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
莫等亲不待文/张萌萌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优秀传统美德。 “诸善行中,孝为先”。《尔雅》写道:“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善意。”孝顺是子女报答父母之恩的一种方式。
人人都讲孝,但孝在于实质,而不在于表象。在我看来,人类的爱往往是向下的。人们习惯于将爱传递给下一代,注重年轻一代,却忽视了对长辈的关爱。只有为人父母的人,才突然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和辛苦,开始理解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总而言之,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我曾经看到过一张让我非常感慨的画面:烈日下,一辆电动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给孩子遮阳,而坐在后座的老妈妈则用风扇为年轻的妈妈遮挡。太阳。阳光是炽热的,但爱是永恒的。我们总是安心地享受父母给我们带来的爱,却忘记回头看看烈日下挥汗如雨的父母。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经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奶奶,而我却经常去奶奶家。我的妈妈很爱我的奶奶,但她常常没有时间,总是很匆忙。我跟奶奶说想女儿的时候就给她打电话,可是奶奶总是说:“不行,妈妈每天这么辛苦,这么忙,抽点时间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我清楚地看到她眼中的渴望。后来奶奶老了,就开始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了。她会打电话给妈妈要好吃的,催促妈妈去看望她,并说她想念我们。以前她总怕给我们添麻烦,现在我们却觉得很幸福。奶奶终于开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然而,奶奶年纪大了,病倒了。奶奶生病的那段日子,妈妈突然发现,奶奶并不总是在我们身边!以前,妈妈会以各种方式爱奶奶,给她买各种生活用品,留钱给她买需要的东西(但奶奶从来不舍得花),但在这些爱的方式中,唯一缺少的是陪伴。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也许这就是成年人的无奈吧!各种复杂琐碎的事情分隔了他们爱情的完整表达。妈妈开始放下手中的一切去陪伴奶奶。当她生病时,她日夜守在她身边。带她出去玩,给她洗脚,半夜在她床边低声说话。那段时间,妈妈很高兴。也许这也是一个母亲最幸福的时光。但可惜的是,奶奶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疼痛折磨着奶奶瘦弱的身体(奶奶患病前是又胖又白),奶奶的肾脏和器官也逐渐衰竭,直到去世。妈妈看着这一幕,却很无奈。她一直陪伴在祖母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桃花盛开,万物复苏,而母亲却永远失去了母亲……
妈妈经常告诉我要孝顺、感恩,她也在日常生活中为我树立了好榜样。只是我们太放松,我们的时间太琐碎,拆散了母爱。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她竭尽全力弥补过去陪伴的缺失。她难道不知道,最好的爱情是陪伴,但生活并不总是如人所愿。妈妈为了这个家辛苦工作,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冲淡了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妈妈说,如果她没有放弃一切在奶奶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她,带她去玩,听她倾诉心事,朝夕陪伴在她身边,她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的。她的余生。奶奶走的前几天晚上,还在床边小声对妈妈说,让她给我们留点东西。即使她闭上眼睛,她仍然想着我们,她的孩子们。她还把妈妈给的生活费留下来和我们分享。她还将奶奶手上的手镯留给了我。
在奶奶走后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人人都讲孝,孝却不能被对待。孝心和感恩就应该存在于当下,点点滴滴,一针一针,一问一答,一答一答……只愿天下父母都被善待,儿女都孝顺。负责任的。有依靠的人,孝心还是可以存的。不要等到时间和空间都远去。
把握人生之尺,不为丈量他人,只为修正自己文/念念
对待世界,有些统治者需要放开,有些规则需要收回。
只有拥有收起尺子的智慧,才能不被它所困,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
收起经验的统治者
每个人的人生路都需要自己走。要明白这种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之后,才能亲身感受,明白那是什么感觉。否则,无论对方的建议多么中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别人的真正需求。
并非所有过去的经验都适用于现在。
许多概念都是基于当时的认知条件和环境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它们就会变得过时。
俗话说:经验是个好东西,但有时也会伤害人,让人做出有偏见的判断。
成熟的人生不会用过去的尺子来衡量现在的生活,也不会用现在的尺子来衡量过去的自己。
人生中发生的事情都有其意义,但只能代表某个阶段,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永远相信你现在比以前更好,值得拥有更精彩的生活。
放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忧虑,告别不必要的负担,轻装上阵,才是面对未来的最好方式。
关闭评级量表
有一种尺子,看似看不见,却无处不在。有些人以此来揣测别人的生活,评价别人的是非,评判别人的成败。即使你根本不了解对方,你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毕竟,这种评价所依据的前提有时并不是事实,而是他们自己设定的标准。
评判别人是很容易的。一旦别人的生活超出了自己的理解,或者偏离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人就开始指手画脚,长篇大论。
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殊不知这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狭隘和偏见。
世界很大,生活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
