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民间俗语经典俗话,摘抄经典俗话并赏析-好句大全
【谚语俗语第1句】:铜锣对大钹——晌(想)到—个点子上
【谚语俗语第2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实说出,不夸大,不缩小。相关 的:灶王爷上西天,有啥说啥。《北京日报》(1986,6,4):“群 众信任,选举我们当干部,我们就应当老老实实地为人民群 众办事情,实实在在地向上级反映本单位的情况,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
【谚语俗语第3句】:【气死人,不偿命】(惯)指说话、做事太让人生气。也指故意气对方,幸灾乐祸。 也作“气死活人不偿命”。
【谚语俗语第4句】:进了笼的乌——翅膀再硬也飞不了
【谚语俗语第5句】:司马懿父子行军——你要进我要退:一个要进,一个要退
【谚语俗语第6句】:【善神相逢,恶神远去】(谚)善不容恶,恶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处,恶神自然就远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恶者自然被疏远。
【谚语俗语第7句】:【好人怕夸,坏人怕扒】(谚)扒:揭露,揭发。指好人怕的是夸赞,夸赞多了就会骄傲松劲;坏人怕的是揭发,揭发罪行就能使他原形毕露。
【谚语俗语第8句】:【骑马寻马】释义:比喻暂时做某一工作,同时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比喻先取小利,再谋大利。例句:“如果收了我的实收,他自然照应我。彼时间骑马寻马,只要弄到一笔大大的银款,赚上百十两扣头,就有在里头了。”
【谚语俗语第9句】:【好话不背人】(谚)指光明正大的话,不会避着人说。 也作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 好话不瞒人,瞒人无好话。
【谚语俗语第10句】: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谚语俗语第11句】:【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只能自己体会,不能明说。海外於 梨华《寻》:“这两字很难解释,只能会意,不能言传。”
【谚语俗语第12句】:【三头对六面】(惯)指三方当面对证。
【谚语俗语第13句】:理发店的徒弟——从头学起
【谚语俗语第14句】:【开夜车】(惯)指晚上不休息,加班工作或学习。
【谚语俗语第15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为佛教偈语。修行已经很高,还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满足已有成绩,要继续进步。 《傅雷家书》:“再加一个月的琢磨,自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
【谚语俗语第16句】:武大郎卖豆腐——人穷货软
【谚语俗语第17句】:电线杆上安喇叭——想(响)得高
【谚语俗语第18句】:一天晚上我正想脱衣服睡觉,妈妈朝着我的小屁股打了几下,我急了:“妈妈你干啥?”妈妈笑着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会学坏。”(辽宁·朝阳)
【谚语俗语第19句】:【新来的媳妇三日勤】新到一个地方工作,总会积极一些, 时间久了,就渐渐疲塌。清代《醒世姻缘传》:“狄希陈也没 叫改姓,就收做了家人。‘新来的媳妇三日勤’,看看两口子 倒也罢了。”
【谚语俗语第20句】:玻璃灯笼——里外明
【谚语俗语第21句】:【姜太公使机变——不钓鱼儿只钓贤】(歇)机变:机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指做事另有好的用意。
【谚语俗语第22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谚语俗语第23句】:【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谚)指在家生活靠父母操心,出门办事靠朋友帮忙照应。 也作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家投爹娘,出门投朋友。
【谚语俗语第24句】:大厅里挂字画——客观
【谚语俗语第25句】:【提傀儡儿上戏场——少一口气儿】(歇)傀儡儿:木偶戏里的木头人。本指傀儡是死的,没有气儿;转指人缺少志气,没有出息。
【谚语俗语第26句】:【有情那怕隔年期】(谚)感情深厚的男女,即使相约来年再见,也会耐心等待。指真正的情爱经得住时间考验。 也作“有情不怕隔年约”。
【谚语俗语第27句】:丑婆娘好搽粉。
【谚语俗语第28句】:楠竹搭桥——走的空路
【谚语俗语第29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谚语俗语第30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汤圆吃。煮第一遍没熟。正准备煮第二遍,婆婆看见了说:“回锅不熟一世生。别再煮了。”(广西·南宁)
【谚语俗语第31句】:【破蒸笼,不盛气】释义:比喻人没志气,不争气。例句:呸,破蒸笼,不盛气,他是孙大哥家里使唤的,我每吃酒,他来服侍的,倒与他结义做朋友,没志气。
【谚语俗语第32句】:【 挨了打还当被告】吃了亏而又不占理。语文图书:“经过 吕相这么一说,在崤之战中吃了亏的泰国,挨了打还当被 告。”
【谚语俗语第33句】:【和尚跟着月亮走——借光】(歇)光:本指光亮,转喻好处。指凭借某人或某事得到好处。 也作“和尚跟着月亮走——沾光”。
【谚语俗语第34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谚)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嘴唇,牙齿就没了遮拦。比喻相互依存的两方,一方灭亡,另一方必难幸存。 也作“唇亡齿必寒”。
【谚语俗语第35句】:【炒鱿鱼】(惯)鱿鱼在油锅里一炒便会卷起来,很像卷好的铺盖。比喻被解雇或辞职,卷铺盖走人。
【谚语俗语第36句】:【单面鼓一面锣】释义:比喻独自发号施令。例句:你徐某得意,一人号令大家听令。喜欢单面鼓一面锣。
【谚语俗语第37句】:这几天真忙,妈妈说:“这秋里,不但要摘棉花,收玉米,还得犁地种麦,累人啊!还不如春天清闲呢!”爸爸说:“金七月,银八月,三春不如一秋忙。”(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38句】:【把猫说成虎】释义:比喻夸大事实,把小的说成大的。例句: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这么点上不了大秤的小货头,不值得抬着扁担称斤两,别把猫说成虎,自己吓自己,你严厉批评他,如果不听,扣发他的奖金。
