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俗语经典歇后语,拿去发心情吧!
【歇后语第1句】:【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歇后语第2句】:【踢破了门槛】(惯)形容上门的人很多或某人来的次数很多。
【歇后语第3句】:【拣有头发的揪】(惯)头发:比喻把柄、短处。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软弱的欺负。 也作“拣有头发的抓”。
【歇后语第4句】:【钻牛犄角】(惯)比喻人固执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过于较真。 也作钻牛角尖。 钻牛角。
【歇后语第5句】:【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谚:指生意场中不愁卖不了钱,只愁货物不齐全,满足不了顾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艺行业要想使事业兴盛,就必须尽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歇后语第6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谓辛辛苦苦,总算做了一些工作。 欧阳山《高干大》:“程区长,我办了五年合作社,虽说没有一 点功劳,也应该有一点苦劳。”
【歇后语第7句】:人”,哥哥说她“要风度不要温度”,妈妈说她“要俏不穿棉,冻死也不嫌”。(山东·沂水)
【歇后语第8句】:【三过家门而不入】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下》。传说夏禹为了治水,多年在外,他曾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例句:老蔫并不懂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动上超过了古人。他参军六个年头,十次二十次路过红家峪,始终没有回去过一遭。
【歇后语第9句】:【毒蛇黄鳝分不清】(惯)黄鳝:鱼,像蛇而全身无鳞,黄褐色,有黑色斑点,生活在水边泥洞里。比喻分不清好人坏人。
【歇后语第10句】:【是疖子就得流脓】借指坏事总要暴露。类似的:脓包早 晚要破。浩然《艳阳天》:“他甚至于感到,只要政局不发生 一点儿变化,自己身上这个脓包早晚要破。”
【歇后语第11句】: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歇后语第12句】:【当着和尚骂秃子】(惯)比喻表面上骂那个人,实际上是骂眼前这个人。 也作“当着和尚骂贼秃”。
【歇后语第13句】:【东场搬到西场,也要三日饭粮】(谚)从东边场地搬家到西边场地,也得要耗费几天的饭粮。指凡搬动一次,总得有不少的耗费。劝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歇后语第14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广博。成语:博闻强识。清代 《儿女英雄传》:“慢说别的,只他幕中那几个参谋,真真是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韬略,广有计谋。”
【歇后语第15句】:【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谚)货物可以有高有低,分开等级;顾客却不能分远近薄厚。指对待顾客必须一视同仁,热情招待。
【歇后语第16句】:【前有车,后有辙】释义:借指前人做过的事,后人可以学着做。例句:“前有车,后有辙,双喜就是我们的榜样!”
【歇后语第17句】:【没骨头】(惯)比喻没有骨气。
【歇后语第18句】:【跳窝鸡不下蛋】做事不安心,不专心,难以成功。《中国 青年报》(1982,7,13):“跳窝鸡不下蛋这句俗话,我从小就 听人说过,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了他的含义。跳窝鸡为 什么不下蛋呢?我想,大概是这样的鸡对下蛋的窝过于挑 剔,总觉得自己这个蛋非同一般,一定要选一个最理想的窝 才肯下,而这样的窝又总也找不到,于是跳来跳去,不仅耽 误了下蛋时间,又使生蛋的机能开始蜕化。”
【歇后语第19句】:【马有转绠之病,人有旦夕祸福】(谚)转绠(geng):骡马拴在桩上的缰绳缠绕住脖子,造成呼吸道阻塞。祸福:偏指灾祸。指健壮的马会转绠得病,好好的人会大祸临头。 也作马有转缰之病,人有当时之灾。 人有驾日之灾,马有转缰之症。
【歇后语第20句】:隔壁摇铃——听到呜(名)声,未见其人
【歇后语第21句】:放马后炮——有啥用
【歇后语第22句】:梦里拾钞票——财迷心窍;财迷
【歇后语第23句】:【秤砣虽小压千斤】(谚)指杆秤上的秤砣虽然小,却能压住千斤的重量。比喻岁数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谋与才能,不可小觑。
