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唯美的句子

中西文化交融的优美文案

中西节日文化交融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去做

【第1句】: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优美句子第1句】: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渗透及交流也在逐步增强和深化,中外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差异,中外的节日文化也不例外。

结合高中英语(3)课文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world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次研究性课题,意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国外文化,增强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优美句子第2句】: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力图使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由来和差异,针对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于节日的探讨,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中外节日文化,到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野;从学习和理解外国节日文化,到加深对外国文化借鉴和吸收,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美句子第3句】:课题介绍以中外节日文化差异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古今中外节日文化的有关资料。

通过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类型、由来、意义及人们的活动习俗,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不同节日文化的所存在的差异。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而且对外国的节日文化也有所了解,从而开拓视野,增进中外文化知识交流。

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节日的英语词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第2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

【优美句子第1句】:掌握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节日英语词汇,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

【优美句子第2句】:了解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乡土民俗等方面的不同,节日文化有所不同。

【优美句子第3句】:掌握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类型,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活动内容及庆祝方式。

【优美句子第4句】:分析比较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优美句子第5句】: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优美句子第6句】:通过本此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开拓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优美句子第1句】:根据优差组合原则,把学生分成小组,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明确分工,预定成果。

【优美句子第2句】: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等多种方法,搜集中外节日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优美句子第3句】:围绕节日这一话题,小组织进行广泛交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优美句子第4句】:经过探讨学习,整合资料,写出研究报告,汇编英语小报,制作PPT文件,制作专题网站来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优美句子第1句】:学到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优美句子第2句】:了解中外节日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优美句子第3句】: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体验团队合作乐趣。

【优美句子第4句】: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开拓创新能力。

【优美句子第5句】:懂得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第3句】: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优美句子第1句】: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

但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还不够灵活。

【优美句子第2句】:他们善于表达,个性突出,独立性较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优美句子第3句】: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

但知识面还不够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中外文化认识不足。

【优美句子第4句】:对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应用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网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有限。

【第4句】: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优美句子第1句】:掌握节日英语词汇。

【优美句子第2句】:增进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优美句子第3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优美句子第4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美句子第5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优美句子第6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优美句子第1句】:通过知识竟赛活动,比赛哪个小组搜集节日英语词汇最多。

【优美句子第2句】:通过整理归类节日英语词汇,达到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

【优美句子第3句】:通过开展节日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创新能力。

【优美句子第4句】:通过对节日类型的分析比较,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美句子第5句】:通过小组讨论、答辩,相互协作,促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团队合作。

【优美句子第6句】:把获取的节日信息经过思维处理,写成报告、论文、PPT文件等,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5句】: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以

【优美句子第1句】:汇编节日英语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优美句子第2句】:中外节日文化差异英语小报。

【优美句子第3句】:PPT幻灯片展示。

【优美句子第4句】:节日文化专题交流网站。

【优美句子第5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第6句】:资源准备

【优美句子第1句】:教师提供一些网址供学生搜集中外节日信息。

【优美句子第2句】:教师提供一些中外节日活动的文字图片供学生参考。

【优美句子第3句】: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提供电脑网络。

【优美句子第4句】:学生准备录音设备、照相器材,移动存储器,电子英语词典等。

【第7句】: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工具。

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仅仅靠教课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各个环节,了解到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外节日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自主式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也有少数学生在活动中由于方法不当,遇到困难有点心灰意冷,但在老师和小组同学的及时鼓励和帮助下,也能完成学习。

对于学生个人的报告和小组的报告,老师都应给予真诚评定和恰当的表扬,增强学生在活动的自信心。

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同学的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中,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查找资料、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所设定的课题。

老师在此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能以一个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协助他们解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分工合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既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同时促进了老师素质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评价表1自我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优美句子第1句】:你对活动的主题是否感兴趣

【优美句子第2句】:你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优美句子第3句】:你用何种方式搜集资料

【优美句子第4句】:在活动期间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优美句子第5句】:本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优美句子第6句】:你对本次活动所取得成果是否满意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2同学互评互评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优美句子第1句】:小组的每个成员是否都尽职尽责?

【优美句子第2句】:组长对小组成员是否帮助指导?

【优美句子第3句】: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听取别人意见?

