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心情的句子

朋友圈歇后语,拿去发心情吧!

【歇后语第1句】:【打如意算盘】(惯)比喻考虑问题不顾客观情况,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歇后语第2句】:【断线鹞子——再也不来】(歇)鹞子:纸鹞,即风筝。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来。

【歇后语第3句】:课外活动时,整个校园都是学生在活动。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路过这里看见了,说:“你看,就跟鱼泛池一样。”(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4句】:【哪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释义:都是自己的儿女,都一样心疼。例句:“哪一根指头也是自己的肉,当老人的自然用不着偏谁为谁!”

【歇后语第5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俗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悲观失望、消极沉沦的处世哲学。人们讥讽某些醉生梦死的玩世不恭者,常说他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什么出息。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俗语源自唐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自遣》,全诗如下:“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意思不难理解,是说世间事如果得到了,就应该高歌欢庆;没得到而失去了则放手休止;多愁苦多怨恨也要悠然自得顺其自然。今日能醉就醉,能欢乐就欢乐,明天有忧愁就放到明天再去愁吧,不必总把不开心的烦恼挂在心头。显然,既然诗人郑重其事题名《自遣》,那么,此诗是自我发泄、消遣之作。作者罗隐出了什么事,因何有感而发呢?他当年曾十次考进士而不中,自感前途渺茫,挥笔自我发泄写出了这首至今被人常引用的诗篇。罗隐的自遣,还包含规劝他人之意,从这一点出发,不能说此诗完全消极,若人们能不被烦事压得痛不欲生,以及时行乐排解一下情绪,这不失为一个旷达洒脱的积极处事之法。只要不堕入酗酒深渊,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暂时失落,这会减去不少自甘堕落或轻生个案呢?效果也许比“用酒消愁愁更愁”好多呢。

【歇后语第6句】:【大意失荆州】关云长镇守荆州,因骄傲轻敌,荆州失守。 现指遇事不可疏忽大意。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快 吧!不要大意失荆州,我们不靠圩边走,奔南河底去。” 担迟不担错意为要慎重,不可出错。担,也说:耽。明 代《金瓶梅》:“假如灵柩、家小、箱笼一同起身,未免起眼,倘 遇小喽罗怎了?宁可耽迟不耽错。”

【歇后语第7句】:密网捕渔——连锅端

【歇后语第8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歇后语第9句】:【谷雨三朝看牡丹】释义:谷雨:节气名,在每年阳历四月【第19句】:二十或二十一。三朝:三天。牡丹在谷雨开花,谷雨以后三日正是观赏牡丹的好时机。例句:牡丹花,俗称“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

【歇后语第10句】:【姜是老的辣】释义:姜:生姜,味辣。姜越老味越辣。比喻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办事越老练。例句:他常说:“姜是老的辣。松柏是老的硬,人老吃成盐多,骨头比年轻人棒。”

【歇后语第11句】:【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歇后语第12句】:【狐狸不能和鸡同笼】释义:比喻不能和敌人生活在一起。例句:是呀,狐狸不能和鸡同笼,黑心肝的渔霸不会跟穷抓鱼的拉亲家!

【歇后语第13句】:【~白遮九丑】(谚)九:多的约数。只要面皮白净,其他生理上的丑点都能遮掩过。指人脸面白净,就显得英俊、秀气。

【歇后语第14句】:包公铡陈世美——大快人心;皇亲国戚不例外

【歇后语第15句】:四两棉条子——纺一纺(访一访)

【歇后语第16句】:【给小鞋穿】(惯)比喻有权有势者暗中刁难、限制或报复他人。

【歇后语第17句】:眉毛上放炮仗——火(祸)在眼前

【歇后语第18句】:【橄榄枝】“橄榄枝”即油橄榄的枝叶。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这一用法的产生,要从《圣经》说起。《圣经·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人类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使地上充满了强暴。上帝为此而愤怒,决心“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由于诺亚是义人(无罪的人),上帝不忍让他一家人与众恶人一同被除灭,就指示诺亚造一只方舟,带领全家及各种成对的飞禽走兽进入方舟保命。 “当诺亚600岁,2月17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浩大,持续涨了一百五十天。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说伸出橄榄枝。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称为“和平鸽”。

【歇后语第19句】:【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谚)聚宝盆:传说中聚积着取之不尽的财宝的盆。摇钱树:传说中能摇落金钱的树。指俭和勤是相辅相成的,俭能积存,勤能创收,能创收又能积存,自然就能致富。 也作“勤为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歇后语第20句】:【葫芦牵到扁豆藤】(惯)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

【歇后语第21句】:【压岁钱】春节拜年时,很多地方都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也有一种说法是,分压岁钱给孩子们,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古时候,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元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礼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从几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还把压岁钱拿出来支援灾区。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歇后语第22句】:【肠里出来肠里热】(谚)从亲娘肚里生出的,亲娘自然非常关切疼爱。指母亲总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格外关心。

【歇后语第23句】:【红烧鲤鱼吃中段】选择有利的,选择所需要的。成语:断 章取义。李英儒《上一代人》:“谷妈妈红烧鲤鱼吃中段,单 捉住这一句话,引申着说:可光有儿子,终归还缺一面呵!”

