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经典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看完心情好多了!
【歇后语第1句】:天高皇帝远——管不着;有冤无处申
【歇后语第2句】:【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歇后语第3句】:玩把戏的绝技——耍花招
【歇后语第4句】:不爱人民的人,什么也不爱。
【歇后语第5句】:【贼过后张弓】(惯)张弓:拉弓。 比喻采取措施不及时,放马后炮。
【歇后语第6句】:【和尚念经——南无也是南无】(歇)南无:谐“那么”,形容和尚念经的声音。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歇后语第7句】:【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见“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歇后语第8句】:【大懒使小懒】(惯)指懒人支使懒人做事,一个比一个更懒。
【歇后语第9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歇后语第10句】:【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谚)和明白人打架,有理总能说清;和糊涂人纠缠,永远分不清是非。指要尽量避开和不明事理的人打交道。
【歇后语第11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释义:遇到怪异之事,不理会它,它自己就会消失。例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
【歇后语第12句】:老牛吃嫩草——爱青(情)
【歇后语第13句】:【舍不得香饵,就钓不来金蟾】(谚)金蟾(chan):俗称金蛤蟆。指要想钓上金蛤蟆,就要舍得下香饵。比喻舍不得下大本钱,就得不到大利益。
【歇后语第14句】:【用小虾米钓大鱼】以小求大,以少求多。老舍《文博士》: “可是,手里是真紧,一块钱也是好的,何况一输就没准儿是 多少呢,自然,用小虾米钓大鱼,不能不先陪上几个虾米; 怎奈连这几个小虾米都是这么不易凑到呢!”
【歇后语第15句】:【看火候】(惯)叱喻观察时机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风色火候。
【歇后语第16句】:【 打入十八层地狱】佛教认为人死后要下地狱受罪。指受 重罚。相关的:打入冷官。姚雪垠《李自成》:“要是真有地 狱,哼,他死后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
【歇后语第17句】:【大年初一捉个兔子——有它也要过年,没它也要过年】(歇)比喻有没有某人或某物都不会影响事情的进展。
【歇后语第18句】:人死请郎中——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歇后语第19句】:【袖扣】西服的袖口上各缀有一排扣子,看似没有实际用处,纯属装饰。其实不然,它的来历是大有作用的。在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视部队的军容。但由于士兵们常常用袖子擦脸,甚至擦鼻涕,制服的袖子往往很脏。于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钉上金属扣子,来改变士兵用袖子当手巾擦脸的习惯。命令发出后,整个部队的仪表果然变得整洁多了。没想到这样一来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改变了部队士兵的不良习惯,还起到了装饰作用,显得更潇洒。从此,这种服装很快流行开来。
【歇后语第20句】:属野猪的——到处乱拱;乱撞人
【歇后语第21句】:【恶虎难斗肚里蛇】(谚)指虎再猛,也斗不过钻进它肚里的毒蛇。 比喻潜入到内部的敌人是很难对付的。
【歇后语第22句】:我给报社投了许多稿,可都石沉大海。妈妈安慰我说:“败事之路顺溜溜,成事之路弯曲曲。只要不灰心,你会成功的。”(福建·福州)
【歇后语第23句】:【外头赶兔,屋里失獐】(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像鹿而比鹿小,头小而尖,毛较粗,没有角,皮可制革。外头赶着捉兔子,家里却丢了獐子。比喻贪小而失大。
【歇后语第24句】:【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释义:同生死,共患难。例句:朱武哭道:“小人等三个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
【歇后语第25句】:我村的王某答应给我买本字典,可十来天过去了,还没见影子。妈妈说:“你就别信他的话,十个跟头不落地。”(江西·吉安)
【歇后语第26句】:【破船经不起顶头浪】经不起打击。高云览《小城春秋》: “破船经不起顶头浪,李木心上吃的那一惊,比他胸口吃的 那一拳还厉害。他挨不到三天,就咽气了。”
【歇后语第27句】:【步子迈得正,不怕影子歪】(谚)指为人处世大公无私,正道直行,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歇后语第28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释义:意为不可错过时机。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决心,晓易不说,我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饭桌上的气氛最适合拉家常了。
【歇后语第29句】:【无祀鬼神坛——凭你自来自去】(歇)无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坛:祭祀鬼神的高台。指可以任凭人自由来去。
【歇后语第30句】:【药补不如食补】(谚)论滋补,再好的药物也比不上普通的饭食。 指食物是最有营养价值的滋补品。
【歇后语第31句】:【人黄有病,天黄有风】(谚)指人的面色发黄,是有病的症状;天色发黄,是起风的预兆。
【歇后语第32句】:【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释义:眼力不同,有的识货,有的不识货。例句:“嘿嘿,龙跟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我金某人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地界看了十几年的风水,像这样好的山形地势见着的还不多。”
【歇后语第33句】:放学回家,我看见菜板上有个南瓜,就对爸爸说:“让我来炒南瓜。”爸爸说:“你还小,如果现在让你炒,你准会在锅上开一个窗户!”(安徽·黄山)
【歇后语第34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谚)孙儿:此处指外孙。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孙呢?古时催嫁的话。
【歇后语第35句】:【眼泪泡着心】(惯)比喻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悲伤。