【优美句子第4句】: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优美句子第5句】:小组成员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优美句子第6句】:小组合作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提高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3教师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得分(☆☆☆☆☆)

【优美句子第1句】:活动态度 A.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B.与同学合作是否和谐融洽。

C.是否尽职尽责、善始善终。

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

【优美句子第2句】:知识技能 A.搜集资料能力。

B.归纳整理能力。

C.阅读理解能力。

D.知识应用能力。

【优美句子第3句】:探索创新 A.是否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B.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否新颖独特。

C.活动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优美句子第4句】:综合能力 A.团队协作能力。

B.资源应用能力。

C.交流表达能力。

D.分析总结能力。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4综合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评价内容 得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优美句子第1句】: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优美句子第2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资料。

【优美句子第3句】: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完成任务。

【优美句子第4句】: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优美句子第5句】:相互沟通,彼此尊重。

【优美句子第6句】:主动配合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

【优美句子第7句】: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动手实践。

【优美句子第8句】:解决问题方法独特新颖。

【优美句子第9句】:能克服困难主动探索,。

【优美句子第10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优美句子第11句】: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

【优美句子第12句】: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

【优美句子第13句】:关爱他人、关心小组、关注班级体。

【优美句子第14句】: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优美句子第15句】:能总结经验,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小计 小计=星星总数÷15 总评 总评=(自评小计+互评小计+教师评小计)÷3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

谁能给我说说中西文化在一些方面的交融

地理上处于世界最大欧亚大陆东西两极的中西方文化在19世纪末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碰撞与大冲突。

中西文化的对立与比较使二者的差异日益凸显,层次也深至文化的最深处一一哲学,这也就使中西文化的会通与融合成为具有可能性的时代课题。

尤其在中西方文化都面临困境与危机之时,且正处于世纪之交和千年轮换的十字路口,文化走向问题尤其是文化交融问题的提出,似乎更具有实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格局的打破,百家思潮兴起,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还是“五·四时期提倡的民主与科学,抑或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三期发扬,一个中心议题即是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精神,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无所作为之窘境。

这也涉及对西方文化传统的接纳,似乎也只有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纳的主体才堪负如此之重担。

而西方文化理性的高扬乃至理性的绝对化使西方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一西方人对自己千年追求目标的怀疑,对理性信仰的崩溃,一切成为昔日黄花。

面临如此困境,西方人力图用非理性去解决,结果证明是不成功的。

非理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

而海德格尔哲学则提供了一个通向东方文化的思路,又由于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兼容与通融性,使学术界有将现象学追求普遍存有的思想和逻辑实证方法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存在主义方法结合统一起来的思想,但是用海德格尔哲学弥补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似乎其不堪其重,那么也只有将中国文化作为其弥补的一极,于是两种文明便交汇在一起了。

反思的结果就是中西方两极文化都有通向对方的内在要求。

但是,二者走向互相交融还仅仅是一个文化构想和一种趋势。

若使之现实化,我们则要探源中西方文明之初的文化选择,对二者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的透视与分析。

中西方文明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分野。

中国文化由于强调内省求善,从而走上了一条天人合一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外观与求真走向了通向理性主义的道路。

通过对“轴心期”期间中西方文化最初的文化选择以及各自形成特有的文化精神过程的透视与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似乎具有互补性,我们也就有了一个中西交融的思路:即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与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结合起来。

在完成这一文化模式之前,我们通过比较中西方两极文化的差异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从而也更清楚地看到了二者的优长与缺失。

比较的结果是二者在不同层面上是正相反的,且优势互补,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要求人元条件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创造了宁静温馨的内心世界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理性与求真,对问题的研究总是采取寻求最后本质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把智慧之眼移向自然;用人的智慧与奇异去衡量世上的一切。

与中国文化不同,它是直接进入创造与生成的维度,科学创造一切即是西方文化发的积极成果,它保证人类生活的康乐富足。

那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有中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完成这一理论上的合题一一中西文化交融。

不同的文化接触时是双向的、互动的,并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没有中心问题与主次之分。

文化交融不应走向单一与趋同,在与对方文化交融过程中,每一元文化都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位,并行不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反对各种文化中心论,西方中心认已逐渐走向泯落。

但在多样化世界文化发展的今天,仍有人企图用非西方经典代替西方经典,企图用另一种中心论代替西方中心论,这都悖于历史潮流,有害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思维模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赋予自然物的人格象征所有异同,体现了中西人们的审美观的异同.本文将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赋予自然物、自然景象的人格象征进行比较,探讨汉英语言中体现自然景物文化的特征及体现的审美观差异.【第1句】:对自然物的审美观自然物是自然存在的质料层,人类在生活中运用自然物并与自然物产生一定的关系,并产生意意向作用层,即审美此在中的体验和反思.意向作用层对质料层的作用的结果就是对自然物的审美观[1].把有某种特征的自然物与人的活动的表象进行类比,赋予自然物的人格化.中西方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物和自然景象赋予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2句】:赋予自然景象的人格象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是人类共同经历的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人格化拉近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某些自然物和自然景象被中西方人们赋予了相似的人格象征.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西国家的人们给予另一些自然物和自然景象的不同的人格象征,反映了各自的审美观.

