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游词中英文对照重庆介绍
写一份暑假实践报告,内容如下:
范文,自己修改关于九江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一、九江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九江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文化底蕴厚重,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近年来,九江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部署,坚持旅游业与“两区互动、强工兴城”协同发展,以项目建设和资源整合为着力点,旅游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5
【第25句】: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
【第15句】:95亿元,占全市GDP的
【第13句】:9%、第三产业的
【第38句】:87%,成为九江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今年尽管受特大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九江旅游产业仍保持稳步增长。
1-9月接待旅游总人数150
【第6句】: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第11句】: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第22句】:29%、
【第23句】:31%。
综合九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句】: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九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一道,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九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来抓。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九江市实施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并将旅游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考评体系。
景区开发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开放的景区景点130多处,形成了以庐山为龙头,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寺于一体的赣北旅游体系。
【第2句】:突出项目带动,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项目是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的载体。
为了引进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九江市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围绕鄱阳湖、庐山、庐山西海,建立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库。
先后赴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中信集团投资120亿元人民币开发建设庐山西海风景区项目、庐山新城建设项目、庐山南北山园门建设项目以及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项目等重大旅游项目。
目前全市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旅游商贸项目共有43个,投资总额已达1
【第59句】:8亿元,今年以来已完成投资
【第29句】:1亿元。
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九江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
【第3句】:重视宣传促销,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设立了旅游专项基金,用于旅游发展的保护开发和市场营销。
通过投放主流媒体广告,举办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庐山西海尚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书画家、摄影家现场采风,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等手段和载体,加大了旅游景点的包装和市场促销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九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稳定原有客源的基础上,加强了区域联动营销,主动对接武广客运专线,对接武汉、重庆等地长江游船业务,洽谈北京、青岛、大连、港澳台等地的专列或包机旅游业务,重点拓展了日本和韩国等境外客源市场和台湾市场。
【第4句】:完善配套功能,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九江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旅游宾馆1000余家,其中星级酒店83家,农家星级饭店22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旅行社83家,导游4200余人;旅游车队5个,旅游汽车近50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一批专营九江土特产的旅游购物销售网点相继开业。
开通了上海至九江的长江中下游旅游航线,为做亮九江水上旅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建设了集旅游交通集散、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开展优秀导游评比、行业培训和旅游市场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行业管理,有效地净化了旅游发展环境。
二、需引起重视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九江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各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但与黄山、张家界等周边地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九江旅游业发展仍显不足,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1句】:体制机制不顺。
一是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庐山 “一山五治”、柘林湖“一湖三治”的管理体制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已成为制约九江甚至江西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
二是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滞后。
现有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利用国内外资本特别是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严重不足,没有支撑旅游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
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与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第2句】:产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旅游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门票经济特点明显,购物和娱乐两个环节薄弱,缺乏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高品味、高档次的旅游娱乐项目不多,难以吸引游客进行二次消费。
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高等级公路沿线标识标牌和景区景点的中英文标示牌等标准化建设不规范。
有的县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不全,景点之间专线班车少,缺乏有效方式将散客组织起来,输送到旅游景点。
城区环境秩序与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域范围内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
【第3句】:资源整合提升不够。
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各市县、各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和交通、商贸等部门的规划与全市旅游发展规划衔接不紧。
二是线路整合和深度开发进展缓慢。
各景区低层次重复建设、景点相互隔离等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普遍 “低、小、散”,档次不高。
庐山山上山下资源整合不够,庐山的品牌效应对周边影响不明显,导致游客普遍认为到了牯岭就到了庐山,到了庐山就到了九江,别的地方没什么可看。
三是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到位。
现有景区多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同,九江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第4句】: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一是合力兴旅有待加强。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有的认为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旅游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对财政的直接贡献小,不如抓工业来得快;有的对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
如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对我省旅游整体形象进行公益性宣传不够,一些部门在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和旅游项目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不落实。