【歇后语第24句】:花生还没收完,豆子又炸了一地,奶奶边拾边数落:“能舍千谷,不舍一豆啊!”(河南·宁陵)

【歇后语第25句】:【八月十五大过年】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歇后语第26句】:【屋里点火外头亮】(谚)比喻避着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邻八舍的人其实知道得一清二楚。

【歇后语第27句】:【十步九回头】(惯)1形容难舍难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断回头。

【歇后语第28句】:【拍卖】“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形式,一般以比较贵重、价高的物品为拍品,先定一底价,然后竞价,最高者成交。 “拍卖”是古罗马人首创的一种买卖方式,用以出售在战争年代俘获的战利品。具体的做法是:在拍卖的场地上插一柄长矛作为标志,有意者就会围过来进行交易。因此,拍卖也有“矛下之交”的说法。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拍卖成为贸易过程中的一种买卖方式。

【歇后语第29句】:【恶人自有恶人磨】(谚)指恶人作恶,自有比他更凶的恶人来降伏他。也指恶人到了恶贯满盈时,自有惩罚。

【歇后语第30句】:【正等肉下锅,兔子来叫门】(惯)比喻要抓的人不请自到,来得正巧。

【歇后语第31句】:【射冷箭】见“放冷箭”。

【歇后语第32句】:【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谚)要少喝酒,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晓事,开拓见闻的领域。指少喝酒就少出麻烦,多晓事就多增见识。

【歇后语第33句】:【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惯)指在争斗中只能勉强抵挡,没有能力还击。 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歇后语第34句】:【肥田不如瘦水】(谚)肥沃的田地,也比不上有一股不含肥料的清水。指种庄稼,水比肥料更为可贵,更为有用。

【歇后语第35句】:“船沉一个洞,缸裂一条缝,许多大错误都是由芝麻粒大的小错误引起的。”听了妈妈的告诫,我再也不敢对自己常犯的小错误“睁只眼闭只眼”了。(广西·扶绥)

【歇后语第36句】:【苍蝇见了血】(惯)比喻坏人见到了想要的东西而眼红。

【歇后语第37句】:【人看起小,马看起蹄】人的秉性,从小时候的表现就可看 出。周立波《暴风骤雨》:“郭全海真不错,起小我就看出来 了。人看起小,马看起蹄。”

【歇后语第38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人做一件糊涂事,一时失算。 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教一群王八蛋给吃了!老头子越想越气。”

【歇后语第39句】:妈妈让我和哥哥去换米,我俩都不想去。妈妈说:“真是龙多思翘,人多思靠。一个和尚水多,两个和尚水少,三个和尚无水啊!”(河南·郏县)

【歇后语第40句】:【劁猪割耳朵——两头受罪】(歇)劁(qia。)猪:阉猪,割去猪的睾丸或卵巢,使不能生育。两头:本指首尾两端,转指两个方面。指两方面都没落好。 也作劁猪割耳朵——两下受苦。 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歇后语第41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送宝

【歇后语第42句】:【乳老鸦笑话猪儿足——原来灯台不照自】(歇)乳老鸦:小老鸦。 本指小老鸦笑话小猪的足黑,转指人只看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43句】:【凤凰落架不如鸡】(谚)指凤凰如果倒了架子,还比不上鸡。比喻失去优越地位的上流人物,境况还比不上普通人。

【歇后语第44句】:【 门神里卷灶王爷,画里有画】旧时过春节要贴门神等画 像。画、话同音,借指话里有话,话里有未明说的含义。《敌 后武工队》:“当时我捉摸,武工队什么时候都是先遣部队, 队长不说,谁心里也像个明镜,哪知,这是四扇屏里卷灶王, 画里有画(话)。”

【歇后语第45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认为犀牛角是灵异之物,角中心 有一条白色细纹。原为唐代李商隐的诗句,借指心意暗中 相通。成语:心心相印。台湾林海音《晓云》:“但心有灵犀 一点通,她就常常及时地给我帮助和安慰。”

【歇后语第46句】:【 不吃鱼,口不腥】不贪便宜,不会惹麻烦。孔厥《新儿女 英雄续传》:“我们不要占便宜,不吃鱼,口不腥!”

