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培土的优美文案
描写春天种树的句子
关于植树节的优美句子
【优美句子第1句】:今天是植树节,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
爱白杨的挺拔,癌症治疗爱垂柳的柔美。
爱松树不屈的风骨。
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
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优美句子第2句】:造林即造福,栽树即栽富。
眼前富,挑粪土;长远富,多栽树。
【优美句子第3句】:三月曹州风雨齐,眉开柳面鸟初啼。
有情最是人间路,早把春天扶上堤。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我们将一棵棵幼苗种在春雨中,让地球恢复自然,让地球再披绿装。
千万绿源自心中有绿,你说我说不如马上行动,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地球,相约在三月十二植树节
【优美句子第4句】:植树造林,青山永不老;种草栽花,赤县更增光。
【优美句子第5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
【优美句子第6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植棵树,世界将变成绿色的海洋。
植树节,让我们为环境做些贡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优美句子第7句】:如果你在今天植了一棵树,两年后的今天它可实现你一个愿望还按什么按
难道用一只拇指也能植树
【优美句子第8句】:植树造林,创造新天地;移风易俗,改变旧乾坤。
【优美句子第9句】:年年义务植树,无山不翠;岁岁绿化造林,有岭皆春。
【优美句子第10句】:绿色,是希望的火焰;绿色,是健康的源泉。
绿色是大地的色,绿色是树木的颜色。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进,绿色却日渐消亡,让我们推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地球。
【优美句子第11句】:植树节,你也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地球长出美丽的头发来
【优美句子第12句】:在今天,为你种下祝福的种子,历经春雨的滋润夏日的抚慰秋风的洗礼冬雪的恩惠后,将长成一棵挂满吉祥果实的参天大树,给你永远幸福。
植树节快乐
【优美句子第13句】:多一抹绿色,少一片荒凉;多一些清凉,少一份炎热;多一生机,少一点污染。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撑起一片希望的绿荫。
【优美句子第14句】: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从我做起,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优美句子第15句】:一个人栽一棵树那是木,两个人栽两棵树那是林,三个人栽三棵树那是森,每个人都栽一棵树那我们就拥有一个绿色的地球,植树节快乐
【优美句子第16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优美句子第17句】:勤植树,胡环境;闲育花,美大地护花护草护绿人人有责;摘花伐木毁绿人人受责。
【优美句子第18句】:今天是植树节,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
爱白杨的挺拔,癌症治疗爱垂柳的柔美。
爱松树不屈的风骨。
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
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优美句子第19句】:同学们,在植树节到来之前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保护花草,给花坛里的小花浇一点水,给操场上的小树培一培土,一起来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
除词之外我们同学更要争做绿化宣传员、环保小卫士,要爱护我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草一木。
种树郭橐驼传 一词多义:其;而;以;然;且;焉;也。
只是这篇课文出现的。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走路,就像驼背的人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闻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观赏游乐的富豪人家和种树卖果盈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郭橐驼。
看到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
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否还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
”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专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
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
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编辑本段注评得名由来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得名由来)
【优美句子第1句】: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
橐驼:骆驼。
始:最初、原来。
【优美句子第2句】:病偻(l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乡人因形取号,嘲讽残疾不该。
〗 病:患病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偻:脊背弯曲,即佝偻(gōu lóu)病。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然,……的样子伏行:俯下身体走路。
有类:有些像。
者:的样子,代词。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
号,起外号。
【优美句子第3句】: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自己敢于接受,表现豁达自信〗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名:名词作动词,称呼。
[1]固:确实。
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
舍:舍弃。
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
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种树专长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种树专长)
【优美句子第1句】: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介绍住址〗 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优美句子第2句】: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介绍职业,“豪富人”及“卖果者”争相雇请,侧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 业:名词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为:从事,经营。
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
争迎取养:“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
”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注)意谓争相雇请他。
【优美句子第3句】: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正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或:表假设,假如。
移徙:移植。
徙:迁移。
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早结果实。
实,结实。
以:而,表递进。
蕃:多。
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早而且多。
【优美句子第4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再作比较,反衬技艺高超〗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摹仿。
莫:没有谁,代词。
如:赶得上,动词种树之道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种树之道)
【优美句子第1句】: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介绍种树经验。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总括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 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能:本领。
木:树。
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
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
孳:繁殖,滋生。
天: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
致,使达到。
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优美句子第2句】: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介绍种树要领〗 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词。
植木之性:种植树木的方法。
性,方法。
本:树根。
欲:要。
舒:舒展。
培:培土。
故:指用原有的土。
筑:作动词,捣土。
密:结实。
【优美句子第3句】: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介绍管理树木的经验。
以上申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然:这样之后。
既:…之后然:这样。
已:(做)完了。
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
顾:回头看,这里指看。
其:如果,连词。
莳:种植。
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
置:放下,这里指放在一边不管。
若弃:像丢弃了它们。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不会丧失了。
则:那么,连词。
者:助词,无义
【优美句子第4句】: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介以上申述“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
害,妨碍。
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优美句子第5句】: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则:就,连词。
不然:不是这样。
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焉:句中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优美句子第6句】: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苟:如果,连词。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
恩,有情义,这里可指用心。
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优美句子第7句】: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甚者:更严重的。
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
爪,掐,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以:来,连词。
验:检验。
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优美句子第8句】: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说明“他植者”“莫能如”的原因〗其实:那实际上。
不我若:“不若我”的倒装,不如我,不及我。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
若,及,赶得上,动词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为何哉”的倒装,我又能做什么呢
治民之道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爱”民,其实在害民。
(治民之道)
【优美句子第1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转入正意道:指种树的经验。
官理:为官治民。
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指种树之“道”。
【优美句子第2句】: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先表示谦虚。
○再进行类比:以“他植者”类比“长人者”。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业:职业。
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
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烦其令:不断地发号施令。
烦:不断地。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
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
卒以祸:终于因此使百姓受到祸害。
卒,最终、终于。
【优美句子第3句】: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官命:官府的命令。
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尔:你们。
勖:勉励。
植:栽种。
督:督促。
获:收割。
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缫:煮茧抽丝。
而:通“尔”,你们。
绪:丝头。
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
缕,线。
○为女织“烦其令”。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
” 字:养育。
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
遂,成,这里指喂大。
豚,小猪。
【优美句子第4句】: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聚之:召集百姓。
