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歇后语,摘抄及感悟-好句大全
【歇后语第1句】:【哪边炕热往哪边挤】(惯)指人钻营取巧,哪儿有好处就往哪儿钻。
【歇后语第2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指有条件未及时利用,拖延了 时日。明代《初刻拍案惊奇》:“花烛之夜,朝霞见韩生气宇 轩昂,丰神俊郎,才貌甚是相当,哪里管他家贫?自然你恩 我爱,少年夫妇,极尽颠鸾倒凤之欢,倒怨父亲多事。真个 是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歇后语第3句】:妈妈买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试了试,衣袋小了点,想去商店换一件。奶奶说:“世上哪有无核的枣,一点小毛病就算了。”(湖南·浏阳)
【歇后语第4句】:【铁打衙门流水官】(谚)衙门:官署,官员办公的地方。指衙门像铁铸的一样原处不动,官员却像流水一样,一任去了一任来。 也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歇后语第5句】:【今朝有酒今朝醉】释义:比喻过一天算一天,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例句:你们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个没甚志气的。人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当得上先知先觉,料事如神。
【歇后语第6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谚)人不能从相貌上断定他有多大的作为,就像海水无法用斗来量它的多少一样。指人的才干、学识与成就,从相貌上是估量不透的。 也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歇后语第7句】:老鼠给猫祝寿——献媚也不看看对象
【歇后语第8句】:【管山的烧柴,管河的吃水】(谚)管山的有柴烧,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业,就靠哪一行业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歇后语第9句】:【钱无耳,可暗使】(谚)钱没有耳朵,但使用起来却很听话,什么事情它都能办成。旧指钱财魔力无穷,可以暗中运动,能役鬼,能通神。 也作钱无耳,可使鬼。 钱无耳,鬼可使。
【歇后语第10句】:【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谚)饶:尽管。任凭你怎样奸猾,还是把人家的洗脚水当汤喝了。指阴谋计划得再好,或人再精明,也难免上当受骗。 也作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脚水。 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歇后语第11句】:妈妈给哥哥买了一条裤子,我一看嚷嚷着也要妈妈给我买一条。妈妈说:“人家打锣,你跟着拍镲,净凑热闹。”(海南·万宁)
【歇后语第12句】:【媳妇堂前拜,公婆背利债】(谚)指旧时穷人家要靠借债来娶媳妇。
【歇后语第13句】:隔年的小树长成材一一添枝加叶
【歇后语第14句】:靶子上看箭——看结果
【歇后语第15句】:【怠慢亲爹,不能怠慢远客】(谚)宁可慢待了自己的亲爹,也不能慢待了远方来的客人。指远方来客难得,应予礼待。
【歇后语第16句】:【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歇后语第17句】:【没到西天,碰上如来佛了】(惯)西天:我国古代佛教徒称印度。如来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歇后语第18句】:【八十岁学吹鼓手】(惯)吹鼓手:旧式婚丧礼仪中吹奏乐器的人。 指年纪大了还去学某种技艺。
【歇后语第19句】:【 —传十,十传百】消息传播迅速。成语:不胫而走。台湾 吴浊流《先生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他的名声传得 极其普遍的。”
【歇后语第20句】:【脚正不怕鞋歪】谓自己正派,不受坏的影响。周立波《暴 风骤雨》:“走就走,谁还怕啥呀?你告我,架不住我没有过 呀,脚正不怕鞋歪,走就走呗。”
【歇后语第21句】:槐树上要枣吃——强人所难
【歇后语第22句】:【擀面杖吹火——节节不通风】(歇)比喻处处、事事碰壁,行不通。
【歇后语第23句】:爷爷早已退休了。前不久,不知怎么,单位把他的档案弄丢了,要爷爷重新填写履历表。爷爷说:“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还填什么表,真是‘重上摇篮倒做周(生日)’。”(安徽·无为)
【歇后语第24句】:我做事总是磨磨蹭蹭的。妈妈说:“你呀,一天到晚慢慢腾腾,等你抓住枕头,天早亮了!”爸爸在一旁听后说:“对孩子不能只批评,要耐心教育。”“有道是打是亲来骂是爱。我说她两句,你少在一旁敲边鼓。”妈妈回敬道。(安徽·淮南)
【歇后语第25句】:【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不急不咬人】被逼反抗。张孟良《儿 女风尘记》:“什么叫有胆子没胆子,兔子急了还咬人咧,何 况一个人?”