【谚语俗语第39句】:【鼻子是鼻子,眼是眼】i(惯)本指人长得有模有样,比喻做事情条理清楚,有水平,够标准。
【谚语俗语第40句】:脑怕不用,身怕不动。
【谚语俗语第41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谚)比喻凡事跟在别人后边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
【谚语俗语第42句】:【白布落在染缸里——洗不清】(歇)比喻冤情洗刷不清。 也作“白布进了染缸——漂不干净”。
【谚语俗语第43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节。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两处。一是典籍,一是民间传说。先说典籍。据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载:“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这说明周朝才开始叫做“年”。后来唐太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为“载”。唐肃宗至德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实行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旦称元旦,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年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一直存在。考古学家认为“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而它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所谓“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另外,《说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这样,“年”就是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以后,人们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庆祝丰收当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冬春交换之际,一年又起。再说民间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上长独角,口似血盆,体大如牛,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使出来掠食噬人。开始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巧这户人家穿着红衣服,点着竹子取暖,燃烧的竹子啪啪爆响,“年”吓得掉头逃跑。大家便效仿这户人家的做法,把“年”驱赶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称“年”了。后来就形成了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了。
【谚语俗语第44句】:【难家不会,会家不难】(谚)同一件事,让外行去做,就很犯难;让内行去做,就得心应手。指做事的难易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懂行。 也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会家不难,难家不会。
【谚语俗语第45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谚语俗语第46句】:【为个虱子烧个袄】(惯)虱子:昆虫,常寄生在人和家畜身上,吸食血液,能传染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疾病。袄:有夹里的上衣。为了捉衣服上的虱子,把衣服也烧掉了。 比喻为了小事而造成重大损失。
【谚语俗语第47句】:【偏心眼】(惯)指不公正,偏袒某一方。
【谚语俗语第48句】:【 绝户生个败家子】谓要他和不要他,均不好办,无可奈 何。李晓明等《平原枪声》:“他对刘中正就像是绝户头生了 个败家子,留着吧,不成器;去了吧,可就这一个。”
【谚语俗语第49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出人头地。
【谚语俗语第50句】:掏了肚的鱼——全无心肝
【谚语俗语第51句】: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轻。
【谚语俗语第52句】:【开口不骂笑脸人】(谚)对赔着笑脸的入绝不应张口谩骂。指人不可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谦恭有礼或诚心赔礼的人。
【谚语俗语第53句】:【渔人观水势,猎人望鸟飞】(谚)指从事哪一行业,就会经常研究本职内的实际问题。
【谚语俗语第54句】:花的盛开在夏天,人的健壮在青年。
【谚语俗语第55句】:【得一尺进一步】(惯)容人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进一步”。
【谚语俗语第56句】:【打白客】(惯)指托人办事不花钱。
【谚语俗语第57句】:妈妈问爸爸是怎样感冒的,爸爸说:“下午背了两筐萝卜,到学校门口把外衣脱了。”妈妈说:“你真是,拿不轻,驮不重,推车担筐不能用。”(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58句】:【 东山的土地爷,到西山就不灵了】各管一方,管不了别人的 事情。或说:东头的火神爷,到西头就不灵了。西戎《丰产 记》:“办法是条好办法,金皇后玉米比普通玉米产量高,这 我并不怀疑,这几年在报上常看见这方面的情况,可是东山 的土地爷请到西山灵不灵,我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谚语俗语第59句】:【光听拉拉蛄叫,就别种地了】(谚)拉拉蛄:即蝼蛄,昆虫,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专吃农作物嫩茎。指拉拉蛄是农作物的大害虫,可农民不会听到拉拉蛄的叫声就不种庄稼。比喻不能因为有人议论指责,就不敢做事。 也作若怕蝼蛄咬,就不用科田了。 尽听拉拉蛄叫,别种庄稼了。
【谚语俗语第60句】:【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谚语俗语第61句】:【死了老子卖了娘】(惯)老子:父亲。父亲死了连母亲也能卖了。 形容心肠狠毒,没有一点儿人性。
【谚语俗语第62句】:【背后捅刀子】(惯)指暗地里害人。