木:梆子。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
辍飧饔:不吃饭。
辍,停止。
饔,早饭。
飧,晚饭。
以:来,连词。
劳吏者:慰劳当差的。
且:尚且。
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
蕃吾生:使我们的生产增加。
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
性,生命。
病:困苦。
怠:疲倦
【优美句子第5句】: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同我从事的活计。
业,职业。
其:大概,语气词。
类:相似。
写作目的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写作目的)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养人”也要“顺天致性”,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
嘻: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善夫:不也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术:治民的办法。
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即指此文。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戒:鉴戒。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重点词语 【第1句】:长(1)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身长八尺。
”引申为“长久地”,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2)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引申为“长大”,如:“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无长兄。
”再引申为“首领”,如:“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
本文的“长人者”的“长”。
是名词用为动词。
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3)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
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第2句】:若(1)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
”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2)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3)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第3句】:传(1)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
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
”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
”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作传 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2)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通假字 【第1句】: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第2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第3句】:既然已(“已”同“矣”,了)句式 【第1句】:判断句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第2句】: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于何名【第3句】: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移之(于)官理,可乎【第4句】: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第5句】:定语后置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名词作动词 【第1句】:病瘘,隆然伏行。
病,患…病【第2句】: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第3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作动词用,手抓,掐【第4句】: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第5句】:.其莳也若子。
子,对待子女一样【第6句】:名我固当。
名:起名【第7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活得长久名词作状语 (1)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
旦暮,从早到晚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达到(2)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硕大茂盛(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结得早;蕃,使……多(4)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
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
安,使……安乐。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使……繁琐。
(7)遂而鸡豚。
遂,使……长成,喂大。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业,以……为职业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为……作传其培之也 培 为……培土动词作名词 或移徙 移徙,移栽的树一词多义 【第1句】:病病偻。
(得…病)故病且怠。
(困苦)【第2句】:害不害其长。
(妨碍)其实害之。
(伤害)【第3句】:虽虽窥伺效慕。
(即使)虽曰爱之。
(虽然)【第4句】:故其土欲故。
(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故不我若也。
(所以)【第5句】:实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
(果实)其实害之。
(实际上)【第6句】:若其置也若弃。
(像)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第7句】:而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早织而缕。
(通“尔”,你们)【第8句】:为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吾又何能为哉(做)【第9句】:以早实以蕃(而且)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以子之道(把)【第10句】:名不知始何名(名字)甚善,名我固当(称呼)【第11句】: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官理,非吾业也(职业)古今异义 【第1句】:故乡人号之“驼”。
乡人(古义:两个词,所有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第2句】:既然已。
既然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第3句】: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第4句】: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第5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第6句】:得养人术。
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第7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窥伺(古义:暗中观察,不含贬义;今义: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有贬义)【第8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官方之理,与“民理”相对。
)鉴赏 从体裁上看,本文既是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寓言体的叙事性散文。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
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本文共五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
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
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这里面要注意三点。
【第1句】: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
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
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第2句】: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
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
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
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
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
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
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第3句】: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直到近年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
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
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
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
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
其实这是省笔。
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
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
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
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
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
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大段的两小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
上下两节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
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
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
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
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
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
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
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
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
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
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三大段。
第三大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
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
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
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
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在百度搜“种树郭橐驼传”。
自己去看。
望采纳O(∩_∩)O
一年级看图写话2人种树写100个字
今天阳光明媚,小刚和小丽一起在公。
他们把种树的坑挖好了后,就先放了一棵树苗,小刚培土,小丽浇水。
过了一段时间,小刚和小丽一起种的小树苗已经长高了,绿油油的叶子,看起来真漂亮真挺拔!树可以美化环境,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是播种的好季节。
有一天,学校组织去山坡上植树,到了山坡上,同学们有的拿着铲子正在用力的挖坑,有的小心地把小树苗移入树坑扶住,有的培土,还有的提着水桶来到河边打水回去给小树浇水。
有几只小鸟在他们的头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象在说:“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家园。
”
二年级植树看图写话用上发芽浇水培土一边一边题目为植树
植树 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我们去郊外植树。
我们先挖坑,然后把树苗放进坑里,小红扶着树苗,小军给树苗培土,小明给培好土的树苗浇水。
我们一边种树,一边唱着歌儿,仿佛看到小树发芽了,不久就会长成了大树。
一年级三个小孩在种树看图写几句话
3月12日是植树节一天天气晴朗,的天空中飘浮朵白云,小鸟们在空乐的歌唱。
小明、小军和小红三个好伙伴一起来到郊外植树。
他们先挖一个树坑后,小红说:“小明你栽树,小军你培土,我去提水。
”没用多少时间,他们就把树种好了。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小明、小军和小红都开心地笑了。
小兔从树林里跑出来,小鸟们也飞过来和小明、小军、小红一起祈祷小树快快长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1933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