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唯美的句子

冬至汤圆的寓意优美文案

冬至吃汤圆有什么寓意吗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

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

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

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以前,在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

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

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冬至为什么吃汤圆的说法二一)潮州话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党至,意思就是坐在家里等着吃。

二)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潮汕民俗在南方一势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据说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

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

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三)区域式的大众化或入乡随俗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北方人喜欢吃饺子,他们就说吃了耳朵形状东西,这样就不会冻掉耳朵,南方的朋友居多不信这一套,我们说“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四)为获得大家对南方冬至吃汤圆的支持,林俊杰特别推出《江南》一歌并一举成名,其中的“圈圈圆圆圈圈,甜甜粘粘甜甜”,“相信那一甜,抵过永圆”都比较形象的刻划出汤圆的特点

关于冬至吃汤圆的诗词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平安皮包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

冬至搓汤圆的作文开头段

我会包饺子,而且包得很好,可是却没包过汤圆,但我相信包汤圆肯定和包饺子一样简单透顶。

冬至那天,妈妈说:“街上卖的汤圆都不好吃,不如我们自己包 ,而且更有过节的气氛。

”我一听,兴奋劲儿就来了。

因此,我就屁颠屁颠地跑去。

把双手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就摘了一小团糯米粉放在两手心,轻轻地揉啊揉,不一会儿一颗像鹌鹑蛋大小的洁白无瑕的粉团就揉好了。

接着,我用左手四个手指托住粉团,再把拇指插进粉团,使粉团在手指间不停地旋转。

不久粉团就变成了一个像小酒杯似的小窝窝,然后将麻沙馅儿放进窝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边轻轻地将窝边往里夹,一边用左手指慢慢地转动粉团,直到把窝口封死,这样汤圆就做好了。

这时,锅里的水开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汤圆放入锅里,等汤圆都浮起来了,妈妈说:“快来吃吧,汤圆熟了。

”我第一个冲上去捞了一碗,急急忙忙将一颗汤圆往嘴里送.......哎呀

不好,汤圆的味道还没尝出来,却把舌头给烫着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泪都冒出来了。

可爸爸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这就叫心急吃不得热汤圆。

”哎,真倒霉,直到现在我的舌头还有点疼呢

冬至的梗概100字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1]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第9句】: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俗称数九,也就是九九的开始。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临沂周边地区,有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古谚道: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冬至无雨一冬晴。

其中尤以潮汕汤圆最出名,当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

形容饺子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饺子的形容词有:香喷喷的;美味的;精致的;鲜美无比的;鲜嫩的;热气腾腾的;对彩色饺子可以说:五彩缤纷的饺子;满口生津;色鲜味美;皮薄馅大;珍馐美味;回味无穷;唇齿留香;色味俱佳;垂涎欲滴;美味佳肴;垂涎欲滴;香飘十里。

台湾风土人情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据截至1998年8月的统计,已达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的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第7句】: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第86句】:83人。

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人口密度超过了广东、四川等省份。

  台湾人口分布的特点是西密东疏,全岛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

西部平原一共17个县市(台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义、台南7个市和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10个县),面积为18,710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52%;而人口则占全岛总人口的【第86句】:1%。

  中部和东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个县(南投、屏东、台东、花莲、宜兰),面积17,063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的48%,人口只占全岛人口的【第13句】:9%。

  台湾同胞绝大部分为汉族。

约占全省人口的98%。

1946年以前,他们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约20%祖籍广东,以梅(县)、潮(州)人为最多。

故全省通行闽南话。

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人则各省都有。

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约40万人左右。

  台湾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

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族。

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

明清时代的大陆汉族移居台湾,多居于西部平原和东、北、南部沿海平地,与平埔族杂居。

平埔族已与汉族融合,生活与文化都接近汉族。

据统计: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约10万人。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

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

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

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居民信奉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

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约占全省人口的3%。

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

在民间还有白莲教、救世教、一贯道、真空教等各类会道门组织的活动。

高山族中还保留一些原始宗教。

全省各类教堂和寺庙甚多,平均每【第4句】: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将近各类学校总数的1倍。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

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

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

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

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话也有三种语群,即“四县”(属于旧嘉应州的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四县使用的客家话)。

“饶平”(属于旧潮州府的饶平一带使用的客家话)。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

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语汇,但互不相通。

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又称印度尼西亚语系。

可分为三大语团,即  (1)泰雅语团: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

  (2)曹语团:包括曹语、卡那布语。

  (3)排湾语团:包括排湾语、鲁凯语、卑南语、阿美语、布农语、赛夏语、雅美语。

高山族语音的音系,各族都有а、i、u、e、o五个元音,辅音20—23个不等。

  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

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

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来传到台湾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历史。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故又称为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

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园,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园。

基本曲调为南管音乐,宛转悠扬,曲牌名称也多与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认定是宋、元南戏的遗音。

伴奏所用乐器,可分弦、管及打击乐三部分。

  南管乐,又称五音、南音、弦管、郎君乐,其内容分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词边附有琵琶指法谱。