【歇后语第26句】:【一步一个脚印儿】做事踏实。或说:一步两脚窝。成语: 脚踏实地。老舍《正红旗下》:“只有堂堂正正,一步一个脚 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歇后语第27句】:登太行望运河——远水不解近渴
【歇后语第28句】:【 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谓没有做坏事、丑事,没有做什 么对不起人的事情。相关的: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王蒙《活动变人形》:“说起咱们姜家女人的正经来,咱 们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
【歇后语第29句】:【小娘爱俏,鸨儿爱钞】见“鸨儿爱钞,姐儿爱俏”。
【歇后语第30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惯)比喻外表看起来很体面,内心却很肮脏或什么也不懂。
【歇后语第31句】:扳不倒儿掉在血盆里——红人
【歇后语第32句】:【虎瘦雄心在】(谚)瘦:瘦弱。比喻志向高远的人,纵然年老体弱或遭遇坎坷,锐气不会减退。 也作“虎瘦雄心在,身死骨不倒”。
【歇后语第33句】:【空手捞白鱼】捞,含“捞一把”之意。谓不花本钱而得利。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这是一 本万利空手捞白鱼的买卖。”
【歇后语第34句】:扫帚作揖——拜把子
【歇后语第35句】:【张跟斗,竖直立】(惯)竖直立:做倒立。翻跟头,做倒立。比喻瞎折腾。
【歇后语第36句】:河伯娶亲——坑害民女
【歇后语第37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本上学习前人的知识,并亲自 实地调查,增广见闻。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最好有 ‘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歇后语第38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称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热心肠,怎么反倒称为“冰人”呢?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晋书·索统》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询问圆梦的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说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称媒人为冰人。
【歇后语第39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歇后语第40句】:【冤家碰着对头】(惯)比喻仇人碰到一起。
【歇后语第41句】:口含糍粑——难开腔
【歇后语第42句】:【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谚)无求于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会小看你;你不饮酒,何必管他酒价涨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对人无所求,对事无所求,那就是个高超的人。
【歇后语第43句】:【紧火粥,慢火肉】(谚)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紧锅粥,慢锅肉”。
【歇后语第44句】: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
【歇后语第45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谓小而全,有代表性。古华《芙蓉 镇》:“镇革委会下设派出所、广播站,还有几科几办。叫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歇后语第46句】:我的表哥整天不爱说话,但学习很好。妈妈说:“他是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啊!”(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47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谚)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此处指明白事理的人。指在真人面前,必须诚心诚意,实话实说,不得有半点掺假。 也作当着明人,不说暗话。 当着真人,不做暗事。 对着真人,不说假话。
【歇后语第48句】:【顺着蔓摸瓜】释义: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下去。例句:二愣说:“咱顺着蔓摸瓜呗。”
【歇后语第49句】:【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引申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阶段性标志的大事件。里程碑源于我国古代。早在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用土堆标记里程。故当日寸的里程碑称为堠,亦称里堆。东汉时是路侧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为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渐兴起以石块做里程碑,再以后又兴起用条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实。现在用混凝土预制块,刻上公里数,国道附加路线编号,如“107”国道,做里程标记。
