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涅槃的优美文案
有哪些描写凤凰涅盘的优美句子
传说中,凤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年,它就要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
有哪些描写凤凰涅盘的优美句子
和涅槃重生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枯木逢春、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涅盘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什么意思
1,怎么断的句子;2,什么含义。
编辑本段词语来源涅槃(梵文:निर्वाण)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
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梵文 निर्वाण 在说一切有部中给出四个解释:“槃名为趣涅名为出。
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
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
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
此中永无烦恼业缕。
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作“灭度”。
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
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
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涅槃出处涅槃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编辑本段原始佛教阐述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
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
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
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
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
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
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事实只是依著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
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
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
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
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
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编辑本段分别说部诠释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
大德。
佛法云何。
答言。
佛分别说也。
”[1],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
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 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
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
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涅槃的分类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
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
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2]涅槃的特点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
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3]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4]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
[5]“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
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编辑本段大乘佛教阐述中观学派中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
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
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
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
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6]。
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
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
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槃”。
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
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
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
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
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
[7] [8]如来藏学派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
:“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
”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
:“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
大乘“般若”明无我,讲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
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
编辑本段涅槃典籍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
”佛教大小乘对涅磐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两种。
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磐;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磐。
: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磐,是为有余涅磐;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磐,是为无余涅磐。
说:由 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
众生迷了如 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盘,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
《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
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 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
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
「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
这 是同于大乘涅盘,具足功德的见地。
编辑本段涅槃 - 修行涅盘,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
所以了解涅盘,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 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
入了涅盘,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 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
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 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
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碍的。
没有 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
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盘为「常乐我净」。
这里 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
否则,永远在我见中 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
以凡夫心去设想涅盘,原是难以恰当的。
所以佛的教说 ,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
可是众生是愚疑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盘的(因为无我了); 也有不满意涅盘,以为是消极的。
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 ,真是没法的事。
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 说明。
编辑本段涅槃 传说最著名的说法有凤凰涅盘一说,即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而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
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载:保护神毗湿奴点燃熊熊烈焰,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
人们把这称作——凤凰涅磐。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关于涅盘的诗句
《涅盘之殇》词:月吟诗来自百度墨明棋妙吧欢迎交流支持墨村!风沙狂撕裂开原野空旷天际鹰翱翔荒城上枯藤爬满这颓墙剩最后一抹残阳岁月风化掉石像在废墟闭目回想再寻找回廊尽头那祭奠歌唱悄然而现 血般流霞翻飞的白裳记忆编织 熟悉脸庞不忍回头望*彼岸花开得匆忙飘落在奈何桥上你提携一盏月光把轮回照亮欲火重生的凤凰涅盘换来了希望弹指挥落流年往瞬息化沧桑天地合 乾坤换苍穹寂 诸神默红尘劫 紫陌荒黄泉路碧落茫这版词写得只能用迤逦形容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只能用心看见的花烈火中的凤凰永远是最华丽的生命!石板画飞天把舞步遗忘遗忘去忧伤忘河上朵朵红莲在绽放绽放出多少惆怅谁为守候而歌唱在苍穹阵阵回响夜空中踏过星辰指示的方向黎明到来 一道曙光蒸发那繁华咒语念动 悲喜炎凉一瞬全都忘还记得吗?我在这里聆听忘川河水的声音为你歌唱念白是墨村的传统吧羊皮为裘的声音无比灵动即使是OS都如此迷人只应天上有 能得几回闻
和“凤凰涅盘”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
好难的样子,我一看到 凤凰涅盘 就想到 高僧圆寂 呢
凤凰涅盘处 请帮我对一下下联 急,对的好,分数高,谢谢
涅盘niè pn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重生,并在重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凤凰在大限到来之时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佛经中的天龙八部提到的迦喽罗(一种超级大鸟)就是中国凤凰的原形,500年涅磐一次,叫声是仙界的音乐,每天要吃100头龙,1000条大毒蛇。
涅磐是佛教教义,其为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
涅盘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
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磐”。
《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
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
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
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
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
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
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
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