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经典俗话,拿去发心情经典俗话!
【歇后语第1句】:【糊涂事糊涂了】对于事情不必细问,马马虎虎算了。成 语:不了了之。赵树理《三里湾》:“范登高主张糊涂事糊涂 了,劝一劝大家好好过日子,只求没事便好。”
【歇后语第2句】:【芝麻掉到针鼻儿里——赶巧】(歇)针鼻儿:针头上的小孔。指凑巧、巧合。
【歇后语第3句】:晚饭后,妈妈对爸爸说:“你单位工资低,不会再干点别的事情?”爸爸说:“夜里寻思千条路,天明还得卖豆腐。”(河南·鲁山)
【歇后语第4句】:小兵对他外婆没有礼貌,他爸爸训斥他说:“蒸笼要分上下格,豆芽长到天高也是棵小菜儿。在老人面前,别没大没小的!”(四川·富顺)
【歇后语第5句】:【三魂不附体,七魄在他身】(惯)附体:附在身体上。魂魄到了他人身上。形容人不能控制自己。
【歇后语第6句】:一天晚上我正想脱衣服睡觉,妈妈朝着我的小屁股打了几下,我急了:“妈妈你干啥?”妈妈笑着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会学坏。”(辽宁·朝阳)
【歇后语第7句】:【没心没肺直肠子】谓人思想简单,直率。《1983年佳作 集》:“这闺女是个没心没肺直肠子,待人挺实落。”
【歇后语第8句】:【顾了翻锅,忘了烧火】(惯)比喻顾此失彼。
【歇后语第9句】: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歇后语第10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静夜半之时,按现在的时间是夜里十二点钟左右。这个词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时陈象舆、胡旦、董俨、赵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谈论至深夜:“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日:‘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鼓”或“更”,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说时间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还说“几更天”,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中国有副传统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时,就是现在夜间十二时左右,已是深夜时分了。 “三更半夜”成为俗语,是与宋朝城市人民拥有夜生活分不开的。唐朝城市实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改变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可见,宋朝开夜禁是明智之举,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然,就不会出现“陈三更、董半夜”了。
【歇后语第11句】:【拿客气当福气】客气是礼貌,福气是指享福的命运。不 懂谦让,反觉得是应该的。王安忆《文革轶事》:“张思蕊命 好,从来都是把客气当福气,你夸海口,她照单全收,你怕连 个退路都没有了。”
【歇后语第12句】:【刀子嘴,豆腐心】(惯)比喻人说话厉害,心地却很善良。
【歇后语第13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谚)能给别人提供方便的,自己也会得到方便。指帮人和自帮是互为因果的事,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也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与人方便,方便自己。
【歇后语第14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谐“轮”。指轮不到。
【歇后语第15句】:【老虎不走回头路,好汉说话要算数】释义:比喻讲信用,不食言,不反悔。例句:“老虎不走回头路,好汉说话要算数。”你要想把泽彤乃慕弄到手,眼下,你就可以在水库决堤一事上大作文章,在群众中把沙比尔搞得一钱不值。这样,就有人撤他的职。
【歇后语第16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17句】:【隐疾难为医】(谚)指生于幽隐处的疾病难以治疗。也指隐瞒真实病情就难以下药。
【歇后语第18句】:腊月里扇扇子一火气太大
【歇后语第19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有条件不加利用,或不去做省心的事。 张孟良《儿女风尘记》:“我为什么放着河水不洗船?把书状 送给刘推事,叫他先做个准备,对我倒有好处。”
【歇后语第20句】:【枉披了人皮】(惯)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为极其卑鄙、恶劣。
【歇后语第21句】:【 一碗水端平】谓待人要公平,不能偏袒。成语:不偏不 倚。清代《儿女英雄传》:“我一碗水往平处端,论情理,人家 也可真委屈些儿。”
【歇后语第22句】:【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见“百样通,不如一样精”。
【歇后语第23句】:叔叔想调动工作,整天跑事不在家。奶奶说:“嫁一处不如守一处,不要跑了。”叔叔却说:“树挪死,人挪活,换换环境有什么不好?”(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24句】:麻雀打鼓——跳(调)皮
【歇后语第25句】:手榴弹的脾气——拉就火
【歇后语第26句】:【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谚)人不是花草树木,谁能没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歇后语第27句】:【忧能伤人】(谚)指忧愁烦闷,容易使疾病发生。
【歇后语第28句】:【吐口唾沫是个钉儿】(惯)比喻守信用,说话算数。也形容人霸道,说出话来别人必须照办。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钉。 吐唾沫落地是钉。 一口唾沫一个钉。
【歇后语第29句】:【磨扇压住手指】遇到危难,需要援助。梁斌《红旗谱》: “当天下午,严志和想来想去,无处借取,只好找到李德才, 说:德才哥,我磨扇压住手了!”
