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延安的优美文案
当你来到红色旅游圣地~延安你会想到那些四字词语或成语
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群英荟萃历久弥新
去延安王家坪纪念馆的感受简短篇作文
延安王家坪纪念馆 迎着温暖的春风,在阳春三月、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唱着欢快的歌,转眼间来到了王家坪纪念馆。
一下车,刚迈进纪念馆大门,望见毛主席高大的铜像耸立在纪念馆的中央。
毛主席身穿军装,头戴军帽,两手叉腰,展望着未来美景。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序厅,序厅中间有两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有6米多长,顶上有13枚军徽,代表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
地上铺着红色的大理石地板,象征着红色的土地。
正中间有一张延安市全进图,是用泥雕刻而成的,有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左边是毛主席打仗回来在按延安志丹县和乡亲们团聚的情景。
右边是红军战士渡黄河是艰苦的情景。
我们来到第一展厅,看见毛主席用过的笔、油灯、墨盒,吃过的小米、豆钱钱等。
还有作战时用过的炮、长枪、手榴弹、大刀…… 接着我们来到第二展厅,看见了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人民民主专政〉……许多光辉著作。
看到这些,我又回想起以前人民是多么辛苦,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想着想着,一个同学叫我过去看装在大玻璃框的延安地形图,啊
这个地图大极了,全部都是用泥捏成的,延安市的每个县、每个景点,都看的清清楚楚。
我真没想到延安有这么大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三展厅,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毛主席骑过的白骏马,高大无比,又肥又胖,我想:“毛主席作战行程二万五千里,可能就靠这匹白马当交通工具。
转过来,我看见民间艺术展厅里买有毛主席胸章、剪纸、布贴画……我很快买了一个毛主席胸章挂在胸前,因为毛主席永远在我们心中。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纪念馆,望着纪念馆顶上的12个大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
”我决心:发扬老一背的传统,把祖国建造的更好。
《延安的孩子们》那篇课文的佳句采撷和赏析还有收获怎么写?
延安的孩子们 1946年,我在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任教。
当时学校图书极度匮乏。
图书馆是一孔挺大的窑洞,里面的书架上只摆着可怜巴巴的几十本课外读物。
后来,虽然一些机关单位为孩子们捐赠了一百多本书,但还是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的渴求。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的是烈士子女;有的很小就成了流浪儿、乞丐;有的虽是小不点儿,却成了游击队的侦察员,同日本侵略军战斗过;有的还是经过长征的红小鬼。
过去,他们看到同年龄的娃娃背着书包进学校,只能眼巴巴地羡慕。
这些孩子来到延安,进了学校,感到无比幸福。
他们看见书,就像一群饥饿的孩子闻到香喷喷的饭菜,馋极了,恨不得一口吞进肚中。
校长对我们说:一定要千方百计,自己动手,开辟书源,尽量满足孩子们渴求读书的欲望。
从此,图书馆增加了指导教师,增添了小馆员。
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课上,把看过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群众报》收集起来,挑选适合同学读的好文章剪下来,分为科学知识、政治常识、儿童故事、小说、诗歌、剧本等几类,贴在装订的本子上,再由美术老师和美术组的同学画上封面,做成一本本“书”。
虽然自己做的书有些粗糙,但同学们对这些书格外珍爱,他们争先恐后借阅,津津有味地读着。
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勤奋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师生自己动手做“书”,……这些消息传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传到周恩来同志的耳朵里。
他从重庆回延安的时候,特地买了二百多本少儿读物和四十多幅彩色自然挂图。
周伯伯送图书的喜讯传来,学校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孩子们欢呼雀跃,自动布置图书馆,兴高采烈地将图书从山下迎接到半山腰的图书馆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装帧精美的书籍,分类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把彩色自然挂图挂在窑洞左右两面墙上。
图书馆立刻焕然一新,熠熠生辉。
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读《延安的孩子们》有感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延安的孩子们》。
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和爱护书籍的学习精神。
这篇文章讲的是:因为八路军子弟学校的图书不够,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于是师生共同做“书”。
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给孩子们,孩子们不仅高兴还很格外的爱惜的事。
啊,他们多么爱读书啊。
虽然,他们出生在战争年代,但依旧如饥似渴的学习,。
可我们呢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师里上课。
可是,有的同学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就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也有的同学不学无术,做作业时急于求成而粗枝大叶…… 再想想我。
书柜上的书不可计数,可我有认认真真地读过、看过吗
摆在上面的书并不是一种房间的装饰,是增长知识的东西,可我却在上面乱涂乱画——一点都不珍惜。
所以,咱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学习延安的孩子们那种酷爱读书以及珍爱书籍的精神
对延安认识和感受
对,延安认识和感受延安是个是个。
革命圣地吧,直接听说我儿且是革命火种的发源地,但是具体没有去过,更不怎么了解,只知道延安是革命老区。
感受跟谈不上了,因为没有去过,也没有见过,只是听说过。
绿化延安 从我做起作文要求语句精练
1935年10月,当已经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长征终于到达了延安,红色的革命大旗开始在陕北的劲风中猎猎作响,自此,星星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蔓延,并最终照亮了整个中国
延安之魂,不老之魂。
在1976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依然让人充满了敬畏与仰望。
延安是一个时代。
一个缺衣少食、条件艰苦的年代;一个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时代;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一个令人敬佩、催人奋进的时代
当没有鞋子的脚丈量过二万五千里的距离,谁会想到它们的主人会成为日后担负起管理一个大国的重任的人
当草根树皮都无法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些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的人会去的那么卓绝的胜利
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地被草地所吞噬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些逝去的生命竟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奠基
延安时代,永远熠熠生辉的时代
延安是一曲高歌。
提到延安,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壮”。
气壮山河的歌曲、气壮山河的年代
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让我们感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我们知道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心态积极、我们知道最卓绝的胜利需要最艰苦的奠基、我们知道狂风暴雨只不过是风和日丽的前提。
延安总有太多的精神需要传承,延安之歌,唱过光荣的岁月、唱在发展的今天、唱向辉煌的未来。
延安是一种指引。
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需要延安精神的支持,让我们牢记着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诲,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
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有了延安这座灯塔,我们不会畏惧
21世纪是一个世界高速发展的世纪,为了中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让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重新绽放光彩,我们会努力奋斗,握着不老的延安之魂,坚定地上路,21世纪,让世界见证中国的辉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