不同的人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观点,自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不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生活,既是修养,也是智慧。
从现在开始,放下心中的评判,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只有和谐无异,才能实现共同成功。
收起材料尺
对于物质的东西,有的人总是有了之后就想要,有了之后还想要,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焦虑之中。我担心如果我停下来,我就会被别人超越,成为失败者。
于是大家感叹,获得幸福真的很难,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但事实上,快乐或不快乐一直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种心态体验。
有些人感到不快乐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衡量幸福的标准。
在一些人眼里,物质财富的多少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筹码。但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你想要太多,最终只会被贪婪所误导。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无休无止的物质追求中,失去了本性和乐趣,怎么能幸福呢?不要再去别处寻找,拼命追求更多,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和计算。
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内找,调整心态,降低期望,量力而行,慢慢实现心中的目标。
我读过一句话: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幸福,因为他们超出了自己双脚所占据的地面的大小。
物质的衡量标准无法衡量幸福的长度。反而增加了负担,吃饱了反而是一种损失。
只有当你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当你的心充实、充足,不再被欲望驱使时,幸福才会呈现出它原来的样子。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拥有一切,而是恰好拥有你想要的东西在身边。
让我们抛弃纷繁复杂的物欲,放下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贪婪和虚浮的追求。
把握人生的尺子,从此心胸宽广如海,不是去衡量别人,而是去修正自己。
人生,有两件事最难得文/悦悦
生命中有两件事是最难得的。
一是知足,二是感恩。
知足使人拥有平和的心态,获得幸福的生活;感恩能让人懂得尊重和宽容,获得他人的认可。
茫茫人海中,事物正在发生变化。做一个感恩知足的人,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的生活,但事情总是难以实现。
得到爱情,不一定有钱,有钱,不一定有幸福,得到幸福,不一定有健康……这一生,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知足常乐才是幸福的秘诀。
懂得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失去而抱怨,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沮丧。在他们心里,拥有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这是一种不急不急、不慢不慢的生活态度。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农民的稻米。多年来,人们想尽各种办法用麻醉枪射击它们,或者用陷阱捕捉它们,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的动作太快了。
后来,人们去请教生物学家。生物学家找到了一种根据猴子的习性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他把一个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树上,然后把米放进去。瓶口的设计让猴子只需要把爪子伸进去,到了晚上,猴子就爬上树,把爪子伸进瓶子里去抓米。当他抓起一把米后,他的爪子因为握着拳头而无法动弹。不出来。而且瓶子被绑在树上,根本无法将瓶子拖走。
但猴子还是不愿意放下收到的大米。就这样,第二天,猴子就轻易地被人们捕获了。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想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首先要知足。你越满足,你的内心就会越快乐。
俗话说:知足常乐。人生难得的是拥有一颗知足的心。
生活中,争执、冲突、曲折在所难免。
不如意的事情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它的上升和下降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循环。
然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再加上豁达、舒适、温暖、知足……积累起来就足以与之抗衡。
常种感恩之花,多摘感恩之果。
感恩可以让感情天长地久,让真情深入人心。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
“最好的人生态度不是一路奔跑不停,而是不辜负。”不辜负身边盛开的每一朵鲜花,不辜负身边的每一份拥有,用心去欣赏、去爱、去感恩。 '
只要你还活着,你就不应该忘记它。只有懂得报恩的人,才值得拥有。
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这样,路就会越走越宽。
人海茫茫,世事变幻莫测。
所谓幸福,无非就是看待世界的内心视角。学会知足,懂得感恩,内心平静、舒畅。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
所谓幸福的人,是那些一生只记得知足的人;所谓不快乐的人只记得相反的事情。 '
希望你我都能永远知足,无忧,不辜负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文/洞察
有一个木匠,他有三把尺子,一把尺子,一把直尺和一把卷尺。
尺子用来拉直直线,方尺用来测量直角两边的长度,卷尺纯粹是为了方便携带。木匠凭借这三把尺子,完成了无数精细的木工活。
我听过一句话:做人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分寸。 '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今生都需要这三位统治者呢?
