞成,但对于同情一个有坏习惯的不能在他做坏事以后再同情,那时的同情,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以其表示赞成,那对这个人就有根本上的伤害,“同情”也就贬义了。所以,同情也要智慧。
【第3句】:同情,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组合的和谐音响。我曾苦苦地追寻过它的色彩显像,包含着色彩三原色中的两种。
没错,肯定没错,请原谅我的自信。难道你没看到,它给被同情者送去的是温暖,为同情者带回的是收获。
【第4句】:哪怕是送一碗热腾腾的饭,哪怕是递一瓶冰透清甜的泉水,更哪怕只是布施你身上仅有的1元钱,只要你用真心,用充满善意的同情,这都是真正的同情。千万别把热腾腾的饭倒在受难者的身旁,更别大张旗鼓地围着受难者布施你那可恶的十元钱,这绝不是同情,这是一种对弱者生命的侮辱和不尊重,这更是一个人品质低下的可笑的举动。
【第5句】:对于一个犯错误的人,不要现在去赞成或可怜他,做错了,就应该受惩罚,惩罚就是为了让这个人下次不再犯,牢记这次教训。倘若你去对犯过一次,二次表示原谅,那没什么,但对一二再,再二三的人原谅,那个人就会习惯这错误的行为,不但屡都不改,而且也改不了,那么,你就毁了他,也就让一个可以变好的人变为一个坏人。
所以,同情也需要智慧。 【第6句】: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可以同情,但在同时,也要帮助他(她)改正,或是在犯错以前提醒帮助,若有智慧地同情,才会赢得别人的称赞,不能以为只要是同情,就是好的,是非不分,助长歪风邪气。
所以,同情也需要智慧。 【第7句】:出于同情的爱,未必持久;但因为爱而产生的同情,必然深刻而长远。
爱需要理解和同情,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因为被理解的爱就像两颗重叠的心,而被同情的爱只能还是两颗心,离的再近,还是两颗心。
【第8句】:同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它时刻萦绕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遇到挫折,苦恼失意时;当你被荆棘刺破,想要退却时;当你……当你……,朋友,同情就会向你涌来,请你坚定自己的立场,走出同情,把同情化作奋斗的动力,成为你跋涉旅途的加油站吧!千万不可因“同情”而停滞你前进的脚步! 【第9句】:同情,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存在;学会同情,会另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人本来就是善良的,当你看到你身边的人因遇到挫折而伤心时,你会受影响,你会为他的不幸而感到悲哀,感到不愉快。
在冥冥之中,都有许多这类事情,而体现出来的,正是人类所拥有的同情——从一件小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同情! 【第10句】:同情不是爱,似乎常人都无异议。但是同情与爱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所以生活中被混淆的同情而发生的爱也时有发生。
说不清是同情错了,还是爱错了,但是同情的爱肯定是错了的。 【第11句】:因为同情是虚伪中最虚伪的一个,我不说同情,因为同情是对别人所有的轻蔑中最轻蔑的一个。
况且,享受痛苦或许也是幸福,比我的平静由虚伪的幸福更美丽的幸福,所以,何以见得她在痛苦着她的痛苦?同情践踏你的尊严,同情斜靠在你颤抖的不幸上,双手抱在胸前,深奥又冷酷的对你微笑。你是不希望看到它的影子的,我知道。
【第12句】:因为同情是感性的,所以因此产生的感情就像快餐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同情有时是一时的良心发现,也许是一时的冲动,也许是一种怜悯,也许是一种公德心,这都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例如,遇到同一类的情况下,你今天可能会表达出同情心,而明天你可能因为心情原因而熟视无睹。同情与爱情相比,同情的力量逊色些,持久性也差些。
因为爱情可以使人发狂,而同情不会。 【第13句】:因同情而爱是不可取的,而爱因没有同情也是不可救药的。
他们彼此独立,又彼此吸引与相爱,但他们最终会彼此远离,这是因为:爱,就会挑剔,就会苛求,爱是脆弱的,不愿看到对方的不足,只能远离,永远在内心保留一份完美的想像。因此,爱有了同情以后就会更美丽,也会在两性关系中维持更久的关系。
【第2句】: 同情弱者的诗句有什么
蚕 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悯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3句】: 关于同情的优美语段
什么是同情?你是不使曾经想要知道? 当一个人,在大雪纷飞之日爬上匍匐在路上,你想流泪吗?人们的心是相连的,你不会怜悯,却不会流泪。寒冷彻骨,一滴眼泪,掉落在他脏兮兮的脸上,他笑了,就那样笑着,睡了。你可能早都忘记了吧!人不能没有了同情。如同人没有了情感。堕落到了如此的程度,还不如好好生活。曾经梦想着,要去帮助,或是去可怜别人。你所谓的同情,就是施舍。是对他人的鄙视。虽然你不曾认为过,但我毕竟看到过。所以,如若你知道了什么是同情,就去关爱和帮助生活中每一位人吧!也许,你会静静沉思,我做到了吗?
当人们说,同情是一种温暖的关怀,是一种体贴和幸福。会给你喜怒哀乐,也许还有更多。同情几多愁?相思何难料。夜晚,夜宁静了,白天是那样的风和日丽。抚摸着,或是一只温顺的小猫,或是一只调皮的小狗,满满地,在想……若是给流浪的猫儿和狗儿一个家,会算是同情吗?也许,在你身陷困境时,你也需要有个人来帮助你,关怀你,同情你,给你继续走的决心。朋友,同情是什么?你的答案不比我差,细细体会,生活中,你同情过什么?得到过什么?又回报过什么?
同情似酒,冲走你的疲惫,让你在醉了的一瞬间清醒;同情是一把伞,为你默默的遮阳遮雨,细细的叮嘱着,往前走,不要怕下雨,有我呢!同情是一滴泪,晶莹剔透,似乎是一碰就会碎,碎了,就在人的心里,酝酿着新的灵魂。同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是那么的不起眼。但豪华的地方,不一定有同情的存在,相反,甚至有万恶与虚荣。同情是一位天使,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降临在他朋友的身上,让他的朋友去帮助他,给他温暖与自豪。同情好象阳光一样温暖,但当你不怀好意的时候,又像冰雪冻结成的剑一样刺骨严寒……不要去伤害别人,让生活中充满阳光,变得快乐,美满!
当人们,来感谢你的时候,你摇摇头,“这是应该的,人”。这是同情的人。大雨漂泊,他可能能像雷锋一样,把与一批在某个已被淋透人的身上,那人要找他,他却一转身,融入到了人群中,当晚,高烧40度,烧瞎了眼睛。这是同情。你会发现,原来同情是如此的美妙,尽管有时付出代价……
他的人生,定会像花一样,要么是树,绝不会是乌烟瘴气。原来,同情,就是这样的,一丝一毫的,让我感动浸入骨髓,我用不想忘,今生来世……
这就是同情,人们所谓的同情。尽管普通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不普通的情谊!有时,你会说……
【第4句】: 古代关于同情弱者的诗
又呈吴郎 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以前已写过一首,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
郎是对人的爱称。杜甫迁居,将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个吴姓亲戚。
这家亲戚一住进去,就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篱笆,防止别人打枣。杜甫不同意这种做法,便作此诗婉言相劝。
②扑枣:打枣。任:听任,不要干涉。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③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④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怕。
转须亲:是说我们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 ⑤即:马上。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⑥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
甚真:太认真了。 ⑦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
贫到骨:一贫如洗。 ⑧戎马:兵马,指战争。
【译文】: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1932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