【歇后语第30句】:【 拉车不松套】借指做事认真。成语:一丝不苟。李存葆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人人都有一 顶‘英雄帽’:彭树奎——拉革命车不松套的老黄牛。”
【歇后语第31句】:【相骂没好口,相打没好手】见“厮打没好手,厮骂没好口”。
【歇后语第32句】:【不图打鱼,只图混水】(惯)不为捕鱼,只想把水搅混。比喻不图得到多少好处,只为把事情搅乱。
【歇后语第33句】: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歇后语第34句】:【深一脚,浅一脚】(惯)形容路面不平,走起来不平稳。 也作“深一步,浅一步”。
【歇后语第35句】:案板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
【歇后语第36句】:【库里有粮心不慌】(谚)仓库里积存着足够的粮食,人心就稳定。指积存粮食备荒是头等大事。
【歇后语第37句】:表壮不如里壮。
【歇后语第38句】:东街的皮五好吃懒做,整天东游西逛,喜欢说大话。他见左邻右舍陆续地建起了楼房,就对朋友夸口说:“我也要建楼房了。”这句话正好被他老婆听见了。他老婆白了他一眼说:“家有黄金外有秤,左右邻居天天称。你有多少别人还能不知道?可别再夸口说大话了。”(江苏·南莫)
【歇后语第39句】:我因为吃得太多,肚子撑胀。妈妈说:“酒醉君子,饭撑傻瓜。”(湖南·城步)
【歇后语第40句】:【砧板上的肉——随人砍,随人剁】(歇)比喻人陷入困境,不能自主,任人摆布。
【歇后语第41句】:【 遇到拦路虎】遇到巨大的障碍。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 验。”
【歇后语第42句】:【有钱难买幼时贫】(谚)人生最难得的是幼年时家境贫穷。指幼时贫穷,能够养成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习性,给长大创建事业奠定基础。
【歇后语第43句】:【家宽出少年】(谚)宽:经济宽裕。指家庭经济富裕的人,不受困苦的折磨,即使年岁大,也会显得年轻。
【歇后语第44句】:【媳妇堂前拜,公婆背利债】(谚)指旧时穷人家要靠借债来娶媳妇。
【歇后语第45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歇后语第46句】:病猫的尾巴——翘不起来
【歇后语第47句】:【灯一拨就亮,理一讲就明】释义:比喻事情一说就明白了。例句:灯一拨就亮,理一讲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宝泰头上,他一看活命难保,还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边藏哩。
【歇后语第48句】:【得罪了土地爷,养不活小肥猪】(谚)民间传说,土地爷专管家畜家禽。指要是惹恼了土地爷,就养不活小猪。比喻要办成事,必须处好有关方面的人事关系。
【歇后语第49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见“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
【歇后语第50句】:【紧行无好步】太快了办不好事。紧,也说:快。明代《三 国演义》:“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 尽人事,听天命尽力而为,碰运气。台湾琼瑶《心有千 千结》:“以后的事,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歇后语第51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歇后语第52句】:【恩人相见,分外眼青】(谚)眼青:眼珠在中间,对人正视,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晋书·阮籍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见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见了面,就作青眼,格外亲切热情。指人有恩于我,则心怀感激,时刻不能忘怀。 也作恩人相见,分外眼明。 恩人相见处,两眼倍生光。 恩人相见,分外眼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歇后语第53句】:【事在人为】(谚)指事情的成败在于人为的因素,与天命无关。
【歇后语第54句】: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不是真心
【歇后语第55句】:【远水不救近火】(谚)远处的水再多,也救不灭眼下的火灾。比喻缓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当前的困境。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火”。
【歇后语第56句】:【老虎屁股上搔痒痒】释义:比喻触犯强者,干危险的事。例句:咳,你这里“老虎屁股上搔痒痒”,大事办不成,光赚些祸害来家,除了自己挨打外,你还能治人怎么的?