【谚语俗语第63句】:【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璺,是发生裂纹的意思。此字当是 “纹”字读去声转成的动词。沙锅破,则裂纹到底。问、璺同 音借用,指仔细追问。成语:刨根问底。海外聂华苓《失去 的金铃子》:“打破沙锅问到底,小姑娘问这些干什么?”
【谚语俗语第64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给老人或长辈祝寿时,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作为祝词。它作为完整的一句话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可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句话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先说“寿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致意思是说,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阳,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塌陷落。因为《诗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知名的经典,好多成语典出《诗经》,《诗经》被称为典故的摇篮。 “寿比南山”源出于此,应十分确定。再说“福如东海”。比喻福气像东海那样浩大,一望无际,永无尽时。此是泛指东方的海。祝词中借用“东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长辈富足、长寿,福气像东海那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到了明代,人们才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连起来用,自有道理,寿长福大,才为幸福,缺一不可。
【谚语俗语第65句】:【费唇舌】(惯)指费了许多话去解释、劝说或表白。 也作费口舌。 费唾沫。
【谚语俗语第66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则吃荤,需要油水。指敲诈,动武 等。清代《官场现形记》:“再加派去的委员亦并不是吃素 的,万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了。”
【谚语俗语第67句】:【打平火】(惯)指大家凑在一起吃喝,费用分摊。 也作打平和儿。 打平伙。 打并伙。
【谚语俗语第68句】:【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谚语俗语第69句】:乌龟驮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谚语俗语第70句】:【出头的椽儿先朽烂】(谚)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风吹雨淋,会先腐烂。比喻冒尖或带头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祸害。 也作“出头椽子先烂”。
【谚语俗语第71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这一俗语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种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年龄稍长,见世界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吃,循环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痛苦,欲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决不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释迦牟尼如此说法,前后长达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岁涅槃。其实僧人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是在寺庙里长大,从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说法,被俗世借用转义,变成了半路转行。
【谚语俗语第72句】: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田头。爸爸指着稻田对我和妈妈说:“秋天里多弯腰,来年有吃又有烧。今年哪,又是一个丰收年。”妈妈接过话茬儿:“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这是你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成果啊!”(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73句】:去年暑假,我和爷爷去摘西瓜。爷爷说:“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大概是‘花见瓜,三十八(天)’。”(河南·伊川)
【谚语俗语第74句】:菜园里的羊角葱——越老越辣
【谚语俗语第75句】:【事到着急处,就有个出奇处】(谚)事情到了最紧急的关键时刻,自会逼出应急的计策来。指人急智生,往往会想出平时连想也不敢想的奇谋妙计来。
【谚语俗语第76句】:【不敢越雷池一步】(惯)雷池:古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省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水积成池,称雷池。语本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过雷池向东。指不敢超越一定的界线或范围。
【谚语俗语第77句】:【瓜田不纳履,李不下整冠】释义:纳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树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例句:论她的能力,干一点重要的政治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虑,还是搞技术为好,免得别人背地里说些闲话。古人说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啊!
