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俗语经典歇后语,送给心情不好的你!
【谚语俗语第1句】:【发横财】(惯)横(heng)财:指意外得来的钱财。指一下子得到了许多钱财(多指不义之财)。
【谚语俗语第2句】:骑马上独木桥——回不得头
【谚语俗语第3句】:没牙老婆吃胡豆——软磨硬泡
【谚语俗语第4句】:妈妈经常和对门的王婶吵架。姥姥数落妈妈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你这可好,跟人家两天小吵,三天大吵。靠吵架过日子了?”(江苏·邳州)
【谚语俗语第5句】:出门戴口罩——嘴上一套
【谚语俗语第6句】:黄鼠狼拉骆驼——不识大体
【谚语俗语第7句】:鹦鹉的嘴巴——光会学舌;会说不会做
【谚语俗语第8句】:【出头的椽子先烂】椽子,梁上的木条下端外露构成屋檐。 谓出头有危险。类似的:出林笋子先折断/出水船儿先烂 底。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 是白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的椽子先烂咧。”
【谚语俗语第9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见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棉袄,就故意问妈妈是谁给我做的。妈妈说:“你的大娘有几个,谁给你做过一件衣服?”我说:“婶子一大群,不如亲娘一个人,你不给我做谁给我做?”(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10句】:【 拿金子换银子】谓以好的换差的,不上算。类似的:金瓜 换银瓜,越换越差。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大山冷冷 地说道:‘用不着,这是拿金子换银子’。”
【谚语俗语第11句】:【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歇)汤里来:指豆腐是用大豆加水磨成豆浆后,再加入石膏或盐卤凝固而制成的。水里去:指豆腐翻倒在海水里。比喻何处来,还回到何处去。也形容四处劳苦奔波。
【谚语俗语第12句】:【屙屎的死在粪坑里——臭鬼】(歇)臭:谐“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谚语俗语第13句】:【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事情做成,一个人得利;出了问 题,大家受害。指不公平,或被人利用。马烽《村仇》:“哼! 反正是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我算看穿了!”
【谚语俗语第14句】:农历三月初六的下午,我忽然看到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往北飞。我对奶奶说:“奶奶,快来看,大雁!”奶奶说:“三月三,雁门关,大雁走,小燕来。”(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15句】:【大虾烧三段,三节挨痛】释义:大虾分作三段烧,哪一段都疼。比喻多方受难为。例句:她总的意思,是不打算叫“女犯”去北平。这一来,把我夹在当中,老鼠进风箱才两头受气,大虾烧三段,三节挨痛。一个“犯人”三家争,龟喜要送,川岛要命,瑞琪要纵,这差事昨伺候。
【谚语俗语第16句】:【是药能治病,当今无死人】(谚)如果说,只要是药就能把病治好,世上就没有死人了。指服药不能包治百病。
【谚语俗语第17句】:【神仙下凡,先问土地】(谚)下凡:下到人世间。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来,还得先向土地神了解当地情况。比喻权势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当地势力。 也作“神仙下凡问土地”。
【谚语俗语第18句】:【傍生不如傍熟】(谚)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时,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旧投靠有希望。
【谚语俗语第19句】:【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中直,过分的直;仁不仁,假 仁。谓要识别假象,不要轻信于人。海外张爱玲《连环套》: “谁知她那小姐妹,一口赖得干干净净,咬准了说不曾有什 物/事寄在她那里。正是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谚语俗语第20句】:【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歇)比喻人卖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讥讽意味。 也作啄木鸟打跟头——耍花丽屁股。 啄木鸟翻筋斗——耍花丽屁股。
【谚语俗语第21句】:【不会念经,休做和尚;不会绱鞋,休做皮匠】(谚)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到一起。指会念经文的,才有资格当和尚;会绱鞋的,才有资格当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须熟悉哪一行的业务。
【谚语俗语第22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太大。类似的:从天上差到地 下。成语:霄壤之别。梅娘《夜合花开》:“她觉得姐姐是离 得她太远了,远得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样。”
【谚语俗语第23句】:【长痛不如短痛】(谚)本指长期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决心忍受一时剧痛彻底除掉病根。比喻为了避免长期的不快或麻烦,不如痛下决心予以解决掉为好。