【歇后语第50句】:燎腚的猴子——坐立不安
【歇后语第51句】:【家有患难,邻保相助】邻里街坊,会互相帮助。明代《金瓶 梅》:“大官人没奈何,不看僧面看佛面。常言道:家有患难, 邻保相助。”
【歇后语第52句】:【 赶早不赶晚/宜早不宜迟】争取时间,防止意外。类似的: 紧前不紧后。《短暂的春秋》:“改正这些东西宜早不宜迟, 宜快不宜慢。”
【歇后语第53句】:【狐狸尾巴露出来了】释义:民间故事说狐狸会变成人,常常变成美女来迷人,但还带着尾巴,伪装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绽,暴露真相。“露”叉作“现”。例句:熊木禄心里暗暗骂了一声:你小子狐狸尾巴到底露出来了!徐黑闯真会掐算啊,苏完全按这条道跑呢。
【歇后语第54句】:扁担戳鸡子儿——捣蛋
【歇后语第55句】:【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谚)九泉:也称黄泉,人死埋葬处。人生在世,有酒应当醉饮,须知死后连一滴酒也享用不到。 指人生当及时行乐。
【歇后语第56句】:【人没了人群找,羊丢了羊群找】(谚)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寻人找物必须对路,不能漫无目标。
【歇后语第57句】:仙女下几——飘飘然
【歇后语第58句】:【压大的力气吓大的胆】见“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
【歇后语第59句】:驴粪蛋滚白糖——表面甜
【歇后语第60句】:【娇养不如历艰】(谚)历艰:经历艰难困苦。指对孩子娇生惯养,比不上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磨炼为好。
【歇后语第61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科举制的第一名进士。 借指优秀者。三百六十行,指各行各业,谓不管什么行业都 可以做出成绩,成为出类拔萃的人。马南南《燕山夜话》: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你果真努力,将来也许会成了状元。”
【歇后语第62句】:【急惊风撞了个慢郎中】(惯)急惊风:中医指小儿因高烧引起的惊厥、抽搐。比喻事情紧急,却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视之的人。 也作急惊风遇着个慢郎中。 急惊风偏碰着慢郎中。
【歇后语第63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时机难得,应加爱惜。 台湾歌曲:“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 再来?”
【歇后语第64句】:【挡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无法禁止人讲话。类似的: 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口。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 “挡得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口,谁爱说啥让他说去。我就 不信,舌头嚼烂了能当肉吃!”
【歇后语第65句】:【白脸狼戴草帽——假充好人】(歇)白脸狼:狼的一种,体形较小,尾短,脸白,性极凶残。指恶人伪装成好人。
【歇后语第66句】:【 金子还是金子】质量高,性质不变。相关的:金子碎了分 量在/金银不怕碎。艾煊《碧螺春汛》:“不管怎么严格的检 验,金子总归还是金子。”
【歇后语第67句】:【大树之下,草不沾霜】(谚)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袭。喻指人靠着有权有势者的庇护,别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树草不沾霜”。
【歇后语第68句】:兴时的狸猫欢似虎,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新疆·巴里坤)
【歇后语第69句】:【智赛随何,机强陆贾】(惯)随何、陆贾:二人均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说客。形容人聪明而善谋略,灵活而善机变。
【歇后语第70句】:【爹有娘有,不如自个有】(谚)爹娘再有钱,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钱。指人要靠自己,贵在自立。
【歇后语第71句】:小刚自己的作业都没有完成,还告妹妹小兰的状。妈妈说:“自己都是四尺八,拿着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72句】:我放学回家后,妈妈让我去写作业。爸爸说:“是蝈蝈也得歇歇鞍,是老虎也得打个盹儿。”妈妈说:“累不着!”(河南·平顶山)
【歇后语第73句】:【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惯)比喻把罪名加到不相干的人身上。
【歇后语第74句】:【提起此马来头大】秦叔宝,秦琼,《说唐》中的人物。他困 住在客店中时,曾要卖去他的战马。借指有来头,事情不简 单。或说: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孙犁《风云初记》: “看样子,真是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哩!”
