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活动优美文案
冬至的活动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
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
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
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
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
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
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
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
《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
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
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
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
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
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
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
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
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
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温暖冬至志愿者活动以第三人称写感想
志愿者(义务工作者) 编辑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
”
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
冬天来的很突然,前几日绚丽的阳光还照得上痒痒被红黄颜色泼染的山峰瓦蓝的天空,甚是好看。
小城的姑娘们都还在肆意绽放着青春的时髦,可冬天却已不可逆转的架势阴森森地扑了过来。
也就阴沉沉的几天时间,冬天的脚步声很快传到了家门口。
人流熙熙的城市仿佛就在刹那间被冻着了,骑车的人越来越少了,来往的行人双手抄在口袋内,含着下巴低着头,步履匆匆,而平日宽敞的旅游巴士一下子就被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塞得满满当当。
街道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脱得只剩一身白花花的皮。
当街几片残叶被雨水泡的殷红发胀,寂静地挂在枝头。
公汽候车亭旁一对情侣轻轻地相拥,女孩的双手悄悄地插在男孩棉衣口袋,男孩坚强地用背顶着凛冽的北风冬天的夜是阴暗而漫长的,即使是繁华的街道上,人与人都彼此拉长着脸。
来往的汽车将人流来回地分割,短短的距离就是间隔着冷酷机械的钢铁洪流。
匿藏着十几万居民的城市没有比肩接踵,群情激越的节庆气氛。
反而人人背后都隐含着几分凄凉。
豪华的街道铺着光洁的瓷砖,闪烁的霓虹向来往的人群炫耀着现代都市的华美,而阴暗角落、冰凉台阶上或躺或卧的乞丐又似乎对行色匆匆的人们倾诉了些什么。
冬天的早晨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
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
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
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
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
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在俱乐部,更是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像棉花包似的。
他(她)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晨练。
人工湖结上了一层很厚的冰,一些调皮的小同学在湖上嬉戏打闹,从湖面上不时地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冬天,非常寒冷。
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
啊,我爱冬天,因为,冬天“疾风知劲草”,我爱它的品格
冬至农耕活动
农耕文化——之冬至 冬至的由来及特点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的起源是由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日期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冬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冬至的农业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
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
冬至前后的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
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
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
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
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做好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
冬至的饮食与习俗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所以,中国自古代开始便十分重视冬至,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到现在,北方地区仍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合肥本地更是有冬至吃面的风俗,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
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