【谚语俗语第24句】:【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指职业收入倒挂的现象,脑力劳 动收入不如体力劳动收入多。杂文图书:“民谣已经说了, 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谚语俗语第25句】:爸爸被选为村上的调解主任。妈妈对他说:“这干部难当,有时还受气挨骂,你不如让给别人当,咱不进刺架,不惹刺挂。”(河南·沁阳)
【谚语俗语第26句】:【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谚)贯:旧时钱制,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为一贯。家里纵然有千贯的钱财,也不如每天有微薄的收入好。指固定的收入虽少,也远比只出不进的死钱好。
【谚语俗语第27句】:【挤油水】(惯)比喻靠施加压力来得到好处或得到所需要的东西。
【谚语俗语第28句】:妹妹的嘴巴不饶人,总爱滔滔不绝地为自己辩护,有时把妈妈气得哭笑不得:“你这妮子,翻着是锣,扣上是鼓,什么都是你的对了?”(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29句】:【不是打死大虫,就是被老虎吃掉】释义:大虫:老虎。比喻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二者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例句:到了这个关节,只有一个拼字。好比武松过景阳冈,不是打死大虫,就是被老虎吃掉,谁也躲不掉。
【谚语俗语第30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31句】:吃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
【谚语俗语第32句】:依靠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
【谚语俗语第33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惯)1形容相貌丑陋、凶恶。2指被折磨得不成样子。3形容人形象太差。 也作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 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 三分人,七分鬼。
【谚语俗语第34句】:十月的桑叶——谁采你(谁睬你)
【谚语俗语第35句】:【 这山望着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别的山顶,总觉得高。 指不满足现有的处境,羡慕别人的条件。或说:这山望着那 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成语:见异思迁。沈从文《长河》: “常言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你哪知道我们的苦处。”
【谚语俗语第36句】:【从龙王嘴里夺食】.释义:龙王: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王。比喻同风雨灾害作斗争,夺取粮食丰收。例句:满祥反驳说:“咱们办社净靠风调雨顺可不行,要从龙王嘴里夺食。”
【谚语俗语第37句】:【裁缝的尺子——量人不量己】(歇)量(liang):本指用尺子量身材,转指估量。指人只知评说别人的长短.不掂量自己的分量。
【谚语俗语第38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谚语俗语第39句】:【五更】中国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饺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把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或梆子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在秋分时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晓时分,正所谓“鸡鸣五更”。
【谚语俗语第40句】:【三十年的寡妇——好守】(歇)守:守寡,谐“手”。指好手。常用来赞叹人手段高强。
【谚语俗语第41句】:【贫家富路】(谚)贫家:居家贫穷。 富路:出门在外带足盘费。指居家节俭容易度日,上路窘困无处呼救。 也作“穷家富路”。
【谚语俗语第42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释义: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例句:“……俗话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我们做人心胸总要豁达。”
【谚语俗语第43句】:【自作孽,不可活】佛家认为作孽要遭报应。指做坏事毁 了自己。清代《镜花缘》:“若任性妄为,致遭天谴,那是自作 孽,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
【谚语俗语第44句】:牛皮饭碗——打不破
【谚语俗语第45句】:春天刚到,我就急着脱棉衣,奶奶在一旁说:“春寒四十五,三月还下桃花雪。春捂秋冻。你别这么急着换衣服。”(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46句】:【帽子破了边——顶好】(歇)顶:本指帽子顶部,转为副词,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赞赏。
【谚语俗语第47句】:《西厢记》做枕头——痴人说梦
【谚语俗语第48句】:姐姐抱着刚几个月的儿子在院子里玩。看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姐姐情不自禁地说:“这孩子的脸,真好看。”姑姑听见了说:“在家不夸好娃娃,在地不夸好庄稼,这个理儿都不知道啊?”(河南·南乐)
【谚语俗语第49句】:【扯下水】见“拉下水”。
【谚语俗语第50句】:【 人无前后眼】人不可能预知一切,料事如神。相关的:人 有前后眼,富贵一千年。赵树理《邪不压正》:“人没前后眼, 早知道有这些麻烦,咱不会早给闺女找个婆家打发出去!”
