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代歌声优美的文案
【第1句】: 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
【第1句】: 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唐)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 歌 一作王郎中席歌妓》
释义:动人的歌声,由青楼传出,辐散到遥远的群山中,幽谷回音,空中几处响起清脆的歌声。歌声飘入云霄,妙音缭绕,似乎要缠住行云不让飞去。
【第2句】: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第二首一作张籍《无题诗》》
释义:唱完新曲,欢乐的女郎们跑远了,只有绿树亭亭玉立在红霞之中,间或传来鹧鸪的鸣叫。
【第3句】: 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北宋)周彦邦《片玉词》
释义:高雅动人的歌声巧似泉水自流,轻柔婉转,浏亮圆润。其间偶尔可以听到如鸣玉器的水石相击之声,清脆悦耳,悠扬远韵。
【第4句】: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转目顾盼四周静坐的宾客们,然后猛然垂下衣袖,唱出了如同雏凤一般的清脆的歌声。
【第5句】: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但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无法与轻柔而上、绵延不绝的张好好的歌声相比,它响遏行云,震惊四方。
【第6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
释义: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第7句】: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唐)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 。
【第8句】: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宋代)史达祖《湘江静》
释义:“碧袖”二句,笔锋陡转,深入写愁。诗句没有写成,哀怨的歌声又突然传来,声声哀怨,融入秋风,把愁境的描写推进了一层。
【第9句】: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唐)权德舆《杂兴五首》
释义: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周围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一曲《刮骨盐》。句中将女子的沉静与周围观众的欢闹相比,更显出她高超的演技和谦逊的态度。
【第10句】: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宋代)晏几道《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释义: 句中“红梅”指《梅花落》曲调。“柳枝”、“桃叶”,一语双关,它们既是曲调名称,又是歌女的名字。前句以艺术上的通感,用嗅觉感受出的“香味”来形容音乐的悦耳动听。后句进而衬托,强调别人的演唱比起那位唱“梅花”歌伎的表演要大为逊色,所以只好退避三舍。
【第2句】: 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第3句】: 形容歌声优美的古诗句有哪些
【第1句】:《琵琶行》唐代诗人 白居易
原文: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第2句】:《张好好诗》唐代诗人 杜牧
原文: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译文: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
【第3句】:《琵琶行》唐代诗人 白居易
原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译文: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 。
【第4句】:《赠花卿》唐代诗人 杜甫
原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第5句】:《杂兴五首》唐代诗人 权德舆
原文: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译文: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周围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一曲《刮骨盐》。
【第4句】: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 ||问:1这些句子用什么手法描写音乐,分别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 答:采用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也为侧面烘托 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问:这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侧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云颓不流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通感和夸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四: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拭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世界,还有侧面烘托,通感和夸张。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苏轼《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 问: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箫声怎样的特点? 用了比喻、渲染、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五个比喻,正面描写音乐,渲染箫声的悲凉,由欢乐转为悲哀,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20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