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优美文案有哪些
《中庸》中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第1句】:,,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第2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第3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第4句】: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白话解: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 【第5句】: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白话解: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
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 【第6句】:子路问「强」。
子曰:「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 ◎白话解:子路问怎样叫做『强』
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
还是北方人的『强』
还是你所谓的『强』呢
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
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
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
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第7句】: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 【第8句】: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第9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
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关于中庸的诗句
【第1句】: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谓教。
道也者,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第2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3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4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第5句】: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第6句】: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 【第7句】: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第8句】: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9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
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
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山,仁爱的人喜欢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恶。
译文: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做儿女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
《中庸》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开的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只有披荆斩棘才能路路通顺。
生活中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付出,少一些自私,少一些贪婪,少一些怨言。
不付出就想得到回报,就好像把月光变成金子一样渺茫。
如果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中庸是什么意思
好还是不好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0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