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心情的句子

微博民间俗语金句,拿去发心情吧!

【谚语俗语第1句】:【一家起火,殃及四邻】灾难会向周围扩展。成语:唇亡齿 寒。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这消息使大家的心情变得沉 重,一家起火,殃及四邻。”

【谚语俗语第2句】:【吹胡子瞪眼】(惯)形容人发脾气时怒气冲冲的样子。也形容人虚张声势,故意装出吓人的样二也作吹胡子瞪眼睛。 吹胡子,瞪眼珠。

【谚语俗语第3句】:麦芒掉进针眼里——巧上加巧

【谚语俗语第4句】:【打着[某人]的旗号】借用堂皇的名义。明代《金瓶梅》: “又一件,应二哥,银子便与他,只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儿,在 外边东诓西骗。”

【谚语俗语第5句】:【行不愧影,寝不愧衾】(惯)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

【谚语俗语第6句】:【捋虎须】(惯)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或有权势的人。 也作捋老虎须。 撩虎须。

【谚语俗语第7句】:【再过二十年,又是好汉一条】见“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谚语俗语第8句】:【受夹板气】(惯)指夹在中间,受两面的气。 也作“受夹墙气”。

【谚语俗语第9句】:【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谚语俗语第10句】:【 矮子里拔将军/矮子里挑大个】原本不够格,不得已而求其 次,在差的里面挑选稍微好一点的。成语:降格以求。谌容 《减去十岁》:“班子问题需要重新考虑。现在不得已,矮子 里拔将军。”

【谚语俗语第11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合不到一起,不能协作。成语:格 格不入。刘江《太行风云》:“当下就把互助组挑拆了个七叮 八当,五零四散。真是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

【谚语俗语第12句】:嚼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谚语俗语第13句】:【千年纸墨会说话】纸墨,多指契约文书档案。这些纸墨 可以作为凭证。刘江《太行风云》:“空口无凭,有字据为证, 你不识字,千年纸墨会说话,还可以请旁人给念念听听。”

【谚语俗语第14句】:跳远比赛——寸土必争

【谚语俗语第15句】: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

【谚语俗语第16句】:【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释义:比喻总有比对方更高明的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他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我给他耍了个“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钻进他们生活区,直接找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谚语俗语第17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谚语俗语第18句】:【正经】“正经”现多指严肃认真,端庄正派,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如说某某是一个正经人,就是评价他为人正派;或者说某某不正经,就是评价他道德品质有问题。然而,“正经”一词最初与人的品质不沾边,而是另有来历。 “正经”一词,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唐代教育发达,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各类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的儒家经书分门别类,设立不同专业来研修,产生了“正经”与“旁经”的区别。正经分三类共九种,旁经则分为两种。这里所谓正经,指主体课程。研修正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学制为三年;《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学制二年;《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制一年半。与正经相对的旁经,分为《孝经》和《论语》两种,学制为一年。 “正经”本是一个教育制度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演变、扩展,成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评价。 “正”字计票法在我国现在还保留着投票、唱票、计票的选举办法,计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计票数。“正”字计票法简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汉字“正”字的特点,横平竖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发明。 “正”字计票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满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旧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账也算得清楚,也能够统计出进园看戏的总人数。后来戏票出现后,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没想到这种办法被移植到统计选票上来了。

【谚语俗语第19句】:十天跑完万里长城——一日千里

【谚语俗语第20句】:眼看就要下雨,妈妈叫我赶紧朝屋里抱柴火。她见我走路慢慢腾腾的样子,就说:“看你,一步踩不死个蚂蚁,干个事跟驴身上搁钉似的恁难。”说罢,抱着一大抱柴火急匆匆地走到前边去了。(河南·正阳)

【谚语俗语第21句】:【脑袋砍了碗大个疤】见“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谚语俗语第22句】:【见缝就下蛆】(惯)比喻一有机会就搞破坏或做坏事。