二是旅游软环境有待改善。
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健全,导游素质偏低,致使欺客宰客、不正当竞争、不规范经营、服务质量差等一些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旅游健康发展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推进九江旅游业加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决策,吹响了我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号角,目前各市旅游呈现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九江必须按照“全面融合、整体推进、文化导向、高端引领”的理念,创新体制,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打响“庐山牌”,尽快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1句】:加强规划引导,整合各项旅游资源。
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抓紧编制九江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并在各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旅游功能,把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
要强化规划执行机制,各地批建旅游项目必须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切实提高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
要形成九江“大旅游”的理念,以庐山为主线,以全市其它景区景点及环城市旅游经济带为配套,整体推动其发展。
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着力开发鄱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开发建设庐山国际生态旅游区、鄱阳湖国家重点生态旅游区和云居山-柘林湖旅游区、吴城候鸟观赏区等独具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
重点保护和开发好鄱阳湖候鸟、湿地等生态旅游自然景观,借鄱阳湖的国际知名度,形成九江生态旅游的新品牌。
大力发展农家乐、山庄、农庄等大众休闲旅游产品。
组织开展旅游商品研发、包装设计等评选活动。
建设好旅游购物街区(中心)和旅游购物点,加大对庐山云雾茶、九江茶饼等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
【第2句】: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建立大庐山旅游发展新格局。
由于其历史文化地位,庐山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全省旅游业有很强的品牌导向和辐射作用。
打好庐山牌,不仅对庐山、九江市本身至关重要,对于带动全省的旅游业也意义重大。
但由于体制不顺等原因,近年来庐山旅游与黄山、张家界等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9年,黄山、张家界分别接待游客2000万、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100亿元,而庐山接待游客为4
【第45句】:68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第36句】:7亿。
庐山体制问题争论已久,关键是各行政区划的利益之争。
建议省委、省政府把理顺庐山的管理体制作为解决影响江西旅游的突出问题重点加以研究。
在目前行政区划调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应跳出行政区划之争,切实打破旅游资源地域、行政、所有制的界限,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运作、属地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将庐山山体及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综合性、专业化的旅游集团公司。
由公司负责对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实行统一运作,逐步形成一个品牌统一、利益兼顾、经营有效、管理到位的全新体制和机制。
【第3句】: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要加快旅游企业改组改制,组建实力雄厚、有控制力和扩张力的旅游集团公司,并以此为平台,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旅游企业群,尽快培植一批经营理念新、充满活力的旅游市场主体。
加大旅游产业向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放的力度,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旅游管理公司和旅行社,参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促进旅游企业经营方式与国际接轨,壮大其实力。
认真落实并完善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对国家、省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及其以往制定的各项旅游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
要建立旅游企业奖励资金,形成“奖优汰劣”机制,促进旅游企业做优做强。
要通过多方配合解决旅游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困难,以企业上档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大企业培育推动大产业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第4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九江旅游整体形象。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寺”是九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文化资源。
但目前九江仅仅停留于观光旅游层面,大多数历史文化资源还未做深度开发,“名人”在旅游中的效应不突出。
要努力将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加载到旅游产品中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充分发掘九江、庐山名人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有题必作、小题大作、大题炒作、无题创作,精心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神秘深奥的宗教文化、厚重深远的商业文化、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提升九江旅游的品位。
建议从四个方面打响文化品牌:一是展示庐山、柘林湖水的灵性,弘扬山水文化;二是依托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以及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历史名人,弘扬名人文化;三是以史料为基础,弘扬历史文化和战争文化。
重点是以点将台为背景的“三国文化”,以浔阳楼为依托的“水浒文化”,以明朝鄱阳湖之战为背景的明史文化,以湘军与太平军九江安庆决战为背景的战争文化,以万家岭战役为背景的抗战文化等。
四是利用山水资源,发展体育文化。
【第5句】:强化整体宣传促销,建立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经济就是知名度经济,旅游营销就是城市推销。
要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和载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按照“巩固省内市场,拓展周边省外市场、开发国际市场”的思路,以“抓住客源,扩大市场份额”为切入点,对九江旅游整体形象进行精心提炼、策划、包装。
要树立营销一体化的观念,在统一主题品牌的前提下,强化整体对外宣传。
要改进宣传促销手段,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开通中、英、日、韩等主要客源国语言的九江旅游网页,建立网上宣传销售系统。
要加强与市外、省外旅游机构、企业进行联系,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策划和包装,推进旅游区域合作。
要充分发挥各旅行社的积极性和对外联系渠道,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大力推进长途旅游和入境旅游。
要充分发挥友好城市作用,利用友好城市的媒体、旅游商务机构,大力宣传九江整体形象,加强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旅游贸易合作。
【第6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摒弃门户之见、地域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对照任务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
省内各级主流媒体要把全省旅游整体形象和主打旅游产品的宣传作为本职工作和公益性任务来完成,要辟出专门栏目、安排专门时段进行宣传。
交通部门要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开通公交客运线路,方便散客出行。
供水、供电、供气和有线电视管理部门要切实将对旅游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要加大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从业行业广泛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治旅,切实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执法和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
以建设旅游休闲中心城市、文化旅游胜地为载体,九江要在城市规划、城市风貌、城市生态、城市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创特色、上水平、树品牌,尤其要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加强旅游服务配套建设,强化旅游集散功能,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提升九江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都有谁?