【优美句子第1句】:赋予相同自然景象相似的人格象征在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全人类常常从自身出发用类比方法去理解外部世界,便产生了对自然界人格化过程.自然崇拜主要是指人类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将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有生命、有意志与伟大力量的对象而加以崇拜[2].太阳神崇拜在中西的神话中都都被化身为辉煌壮健的男性,能统治万物.所以,中文用“他”、英语用 “he”来代表太阳.月亮在早期人类心目中的形象是娴静、动人的偶像,被中西方人们赋予女性温柔的特征.上古人还认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她能为人类带来万物,所以中文用“她”、英语用 “she”来代表月亮和大地.例如:①The sun never repents of the good he does, nor does he ever demand a recompence. ②The Sun God smiles as he rows his boat across the sky. ③Selene, the goddess of the moon: does she shine on men only? ④Gaia, more frequently spelled Ge, was the Earth. She is rarely even referred to as a deity, she is more a power.在中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如“天无二日”中的“日”指太阳,比喻男性君王.意义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古时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月亮姑娘”“花容月貌”“大地母亲”等体现了月亮和大地的代表女性的人格象征.由于地球的70%是被大海覆盖的,所以在中西方人的眼里,大海成了能包容许多物体的象征,代表着思想开放、心胸宽广的人物个性.中文“海纳百川” 形容人的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容无私,要能够正视一切的流言蜚语.西方人喜欢用海来作为生存体验和文化意蕴的象征.英国诗人John Fowles曾经写到Sea can be subtle and noble, brave and energetic.[3] 中国人把山看成是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的象征.不仅山本身是寄托文化理想的象征物,与山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隐喻人生应有的道德方向.譬如,“山上有木,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山下有风,君子以振民育德”.美国现代诗人哈姆林·加兰的自然诗《山岳是沉默的勇士》是对山岳伟大而沉默精神的礼赞:The mountains they are silent folk\\\/ They stand a far--alone\\\/ And the clouds that kiss their brows at night\\\/Hear neither sigh nor groan\\\/Each bears him in his ordered place\\\/As soldiers do, and bold and high\\\/They fold their forests round their feet\\\/And bolster up the sky.西方诗歌中的“山水象征人格”,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山水比德”观,中国人认为山能让人学会宽容,水能给人以睿智,因而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4]

【优美句子第2句】:赋予相同自然景象不同的人格象征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导致中西方审美情趣的差异,从而他们赋予某些相同的自然景象不同的人格象征.例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西风给中西方人们不同甚至相反的审美感觉.在英国,西风来自大西洋,给人们带来暖春的感觉,以至英国诗人喜欢赞扬西风.例如,John Mansfield的诗The West Wind 中写到:It’s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5]这首诗表达了对西风的喜爱. 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写尽了西风的气势,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人文精神: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5]英国人看到西风,联想到冬天,进而联想到春天.这是在呼唤和预言着某种社会变革,西风象征了革命精神、改革、新生的力量.但是在中国,召唤春天的是东风.东风,起自太平洋,初春登陆,风势逐月增强,初春时东风称春风,特性温暖.“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春风之活力.中国的西风来自寒冷的西部大陆,多出现在秋、冬天,导致花草树木枯萎凋零,所以中国人赋予西风是冷酷无情的人格象征.如“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就可见西风的残酷无情.【第2句】:赋予自然生物的人格象征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生物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以自然生物喻人、借物言志在中国文化中极为普遍.英语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给自然生物一些寓意.【第1句】:自然生物相似的人格象征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受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中西民族赋予一些自然生物相似的人格象征.例如,老鼠象征小偷、贼等心术不正的人,汉语有“鼠头鼠脑”“贼眉鼠眼”词语指代坏人,英语的“rat”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解释为“a disloyal and deceiving person(不诚实的人)”,认为鼠是撒旦的化身.在汉英文化中,月桂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英文laureate 指桂冠,win laurels意为得到荣誉.中英语中一些词的喻义一样,如:玫瑰象征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英文a bed of roses 比喻愉快舒适的生活,rose- colored(玫瑰色的)象征乐观、愉快.汉语也有“玫瑰色的梦”(美梦)、“玫瑰色的前程”(美好的前程)等表达法.【第2句】:自然生物不同的人格象征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神话等不同,中西方对某些同样自然生物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的褒扬是西方人难以领略的.另外,英文中lily(百合)还象征“美貌”,如lilies and roses(花容月貌),as fair as a lily(美如百合),在汉语中百合却无法引起此种联想.在汉文化中,垂柳表示依恋,而在英文中weeping willow(垂柳)则表示悲哀.由于审美观的不同,中英人们侧重点不同.在汉语中,用兰花喻指清高雅洁的君子,用竹子指代高风亮节的志士都着眼于花木的神质气韵与人之道德灵魂的契合.兰花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西方人注重物体的外部特征与人之外貌的联系,如:cabbage head和pumpkin head均指傻瓜;tomato比喻美貌女子.这些形象的比喻着眼于本体和喻体相似的外在特征.总之,中西方国家在各自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发展影响下,其思维特点、审美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赋予自然物相同或不同人格象征意义说明东西方国家对各类自然物有独特的认识,丰富人类的语言知识,因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中西的跨文化交际.

