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赞戏曲丑角的优美文案
戏曲生旦净丑中,为什么丑角的地位最高
从技术含量上来说中国戏曲,是一门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就丑行而言,其艺术特色可以总结为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和自然成趣。
丑角演员在舞台上以多种艺术手段,展示出与其它行当截然不同的韵味和风采。
在京剧中,“丑”角的四项基本功与其他行当也有所不同,文丑为念、唱、做、舞;武丑为念、做、翻、打;也就是说在戏中,丑行演员不但要有大段的念白,吃重的唱段,还有细腻的表演、繁复的舞蹈和过人的翻打功夫。
从一脉相承上来说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由于唐玄宗串演过丑角的原因,便使丑角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后来形成了戏班里的人们对扮演丑角艺人特别推崇。
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
戏曲丑角(应该是)摘下帽子晃晃头上戴的小辫子什么意思
。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丑角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有方形、长方形、枣形、菱形等,俗称“小花脸”。
与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相排,便是“三花脸”。
同时,根据性格、职业、身份的不同,可分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包括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鞋皮丑、苏丑、老丑等。
武丑又名“开口跳”,常饰武艺出色、机警干练的人物。
除此之外,还有妇女扮演的丑角,依据角色年龄分为彩旦和丑婆子两类。
动画作品中的丑角运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戏曲的程式。
但由于中国早期动画片的主要观众还是儿童,动画中的丑角相比于戏曲有了种类和性格上的简化,但依旧保留了其美学价值。
“彩旦”是指在戏曲行当中饰演什么样的角色?
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年龄比较老的也叫丑婆子。
彩旦俗称丑婆子,戏曲脚色行当。
旦行的一支。
扮演滑稽风趣或奸刁的女子,也有性格爽朗无拘无束的逗笑角色。
实为扮演女性的丑脚。
化装一般面涂白粉,再搽厚重胭脂。
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
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以前唱戏的时候就是彩旦
戏曲中为何七品县令多为丑角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其余还有: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
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
“六分脸”也称“老脸”。
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
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
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
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
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
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