【歇后语第24句】:【事无三不成】经再三努力,事情才能办成。明代《西游 记》:“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 请救出师父来也。”
【歇后语第25句】:看对象;不入耳;充耳不闻;一窍不通
【歇后语第26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谓培养人才需要很长时间。杨朔 《三千里江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个工程师岂是容 易的。”
【歇后语第27句】:【死了张屠夫,不吃浑毛猪】没有内行人,也没有什么大不 了,事情照样进行。类似的:离了王屠夫,也不能带毛吃猪/ 没有张屠夫,也不能吃全毛猪/杀猪的死了,也不能连毛吃 猪/死了王厨子,也不能带毛吃鸡。刘彦林《东风浩荡》:“他 封锁他的,我们照样干我们该干的活。死了张屠夫,不吃浑 毛猪。”
【歇后语第28句】:【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谚)得志:得意,实现心愿。 指猫儿得志时,像老虎一样神气;鹦鹉落了毛时,比鸡的样子还难看。比喻小人得志时往往忘乎所以,英雄落魄时也难免受欺。 也作得志犬猫强似虎,失时鸾凤不如鸡。 得胜狸猫强似虎,及时鸦鹊便欺雕。
【歇后语第29句】:带着秤杆买小菜——斤斤计较
【歇后语第30句】:【喝迷魂汤】(惯)1比喻被迫忘掉过去。2比喻被甜言蜜语所迷惑。 3指头脑不清醒。
【歇后语第31句】:【江河不满漏卮】见“沧海不能实漏卮”。
【歇后语第32句】:冬子伯父的脾气是村上有了名的。一个老汉说:“那人哪,脾气暴得很,连蝇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33句】:黄鼠狼拉骆驼——不识大体
【歇后语第34句】:妈妈平时喜欢与人拉家常。一天,她出门办事,临走时爸爸嘱咐她:“女同志不要站哪儿成井,坐哪儿成坑,做事要放枪收马,利索点!”(安徽·霍邱)
【歇后语第35句】:【没本钱买卖——赚起赔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败,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歇后语第36句】:【躲在门缝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歇后语第37句】:【 深山出俊鸟】偏僻之处出现人才或美女。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真是深山出俊乌,穷人家居然生下这样的美女。”
【歇后语第38句】:【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歇后语第39句】:爸爸锄地到吃午饭时才回家,吃过饭,碗一丢,又急急忙忙地上工。我对爸爸说:“现在是闲天,你怎么那么忙?“爸爸笑着说:“麦锄三道草,粒大秆不倒。现在不抓紧,小麦拔节以后就不好锄了。”(湖北·钟祥)
【歇后语第40句】:【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实在古代,春秋也指季节,但并非和现在一样,古代所说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国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当长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个个的春秋就成为历史了,引申义即历史。说起作为历史含义的春秋,它的起源与孔子有关。古代,朝廷设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负责详细记载帝王的谈话言论,例如《尚书》即这类著作,可以说是帝王的文案。左史官则负责记载国家之事,他们把重要大事记人“策”中,小事写在“简”里。鲁国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简合编而成的一套编年史。据说,《春秋》是由孔子亲自修订的。后世则把《春秋》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代”了。这部《春秋》影响很大,如果阅读《春秋》,可能会觉得概括而简单,犹如一份大事记,不过,它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后来出现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即为解说极其概括简约的《春秋》而作,“传”即解说之意。《春秋》的写作方法还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歇后语第41句】:【冒凉腔】(惯)指说话冒失或不切实际。
【歇后语第42句】:八字才开笔——差一半
【歇后语第43句】:袖筒里揣刀子一暗藏杀机
【歇后语第44句】:【狼上狗不上】比喻不齐心,行动不一致。姚雪垠《李自 成》:“官军虽说人多,一到打起硬仗时,狼上狗不上,有几个 真心卖命的?”