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1000字作文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过洋节究竟好不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着名作家流沙河感叹地说道,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两种节日也是两种文化的挑战,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西方节日好象略占上风.我们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 知名学者魏明伦表示,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面对国人冷落传统节日,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很多人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我们该如何来保护传统节日呢? 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动荡.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大量的“洋货”充斥中国市场.西方的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冲击着国人的眼球.新鲜事物的刺激,造成人们多其越来越盲目,反而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而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年轻人对洋节是有选择性的,喜欢过的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为的是增进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喜欢过洋节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因此而疏远自己的传统节日就太可悲了.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越来越淡,除了商家、媒体制造出来的那点嚎头外,似乎春节的一切都流于形式.让人奇怪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黄皮肤中华子孙对祖宗遗留下的节日且非常重视与本土江河日下的状况成明显对比,这对我们这个民族是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跪求关于中西文化或其他文化融合的作文与素材!

文化形成发展的两大主题“冲突”与“融合”2005-4-26 阅读6154次 本站网友 常 常丕军专栏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知和说明,近代文化的状貌也只有同传统文化相对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认知。

为了勾勒出近代文化嬗变的脉络,我们先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做一个简述。

一 中国古代几千年,人们在宗法血缘关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成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模式,从先秦儒、道、 墨、法等诸子百家到汉代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使这一伦理——政治型文化体系越来越成熟,这种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其价值趋向就是注重伦理道德,追求社会的安定和人际的和谐,注重心理感情的安逸,注重内在超越的精神价值。

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伴随着小农经济和大一统的政治等级制度,维系着传统社会生活得以平稳缓慢地运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主要内容。

第一,天道的观念,儒家信天,言天,天即是指自然界的天,又是指主宰人世之天。

这个天不象基督教的上帝,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它在冥冥之中安排人世间的一切,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 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天的意志为天命,儒家讲,人道和天道是相通的,为人道可以参天,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王者要观天道而行事。

显然这种人格化的天带有相当大的神秘性。

在这一观念下,儒家借助于天的权威又竖起皇帝的权威,皇帝的另一个名字叫天子,即上天的儿子,为天子受命与天。

因此,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是“奉天承运”。

这样,皇权在观念上同天道连在一起,皇帝就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在世代承袭的过程中积淀而成为传统。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天道的观念根深蒂固像山一样压在中国人的心头,如此的沉重而无法解脱。

第二,大一统的思想。

儒家认为,“春秋”中国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是天经地意不可违背的事情。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大一统的理论,反对和制止了许多可能出现的动乱和分裂,曾经起到过巨大的凝聚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大一统的理论总是在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排斥了许多不应该排斥的事物,并由此在某些方面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纲常伦理,这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自西汉以来成为维系封建制度的精神力量。

在政治生活中它关注的不是每个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关系。

它强调人应当遵守他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规范。

而中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承认人与人的不平等,正是在承认不平等的前提下儒家提出了调整人际关系的“三纲五常”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常关系,叫做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种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家族取向很深的社会之上的。

封建社会的国家实际上就是家族的扩大。

于是儒家将家族的人伦关系政治化,提出忠孝合一,家国合一,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