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
1902年四川高等学堂开设外国历史公共科。
1910年,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存古学堂即设有经学、史学、辞章等科,其中史学科发展成为历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4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46人。
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1682多人。
近五年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11
【第76句】: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55篇,出版专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
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30余项、教学奖5项。
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
冯汉骥 冯汉骥(1898—1977),湖北宜昌人。
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是运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奠基人。
先生是湖北宜昌人,1923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1924年任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
1931年夏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1936年夏获得博士学位。
次年春,应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李济的邀请,回国准备参加博物院的工作;适值抗战爆发,转而应四川大学聘请,任史学系教授。
其间除短暂地在华西协合大学社会学系、西南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馆等地任职外,终身任教于此。
冯先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的创办人。
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中国亲属制》等文章,利用人类学“叙述式亲属制”与“类分式亲属制”的原理,探索中国古代亲属称谓之由来,使若干千古聚讼的问题得到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冯先生把注重田野调查和实地发掘的风气带入川大历史系。
1938年夏,他只身在岷江上游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开创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之先声。
1942—1943年,冯先生主持了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地下墓室的发掘,并在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的写作(文物出版社出版)。
同时,他还重译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译文准确、畅达,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学术名著”一再重印。
1985年,冯先生的部分论文结集为《冯汉辑考古学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蒙文通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四川盐亭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而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成为20世纪少有的国学大师之一。
20世纪20年代起,蒙先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校。
40年代曾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除继续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
蒙文通先生是近代“蜀学”传人,学术风格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史学”不同,以博通见长。
1927年,蒙先生以《古史甄微》一书成名,以后又续成《经学抉原》,提出了中国上古民族“三系说”,其结论和方法都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他的长文《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力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中找出历史发生演变的规律,是其“史以明变”观点的代表作。
晚年,蒙先生致力于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4年时间中,撰成《越史丛考》一书,批驳了国际上一些越史专家觊觎我国领土的种种奇谈怪论,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的新水平。
蒙先生著述弘富,除上述著作外,尚有《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学五论》、《道书辑校十种》、《巴蜀古史论述》、《先秦少数民族研究》等专书和论文数十篇。
巴蜀书社自1986年起出版了《蒙文通文集》(现出6卷)。
缪钺 缪钺先生(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
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
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
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
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
先生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
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出版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三国志选注》(主编)、《冰茧庵丛稿》、《灵溪词说》(合著)、《三国志导读》(主编)、《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120馀篇,多数收入上述各论文集。
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2010-6-26 00:53 回复 马哈哈甲 2位粉丝 20楼 《缪钺全集》于2004年7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
1989年,先生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先生的专著曾多次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哲学社会优秀科研成果奖荣誉奖;1995年,《灵溪词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任乃强先生简介 by 川大历史文化学院办公室 任乃强,字筱庄,四川南充人。
著名历史学、民族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历任重庆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和中国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四川民族学会顾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任乃强先生189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本科(今北京农业大学)。