【歇后语第47句】:【上刀山,下火海】(惯)指奋不顾身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歇后语第48句】:杀鸡取蛋,干塘打鱼——只图一回

【歇后语第49句】:机关枪打鸭子一呱呱叫

【歇后语第50句】:【看准狍子再搂火】释义:搂火:开枪射击。比喻看准对象,摸清情况后再进攻。例句:二雪冲出门:“大骆驼,你看准狍子再搂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损寿!”

【歇后语第51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谚)想要让人不知道,只有自己不去做。指凡事只要自己做了,特别是丑恶的事,就没有办法瞒住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歇后语第52句】:【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谓出现妖孽是反常的现象,是国家 垂危的征兆。清代《水浒后传》:“种种怪异,不可殚述。总 之,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眼见得天下大乱了。”

【歇后语第53句】:【装大瓣儿】蒜讽刺人摆架子,装样子。韩志君等《篱笆· 女人和狗》:“那喜鹊算个啥东西?跑到我面前来装大瓣儿 蒜。”

【歇后语第54句】:外婆今年六十八岁了,可她还是闲不住,不是做针线活,就是学着使用天然气灶给我们做饭。我和妈妈都劝她要注意休息,争着从她的手中抢下家务活来干。外婆却微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未学到。我要积极学习,发挥余热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55句】:【六枝儿划拳——新样儿的,没了对儿】(歇)六枝儿:也称六枝子,一只手或足长六个指头。划拳:又称猜拳,饮酒时的一种游戏,双方同时伸出手指,并说出一个数,谁说的数目符合双方伸出来的手指的总数,就算谁赢,输方喝酒。指言论或事物新奇独特,没有可与之相比的。

【歇后语第56句】:【新来的媳妇三日勤】新到一个地方工作,总会积极一些, 时间久了,就渐渐疲塌。清代《醒世姻缘传》:“狄希陈也没 叫改姓,就收做了家人。‘新来的媳妇三日勤’,看看两口子 倒也罢了。”

【歇后语第57句】:一塘的鸭子一呱呱叫

【歇后语第58句】:【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机灵人会取巧,不机 灵的则倒霉。袁静《淮上人家》:“走吧。不打勤,不打懒,就 打不长眼。小心点!”

【歇后语第59句】:半云空上长草——破天荒

【歇后语第60句】:【吃江水,说海话】(惯)指人爱吹牛皮,说大话。

【歇后语第61句】:【表壮不如里壮】(谚)外表强大,不如内里壮实。常专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壮强如表壮”。

【歇后语第62句】:【壶中无酒难留客】(谚)没有酒肴招待,就难以留住客人。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歇后语第63句】:“大毛”常偷偷摸摸,谁知他的儿子才十来岁,手脚也不干净了。邻居们说:“这真是啥山照啥影,啥葫芦出啥种;老鼠溜屋檐,辈辈往下传哩!”(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64句】:弟弟对做好的饭菜很挑剔,这不吃那不要的,当过老红军的爷爷生气地说:“想当年我们是渴饮雪,饥吞毡。现如今你们是冬有棉、夏穿单,菜有油、饭有肉,出门不用走、回家电视看,就这还把饭菜嫌。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河南·辉县)

【歇后语第65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惯)比喻不管环境或处境多么恶劣、危险,都处之泰然。 也作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他风波险,稳坐钓鱼台。

【歇后语第66句】:被窝里放屁一臭自己;独吞

【歇后语第67句】:猪食盆里鸡伸头——乱插嘴

【歇后语第68句】:五岁的表弟太淘气了,一会儿工夫就把我舅妈擦好的地板弄得一团糟,舅妈批评了他一顿,可一转眼,他又把墨汁瓶碰倒,墨汁洒了一地,并弄脏了我的衣服。舅妈气得抬手就朝他的屁股上来了一巴掌。舅舅说小表弟:“你呀,就是屎壳郎飞到了磨眼儿里——转着圈儿挨!”(山东·五莲)

【歇后语第69句】:【 小戏当大戏唱】小事当大事做,小事也认真做,不马虎。 类似的:小戏法,大排场。柳青《创业史》:“说他们小戏当大 戏唱,不叫农业社,也要和灯塔社比赛!”

