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优美的文案写万寿山
描写万寿山的优美句子
来到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下,抬头向上望去万寿山的奇观都尽收眼里,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砖墙,山的顶端座落着佛香阁金碧辉煌。
描写万寿山的句子有哪些
颐和园中最亮眼的就数万寿山了。
来到万寿山下,抬头向上望去万寿山的奇观都尽收眼里,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砖墙,山的顶端座落着佛香阁金碧辉煌
摘抄《颐和园》中描写昆明湖水的静的句子。
在习作教学工作中,我凭着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自己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的几点看法:【第1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很害怕写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写,那是因为学生对某种事情不感兴趣引起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事情,没有经历,没有体验,那么对这样的事情,就不感兴趣,也激发不出感情,却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说兴趣是写好习作的关键。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第【第1句】:写作教学时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倡导学生“自主习作”。
教师在教学时贴近学生,是对学生的了解,只要对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的习趣,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心理话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写作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习作。
教师在教学习作时,按照这种顺序来指导学生习作,就是排除学生对习作害怕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排除障碍,让学生促进对习作的兴趣,才是写好习作的保障。
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地习作,得到了一点点的收获,就会有了喜悦感和成就感,对习作却有信心,又有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习作,这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三,写作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仿写创新。
摹仿是学习习作的最初形式,摹仿能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仿写是学生学习习作的第一途径。
仿写可局部仿,如学习《桂林山水》描写山水的两个自然段后,就让学生学习这段先用对比的方法开头,接着用排比、比喻的修饰手法进行描写一处景物的特点。
还可仿篇,即对作文的立意、情节、写作技巧、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摹仿,如写《我爱故乡的XX》可仿《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结构来进行习作指导,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学习这篇课文中按游览路线顺序写自己游览的地方。
如写《游览XX》让学生从范文中掌握其中运用的语言和写作技巧,领悟了描写事物的表达方式,通过想象引导学生促步创新,却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第2句】:要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的方法——注意观察。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会感到脑子空空,写不出什么新鲜的内容,特别害怕写作文。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要写的,能够写的材料很多很多。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用愁没什么可写了。
由此可见,观察是写好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注意观察就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关键的窍门。
怎样揭开这个窍门呢
第一,观察事物时,要全面、细致,只要我们观察全面,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才能找出所写的重点,这样所写的内容既真实又准确,既具体又生动。
观察得细致,才能掌握事物本身独有的特征、风格。
例如:老舍笔下的《猫》,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他观察得很全面、细致。
写猫老实时,主要表现在它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写它贪玩时,任凭呼唤,也不肯回来,一天一夜不回家,写它尽职时,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写它叫唤时,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写它有时胆小,有时勇猛。
假如老舍先生没有认真的观察,观察得不全面,却不会写出这样优美的文采,也不能掌握猫独有的性格。
从这个例子说明:只要观察的全面、细致。
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写好习作的窍门。
第二,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至于按什么样的顺序,则要根据观察的对象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决定。
观察不活动的静态的物体,最好按照空间的顺序。
例如:《颐和园》作者在游览时,所看到的景点,都按照不同的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写长廊时,作者先观察中间,再到两旁,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长廓的长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时,作者是先按照从上到下,再从近到远的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美的特点,写昆明湖时,作者又按从岸到桥的顺序来描写昆明湖的美。
观察运动着的动态的物体,就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弄清楚“原先是怎么样,现在怎样,后来又怎样了。
”了解了这些物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
要描写动态的物体或者有变化的物体,最好要按时间顺序来写,例如:《火烧云》,作者萧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时,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时间性的排比句式来描绘颜色的变化,又用了“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幻无穷的特点。
如写植物的变化时,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植物,因为植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写作文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要做到言之有序。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动笔之前,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要做比较细致的观察,弄清物品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别人读了以后,才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写好习作的一种方法。
第三,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小,知识有限,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或不大懂的东西,要多问多记,虚心求教。
即使观察到的一些事物,自己也不一定明白。
要观察时间长,几年或几十年,才遇到一次的物体时,例如:《看日食》或《看某某星》等物体时,就应该虚心地向教师或其他人请教,弄明白了,才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第四,观察时,还要敢于想象,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写作文时离开了想象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不会生动感人。
例如:《颐和园》作者通过想象,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静和绿特点,生动的描写出来。
如:“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还有老舍的《猫》,平时我们观察会这样写:“在你写作的时候,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了儿个脚印。
”可是,老舍先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这样写:“在你写作的时候,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两句话通过比较,前句写的猫,让人讨厌,因为脚印是脏的,人之所以讨厌。
后句写的猫,让人喜爱,因为梅花是美的,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所以人们喜爱,这句话生动感人,又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又如:要写某个人脸型特征时,一般写法是:某某长着一张漂亮的脸。
可是,同学们经过想象后写出的句子:某某长着一张白里透红的脸,像个瓜子一样,美丽极了。
后一句写得有形有色,生动感人。
如:学生平时观察小草时写了:“春天来了,从石缝里长出一堆堆嫩绿的小草。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运用哪些修饰手法把小草写得更生动感人呢
”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春天来了,小草从石缝里伸出一个个调皮的嫩绿的小脑袋。
”写小草的动态时,如:“一阵风轻轻地拂过小草仿佛向我点头哈腰,和我打个招呼。
”学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的展现出小草的动态美。