【歇后语第45句】:【 水高漫不过船去】指无法超越。刘绍棠《蒲柳人家》:“莲 姑娘还是我跟你大嫂的干闺女,我们也是她的一层父母;水 高漫不过船去,我们两口子不乐意,你也白搭。”
【歇后语第46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谚)指狗肉虽然好吃,但档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质差的人经受不起别人的抬举,或见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盘。
【歇后语第47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谚)三:多的约数。指井多淘上几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几位师傅学习,就能博取众长,学到高超的技艺。
【歇后语第48句】:落水的桃花——随波逐流
【歇后语第49句】:【秋风过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歇后语第50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着落,没有依靠。相关的:四面 不靠边/八面不着地。成语:不着边际、孤立无援。金近迈 《欧阳海之歌》:“有活路的人家,谁也不愿挂在这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的山坳子里来。”
【歇后语第51句】:【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释义:人多主意多,办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样。例句:有事要多和战士们商量,俗话说,“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战士们有战斗经验,有主意有办法,有了困难和大家商量,总可以解决的。
【歇后语第52句】:吃了线团-子——心里结疙瘩
【歇后语第53句】:妈妈买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试了试,衣袋小了点,想去商店换一件。奶奶说:“世上哪有无核的枣,一点小毛病就算了。”(湖南·浏阳)
【歇后语第54句】:【使功不如使过】(谚)任用有功劳的人办事,不如任用犯过错误的人办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过的人却常常引咎奋勉。
【歇后语第55句】:【鸟贵有翼,人贵有志】(谚)翼:翅膀。指鸟儿可贵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飞翔;人可贵的是有志气有智慧,能够创建事业。
【歇后语第56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巧了不用花时间等,正合适。戴厚 英《人啊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是老许谢媒的日 子。”
【歇后语第57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谚)能给别人提供方便的,自己也会得到方便。指帮人和自帮是互为因果的事,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也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与人方便,方便自己。
【歇后语第58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谚)渊:深潭。羡:思慕,希望得到。 站在水潭边心想着潭里肥美的鱼,不如赶快回去织起网来捕捉它。 指任何美好的空想都不如动手实干。
【歇后语第59句】:【赊三不敌见二】(谚)赊:赊欠,未当场结清货款。见:同“现”。赊卖三文,不如现得二文。指宁可少得现钱,也不要不牢靠的欠账。 也作赊得不如现得。 赊三千不如现八百。
【歇后语第60句】:【恶人自有恶人磨】(谚)指恶人作恶,自有比他更凶的恶人来降伏他。也指恶人到了恶贯满盈时,自有惩罚。
【歇后语第61句】:离开祖国的人,像离开花园的布谷鸟。
【歇后语第62句】:【一动不如一静】做事没有把握,不如维持现状。清代《红 楼梦》:“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 最难得的是从小一处长大,脾气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
【歇后语第63句】:【 今日有酒今日醉】只顾眼前一时的痛快,不顾其他。原 为唐人罗隐的诗句。日,也说:朝、天、夕。成语:及时行乐。 王安忆《文革轶事》:“她们都是很能抓住机会的孩子,并且 今朝有酒今朝醉。”
【歇后语第64句】:【好天也得防阴雨】(谚)再好的天气,也得有阴雨天的防备。比喻人即使身处顺境,也必须有承受逆境的思想准备。 也作“晴天还要防阴天”。
【歇后语第65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歇后语第66句】:过了冬至种小麦——赶不上节气
【歇后语第67句】:【自己的耳朵——看不见】(歇)指事情明摆在那里,却没有看见。
【歇后语第68句】:【七孔生烟,三尸冒火】(惯)七孔:七窍,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口。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每于庚申日将人的罪过奏闻天帝,以减人禄命。形容着急或生气到极点。
【歇后语第69句】:【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歇后语第70句】:【快马加鞭,永不下鞍】释义:比喻快速前进,永不停止。例句:你们看,现在像一片绿色的湖水,看着它,你就有信心,有力量,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中快马加鞭,永不下鞍!
【歇后语第71句】:【呼之则来,挥之则散】(惯)一呼叫就来,一挥手就离开。形容随意指使、差遣。 也作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歇后语第72句】:【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歇后语第73句】:干坝里的河沙——捏不到一块
【歇后语第74句】:【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佛寺。去佛寺自是有求,表示 有目的而来。沈从文《边城》:“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就一 定有话说!”
