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唯美的句子

描述蒙古族的优美文案

赞美“蒙古族”的句子有哪些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草原诗三首 (一)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附塞北草原诗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赞美蒙古族的句子

赞美蒙古族的句子】解答可以写句子: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是历史悠久的强大民族。

他们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自古以来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草原的辽阔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达开朗,而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格外地粗犷、豪放、勇敢,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热情好客。

搜集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的简短的句子

【优美句子第1句】: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优美句子第2句】: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优美句子第3句】: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优美句子第4句】:岁时风俗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答题不易 望采纳

关于蒙古舞的描写、急~~

蒙古族在节日宴庆场合,总少不了长者或专门的吟唱者、被称为“珲锦”或“和勒莫日其”(指善于辞令的祝赞者)吟诵祝词,以增加节日气氛。

祝词可根据其内容分为与牧民生产相关的祝词,如“制毡祝词”、“蒙古包祝词”等;与牧民生活习惯相关的祝词,如“祭火祝词”;与相关的祝词,如“婴儿诞生祝词”、“新人祝词”等;与竞技娱乐相关的祝词,如“游艺祝词”、“三项竞技祝词”等。

祝词大致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吟诵者吟唱时,往往在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理由,即吟诵者要说明自己是以大家的意愿吟唱祝词的,然后对所要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最后在结尾部分表达对未来的祝福意愿。

   祝词的中心内容部分,以所祝愿的事物、事件并按时间顺序变化的场景为描述对象。

如“祭火祝词”:   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   可汗用火石击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为母,   以火镰为父,   ——那发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   我们向你敬献美味的肉食,   祈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   让我们在这幸福中永生。

   表达美好愿望,祈求福、禄、寿的愿望,往往以诗的形式放置于结尾部分,是所有祝词共同的特点。

对于较短的祝词,可称之为祝福语。

蒙古族的祝福语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由长者吟说,主要是对人、事、物的美好祝愿。

   祝词是为祈求祝愿一切事物的美好而创造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人们相信语言魔力时代的产物,由长者或专业的吟诵者在节日庆典或集体收获劳动成果之时吟唱,以此祈求祝福人丁兴旺、牲畜安泰。

   【第2句】:赞词   一首词句华丽动听的赞词,是蒙古族人民豪迈情感与审美情趣的体现。

赞词以赞美一切美好事物且从不同视角进行全面赞美为基本特征。

在赞扬马的词中诵道:  它那飘飘欲舞的轻美长鬃,  好像闪闪放光的宝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  好像结缘的鱼儿在水中游戏;  它那宽敞而舒适的胸膛,  好像天上的甘露滴满了宝瓶;  它那聪颖而灵敏的双耳,  好像山顶上盛开的莲花瓣;  这匹马一身具备了八吉祥徽,   无疑是一匹举世无双的宝马。

  赞词与祝词虽然都蕴涵着对事物赞颂的成分,但祝词是对事物未来的祝愿,而赞词主要是赞美景物,如对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新建的房屋、辛勤的劳动果实、优胜的骏马、相互馈赠的礼物等等进行赞美,即对事物现有的一切美好形式都可加以赞美和颂扬。

  赞词同样也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作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早先融会于各类习俗仪式中。

人们相信这样的赞美能够激发事物的活力,可增强壮志。

早期的赞词并不仅仅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而是通过华丽的语句来取悦神灵以期望得到神的保佑与恩赐,这才是其真正的起源和早期的功能。

人们不了解自然变迁,无法掌握自然规律,因此深信通过语言可以打动神灵。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赞词所赞美的对象更加宽泛,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内容,赞词大致可分为:习俗赞词、景物赞词、生计赞词三类。

每一种赞词都有其特定的吟唱场合,且由专门的吟唱者对赞美对象进行全面的颂扬。

如“赛马颂”,从马匹的形貌起直到整个赛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马的主人所做的赛马前的准备等,都会详尽地描述与赞美。

  赞词是民间口头文学体裁,因此吟唱者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语句,而是根据场景来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即兴吟诵。

因此,赞词不仅是集体的创作,同时也体现着吟唱者的智慧及其艺术表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瑰宝—祝词与赞词所祝福与赞美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从以往的只融会于生产、生活诸仪式的形态中,渐渐趋于在舞台艺术与现实生活中并存发展,并且已成为蒙古族传统的语言艺术典范。

  对于蒙古族祝赞词的整体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赵永铣先生在相关章节中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在此主要参考他的研究,对祝赞词做一介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20725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