【歇后语第57句】:三伏天的冰雹——来者不善
【歇后语第58句】:【老母鸡下出凤凰蛋】(惯)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歇后语第59句】:我小声对奶奶说:“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没敢对妈妈说。”不巧,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她笑着说:“我说碗咋会不见了,真是‘贼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60句】:【有事难瞒四邻】对于周围的人,隐瞒不住情况。菡子《纠 纷》:“有事难瞒四邻,她这边肚痛,那边早有人知道了。” 纸包不住火用纸包火反被火烧。比喻真相无法掩盖。 杨绛《洗澡》:“她向来以为恋爱掩盖不住,好比纸包不住 火。”
【歇后语第61句】:大海里找剑——捞刀(唠叨)
【歇后语第62句】:【牵动荷花带动藕】事物有联系。类似的:索着藤瓜要动。 《人民日报》(1982,8,10):“牵动荷花带动藕,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有机联系。”
【歇后语第63句】:【被盗经官重被盗】(谚)重:再次。被贼偷盗,去官府报案所花费的,就同再次被盗一样。指旧时官衙勒索厉害。
【歇后语第64句】:【 放.长线,钓大鱼】从长计议,不要急于求成。李晓明等 《平原枪声》:“何必打草惊蛇呢,不如放长线,钓大鱼。”
【歇后语第65句】:一天中午放学,我一到家门口就闻着一股羊肉味儿。奶奶说:“你真是馋猫闻着狗屎香。”(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66句】:一窝狐狸——不嫌臊
【歇后语第67句】:驴头马面——路货色
【歇后语第68句】:槐树上要枣吃——强人所难
【歇后语第69句】:【贼偷一更,防贼一夜】(谚)指贼人作案是在短时间内的,但提高警惕防贼却需要长期不懈。 也作“贼偷一更,防贼一宿”。一宿:一整夜。
【歇后语第70句】:【苍蝇碰巴掌】(惯)比喻自找倒霉。
【歇后语第71句】:【人老心不老】(惯)1指虽然上了年纪,但不服老。2指虽然上了年纪,心态还很年轻。
【歇后语第72句】:【夫妻安,合家欢】(谚)夫妻之间和谐相处,全家也就会欢乐愉快。 指一个家庭是否相安和谐,夫妻关系能否处理好是关键。
【歇后语第73句】:【七品芝麻官】今天,人们用“七品芝麻官”这个俗语,多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得益于豫剧电影《唐知县审诰命》,著名豫剧喜剧大师牛得草把一个“七品芝麻官”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何谓“七品芝麻官”?它原指旧时职位较低的县官。我国古代县级官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国改为县,设长官为县令。特别是秦朝推行郡县制,这种模式,经过历朝演变,至清代,全国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作了些调整,但仍保留了省、县建制,将道府改为地、市。清代的官以“品”论等级,最高为倾述林,最低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县长为正处级,副县长为副处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县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还有县丞、驿丞,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歇后语第74句】:燕子尾巴——叉劈了(事情出现分歧或偏差);两股叉
【歇后语第75句】:【各打各的算盘】释义:各人作各人的打算。例句:扰你们五十四个大包子,就算手工钱。哎,倒也罢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盘。
【歇后语第76句】:蚯蚓上墙——腰杆子不硬
【歇后语第77句】:因为家穷,大伯小时候只读了两年书。他常对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可要好好学习,不能再像我——睁眼瞎一个,拎起来不像粽子,捧起来不像糍粑的,干啥啥难啊!”(江苏·仪征)