在儒家看来,既然国家是建立在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之上的,那么治理国家就不能依靠武力,而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靠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所谓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对个人人格的要求之上的,对政治事物的关心和参与也就只限于圣君贤相,或士大夫阶层。

而一般的民众只能期盼“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理想境界出现。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儒家的道德政治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实现,圣君不多,昏君暴君却比比皆是。

所以说儒家的道德政治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的文化。

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

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它传入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巨大的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动摇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根基。

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

因为,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

正如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分析中西文化之异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

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其于祸灾也,中国为天数,而西人持人力。

”由此可见,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

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一天也不曾停止过。

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入变得更加激烈 。

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再后来的剪辫易服之争等等,都惊动了朝野上下,红墙内外。

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三 与中西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这种融合也贯穿近代社会始终。

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

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主体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

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的思想,严复主张“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

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孙中山则强调说“发扬吾国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

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认识到学习再到主动吸收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接着冯 桂芬在《校宾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到洋务运动中,则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是说在对三纲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统儒学决不触动的前提下, 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

用中学来包融西学。

由此可见,在洋务运动以前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不得以而为之。

文化的融合是低层次的,内容是有限的。

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随着对西学的介绍和西书的翻译的日渐增多,从洋务派中蜕化出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把“洋务”从原来狭小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效仿。

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的启蒙思想家们终于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把西方进化论、民权论及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广泛地介绍传播。

积极地开拓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张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设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和改革。

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标志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由被动完全转为主动,标志着对西方事物的整合,已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了。

在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辛亥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

总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应战与选择,一直伴随着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终。

其中,“冲突”与“融合”,是近代文化演进中的两大。

冲突与融合的种种表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规律、又极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By 御风 发表于 2007-1-18 15:26:03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带有本民族的精神烙印。

把传统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与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于调节改造中国文化,建设面向未来、符合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中国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对其差异优劣有一比较客观平实的评价,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合理部分, 促进中西方文化积极因素的有机结合。

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设性融合方式,其前提在于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具体特点,并通过比较把握其精义,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宗教、伦理、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观念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西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立体型,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再观西方人却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顾后面,连前面有多少障碍都很少顾及,所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表层的。

而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绝非地域差异和人种不同,是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灵魂深处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说是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进而导致文化不同,从而决定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传统上比较重直觉的感悟,相对轻理性思维,而西方重理性思维,相对轻直觉感悟———归纳而言,中国文化传统大致是一种伦理型的,西方文化主要是科学性的或者是理智性的。

(二) 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

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发展出中国式的“自然意识”,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顺乎自然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

(三) 家庭观念的不同家族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是中西文化特征的重要差异之一,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家是中国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人的姓氏,先是宗姓,其次是辈分,再次是自己的名字。

这里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非个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离家便是“游子”,便少了生活的根基和心理平衡。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时至今日,客居他乡之人,思乡情节依然异常浓厚,还寄望落叶归根。

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成就,集体感到光荣。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西方文化中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

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相对中国而言,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小,家庭结构松散得多,家的意识相对淡泊,个体意识极强。

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自己。

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帮助他人,甚至认为主动帮助别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的无能,父母以子女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为荣,而无子女成人离家的失落感;子女帮父母干活,领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

无论长幼,人人平等,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西方人的父母对子女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

西方人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三)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悠闲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陶醉于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十分地实在,这使得中国人对世俗生活呈现出温和、内倾的特点。

西方人同样追求享乐,但他们的功利意识非常浓厚,人们努力追逐物质财富,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获取和创造的积极性。

简单而言,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一静一动。

【第2句】:差异的形成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又是文化孕育和滋养的产儿,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1句】: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与这个民族以及相应文化相联系的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基本上与外隔绝,但这同时也为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同时,大河大陆性环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赞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而农业社会的稳定,家人亲友的长期聚居,使得中国人自古将惜别看得非常重,这让中华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现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异、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

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在他们看来,人类的力量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刚毅、伟大斗争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的性格。

因此,从整个古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看,西方都是以个人为起点,向外开拓,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拓展,同时也自我革新。

而中国因封闭式、自我满足式的农业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对乡土的眷念,对安谧生活的向往。

【第2句】: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由制度、政策、法规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战乱不止,动荡不息,但超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宗法伦理观念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生存。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使得老百姓产生了喜静厌动以及重乡土、重血缘的社会心理,而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又限制了中国人的外出探求行为,孔子就曾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而西方民族由于山地面积大而平原面积有限,他们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换回自己所需的粮食等日用必需品,海上商贸成为了西方人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促进了西方人进取冒险民族性格的形成。