【谚语俗语第23句】:放羊的拾柴禾——捎带

【谚语俗语第24句】:【当面鼓,背后锣】(惯)指当面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

【谚语俗语第25句】:老没牙的喝稀饭——无齿(耻)下流

【谚语俗语第26句】:忍渴上床,起身健康。

【谚语俗语第27句】:木头眼镜——看不透

【谚语俗语第28句】:【 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勉强可以,凑合能行。马烽《三年 早知道》:“包管就包管,反正咱已经不能跑跳了,秃子当和 尚,正好将就材料。”

【谚语俗语第29句】:【牛马年,好收田】(谚)旧指每逢牛年和马年,往往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谚语俗语第30句】:小林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正在学习的安安说:“快去看啊!那边有人在打架。”安安连头也不抬,低语道:“那边火烧山,和我啥相干?”(湖南·东安)

【谚语俗语第31句】:吃洋参,不如睡五更。

【谚语俗语第32句】:【交椅】现在所说的“交椅”,是人们对权力的另外一种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组织、某单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处?传说“交椅”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这位李三郎风流成性,喜好旅游,经常游山玩水。可是,出远门不能坐龙椅,那些太监设计出轻巧方便且能折叠的椅子,不用就叠上,用时再打开,而且还能灵活转动一周。玄宗坐上一试,果然舒服,比龙椅还要受用。因为这种椅子可以折叠,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传旨,将此皇家专利产品命名为“交椅”。不过,“交椅”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宋代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这段话明确指出,在汉代称胡床,在宋代称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较实用,样子犹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双足交叉,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到随朝,因忌讳“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为“交床”。约在唐以后,人们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随即荣升为“交椅”。到了南宋时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当时的“交椅”有直背与圈背两类,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汉中坐第一把交椅,别忘了,那小说是明朝人写的,不过,文艺作品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生活环境。

【谚语俗语第33句】:六个手指头抓脑门——眼前尽是叉

【谚语俗语第34句】:【属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难对付,软硬都不行。

【谚语俗语第35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惯)比喻对某人的底细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举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谚语俗语第36句】:【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风里】(谚)指天冷时刮风,会助长气候的寒冷;人穷时借债,会加深穷人的贫穷。

【谚语俗语第37句】:【百年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谚)修:修行。指能同舟共济乃至做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缘。

【谚语俗语第38句】:【吃秤砣,铁了心】释义:比喻下了决心,毫不动摇。例句:二朵大婶将杜秋葵喊价一半,只跟安天宝要五百块的孝心钱,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铁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谚语俗语第39句】:【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谚语俗语第40句】:嘴巴里含冰棍——说话冷淡

【谚语俗语第41句】:【捅马蜂窝】(惯)比喻惹祸,冒犯难对付的人。 也作“捅蜂窝”。

【谚语俗语第42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谚)人死要留下美名,就如同豹死留下一张珍贵的毛皮一样。指人的一生应在正大光明、有所作为中度过,不可苟且偷生。 也作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死留名,兽死留皮。

【谚语俗语第43句】:【弓弦拉得太紧】事情做到极限,或做得过了头,适得其 反。类似的:力大使翻了船。罗广斌等《红岩》:“我不喜欢 你这种怪脾气,老是无休止地干,弓弦拉得太紧,也会断 的。”

【谚语俗语第44句】:保持一生壮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谚语俗语第45句】:【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惯)指言行不一致或耍两面手法。

【谚语俗语第46句】:吃过晚饭,我觉得很困,就上床睡觉了。奶奶笑着说:“落了夕阳关山门——真是老实和尚啊!”(河北·沧县)

【谚语俗语第47句】:龟儿不要笑鳖——共个洞里歇

【谚语俗语第48句】:四川马——小秧儿(身躯不大)

【谚语俗语第49句】:电话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谚语俗语第50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黄米包粽】释义:旧时北方民俗,腊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节吃黄米包枣做的粽子。指过了端午青黄不接,穷人日子难熬。只有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子才会好过一些。例句:人常说:“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黄米包粽。”一过五月端午,穷人就又该受冷挨冻。要是一过腊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爷的麻糖棍棍,话说就又是春暖花开,穷人也就又熬出头来。