【歇后语第78句】:家中的小太阳——独生子女
【歇后语第79句】:【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歇后语第80句】:【 郎不郎,秀不秀】郎官(宫中武官)不像郎官,秀才不像秀 才,意即不文不武,不像样子。成语:不三不四。明代《醒世 恒言》:“郎不郎时秀不秀,长衣一领遮前后。畏寒畏暑畏风 波,养成娇怯难生受。”
【歇后语第81句】:【懒花猫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进取。莫应丰《将 军吟》:“但范子愚认为那是懒花猫吃死耗子,没有搞头。”
【歇后语第82句】:【来了龙叫它先抓我】谓出事由我负责。《小说月报》 (1980,2):“要没有啥大变动,天明就开火。天塌下来我顶 着。来了龙叫他先抓我。咱生就的拿鞭子打牛屁股的手, 谁还能夺下咱的鞭子?”
【歇后语第83句】:近日商店来了一车化肥,一夜之间分了个精光。某人问隔壁邻居:“昨夜分化肥,你也得了一包吧?”那位邻居说:“老鼠夜间行窃,与人何干?”(甘肃·临洮)
【歇后语第84句】:晚上,做完作业我感到有点饿,就跟妈妈要求到外面买点好吃的。妈妈说:“外面很冷,穿厚点儿。”我说:“没事儿。”妈妈笑着说:“为了嘴馋,不怕受寒。”(河南·卫辉)
【歇后语第85句】:【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释义:比喻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也说:“人没伤虎心,虎有伤人意”,意即你不伤害他,他倒要伤害你。例句: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歇后语第86句】:【不知马王爷长几只眼】(惯)马王爷:迷信称掌管马房的神,长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比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训,就不知道对方的厉害。 也作“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
【歇后语第87句】:我村一家的东西被偷了,爷爷说:“这真是马有转缰之病,人有旦夕祸福!”(河南·滑县)
【歇后语第88句】:【不知道天高地厚】释义:不了解客现实际情况,对自己估计过高。例句:不过,潘秀娅——这位一会儿便要坐着出租小轿车来的新娘子,绝不是那种不知道天高地厚、贪心不足的人。
【歇后语第89句】:【掉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歇后语第90句】:班里有位同学不好好读书,因为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就离家出走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你可不要学那位同学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91句】:【有其师必有其徒】(谚)指有什么样的师傅,就会教导出什么样的徒弟。 也作“有什么师傅,有什么徒弟”。
【歇后语第92句】:菜锅里炒鹅卵石——不进油盐
【歇后语第93句】:【一番手脚两番做】(惯)指本来可以一次完成的事,却要分两次去做。
【歇后语第94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谚)指长期窗下苦读无人过问,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扬天下。
【歇后语第95句】:狐狸看鸡——越看越稀
【歇后语第96句】:【狗咬骨头——干咽唾】(歇)原指想吃却吃不上,转指心里很想要,却到不了手。 也作“狗咬骨头——空咽涎唾”。
【歇后语第97句】:高山上建凉亭——好风流
【歇后语第98句】:【有情那怕隔年期】(谚)感情深厚的男女,即使相约来年再见,也会耐心等待。指真正的情爱经得住时间考验。 也作“有情不怕隔年约”。
【歇后语第99句】:鸡蛋教训母鸡——岂有此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41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