五四运动中,作为学生领袖被捕入狱,后得全国声援,获释复学。
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旋返川,协助张澜先生创办四川第一所新型学校——南充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
1928年出版了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巴蜀历史、地理沿革的专著《四川史地》(《乡土史讲义》) 1929年,首次赴西康考察,以一年时间遍历康定、丹巴、甘孜、瞻对等十一县。
餐风宿露,步行千里,”周历城乡,穷其究竟。
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俗、山川风物,以致委巷琐屑鄙俚之事,皆记录之“(《西康图经?自记》)。
获得大量资料,相继撰成《西康诡异录》、《西康十一县考察报告》等文。
为冲破民族隔阂和语言障碍,在这次考察中,与藏族女子罗哲青措结婚。
在她的帮助下,自1932年起陆续撰成《西康图经》〈境域篇〉、〈地文篇〉、〈民俗篇〉三卷。
此书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推动了全国藏学研究,被誉为“边地最良之新志”,“开康藏研究之先河”。
1933年应长兰先生之邀,赴广西考察。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返川后相继任重庆大学教授、省三中校长等职。
1936年西康建省后,被推荐为建省委员,再次入康。
继续完成了对西康各县之考察。
1940年任西康通志馆筹备主任,为撰修第一部《西康通志》殚精竭虑,广集博征,作了大量工作,撰有《西康通志纲要》一卷。
这一时期,他遍阅康区旧档和珍藏之藏文秘籍,广泛采集康藏民族资料,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撰成《康藏史地大纲》,校注藏文史籍《西藏政教史鉴》等书,并发表《吐蕃丛考》等数十篇论文和《泸定导游》、《天芦宝札记》等三部长篇考察报告,发掘出王晖棺、樊敏碑等重要文物。
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任先生在地学方面亦有很深造诣。
潜心于康藏地图的测绘研究工作,历时十五年,终以自己步测手绘所得,参以古今、中西、汉藏图籍,于1943年绘成百万分之一康藏标准全图和西康各县分图,填补了康藏研究中的一大空白。
此图不仅成为当时国内外最精确之权威性康藏地图,并在解放西藏时被作为进军用图之蓝本。
1943年受华西大学之聘,兼任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此年,随华大考察团第三次赴康北考察,着重对寺庙和土司进行了研究。
返川后,撰成《德格土司世谱》、《喇嘛教与西康政治》等文。
对康区土司制度的演变及喇嘛教之发展,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1946年,任乃强转任四川大学教授,为推动国内的藏学研究,它联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发起组织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藏学的民间组织社团——康藏研究社,被推选为理事长,担任《康藏研究月刊》主编。
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它团结藏、汉学者,节衣缩食,支持刊物的出版,一直坚持到1949年9月,共出版29期。
发表了大量藏汉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藏文典籍译作,开创了藏汉学者共同联合进行藏学研究的范例,对后来藏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0-6-26 00:53 回复 马哈哈甲 2位粉丝 21楼 1950年,任乃强以其数十年研究之心得积极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言献策,它的不少意见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为解决进军西藏缺乏地图问题,他以自绘康藏全图为基础主持绘制了进军西藏的全部地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务院任命为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西南民族学院的筹建工作。
此后,由于“左”的错误,令他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即使是被错划为“右派”监督劳动的日子里,仍未间断研究工作,相继完成了《川康藏农业区划》、《四川州县沿革图说》等多部专著。
在民族研究方面亦从康藏地区扩展到整个西南地区。
1960年撰成《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这部一百五十万字的鸿篇巨著,系统地考证和研究了大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的发展过程,探讨了西南众多民族的内在联系及其派分。
纠驳了前人的诸多谬说,提出了大量新颖独到的见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先生的冤案得到改正,年已耄耋的他,振奋异常,以超人的精力,自1979年以来相继完成了《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川藏边历史资料汇编》等七部专著及数十篇论文。
并以多年考察心得,写成《康藏高原采金刍议》奉献国家,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为开发康藏资源作出了贡献。
先生老年逾九十,仍思维敏锐,笔耕不辍,勤为研究生授课,为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不遗余力。
1989年三月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六岁。
吴天墀 吴天墀(1913—2004),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今属重庆)人,历史学家。
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留任助教。
其后历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研究员、原西康省政府秘书兼省立雅安图书馆馆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任川大历史系讲师,成都理学院副教授;齐鲁大学、尊经国学专科学校、东方文教学院及川北大学教授。
建国后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还任四川师范大学及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涯中,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推动了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为我国学术事业所作之卓越贡献,赢得学界同仁和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和敬重。
徐中舒 徐中舒(1898—1991),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
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
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
1928年起,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
1937年,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并自1947年起担任历史系主任直至80年代(中有短期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徐先生又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1年国家建立第一批博士点,徐先生一人承担了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两个博士点的导师,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先秦史名家,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尤长于古文字学的研究。