【谚语俗语第51句】:干榆木疙瘩一一不开窍

【谚语俗语第52句】:【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谚语俗语第53句】:【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释义:比喻不管少了谁,事情照样办。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呗;一句话说到底: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

【谚语俗语第54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第5句】:【第7句】:【第9句】: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谚语俗语第55句】:老大娘吃黄连——苦口婆心

【谚语俗语第56句】:【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也就算了,不操心。类似的:耳 不听,心不烦。清代《红楼梦》:“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 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 了。”

【谚语俗语第57句】:神堂里的鸡子儿——宝贝蛋

【谚语俗语第58句】:蜜蜂的眼睛——突出

【谚语俗语第59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谚语俗语第60句】:大炮打群狼——哄(轰)而散

【谚语俗语第61句】:【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释义:身上放着鹅毛与放上磨盘感不到轻重差别。形容不识好歹。例句:九阿姐……方才告诉我许多话,说你不识好歹,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悦。教老身来劝你。

【谚语俗语第62句】:拉纤的喊号子———股劲

【谚语俗语第63句】:【穿一条裤子】(惯)1比喻互相勾结、包庇。2形容二者亲密无间。 也作“合穿一条裤子”。

【谚语俗语第64句】:放秋假的时候,我和父母收了花生收玉米,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我问爸爸能不能让我在家休息半天,爸爸却说:“抢秋抢秋,不收就丢。秋天地里弯弯腰,抵上冬天跑三遭。这会儿可不是偷懒的时候啊!”(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65句】:两棵苦瓜一根藤——苦在一块了

【谚语俗语第66句】:【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歇)婆婆:祖母。指祖孙二人睡在一起,针在被窝里不见了,不会是外人拿走。比喻内部出了事,一定是内部人干的。

【谚语俗语第67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见“人离乡贱”。

【谚语俗语第68句】:两位阿姨来我家串门儿,妈妈刚想介绍,没想到她们已经搭上话了。妈妈惊奇地问:“你俩认识?”其中一位阿姨说:“我们俩呀,是炒面捏的面人儿——早就熟透了。”(陕西·横山)

【谚语俗语第69句】:买个炮仗没捻线——咋响(想)

【谚语俗语第70句】:星期天,我和姐姐去车站接二姑婆。二姑婆一下火车就拉着姐姐的手说:“真是毛头姑娘十八变,临上轿了还要再变三变。几年不见,长得这么水灵了。”(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71句】:玉皇大帝打筋斗——天翻地覆

【谚语俗语第72句】:【上有婆婆,下有儿女】谓上面需要服从,下面需要照顾。 传记图书:“余现在所处之境,上有婆婆,下有儿女,其在之 间者实感困难。”

【谚语俗语第73句】:【乱成一锅粥】(惯)形容秩序非常混乱。 也作乱成一团。 乱成一团麻。

【谚语俗语第74句】:【饿得死懒汉,饿不死穷汉】(谚)指人不怕穷,只怕懒,勤劳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谚语俗语第75句】:【运用之妙,在于一心】释义:对阵势运用得是否灵活巧妙,完全在于指挥者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于”又作“存乎”。例句:汤镇台道:“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苗子们今日过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谚语俗语第76句】:我和小梅是同班同学,又是邻居,可屡次考试总落到她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妈妈。妈妈说:“人家小梅可是鸭子游水,看似优哉,使的是暗劲。”(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77句】:【检讨一阵子,受惠一辈子】假作检讨,蒙混过关。图书: “反过来,这又会使局内、局外的干部,误以为‘检讨一阵子, 受惠一辈子’,反正‘罪不当诛’,倒使敢于以身试法的人越 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的雪崩之势。”

【谚语俗语第78句】:【尽地主之谊】“尽地主之谊”指客人来了,总要盛情款待,热情招待。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日:‘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指的是主人对所到来的客人要以礼待之。后来演变成“地主之谊”。意思是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简言之,就是尽主人之情谊。

【谚语俗语第79句】: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谚语俗语第80句】:临上花轿才缠脚——先前干啥哩