【歇后语第75句】:【听见拉拉蛄叫不敢种地】(惯)拉拉蛄:蝼蛄的通称,昆虫,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适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形容人胆子小,听到一点闲话,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听拉拉蛄叫,就甭种地了。 听蝼蛄叫就不种地了?
【歇后语第76句】:【呼蛇容易遗蛇难】(谚)旧时民间传说,有术士能用咒语聚蛇遣蛇,一旦咒语失灵,蛇来不走,术士受害。比喻人招惹是非容易,排解是非却难。
【歇后语第77句】:光头上面长虱子一无处藏身
【歇后语第78句】:刘大妈和儿媳妇又吵架了。邻居大嫂来劝解:“吵吵嘴没啥相干,谁家不是碗大碟小磕着碰着哩?”(山东·金乡)
【歇后语第79句】:【写字像画狗,越描就越丑】(谚)指写毛笔字贵在一气写成,如果对不顺心的笔画加笔再描,就会越描越走样。也借指对缺理事越辩解就越不能自圆其说。
【歇后语第80句】:扁担无扎——两头失塌;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歇后语第81句】:妈妈教育我要尊敬老师,说:“给人金,给人银,不如教给人学问。所以你要尊敬老师啊!”(安徽·肥西)
【歇后语第82句】:【黑名单】“黑名单”指反动势力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也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或违反规约、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采取相关措施而开出的名单,或内部掌握或向社会公布。 “黑名单”是个外来词,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时,这些学校规定对于行为不端的学生,将其名单、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一辈子被人唾弃,也是从此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做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这样的黑皮书。没想到本来是学校惩罚学生的做法,却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引申到商业活动中,用黑皮书来惩戒那些时常赊账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或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书上。事情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从此以后,黑名单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当然,在特务活动中使用最频繁后果最严重。从而黑名单多被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也有了“黑名单”,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对不守信用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
【歇后语第83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粪缸。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名声坏。比喻越闹腾名声越坏。
【歇后语第84句】:【 说的无心,听的有意】说话人没有那个意思,而听话人多 心。清代《官场现形记》:“谁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早被那 个二婚头记在肚里,待时而动。”
【歇后语第85句】:五更天起床——渐渐明白
【歇后语第86句】:【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歇后语第87句】:仨钱买头老叫驴——贱货
【歇后语第88句】:【想起一出是一出】从前富贵人家,把戏班叫到家中唱戏, 戏目由他们决定,叫点戏。他们想点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为:没有准谱儿,一会儿一个主意。王蒙《活动变人 形》:“老孙办事就是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戏)就是一 出。”
【歇后语第89句】:茶馆的火剪——倒霉(捣煤)
【歇后语第90句】:【开元通宝——外圆内方】(歇)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间铸的铜币(通宝),圆形中间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圆融,实际上很有准则或个性极强。
【歇后语第91句】:我们家来了个客人,可我不认识。客人点着我的鼻尖说:“这小鬼,没见过我吧?我们两家可是扒拢筷子能吃饭的人呢!”(湖南·株洲)
【歇后语第92句】:【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谚)致:招致。乖:不和。戾:灾祸。和和气气,自然会引来安详;彼此怨怒,必定招致灾祸。 也作“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歇后语第93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歇后语第94句】:【雨过地皮湿】见“水过地皮湿”。
【歇后语第95句】:【才说了嘴就打了嘴】(惯)说嘴:自夸,自我吹嘘。刚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说嘴打嘴”。
【歇后语第96句】:【奸不厮欺,俏不厮瞒】(谚)奸:歹的。厮:相。俏:好的。不论好歹,不相欺瞒。指打消一切顾虑,把真情告诉对方。
【歇后语第97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出不去这个范围。清代《红楼梦》:“你 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 俗语难道也不明白?”
【歇后语第98句】:【皇天不负好心人】(谚)皇天:老天。老天不会辜负操好心,做善事的人。指好心人终究会有好结局、好报应的。
【歇后语第99句】:【打狗看主人】释义:比喻看在主人或上司的面上,对某人宽容、饶恕。“主人”又作“主子”。例句:保安团、警备队、马大胡子,都有她的亲戚,惹翻了那帮人,可不好对付。怎么办?打狗看主人,只有把她放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4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