【歇后语第75句】:妈妈买了几块西瓜,弟弟吃了一块又一块,看起来非吃完不可。妈妈指着弟弟说:“你呀,有了狠着,没有忍着。”(河南·淮阳)
【歇后语第76句】:【卖狗皮膏药】(惯)狗皮膏药:药涂在小块狗皮上的膏药,疗效较好,旧时常有卖假冒的狗皮膏药以骗人钱财的,故常用来比喻骗人的假货。比喻说假话骗人或耍贫嘴说漂亮话。 也作“卖膏药”。
【歇后语第77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谚)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时的恼怒,冷静理智地应对各种事端变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恼和遗憾。 也作忍得一日气,免得百日忧。 忍得一时气,能消百日灾。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忧。
【歇后语第78句】:【充耳不闻】“充耳不闻”汉语词典解释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词典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满耳道,它来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生毕业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冕的造型非常讲究,最上面的木板称为冕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象征天子必须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倾斜形状,提醒国王应该时刻关怀百姓。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听信谗言,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充耳不闻”这个词的来历。
【歇后语第79句】:龟儿吃秤砣——铁心王八
【歇后语第80句】:【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谚)儿女没了,还可再生养;父母没了,就无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宁可舍后代,不可无父母。
【歇后语第81句】:最快的马也追不上春风,最能干的英雄也离不开群众。
【歇后语第82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歇后语第83句】:水银落地——见缝就钻;无孔不入;形影不离;眨眼不见
【歇后语第84句】:【擀面杖抹油——光棍一条】(歇)指单身汉一个。
【歇后语第85句】:【鹅子石塞床脚——不稳】(歇)鹅子石:即鹅卵石,一种表面光滑的卵石。本指用鹅卵石垫床脚不稳固,转指事情不稳妥。
【歇后语第86句】:六十年的皮袄——老面
【歇后语第87句】:【罗锅子上山——前紧】(歇)罗锅子:驼背的人,也叫罗锅儿。前:胸前,谐“钱”。指经济紧张,手头缺钱。 也作“罗锅儿上山——前紧”。
【歇后语第88句】:【关帝】“关帝”即“关羽”。曹操封过关羽“汉寿亭侯”,刘备封其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生前保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从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怎么成了“关帝”呢?这源于后人对关羽的崇拜。宋代,关羽被宋徽宗先封为“忠惠公”,再封为“崇宁真君”,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的称号。元代的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常君”。由此,关羽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关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崇拜都是有增无减,到了清朝达到顶点,清德宗光绪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二十六个字,是封号最长的一个,对关羽的崇拜到了极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
【歇后语第89句】:我吃罢饭要去上学,伸手又拿了个油卷,妈妈点着我的鼻子说:“你真是缺一米,塞个豆。”(河南·长葛)
【歇后语第90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释义:比喻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例句:现在不同了,满鞑子已经摇摇欲坠。尤其从铁路风潮发生,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歇后语第91句】:三眼枪打兔子——没有准儿
【歇后语第92句】:【物聚于所好】(谚)好:爱好,偏爱。东西往往聚集在对它有喜好的人那里。比喻人们总会聚合到所偏爱的东西那里。
【歇后语第93句】:【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歇)网儿:网巾,用来拢住头发的头巾。面皮:本指脸面,转指体面、情面。讥讽人自以为面子很大。
【歇后语第94句】:【 好汉不吃眼前亏】情况不利,不必硬拼。好汉,也说:光 棍。浩然《山水情》:“他懂得光棍不吃眼前亏的策略,更明 白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正理明言。”
【歇后语第95句】:村里有一对夫妻,男的秃女的瞎,却生了一个又漂亮又聪明的小孩。村里人惊叹地说:“这真是烂猪窝里出好笋。”(江西·余江)
【歇后语第96句】:头发捻绳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歇后语第97句】:【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谚)三天不弹琴,手就像长了荆棘一样生涩。指技艺要想精熟,必须常习常练。 也作三日不练不顺手,两天不念不顺口。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演腰硬。
【歇后语第98句】:【仁不统兵,义不聚财】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歇后语第99句】:【冷饭好吃,冷语难受】(谚)冷汤冷饭倒也吃得,冷言冷语却叫人难以忍受。指冷嘲热讽的话最伤害人的自尊心。 也作冷汤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冷泡饭好吃,冷面孔难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zhaichao/show-20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