此外,徐先生还博涉民族史、地方史、明清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将之融铸一炉,相互参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徐先生早年以《耒耜考》一文知名。
该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一举解决了两千年来学者们一直莫衷一是的耒耜形制和功用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
此后,徐先生有关先秦历史的一系列论著,如《殷周文化之蠡测》、《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井田制度探源》、《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等,均因方法新颖,论据充实,创获颇多而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
在文字学方面,徐先生的《金文嘏辞释例》一书乃是治金文者的必读参考资料。
他在晚年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成为我国辞书出版史上一座里程碑,而他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被认为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
1992年,徐中舒先生去世后,巴蜀书社出版了在他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先秦史论稿》;1998年,为了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
2010-6-26 00:53 回复 2
【第20句】:1
【第66句】:1
【第93句】:* 22楼 回复:据我的接触,该学院的女生是智慧与美貌兼备,蕙质兰心~~有谈吐有内涵~~从唐诗宋词到宪政风云~~都可以娓娓道来~~最喜欢历史的MM了~~^_^ 2010-6-26 00:59 回复 马哈哈甲 2位粉丝 23楼 接着说一下 现在川大比较有名的老师 罗志田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1987年留学美国。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美优秀硕士论文。
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
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著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
《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
(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邦本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7—98年),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1992-2000年)。
曾获省政丄府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
现领衔承担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
刘复生 刘复生,1948年10月生于成都,籍贯重庆忠县。
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1984年,中国民族史专业西南民族史研究方向)和博士学位(1990年,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研究方向)。
1985年初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宋史和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先后承担和完成的研究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至13世纪中国西南民族与民族关系》(独力承担完成,1996-2001),省政丄府高教项目《“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负责人,1999-2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主研人员,1994-1998)、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宋代蜀学研究》(主研人员,1993-1997)、北美基督教亚洲高教基金项目《僰史新探》(1993-1996)。
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负责人,2005-
),四川大学211工程项目《蒙文通学术思想研究》(独力承担,2005-
)等。
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部,合著2部,科普读物1部。
发表论文约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为它刊转载。
曾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1998年),两次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2001年),一次三等奖(2003年)。
杨天宏教授简介 杨天宏教授,1951年生,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985年开始在四川师范大学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1994年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0年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曾获四川省政丄府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四次获四川省人民政丄府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奖,一次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1995年、200
【第1句】:2005年四次被评为四川师大“科研十佳”。
博士论文2003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995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1997年被推举为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同年获国务院颁政丄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曾丄宪梓优秀教师奖,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2003年9月受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博导、“214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专门史专业的教学科研。
杨教授治学领域宽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及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曾独立承担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及2项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课题,参与1项国家重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6部,译著2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近20篇在国家权威级学术刊物或具有同等学术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已经发表的著作总字数已超过300万字。