【歇后语第36句】:【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谚)世界之大,偶尔也会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形状完全相同的物。指人和人、物和物相像,这是大自然的巧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歇后语第37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头不砸不裂缝】(谚)指豆子要压榨才能出油,石头要猛砸才能开裂。比喻对罪犯不施加压力,就很难使他交代罪行,老实认罪。
【歇后语第38句】:【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歇后语第39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释义:用豺狼放羊,如何能日久天长。比喻任用恶人,必受其祸。例句:乙辛复入为枢密使,流岩寿于乌隗路,终身拘作。岩寿虽窜逐,恒以社稷为忧。时人为之语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歇后语第40句】:【指着碟子说碟子,指着碗说碗】(惯)比喻就事论事,无关的不说。
【歇后语第41句】:【老母鸡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谐“为”。询问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歇后语第42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释义:奔牛:地名,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其地出佳酿。指不喝奔牛镇酿的酒,等于白白地闯荡了江湖四方。例句:仆逢曲流涎,到处不肯轻过。闻之人语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余过其地洁而试焉。
【歇后语第43句】:卖肉的杀羊——内行
【歇后语第44句】:小虫吞大象——痴心妄想
【歇后语第45句】:【海里无风三尺浪】释义:海浪总是很大的,即使无风天也有三尺高的浪。例句:“你俩去?”齐师傅吃惊地说,“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话说,海里无风三尺浪。又是个黑夜,险乎啊!”
【歇后语第46句】:表弟为姥姥扫地,扫了一半就不扫了。姥姥说:“你这孩子,起床,起得不早;吃饭,吃得不饱。叫人拿你没办法。”(河南·博爱)
【歇后语第47句】:【蛆枣先红,破蛋先臭】(谚)蛆枣:生了蛆虫的枣。生了蛆的枣先发红,有破缝的蛋先发臭。指物变坏从内部开始,人变坏从思想上开始。
【歇后语第48句】:一根笛子八个眼——气相通
【歇后语第49句】:【鲁班门前抡斧——不知天高地厚】(歇)指缺乏自知之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本事。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50句】:【一个汗珠摔八瓣儿】见“汗珠摔八瓣儿”。
【歇后语第51句】:【拿着黄金当生铜,拿着珍珠当绿豆】(惯)形容人眼力差,不认识好东西。
【歇后语第52句】:【吃一堑,长一智】(谚)堑(qian):阻断交通的壕沟,比喻挫折困难。 受到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见识。 也作“经一失,长一智”。
【歇后语第53句】:【秀才人情纸半张】(谚)指旧时读书人大多穷困,与人交往,只能用书画作馈赠。后用作以薄礼相酬的常语。
【歇后语第54句】:【文臣安社稷,武将定干戈】(谚)社稷:代指国家。干戈:古时兵器,代指战乱。指文官的责任是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责任是平定战乱,使社会稳定。 也作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持刀定太平。 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
【歇后语第55句】:【重阳节】“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老人节。它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之说,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归一等,好像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称为“九五”之尊。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的,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歇后语第56句】:【主多高,奴多大】(谚)指旧时主子的地位有多高,其手下的奴仆势力就有多大。 也作“主人多大,奴婢多大”。
【歇后语第57句】:【吃了砒霜药老虎】(惯)砒霜:无机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时略带黄色或红色),有剧毒。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让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偿失。
【歇后语第58句】:【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谚)戏:戏弄。指龙一旦离开大海落入浅水滩,就要遭受虾的戏弄;虎一旦离开深山跑到平川地,就会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强者失势,会受小人的凌辱。 也作龙离沧海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受鸟欺。
【歇后语第59句】:大冷的天,我在刷洗脏鞋,冻得直哆嗦。妈妈嗔怪我说:“狗伸舌头(指天热)你不干,鸡提爪(指天冷)时来精神。”(山东·莱芜)
【歇后语第60句】: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滥竽充数
【歇后语第61句】:【平地一声雷】(惯)比喻突然发生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声惊雷。 平地起雷。
【歇后语第62句】:狸猫蹲在悬崖上——混充老虎
【歇后语第63句】:七嫜的闺女不仅长得像七婶,而且也和她一样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李大妈常夸七婶:“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闺女九像娘,你可真有福气。”(湖南·益阳)
【歇后语第64句】:【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歇)比喻自找祸害。
【歇后语第65句】:【真心要吃人参果,哪怕山高路难行】(谚)人参果:传说中形状像婴儿的一种仙果。比喻只要下决心做一件事,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歇后语第66句】:【苍蝇碰巴掌】(惯)比喻自找倒霉。
【歇后语第67句】:【走不到一条道儿上】(惯)比喻不是一条心,合不来。 也作“走不到一条路上去”。
