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中部花园导游词

求拙政园中部导游词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

走廊的365kUaIle.cN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

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

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

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

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

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

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

这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

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

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

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

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

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

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

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

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

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

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

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

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

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

《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

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

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

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

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

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

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

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

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

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

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

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

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

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

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

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

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

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

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

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

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

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

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

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

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

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

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

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

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

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

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

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

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

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

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

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

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

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

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

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

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

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

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

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

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

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

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

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

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

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

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拙政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的是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政园”。

它与北京颐、、合称为中国“”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巨著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

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

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

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

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

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欣赏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

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

这就是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

”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

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

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

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

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

“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东阳有名景点导游词400字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基本结构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第1句】: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如: 来自×地的朋友们: 大家好

大家辛苦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我市观光旅游。

我姓x,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x导”好了。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

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

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x导我好了。

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

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

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

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

谢谢

告别语包括感谢语、惜别语、征求意见语、致歉语和祝愿语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后面。

如: 各位朋友: 眼看火车站就要到了,x导我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常言道“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别”。

在此,x导我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对我工作的支持。

短短几天时间,大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大家的合作

在几天的游览过程中,若有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您的意见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议将是我们改进的目标。

在返程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多谅解。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再来我市,欣赏我们的春季湖水、夏日荷香、秋天红叶和冬季的雪光。

一年四季的美景等着您,到时x导我再来给各位当导游。

最后祝愿大家一路平安

合家欢乐

身体健康

【第2句】: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

(可根据需求所变)

【第3句】: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

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功能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2.传播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

3.陶冶游客情操 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

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此外,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5874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