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民主观念、法治意识成为了社会全体成员所达成的共识,他们认为人人能力相等,地位平等,行为自由,人与人之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独立的性格。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国民的精神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形成了开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第3句】: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联系的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的频繁,中西方文化日益的融合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人道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人与人的关系的互补、忠诚、献身、责任和义务的崇高品德,并提倡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强调个人与组织统一的伦理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无疑是对现代西方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弥补。

处在当今世界文化趋向融合的时代,现代西方人正在努力学习我们的文化,把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纳入他们的文化之中,丰富本来就已经很厚实的西方文明。

在对社会的责任方面,当今世界开始进入全球化,物质财富涌流,科技知识爆炸。

但天下并不太平,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类生存面临极大威胁,安乐者死,忧患者生。

我们仍需发扬忧患意识,承担历史使命,关注人类命运,促进人类大同之实现。

西方文化中关于拯救和博爱的道德意识在文化深层次中维系着西方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加强着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共存感。

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提供了道德保障。

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使人们惟利是图,人情冷漠,互不关心,甚至相互欺骗倾轧,社会矛盾尖锐,贫富不均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拯救和博爱精神在协调、沟通、融洽人际感情方面,就愈显出其巨大存在价值,对群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之形成,乃至于合理的国际秩序之建立,也将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中国人也正在经历现代化、商业化漫漫洪流的冲击考验。

扬弃现代化、商业化所带来的弊病、缺陷,重建道德理想,提升人生价值,使忧患意识、仁道精神与拯救意识、博爱精神互相提携,互相促进,形成有利于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未来新文化。

一个国家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倡导和谐、谦让、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逐渐交融,那么这样发展会有什么好处呢

中西文化会在相互交流中相互融合,尤其是中华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包容性,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同时,中华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走出去,孔子学院在各国普遍开设课堂就是最好的实例

中西餐饮文化交融

茶文化的交融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从我国出口茶叶量不计其数。

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自发现中国茶叶以后,对茶的功效惊叹不已,认为是“灵草”,是“治百病的良药”。

他们将茶叶作为最珍贵的饮料,当作向国王进贡的最佳物品。

  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

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

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

  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

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

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以英国为例。

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

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

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酒文化的交融  中国自古有云:先有饮酒识英才,才有煮酒论英雄。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如今社会,酒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家庭聚会,酒都是人们情感交流最好的寄托。

红酒文化预示了时尚、浪漫、情调,德国的啤酒传入中国,成为家喻户晓,人们熟知和喜爱的饮料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名酒也在世界各国上市,并受到国外友人的喜爱,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咖啡文化的交融  咖啡的发现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常香甜美味,食后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

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伳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随着第一粒咖啡豆被人们采摘下来、第一次焙考、第一次研磨、第一次冲调和第一杯热咖啡醇香的飘散,有关咖啡种植和咖啡文化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传播的传说,已经成为历史上最伟大、最浪漫的故事之一。

  喝咖啡这种流行风已吹到了很多亚洲国家,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里,泡咖啡吧成了夜生活的一道迷人风景,如北京三里屯一条街,林立着上百家咖啡馆,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和肤色的人。

喝杯考究的咖啡,享受生huo 咖啡的起源跟中国的茶一样是个五彩斑斓的迹,它最早的历史记载要追溯到850年的波斯。

回教圣典《古兰经》上说,穆罕默德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前睡着了,天使哲布勒伊米(伊斯兰教传达安拉启示的四大天使之一)用一杯咖啡把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如此强劲,以致于他一口气就把40个人打落马下。

有人猜测,《国王列传》中别人给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的“焙制谷粒”就是咖啡豆;还有人说,荷马在《奥德赛》第四章中提到的海伦向忒勒马科斯要的那种掺酒饮料指的就是咖啡。

命的消闲,已潜移默化为一种时尚之风了  据史料记载,1884年咖啡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从而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是在二十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

在以后的近百年里,咖啡种植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也只是“星星点点”。

然而,近年来中国咖啡种植和消费的发展愈来愈为世界所瞩目。

麦斯威尔、雀巢、哥伦比亚等国际咖啡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为中国市场提供品种更优、价格更优的产品。

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咖啡已正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和生活;北京、 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咖啡馆伴随着咖啡文化的成长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青年人新的消费时尚,装点着都市风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306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