学生写大树时,平常是这样写:“校园里,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枇杷树。
”但同学们展开想象后又写了这些句子:“校园里,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枇杷树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
”“我们的校园里,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枇杷树像一座座小山似的。
”通过比较,平时观察写的句子和想象的句子中,想象的句子优美、生动感人,总的来说,从古至今,优美的诗句和语句都离不开想象,作者都会运用一些修饰手法描绘事物的美,表达出他们的情感。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饰手法,才能写出优美的、生动感人的句子,才会写出较好的文章,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3句】:要指导学生写好习作不仅是注意观察,还有一种小方法——那是平时要多动笔,自主习作。
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要勤于动手把它记下来。
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那句话蕴含深刻哲理。
为什么平时要多动笔
由于我们平常观察的事物不是一次或一天就能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
不间断地记录,再全面地分析与总结,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了解了、明白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例如:要写《我的爸爸》,学生最容易写出爸爸的外貌特征,可爸爸的性格、爱好,却很难写。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爸爸的性格、爱好。
不是一两天内就能表露出来的,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又要经历很多的事,才能显露出他的性格、爱好。
正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以要想写好习作平时要多动笔,最好是天天写日记,那是“自主习作”,没有任何体裁的束缚,自由表达,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乐于表达,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第4句】:要指导学生写好习作,还有一种方法——多看课外书,积累词汇及优美语句。
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的积累,所以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积累词汇。
课外书的种类多,知识广泛,它就像宽阔的海洋,无限的宇宙一样,深不可测。
多看课外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事物,明白许多道理,各种各样的知识也能了解到,它是一名优秀的、知识渊博的老师。
我们不明白的事物或不太懂的东西,也可向它讨教。
课外书有丰富的词类,有优美的句子,典型的事例,动人的典故等等。
多看课外书,就能掌握许许多多的材料,了解各种各样事物的特性,写出的文章,内容才会丰富多彩。
当习作时,可以引用课外书的一些名言名句或典故来说明,这样引用有根有据,让人心服口服,却有了更强的说服力,条理更加充分。
例如:当你要写尊老爱幼的内容时,可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来说明这个人的高尚品质。
当你要写一个诚心做事的人时,可引用:“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总之,课外书有着丰富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任你摘取及应用,只要你多看课外书,并把优美的词、句、典故摘录下来,归你所有,丰富你的习作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摘录下来的优美词句及典故,就会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总而言之,想要指导学生写好习作,就要做到这几点:第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写好习作的关键。
第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第三,催促学生勤动笔,自主习作。
第四,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积累更多的词语佳句。
能做到以上几点要求,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关于颐和园的诗句
描写北京颐和园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片段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法国有位传教士曾这样描述颐和园:“——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树为多,真人世间之天堂。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
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
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
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
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
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更令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面向昆明湖正中心小岛。
十七孔桥,因为桥下有十七阁桥洞,因此得名。
这座桥长约58米,宽约4米。
桥的扶手。
栏杆上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特别是石狮子,大小不同。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灵活现。
有的飞奔向前,有的正在嬉戏玩耍,正是独具匠心,叫人称绝。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第2句】: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
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请采纳哦
描写凉亭的句子
【优美句子第1句】: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
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在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②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廊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
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
廊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③而在佛香阁旁也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④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⑤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
亭中有亭,真是奇特无比。
⑥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蝶亭。
它的造型育种,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也称“双亭”。
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甚为美观。
⑦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
它造型优美,它的动人所在是环境。
它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
每当春风从东南吹来,驱走冰雪严寒,知春亭就像报春的使者,迎着风欣然屹立,以它那动人的姿态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⑧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林,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化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
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在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②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廊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
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
廊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③而在佛香阁旁也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④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⑤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
亭中有亭,真是奇特无比。
⑥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蝶亭。
它的造型育种,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也称“双亭”。
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甚为美观。
⑦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
它造型优美,它的动人所在是环境。
它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
每当春风从东南吹来,驱走冰雪严寒,知春亭就像报春的使者,迎着风欣然屹立,以它那动人的姿态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⑧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林,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化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200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