【谚语俗语第51句】:我们家正在盖房子,花了很多钱,有两万元呢!家里快没钱了,可爸爸的工厂又让集资。“去哪儿借钱?”妈妈叹着气说,“唉!这真是‘穷汉碰上闰月年’啊!”(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52句】:【肉中刺,眼中钉】比喻被仇视被憎恶的人。语序亦可换 置。成语:心腹之患。浩然《艳阳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着,想圆就圆,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啊?”
【谚语俗语第53句】:【五官】“五官”本是人脸部的眼、耳、口、鼻、眉五个器官。如医院有“五官科”,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人们还记忆犹新。那么,“五官”是怎么来的呢?相传,黄帝战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开始了治世大业。他封驯服七种野兽、大败蚩尤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和采集治创良药的炎帝为医政官,管理医药和治疾;封理财有方的嫘祖为财政官,专管国家的经济和出纳;封屡立战功的力牧大将军为军政官;封联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为行政官。后来,在朝任职的这五位官员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得到了黄帝的嘉奖。黄帝说:“多亏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脸上增了光彩呀!”从此,人们便称脸上的口、鼻、眼、眉、耳为“五官”。
【谚语俗语第54句】:对着镜子说漂亮——自夸
【谚语俗语第55句】:木匠打铁——改行
【谚语俗语第56句】:【正月十六贴门神,迟了】春节前贴门神像。过了春节再 贴,谓不合时宜,落后。或说:正月里卖门神,过时货。明代 《金瓶梅》:“正月十六贴门神,迟了半月。人也入了土,才来 上祭。”
【谚语俗语第57句】:【老牛力尽刀尖死】释义:比喻辛辛苦苦为人出完了力,却被人害了,落个悲惨结局。例句: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社干部,竟能唱出“老牛力尽刀尖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谚语俗语第58句】:【鹅食盆里不用鸭插嘴】(谚)指鹅吃食的盆里,容不得鸭插进嘴来吃食。比喻人各有各的所得,不能任由别人去抢夺。
【谚语俗语第59句】:石头掉进大粪坑——又硬又臭
【谚语俗语第60句】:荣荣放学回家吃午饭,见妈妈做的又是不爱吃的面条,哭闹着不肯吃。奶奶劝道:“有饭莫嫌淡,有驴莫嫌慢。你就将就将就吧!”(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61句】:【狼叼来喂狗】(惯)比喻得来的东西又被别人抢走了。 也作“狼叼来的肉喂了狗”。
【谚语俗语第62句】:【趁水和泥】释义:利用时机,利用条件。例句:“节目一演,马上会把基层干部的思想搞乱,这时咱们趁水和泥,联系实际,大揭大批,甚至当场可以把赵越揪出来……”
【谚语俗语第63句】:绱鞋不用锥子——针(真)好:针(真)行
【谚语俗语第64句】:王叔叔最近做生意发了财,他渐渐厌倦了与他共同创业的李阿姨。邻居张婶劝他说:“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你再思量思量吧!”(福建·邵武)
【谚语俗语第65句】:小军吃饭时,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他奶奶心疼地说:“看你,天一半,地一半的,真作孽!”(江苏·苏州)
【谚语俗语第66句】:沉香木当柴烧——屈了材(才)
【谚语俗语第67句】:刀尖上走路——玄乎
【谚语俗语第68句】:【前头狐狸跌下井,后头狐狸没有醒/前头乌龟爬坏路,后头乌 龟照旧爬】狐、糊谐音。借指人糊里糊涂,不能吸取前人的 教训。乌龟会缩头,行动缓慢,象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语文图书:“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有车后有辙,就是 指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前头乌龟爬坏路,后头乌龟照旧 爬,前头狐狸跌下井,后头狐狸没有醒,就是指不接受别人 经验教训的危害。”
【谚语俗语第6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好的比不了,比差的还不错。表 示中等,不好不坏,知足,或甘居中游。叶辛《蹉跎岁月》: “她家的生活水平处于上海的中等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 余。”
【谚语俗语第70句】:妈妈常在我们面前说婶婶的坏话,爸爸说:“你这人,真是一个王八背着两面鼓,守着这人说那人,守着那人说这人;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山东·章丘)
【谚语俗语第71句】:【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谚语俗语第72句】:裤裆底下插扁担——自己抬自己
