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黄陵导游词1200字
谁能写一篇关于三峡的导游词啊 250字左右啊 急急急谢谢了
欢迎各位游客来观光.七百里三峡,雄起,清幽秀丽,四季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黄帝陵导游词200字,不要太多了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
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
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写一篇黄陵黄帝陵里黄帝的脚印导游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现代的各种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3万余株。
位于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距今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
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7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陕西省全面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我来带领大家中国十大风胜区之一--------三峡。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听了上面的介绍,大家有没有对三峡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呢
现在我们就去探索三峡的奥秘,饱览三峡的风光吧
请求提问者 采纳 还请各位多多赐教
三峡的导游词300字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导游词,多少字都行,就是不要少于l50字
推荐回答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57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