【歇后语第70句】:阎王爷照镜子一鬼样子;鬼相

【歇后语第71句】:表叔是个慢性子,干啥都不见他着急。年初,他不小心把一张四百元的存折丢了,急得满头大汗,赶紧骑车去银行挂失。表婶见状笑着说:“这就叫水不紧,鱼不跳。”(陕西·旬阳)

【歇后语第72句】:炕头上贴灶王爷——不是画(不是话)

【歇后语第73句】:【先生】“先生”一词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日先生”(《初学记》卷十八引《释名》)。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大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如“五柳先生”。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一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日‘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实是指责“先生”之称越用越滥。总之,十多种称呼谓“先生”:古代老师称先生,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称先生,医生称先生,管账的称账房先生,文人学士自称先生,老成之人称先生,算命、看风水的人称先生,商贾称先生,工匠称先生,现在连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也称先生了。现在,“先生”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使用先生称谓的是礼仪之词“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对知名人士特别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称先生。而老师和医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词了。

【歇后语第74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谚)臭嘴:斗嘴,说出些难听的骂人话。指一家人过日子,免不了要顶嘴闹别扭,但总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

【歇后语第75句】:【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歇后语第76句】:大炮打跳蚤——小题大做:不惜代价

【歇后语第77句】:【两边倒】(惯)指没有主见,对两边的意见都随声附和。

【歇后语第78句】:【三杠子压不出个响屁来】(惯)形容人非常老实、胆小,从不多说话。 也作三棒都打不出个响屁来。 三枪打不出一个闷屁来。

【歇后语第79句】:【好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见“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歇后语第80句】:睁着眼睛跳黄河——走投无路

【歇后语第81句】:【话柄】被他人当做谈资的言论和行为,称为“话柄”,也有叫“话把儿”的。“话”怎么会有“柄”呢?《辞源》的解释是:“古人清谈,多执麈尾,僧人讲法或执如意,故有谈柄之名。”“谈柄”即“话柄”,有的地方叫“话把”。这就告诉我们,“话柄”源有两物,一为麈尾,一为如意。麈尾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有云:“古人清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用麈(一种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为平直状。魏晋名流清谈时必执麈尾,以助谈锋。《晋书》和《世说》记载,孙盛与殷浩谈论很久,端上饭来也顾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饭上,最后吃不成。《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在钟山开善寺使清谈家张讥“竖义”(大约是竖佛经中之义),取麈尾未至,临时找松枝代替。可见,麈尾是清谈的必备工具。名士、清谈、麈尾,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后人遂把谈资叫做“话柄”。如意说。谈资称作“话柄”,还与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关。如意是一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长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叶形。古代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的把经文记于其上,以防遗忘。因而这也成了“话柄”的又一个起源。

【歇后语第82句】:哥哥刚从警校毕业,练就一身好本领。有一天,他带我上街买东西,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故意找哥哥的碴儿。哥哥说:“你们别没事找事,我也是东山跑过驴,西山找过虎,见过点阵势的。”他们不听,伸手打了哥哥一拳,哥哥说:“你们真是疯狗咬太阳,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着,三脚两拳,打得他们抱头鼠窜。(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83句】:带着存折进棺材——死要钱

【歇后语第84句】:小红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都不敢问老师,害怕被人笑话。妈妈知道后教育她说:“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则无长进。你有什么不会的就应该大胆地问老师,问同学。”(河南·焦作)

【歇后语第85句】:【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第89句】:1万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第3句】: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歇后语第86句】:【分银子都会有人骂】做好事也会有人不满。陈残云《香飘 四季》:“好比俗话说的,分银子都会有入骂,搞社会主义,跫 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总有些人不满意。”

【歇后语第87句】:啥巴狗戴金圈儿——有钱的畜生

【歇后语第88句】:演员卸装一真相大白

【歇后语第89句】:【树高不能撑着天】释义:比喻本领再大也有个限度。例句:俗话说得好,树高不能撑着天。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歇后语第90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指来到适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歇后语第91句】:拿鸡毛当令箭——轻举妄动;小题大做

【歇后语第92句】:【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说横话】(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牛疲累无力时就胡乱拽耙,人到理屈词穷时就蛮不讲理。指人说话蛮横是因为他不占理。

【歇后语第93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冷一下

【歇后语第94句】:骏马是英雄的翅膀,群众是领袖的眼睛。

【歇后语第95句】:【冤仇宜解不宜结】结仇没有好处。鲁迅《仿徨》:“我想, 你们也闹得够了。不是已经有两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 宜解不宜结的。”

【歇后语第96句】:【囫囵吞却一个枣】(惯)比喻对某种事物或理论不理解,笼统接受。

【歇后语第97句】:【炒冷饭】释义:比喻办事、说话重复过去的老一套,没有新内容。例句:苦已经吃过了,现在生活蛮好了。讲良心话,阿英生活好,现在我的生活也不错,诉过去的苦派啥用场呢?还不是炒冷饭。

【歇后语第98句】:弟弟一本正经地要去给邻居劝架,奶奶笑着说:“你倒真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口气怪大。小小年纪的,蚂蚁戴眼镜——自觉脸面不小啊!”(江苏·盐城)

【歇后语第99句】:【剃头担子——一头热】(歇)剃头担子:理发匠流动着做生意用的担子,一头放板凳和理发工具,另一头是烧热水用的小火炉。指当事双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 也作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21393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