【谚语俗语第73句】:高梁开花——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74句】:【灯消火灭,水尽鹅飞】(惯)比喻财势消尽,依附者散去。
【谚语俗语第75句】:【猫口里挖鳅】(惯)鳅:泥鳅。从猫嘴里把它吃进的泥鳅掏出来。 比喻事情难度大,办不到。 也作“猫嘴里挖鳅,虎头上做窠”。
【谚语俗语第76句】:【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谚)指妇女疑难病症多,难治;小孩儿不知配合,更难治。
【谚语俗语第77句】:【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谚语俗语第78句】:【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谚)只要是故乡人就亲,只要是故乡水就甜。指人们的乡土感情总是很浓的。 也作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谚语俗语第79句】:【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释义:讥讽人的话,表示对人轻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货”。例句:你这个人虽高,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这个人虽小,她去站岗放哨也起点作用。
【谚语俗语第80句】:【拉黑牛】(惯)指卖主让同伙装成顾客,假装购买其货物,诱骗顾客上当。
【谚语俗语第81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惯)旧时商家招揽顾客的常用语,表示本店经销的商品,为别处所无。比喻独一无二或惟我独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无分店。 只此一家,别无它店。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谚语俗语第82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谚语俗语第83句】:【虎狼当道,不治狐狸】见“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谚语俗语第84句】: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圆
【谚语俗语第85句】:【低棋也有神仙着】(谚)着(zha。):下棋时走的一步棋。指低水平的棋手,偶尔也会走出一步极其高明的棋着。比喻平庸或愚笨的人,偶尔出言谋事也会有过人处。 也作“低棋阵里有高着”。
【谚语俗语第86句】:过了春的白菜——不吃香
【谚语俗语第87句】:对牛吟诗——不入耳
【谚语俗语第88句】:【桐油缸依旧装桐油】(惯)比喻一切照旧,没有变化。
【谚语俗语第89句】:【心急马不快】心急感觉马不快,反衬心急。类似的:心急 等不得人|心急锅不滚|心急嫌柴湿/性急钓不得鱼。《解放 区短篇小说选》:“他又急又不安。走在后面的通信员,以为 讨老婆的人一定心急马行迟,特地拔下一根才发芽的柳条, 在马屁股上狠命的赶起来。
【谚语俗语第90句】:【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歇)指知道得很清楚,却故意装作不知道。
【谚语俗语第91句】:【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不休息,坚持工作。李存葆《山中那 十九座坟茔》:“近几天来,指导员连续表扬他,号召全连向 他学习,轻伤不下火线。”
【谚语俗语第92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惯)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眼界开阔,听觉灵敏。形容人机警灵敏,信息灵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应。
【谚语俗语第93句】:好戏能把人唱醉,坏戏能把人唱睡。
【谚语俗语第94句】:雨过天晴后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总怕踩着水和泥。爸爸说:“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95句】:玻璃瓶里插蜡烛——心里亮;肚里明
【谚语俗语第96句】:【不识字也看看招牌】应该仔细了解情况,认清对象。李准 《大河奔流》:“你别不识相。不识字也看看招牌。”
【谚语俗语第97句】:鳄鱼的眼泪——信不得
【谚语俗语第98句】:人皮包臭肉——心里脏
【谚语俗语第99句】:【刀搁在脖子上】有杀头的威胁。多指不怕这种威胁。成 语: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孙犁《风云初记》:“你们不要看我 平常胆子小,遇上了,刀撂在脖儿颈上,我也不含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2044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