第一把尺子:比较
前段时间,在一次部门聚餐上,大家都聊到了‘情商’这个话题。
几位同事赞扬了他们认为具有高情商的人。
一位同事非常有趣。他继续大家说的话,提到了公司里所有他认为情商低的人。清晰、诚实地分析他人情商低的地方。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哑口无言。因为在一起时间长了,大家都了解他的做事风格。日常生活中,他一开口就否定别人的想法,喜欢评论别人,常常让周围的人难堪。当他无情地分析别人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情商并不是很高的事实。
俗话说:“眼睛是一把尺子,先量别人。” '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评判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把“比较”的尺子。
古人云:“见贤人,当思虑;见贤人,当反省”。 '
与优秀的人比较,学习他们的长处;与穷人比较,反思自己的不足。
只有认清现实,我们才不会低估别人,也不会高估自己。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我们才能天天进步。
第二把尺:底线
古人云:“君子有该做的事,有不该做的事”。 “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之间就是一个人的底线。
疫情期间,北京某社区设立专门寄存点,方便居民取快递。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引来了盗贼。几个月来,社区发生多起快递被盗事件。为挽回损失,物管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警方通过监控确定了小偷的身份,最终成功将其抓获。没想到,盗贼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差。明明不缺钱,但看到这么多快递包裹堆在一起,我还是产生了偷窃的想法。他承认自己贪图蝇头小利,连续作案17起,盗窃物品21件。
凭着侥幸心理,他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被警察抓捕后,他的美好前途就荡然无存了。
行走在世间,总要有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有君心的人,就不会被利益所动,不会被诱惑所驱使。没有底线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最终会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第三把尺:测量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生活中与一些人相处时,你会感到身心舒畅。但总有一些人一旦靠近就会感到窒息。归根结底,只是因为每个人的分寸感不同而已。
很多人喜欢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感觉熟悉又不拘礼节。众所周知,为人处事有一个尺度,叫做礼。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脆弱的。无论如何对待陌生人、熟人、亲友,都要保持得体。说得肤浅,说得深,话多,做事不好,都是内心没有分寸造成的。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什么都说,但一定要分寸;不要什么都说,但一定要分寸。不要完全做任何事情,但要留出空间。 '
当你说话和行动时,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为他人着想,才能处理事情不失分寸。
这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人,我们也要面临很多考验和挑战。心中有把尺,做事才能有分寸。
有句话说:“人生的标尺,是行为的指南针。”掌握了人生的尺子,你的内心世界就会有深度。 '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你需要心中有一把尺子。凡事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做事得当,立场坚定。
不要在工作中混日子文/洞察秋
一位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朋友深夜过来找我聊天。
他说,白天他和同事聊天,发现部门新毕业生的待遇其实比自己高。
想想,我在公司已经快七年了,画画、融资、去工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太令人沮丧了。你以为我在这里呆了这么久,只是辛苦劳作,没有任何功劳。这种蹩脚的工作实在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
看到他愤愤不平的样子,我忍不住建议:“既然我这么委屈,不如我们换家公司吧?” '
他立即不再说话。
我的朋友从来没有任何职业抱负。每次公司安排出差,他都觉得太辛苦了。他要么说家里出了事,要么为自己身体不舒服找借口。每天除了坐在电脑前机械地画画之外,我不做任何额外的工作。我在适当的时间下班回家。
说是工作了七年,其实我的能力一直在打转。