【谚语俗语第78句】:【冤家】“冤家”一词,原意为怨家,指仇人。现在指爱的亲昵之称,是反语,如同情人之间女子说情郎“你真坏”一样。“冤家”一词源自唐代,唐张薷《朝野佥载》有“此子与冤家同生”之句。到了宋代,“冤家”这个词,通过“不饶人”这一语义成分,从所仇转为所爱,表示似恨而实爱的感情。如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董解元西厢记》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浑如天样远。” “冤家”的这种含义,在“冤家”一词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宋蒋津在《苇航纪谈》中对“冤家”的这种丰富含义作了总结: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岐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忘恩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苦,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景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冤家”的这六重含义,无不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冤家”一词,除了指心爱的人外,还指心爱的东西。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不值钱,是一个北京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谚语俗语第79句】:在异国做皇帝,不如在家乡耕地。
【谚语俗语第80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 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要同情,对认错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
【谚语俗语第81句】:【国色】“国色”常用来比喻美女,如称古代四大美女为国色天香,倾城倾国。那么,“国色”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国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说,一天,唐文宗在内殿里赏花,时至牡丹盛开,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问身边的近臣:“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两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牡丹花为花国里的绝色,天外边的奇香。唐文宗听后赞叹良久。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直达今天。
【谚语俗语第82句】:狗面前扔骨头——投其所好
【谚语俗语第83句】:在诊所,妈妈问医生:“我整天在屋加工服装,连门也没有出过,咋还会感冒呢?”医生听了笑着说:“海风,风行一大片;室风,风走一条线。所以,你不出屋门有时也会感冒啊!”(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84句】: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劲使不上;踢腾不开
【谚语俗语第85句】:缸里盛酒——不在乎(壶)
【谚语俗语第86句】:【戴着有色眼镜】释义:比喻怀着成见或偏见看人或事,不可能看得正确。例句:他俩看一个人,都是重看表现不看他们相貌如何漂亮,不看他吹得怎么天花乱坠。他们不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谚语俗语第87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谚语俗语第88句】:【圣人面前卖字画】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谚语俗语第89句】:【先下米,先吃饭】(谚)做饭时,谁先往锅里下米,谁就先吃上饭。比喻做事启动早的,自然就有早成功的希望。
【谚语俗语第90句】:【东场搬到西场,也要三日饭粮】(谚)从东边场地搬家到西边场地,也得要耗费几天的饭粮。指凡搬动一次,总得有不少的耗费。劝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谚语俗语第91句】:【 风马牛干部】即刮共产风、拍马屁、吹牛的干部。张涛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这几年提拔了一批刮风、拍马、吹 牛的干部——风马牛干部,不但自己说假话,还逼着群众大 说假话。”
【谚语俗语第92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谓恃强欺弱,吞并。成语:弱肉 强食。姚雪垠《李自成》:“至于异姓之间,不是我骑在你头 上,便是你骑在我头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
【谚语俗语第93句】:【两袖清风】“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正廉洁。此词确实源自清官。明朝时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机会奉旨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上许多当地的“土仪”(即土特产)去献给皇帝和朝中权贵。当时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谦,在外省当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有一次,于谦也奉命进京面见圣上,但他既不张罗礼物,也不采办“土仪”,而是准备空手前去。有人问他什么缘故,于谦作了一首诗回答:“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中“绢帕”、“蘑菇”、“线香”借指土特产,“阊阎”借指老百姓。为了避免老百姓议论,黎民指斥,于谦做到了“为官不扰民”。后来,人们就把居官清正、一尘不染赞颂为“两袖清风”。
【谚语俗语第94句】:【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谚)舍不得用孩子作诱饵,就套不住恶狼。泛指凡事不冒大风险、不付出大代价,就难以取得鼓舞人心的大收获。 也作舍不得孩子逮不住狼。 舍不得孩子,打不了老狼。
【谚语俗语第95句】: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谚语俗语第96句】:鸭子听雷——不知所云;茫然不懂
【谚语俗语第97句】:【女大不中留】释义:女儿大了应出嫁,否则就会惹是非。后句常接:留来留去结冤仇。例句:妈妈老儿互相埋怨了一会,只怕亲戚耻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却如私盐包儿,脱手方可。不然,直待事发,弄出丑来,不好看。”
【谚语俗语第98句】:铁匠炉里的料,庵堂寺庙的钟——不是挨打就是挨敲
【谚语俗语第99句】:【骑驴吃豆包——乐颠了馅】(歇)乐颠:快乐得跌落(馅),转指乐颠颠,形容行走欢乐的样子。形容非常高兴。也指高兴得忘乎所以。 也作“骑毛驴吃豆包——乐颠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zhaichao/show-41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