所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一书出版后,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被香港《建道学刊》誉为“中国大陆迄今研究非基运动方面最完备的的学术专著”和“日后研究此课题者不可忽视的著作”。
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两次发表长篇书评,认为该书的出版,对近代中国思想史、宗教史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由著名学者章开沅教授所作的国家课题书面鉴定指出:该书“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非基督教研究方面的空白”,全书史料翔实,论断精审,体现了作者“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非时下一般轻率媚俗之作可比”。
其学术地位得到较为广泛的承认。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一书200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
2005年被《中国学术》评为历史学科中国近代史专业“年度人物”,所发表的《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入选“年度优秀论文”,其学术地位得到广泛的承认。
2010-6-26 01:04 回复 马哈哈甲 2位粉丝 24楼 大体就这些了 不晓得该说什么了 接下来回答问题 另 笔者所知有限 欢迎知情同学对相关信息补充分享 最后 热烈欢迎即将到来的10级的学弟学妹们~ 2010-6-26 01:16 回复 马哈哈甲 2位粉丝 25楼 无聊 继续随便写写 学历史的那些事儿 学历史有一个好处 不用学数学 这对很多对数学没办法的文科生来说是福音啊 不过还有些专业不学数学的 像新闻啊什么的 历史的总学分很少 在全校都算少的 所以课不多 每学期都算清闲吧 历史的课一般很少有作业 平时不用担心 但是大一大二每学期都有一篇读书报告要写 有一些课结课也是写论文 总的来说呢 就是论文有点儿多 比较麻烦 大一大二有通史课 还是把中国史世界史学一遍 不过和高中不一样了 大学学的通史要有意思的多 也会颠覆一些之前的看法 不过 通史课考试有点儿烦 要背一些东西。
。
。
后边的课会涉及专题史啊史学理论的一些东西 专题史有些比较有意思 对了 川大宋史很强 近现代史也不错 城市史方面在全国也算不错 另外先秦史也不错 罗大师带领下的思想史也很不错
2010天津高考英语满分作文
Szechuan Style outstands in Chinese Cuisine for spicy and pungency, and is internationally famous and widely accep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wo of the most typical to you, Kong Po Chicken and Hot & Spicy Shrimp.Kong Po Chicken, as you may have heard a lot about, ranks top in the Szechuan Cuisine list. Spicy though, Kong Po Chicken is sweet,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ical dishes. Pepper, crushed peanuts mixed with chicken pops create a special taste for you. Taking a spoon with white crystalline rice, you feel hot in the mouth and sweet in the throat, which gives you feeling of comfort in the heart. Kong Pao Chicken leads you to the ultimate of food and makes you regret you"ve met with her so late.Another one I recommend here is Hot & Spicy Shrimp. Shrimp! Can such seafood appear on the list of an inland cuisine? Yes, it does. People here also enjoy ingredients coming far away from the sea and cook them in Szechuan Style, turning seafood into part of this excellent cuisine. Shrimp is salty and fresh. When cooked together with red and green peppers, boiled with soy sauce, like Lee Kum Kee, shrimps guide tasters to a world of boiling oil and roaring ocean.Are you hungry now? Let"s go for a Szechuan dinner!川菜在中国菜系中以麻辣著称,享誉世界。
我将介绍两位代表:宫保鸡丁和麻辣鲜虾。
宫保鸡丁可名列川菜之首。
它不同于其他菜品,甜辣相伴。
花椒,花生米屑,和鸡丁拌在一起,给你别样感受。
和晶莹剔透的米饭一起入口,你辣在嘴里,甜在咽喉,暖在心间。
宫保鸡丁带你领略食物之究极,让你相见恨晚。
另一道菜是麻辣鲜虾。
虾
海产也入内地菜谱
没错。
川人同样享受来自遥远海边的味道,并将其纳入川菜系谱。
虾的特点是咸和鲜。
当其和甜椒青椒拌炒,淋上一层生抽,如李锦记,虾领你走入翻腾辣油和喧嚣大洋的混沌世界。
饿吗
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川菜吧
考导游证要考什么科目
科目一:“政策法规”,考试内容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导游人员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
科目二:“导游业务”,考试内容为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导游人员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导游服务程序和内容、相关知识在导游服务中的应用。
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为全国旅游行业通识知识。
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为地方旅游知识。
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内容为景点讲解、导游规范、应变能力和综合知识。
外语类考生须用所报考语种的语言进行本科目考试并进行口译测试。
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分笔试与现场考试两种,科目一、二、三、四为笔试,科目五为现场考试。
其中科目一、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三、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四占比不少于50%。
科目五中文类考生考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外语类考生考试时间不少于25分钟。
笔试科目采用机考,各地使用国家旅游局统一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考试。
现场考试由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根据现场考试工作标准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考试。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584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