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现存套曲48套。

(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

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

(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

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

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旧两派之分:“福禄”(或福路)为旧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统,主奏乐器为壳仔弦(椰胡)。

“西皮”为新派,为皮黄腔系统,主奏乐器为吊鬼子(京胡)。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

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

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

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

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

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

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

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

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

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

据传,布袋戏有3个派别:(1)南管调——泉州移民传授,重文戏,高雅。

(2)北管调——漳州移民传授,重武戏,神奇。

(3)潮调——潮州移民传授,唱腔高扬,戏路与南管相同。

  (八)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

此剧种传到台湾后,分为两派(1)北派以宜兰为中心,很少越过新竹以南。

演出时间多为神庙落成、开庄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灾祸发生之后的敬天谢神。

(2)南派以台南为中心,很少越过嘉义以北。

演出时间,除农历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间的结婚或酬神外,很少是为娱乐而表演。

木偶长约一尺七寸。

一个完整的戏班,应备有72个头,36个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灵之意。

有4个戏箱,两个装木偶,两个装乐器及工具,空箱可权充坐椅。

“前舞台”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区,“后舞台”为工作区。

演出人员也分前后场,前场至少要有2至3人,负责搬演。

演员皆为家庭成员。

最重要的仪式,是主持“出煞”;后场主要的任务是配乐,约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员。

这种戏禁忌颇多,充满神秘色彩。

  (九)宋江阵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

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十)工艺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特性为:(1)以实用为目标,在纯朴中表现了美。

(2)或为无名工匠之作,当时不被认定为专门的学问,但却是丰富经验与精巧技术的产物。

(3)造形单纯,但不单调。

(4)是手工艺品,但同一项目的产量并不少。

(6)能反映自然环境与时代背景。

  传统的民间重要节庆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俗称“开正”,乃岁首之日。

古代相传,以12种动物配合60甲子纪年,开正为亥终子初时分,家主陈列香案贡品,参拜天地及祭祖,开启正门,俗称“开财门”,燃放爆竹,意为除旧布新,再行“贺正”,由幼辈向长辈拜贺,俗称“拜年”,由家主分赠岁钱,俗称“压岁钱”,礼毕全家共进早餐,老幼全穿新的衣服,走向吉方,曰“出行”。

并带香烛礼品,到庙宇进香,企求平安康乐。

  春节前夕称为除夕,民间也极重视。

全家团聚共享佳肴美酒,有长夜不眠习惯,称为“守岁”。

同时,还有张贴春联、饮春酒、迎春接福等习俗。

  (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俗称“元霄节”,俚语说:“十三点灯起,十五上元冥”。

灯节的前几日称“放灯”,最后一日称“谢灯”,又称“三花灯”。

此日家家悬灯结彩,竞放花火,并贡奉元宵水果,设置香案,举家朝拜。

夜间举行灯会,龙狮齐舞,实在热闹。

近30余年来,台湾各地多在寺庙中举办花灯展览,灯型制作,争奇斗妍,更有电动花灯,人物栩栩如生,尤为好看。

  (三)清明  古代称清明节为“寒食”。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50年),为纪念晋文公时功臣介子推三月五日被烧死而定。

是日,民间思念子推,因子推死于火,不忍举火,冷食一月,后渐减为三日。

至今冬至后105日,预作干粉为冷食,谓之禁火,因定寒食日为清明节。

清明扫墓习俗流传甚久。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以纪念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又称“诗人节”,起源于公元前229年5月5日为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而故招魂。

民间于正午时分奉供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门首,或煮水沐身谓可避邪驱暑,并在河滨举行龙舟竞渡,风雅之士雇舟放棹中流,吟诗饮酒,观赏龙舟,俗曰“游江”,以此悼念屈原。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家家在庭院奉贡水果,月饼,对空朝拜,俗称“拜月娘”。

祭毕全家分食月饼,赏月纳凉。

各戏院也应景演出“嫦娥奔月”等戏剧。

风雅之士会聚一堂,猜迷射虎,谈艺敲诗,饮酒取乐,名为“赏月会”。

亲友邻里以月饼相赠,谓之送“送节礼”。

  中秋称为秋节,以其当三秋之中,故得中秋之名。

中秋之名自周朝开始,中秋玩月,起于唐代,而食饼赏月,则始于宋朝。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有吃糕、饮酒,登高、赏菊之风俗。

1966年,台湾当局公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

  台湾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  台湾自从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民大规模移居开垦,才逐步被开发。

日本殖民者虽然挖空心思实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台湾同胞的顽强抵制。

国民党迁台又有大批大陆人员来到台湾,所以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保持着闽、粤地区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  

【优美句子第1句】:衣饰。

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

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

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

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

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优美句子第2句】:饮食。

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

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

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

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

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

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

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优美句子第3句】:居住。

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

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

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

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

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

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优美句子第4句】:行走。

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

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

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

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

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优美句子第1句】:婚嫁。

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

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

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

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

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

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优美句子第2句】:丧葬。

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

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

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

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

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优美句子第3句】:生育。

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

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

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

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

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

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

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优美句子第4句】:寿庆。

台胞喜欢过生日。

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

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

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

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优美句子第1句】:禁以手巾赠人。

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

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优美句子第2句】:禁以扇子赠人。

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

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

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优美句子第3句】:禁以剪刀赠人。

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

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

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优美句子第4句】:禁以雨伞赠人。

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

“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优美句子第5句】:禁以镜子送人。

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

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优美句子第6句】:禁以钟送人。

因为“钟”与“终”同音。

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优美句子第7句】:禁以甜果送人。

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

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

自然要忌讳。

  