【谚语俗语第81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化,难以预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很可能就变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个小故事。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之孙由于挥霍无度,到中年时便将家产败尽,以沿街乞讨为生。某日,他来到河西庄,想起了自己的奶妈,便一边打听一边找。当问到一个农夫时,恰巧这农夫正是奶妈的儿子,郭孙到他家里一看,粮囤座座,牛马成群,很是惊讶,就问他:“你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劳作呢?”奶妈的儿子就说:“家母在世时,领我们创业,才有了现在的家业。我们也得勤俭持家,否则金山也会吃空的。”郭孙听后很惭愧。农夫不忘旧情,给郭孙在家里找了活计,无奈他什么也不会做,处境非常尴尬。农夫见状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谚语俗语第82句】:【有把门的,可没有把嘴的】(谚)门可把守,嘴无法把守。指群众的议论是无法阻止的。

【谚语俗语第83句】:【擒虎易,纵虎难】见“伏虎容易纵虎难”。

【谚语俗语第84句】:孤树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谚语俗语第85句】:放暑假时,我去参加舞蹈队培训。一位同学一连三天都没来。她又来时,开始练习了,却站着不动。老师说:“一天不练,手忙脚乱;两天不练,只能站那儿看;三天不练就成了门外汉。”(河南·济源)

【谚语俗语第86句】:【放鸽子】“放鸽子”比喻说话不算数、违约和欺诈行为。自古以来,鸽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义,鸽子还寓意诚信,飞鸽传书就是人们利用信鸽的准确和精准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这代表诚信的鸽子怎么会被人们用“放鸽子”来比喻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呢?它源自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放鸽子”是诱拐名贵鸽子的行为。偷窃者训练出一种专用的“诱鸽”,混到别人放飞的鸽群中,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约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个人要给另一人飞鸽传信,但到了约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却等来了一只没有携带信的鸽子。他就质问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写信,不履行诺言,说话不算数呀!”“放鸽子”一词作为“爽约”的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

【谚语俗语第87句】:阎王的客堂——死去活来

【谚语俗语第88句】:黄牛钻鼠洞——行不通

【谚语俗语第89句】:【毛坑越掏越臭】(谚)毛坑:粪坑,也称茅厕。指粪坑越搅动,臭气越浓。比喻丑事越张扬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厕越掏越臭”。

【谚语俗语第90句】:【 一个媳妇,十个婆】婆谓指挥者太多,下面人无所适从。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现在你们又叫返工!一个媳妇 十个婆婆,哪个婆婆说了算?”

【谚语俗语第9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处于中间状态,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词;也指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中游思想。此语源自《后汉书·赵岐传》注引《三辅决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西汉时,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书法度严谨,仪态端庄,为人推崇。另外两位书法家赵袭和罗恽草书成就很高,然而却狂妄自负,遭到众人的鄙视。书法家张伯英在给朋友朱赐的信中称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此后,由专指书法推及生活诸事。

【谚语俗语第92句】:【解铃还得系铃人】释义:系:ji,打结。法眼和尚提出一个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人能解下来。借指谁惹出的事,还要由谁去解决。例句:他不会说“解铃还是系铃人”,可是他的口气与神情帮他忙,教钱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93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释义:指小暑大暑时节雨水多。例句: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飞机不敢来。

【谚语俗语第94句】:【年号】“年号”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都是皇帝的年号,不是他们的名字。那么,年号创始于何时,出自谁手呢?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元、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如汉武帝刘彻一共使用过十一个年号,其中“元”字开头的就占五个,“太”字开头的占二个,“天”字开头的一个。

【谚语俗语第95句】:妈妈叫我去商店买味精,我说:“你怎么不叫姐姐去?我不去!”姐姐说:“明明是叫你去的,你攀我干啥?”妈妈无可奈何地说:“真是一个烧香,一个拜佛啊!”(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96句】:扶着栏杆上楼梯——稳步上升

【谚语俗语第97句】:【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见“老不以筋骨为能”。

【谚语俗语第98句】:【赖象嗑瓜子——眼饱肚中饥】(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见却得不到满足。

【谚语俗语第99句】:三张纸画个驴头——好大的脸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xinqingjuzi/show-4173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