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树林首页
  2. 读后感 > 《苦难辉煌》读后感1000字

《苦难辉煌》读后感1000字

“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过去,如何才能获得翱翔的翅膀?”打开《苦难的荣耀》一书,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发人深省的一番话。读完整本书,中国革命的历史像一幅三维画卷一样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历尽艰辛,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的。一个深陷苦难的国家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重获辉煌。

《苦难的荣耀》共分16章。它以独特的视角、大量的史实、生动的文笔、深刻的见解,讲述了1920年代初和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革命史,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混乱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低谷时期的痛苦、屈辱、觉醒、崛起、探索、牺牲、重生。

一直以来,我心目中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就是吞噬百万大军渡长江,扫落叶冲进南京总统府,就是惊天动地的开国大典。仪式。看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成果是水到渠成的。读了《苦难的光辉》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这一切的背后,这个政党是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产生的,没有人挺身而出,没有人采取行动,所有人都只是想存活。这支队伍在艰辛中成长,在山里摸索、徘徊,在雪山、草原上跋涉,在追击、拦截中四处奔波。

早期的共产党人在国家最黑暗、民族最绝望的时候站出来了。他们没有资源,没有名誉,没有影响力,没有地位。他们没有任何抱怨或不满。他们满怀激情,浴血奋战。南昌起义有22500人,两个月后只剩下1000人。秋收起义有5000人,20天后只剩下1000人。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多少次危险的战斗,我们就在几秒钟之内同归于尽。很多时候我们的指挥部被扔进了混战的漩涡。前面不仅有敌人,我们,也有我们的左右,后方也发现了敌人,我们各自拔出手枪,向敌人开枪,阻止敌人这支散乱的队伍进行反击,子弹、炮弹、粘纸纷纷落下随机的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杀戮的声音震动了山谷和荒野,炮弹和炸弹的尘埃始终在你我身上,我们屡次从尘土和浓烟中滚出。 ”。因此,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失败走向胜利。正如书中所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的机遇,而是来自亿万人民的英勇牺牲。

在那个动荡不安、乌云密布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坚信,这支弱小的队伍肩负着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期望?有多少人能够坚信这支衣衫褴褛的球队能有今天如此光明的未来?当年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会后各奔东西:陈公博1922年退党,李达1923年退党,李汉俊1924年退党,周佛海1924年退党其中,鲍惠僧1927年退党,刘仁静1930年退党已被开除党籍,张国焘1938年被开除党籍,十三人中一半以上都有问题。有些人颓废、失去希望、放弃信仰。当然,也有始终坚守信念、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人。朱德总司令率领2000多人在广东三河坝,在三河坝幕后度过了三天三夜。这次任务以五六百人伤亡为代价完成。不料主力全军覆没。原本在后方的两千多人,成为了大军仅存的兵力。当朱总司令带领大家返回井冈山时,队伍只剩下八百人了。而正是这些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们,如萤火虫一般,最终汇聚成漫天繁星、燎原之火,爆发出巨大的、改变世界的破坏力,烧尽华夏大地上所有的阴霾,让饱受苦难、四分五裂的古代中国重新站起来,让一个贫穷落后的新兴国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是什么让这群人无论身处什么逆境都不会失去信念?是什么让这群人甘愿摔碎骨头去相信未来的希望。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勇气。”眼中有光,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与我自己相比,现在的我是一名即将上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但我的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我很困惑。问问自己,当面对学习上的缺点时,你总是缺乏动力;遇到困难的课题,你无法探究到底;希望有美好未来的你,总是与现实中勉强过日子的你纠缠和对抗。读着《苦难的荣耀》这样温暖燃烧的书,这些人用一百年前的行动,搅动了我的心,搅动了我的思想,扰乱了我的灵魂,燃烧了我的热血。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获得了信心和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一定要心无旁骛,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道理、技能。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昨天的苦难和辉煌,不辜负今天的使命,不辜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以常驻青山的毅力和恒心,以百里行者的清醒和毅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duhougan/70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