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这个时代,人工智能长得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活得越久,就越像人工智能。 '
像我朋友这样的人,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从不迟到、不早退,但永远不会升职加薪。看到前面跑来的新年轻人,他感觉到了危机。
他一边抱怨着过去的“辛苦”,一边想着寻找出路。然而,尽管我的工作年限很长,但我却没有跳槽的资本。
根据以往的统计,人们除了睡觉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
很多人只考虑如何度过工作的8小时,却没有考虑如何让其变得更有价值。
有人说:“如果你在工作中磨磨蹭蹭,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你觉得你的时间不值钱,你的工资怎么可能那么高? '
想要摆脱现状却又懒得提升自己,看不起手头的工作却又无法做到不可替代。看起来10年的经历不过是10年里重复的同样的日子。
闲逛和熬夜可能会带来暂时的缓解和安慰。但每天的迷茫会让你与周围的人距离越来越远。
有一个寓言:
一棵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果子,但其中9个被摘走了。
它越想越委屈,索性将自己的经脉斩断,不再生长。
第二年结了5个果子,最后只剩下1个。
既然随心所欲地成长和随性成长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又何必那么努力呢? '
这么一想,苹果树心里就踏实多了。
却忘记了,第三年、第五年,它还能结出几十上百个果实……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如果你选择花它,它就会为你花。
每一天都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旦浪费了,就永远不会回来。
今天比昨天多做一点,明天比今天精通一点,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正确之路。
俗话说:“有碗有筷,才有饭吃”。 '
此时此刻,也许你正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慢慢失去热情,也许你正因为职业道路越来越窄而废寝忘食……
但别忘了,生活真正的疲劳不是辛苦工作的疲劳,而是内心的焦虑和迷茫。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加班的痛苦,而是面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
当你真正开始为自己工作时,所有的困难都会迎面而来。
你做过的项目、学到的技能都会成为你的自信。让你随时拥有与生活竞争的能力。
"礼让"之善文/庄雪
有些东西并不大,也不显眼。他们就像纷繁世界中的细尘,转瞬即逝。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就像一把刻刀深深地切入纹理,留下不易抹去的痕迹,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醇厚味道。
一个夏天的早晨,树影婆娑,我推着轮椅,推着96岁的父亲走在街上。在一条小街的路口,没有红绿灯,但有斑马线。当我推着爸爸过斑马线时,一辆车开过来了。我们应该继续走还是让车先过去?正当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车停在了斑马线的一侧,车窗降下,年轻的司机探出头,微笑着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先走。我推着父亲穿过斑马线,转身对司机笑了笑,司机也笑了笑,然后启动车辆,缓缓前行。
还有一次,我走在西园路中心的人行道上。环卫部门的洒水车正在西园路沿线的路面喷水。洒水车喷出的扇形水覆盖了整条道路。这时,一名侧身行走的偏瘫患者走上了马路。看着那人行动困难,我不禁暗自担心,喷出来的水会溅到他身上。就在洒水车接近该男子时,突然停了下来,停止了喷水。直到偏瘫患者慢慢地斜向远离洒水车,洒水车才重新开始工作。
我想起前不久在洛阳开展的“有礼斑马线”活动。倡导者和响应者都秉承“礼让、尊重、友善、和谐”的社会理念。沁人心脾的春风。这些路上的感人时刻或许并不惊天动地,或许事后也不会再有人在意,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普通人来说,却会从心底深深地感动。
善良意味着美丽;善行意味着好事。让自己周围都是好人,然后“改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传承好、践行这些善事,多做善事,就会形成美好的氛围。尽管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期待、要求甚至不满,但这些美好的感动将为我们的善行积攒基础,也将成为社会走向和谐幸福的动力。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wenan/wenandaquan/70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