【优美句子第8句】:禁以粽子赠人。

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

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优美句子第9句】: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

“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

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

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

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台湾特色的祭奠活动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叶落归根的观念是台湾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台湾,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节日,都必须先祭祖问安。

而续祖谱和传统的祭祖仪式等,仍在台湾民间一代一代地传继着。

  台湾民间在岁时节庆一般都要举行各种祭典活动,数目之多实在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各种祭典都在15种以上,农历正月多达47种。

台湾民俗中的祭典活动主要有孔子、妈祖诞辰祭典,上白礁谒祖祭典,城隍爷出巡祭典,中元节普渡祭典以及郑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

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

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

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二)妈祖诞辰日祭典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

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解危救难,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称之为保母。

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州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

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护,而且台湾有许多人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

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

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从正月起,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

  整个进香祝寿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非凡。

香客们满心虔诚,长途跋涉前来进香,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酬神戏目让人目不暇接。

进香的最高潮是农历3月

【优美句子第19句】:20日北港妈祖绕境这一天。

上午9时整,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

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的护驾下,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神舆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户大敞,摆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

巡境队中,狮阵、宋江阵、大鼓阵、八家将等,各自摆开阵头,表演拿手好戏。

由各商业团体、邻里承租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古装的、时装的、静态的、各式各样的艺阁,令人眼花缭乱。

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年年妈祖过生日,岁岁祈求保平安。

这一古老的祭典活动,成了台湾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台湾省所祀“妈祖”庙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

奉祀的主要庙宇有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马公天后宫等。

一般家庭及舶户均有贡奉。

台湾有“拜妈祖,怀故国”之民谚。

  (三)上白礁谒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区同安县的白礁乡,上白礁就是前来大陆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民后裔,借遥拜福建白礁乡济宫祖庙,以缅怀大陆历代祖先。

  每年农历3月21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

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

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300多年,从未间断,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

每年此时,众多的香客、僧侣和游客齐集这一小镇,人数多时超过20万,真是热闹非凡,盛况不衰。

特别是1981年阴历3月21日举行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盛大谒祖祭典时,有10万人参加。

  每到祭典的这一天,在外做事或读书的学甲人,都尽量赶回镇上,将慈济宫内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将军溪畔当年登陆地点,遥祭大陆故土。

学甲人把这一祭典视作无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着神轿、拿着盖伞,敲锣打鼓来到学甲镇参与祭典。

  现在,台湾当局为了配合这个祭典活动,保存民间迎神赛会中的民俗技艺,以及招揽旅游观光客,特意举行全台艺阵比赛,使得这一活动规模更加盛大,成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为壮观的祭典活动之一。

  (四) 城隍爷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

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爷诞辰,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俗称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

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

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艺阁、信徒,加上参观的民众有几十万人之多,凌驾台湾其他祭典盛会。

因此台湾有一句俗话:“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湾人认为祭祀城隍与其它民间信仰一样,对安定民心、劝人行善、促进旅游有一定功效,所以这种几十万人聚会娱乐的民俗活动仍然盛况不衰。

  (五)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

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

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普渡当天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

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

台湾的水灯通常糊成小屋形状,钉放在香蕉叶茎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

放水灯的活动,过去在台湾极为普遍,规模也很盛大。

但现在保有这个仪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带了,其规模和声势更是大不如前。

过去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礼已为鲜花素果所取代。

今天只有在少数的村镇里,才能看到较完整的祭拜仪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说,“普渡”祭典不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认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大拜拜也能给平时忙忙碌碌的亲友、乡人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

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国农民特有的民俗结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还在台湾各地香烟缭绕、举灯膜拜中延续着。

  此外,台湾同胞还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

现在仍盛行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扫墓祭祖、端阳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即使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从未中断过,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莆田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兴华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辞旧岁挂灯笼,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综合性学习(10分)巍巍壶山,依依兰水,承载着兴化大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孕育出淳朴的民风和民俗。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莆田,了解莆田,文学社举行了“美丽莆田”的宣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吧

【第15句】:舌尖上的美味(2分)莆田美食品种丰富,历史悠久。

下面两句是用来赞美莆田特急美食的,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把下句补充完整。

上句: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下句:莆田焖豆腐烩百昧□□□□【第16句】:手指间的精彩(2分)我市木雕、玉雕、古典工艺家具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莆田重要的经济产业。

为了提升莆田工艺的知名度,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请你写一项宣传标语。

___________ 【第17句】:记忆里的传承(2分)仿照下列语段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惯。

莆田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兴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辞旧岁挂灯笼,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 ;冬至暝(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查看全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14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