【歇后语第68句】:【关门不见开门见】(惯)指经常见面,互相来往。
【歇后语第69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化,难以预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很可能就变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个小故事。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之孙由于挥霍无度,到中年时便将家产败尽,以沿街乞讨为生。某日,他来到河西庄,想起了自己的奶妈,便一边打听一边找。当问到一个农夫时,恰巧这农夫正是奶妈的儿子,郭孙到他家里一看,粮囤座座,牛马成群,很是惊讶,就问他:“你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劳作呢?”奶妈的儿子就说:“家母在世时,领我们创业,才有了现在的家业。我们也得勤俭持家,否则金山也会吃空的。”郭孙听后很惭愧。农夫不忘旧情,给郭孙在家里找了活计,无奈他什么也不会做,处境非常尴尬。农夫见状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歇后语第70句】:【风马牛不相及】释义:风:一说放逸,走失;一说兽类发情,彼此相诱。一说两地相距很远,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一说马与牛不同类,雄雌不致相诱。比喻彼此之间毫不相干。“相及”又作“相干”。例句:说了几次,也钻不到他的耳朵里去,什么抗日,什么工作,什么工人、农民,都是对牛弹琴,风马牛不相及,他心上像长了茅茅草。
【歇后语第71句】:【好账算不折】(谚)折:亏损。好的账目,无论怎样算也不会走样。指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的账目,是不怕反复查核的。
【歇后语第72句】:飞机上装话筒——空喊
【歇后语第73句】:【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都有】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歇后语第74句】:立夏后,连续下了四天雨。奶奶说:“一天两天麦扎穰,三天四天一麸糠。唉,今年小麦可要减产了。”(河南·博爱)
【歇后语第75句】:【理发店的三色转灯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歇后语第76句】:有了梧桐树一招得凤凰来
【歇后语第77句】:【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释义:借指有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俗语说:‘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红军要来,总有他们的办法。”
【歇后语第78句】:【墙上的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歇)泥坯:抹在建筑物表面的泥层,掉了一层可以再涂一层,旧时歧视妇女,把妻子比作“泥坯”。 指妻子死了一个又再娶一个。
【歇后语第79句】:狐狸掉进污水池——又臊又臭
【歇后语第80句】:家里来一位客人,妈妈让我叫“阿姨”,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妈妈事后说:“叫人不舍本儿,舌头打个滚儿。”(河南·固始)
【歇后语第8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释义: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还强。处于中等水平。多用来表示基本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例句:再说,当护士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她却偏不服气。
【歇后语第82句】:半天云里挂口袋——装风
【歇后语第83句】:骑马拜判官——马上见鬼
【歇后语第84句】:【嫩扁担难压千斤】(谚)嫩扁担:尚未经受过打熬的扁担。比喻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难以承担重任。
【歇后语第85句】:烂了脚丫子一该歇了
【歇后语第86句】:【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岁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诗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千干净净,还要贴门神、对联、挂灯笼等,晚上吃饺子放鞭炮,供神灵,达到高潮。
【歇后语第87句】:【一个虚,百个虚;一个实,百个实】(谚)一个是虚假的,可以怀疑其他也是虚假的;一个是真实的,可以判断其他也是真实的。指从一件事上或一个人的行为中,可以推断出同类的结果。
【歇后语第88句】:老公鸡叼骨头——惹狗生气
【歇后语第89句】:【十年一贯制】原为中小学教学年限的一种规定。借指长 期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十,或说其他数字。《北京日报》 (1985,2,28):“不少产品好像故意与广大消费者对着干,几 十年一贯制,爱买不买。”
【歇后语第90句】:我学习成绩不好,心里很着急。老师鼓励我:“日日行,不怕路千里;时时读,不怕书万卷。你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成绩总会上去的。”(河南·长垣)
【歇后语第91句】:【 别人碗里粥稠/别人碗里肉肥】嫉妒或羡慕别人。成语:馋 涎欲滴。贾平凹《废都》:“我让你嫁给那个残疾你去不去? 你不要看着别人的米汤碗里结一张皮儿就嫉妒饭稠!”
【歇后语第92句】:【有错拿的,没错放的】既已捉住,就不会轻易放走,须得仔 细查究。相关的:只有错捉,没有错放。老舍《离婚》:“有错 拿没错放的,小赵一句话可以叫他出来,一句话也可以叫他 死。随张大哥的便。”
【歇后语第93句】:【三过家门而不入】(惯)传说夏朝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为公而不考虑个人利益。
【歇后语第94句】:【彼一时,此一时】(惯)指那时是一个样子,现在是另一个样子,情况已大不相同。 也作“此一时,彼一时”。
【歇后语第95句】:病床上插牡丹——临死还贪花
【歇后语第96句】:【半路上捡了个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气演奏,转指吹牛、说大话。讥讽人有了吹牛的资本或借口。
【歇后语第97句】:【小车不倒只管推】(谚)小车:独轮手推车,农家用的旧式小型运输工具。比喻做事贵在坚持,只要还有最后一分力气,就要坚持到底。
【歇后语第98句】:妈妈一边在棚子里撮煤一边说:“煤堆底子的煤还真不少呢!”爸爸说:“那是,散堆破垛,底子出货。”(黑龙江·哈尔滨)
【歇后语第99句】:【数核桃打枣】(惯)比喻责骂这个,训斥那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40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