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正定荣国府的导游词

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分别是书中哪几回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的是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政园”。

它与北京颐、、合称为中国“”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巨著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

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

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

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

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

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欣赏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

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

这就是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

”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

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

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

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

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

“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北京恭亲王府介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

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

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

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

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

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

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

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

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

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

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

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

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

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

介绍红楼梦里稻香村的导游词

人间奇境——大观园 造园之法曹雪芹懂得很多,包括起造的种种程序,如划界、请山子野设计,引水整地,移花木、山石,建屋、合地,布设家具,打造金银器皿,买帐幔陈设,订采莲船、座船,聘教习,买尼姑、道士、和尚、道姑,他都一一道来,丝毫不乱。

有红学家称雪芹很可能取景自北京苑囿,构筑他的大观园,譬如稻香村等。

但是借着宝玉的话,雪芹也批评了稻香村的设计过于人力穿凿。

声称园林设计之基本目标在“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并且“因地相宜”,这些原则正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述。

对于水脉、山石的处理,作者也极尽文笔:“得泉一脉”、“清溪泻至”、“忽闻水声潺谖”、“溶溶荡荡”,尤其“落花浮荡”与凹晶馆面对的“水中月”更可谓一绝。

翠嶂、大山、芦港洞皆不算稀奇,蘅芜院的穿墙山石生香草异蔓,却是空前的设想。

前已述及大观园的配置具有的种种特质,倒是住人的院宇却在现实里找不到模子,只能说曹雪芹做了文学上相当的腾跃创发。

有关配置景区的串连,描写的文字表达了人行走的视野,收放自如,引人人胜,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确表达了含蓄、惊奇之节奏。

不过,也受限文笔园林,水的主次大小无法分辨,山脉走向也无法断定景与景的交迭,对景的关系仅限于少数精彩例子,如第四十九回宝玉嗅香回顾栊翠庵外的红梅。

“借景”更是没有。

对于建筑与植物的描写,雪芹可谓下了最大的工夫,这包括众多住人的院宇以及各个景点,先说前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宝玉与诸钗之个性,雪芹尽力描写了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稻香村,其次是应制的行宫殿宇、谈笔写过的暖香坞及栊翠庵、迎春住的紫菱洲最淡。

遵行的原则则是建筑学与文学理论的“一个人的房子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

如果把各院宇的院内外、处理室内设计与主人的心性排比出来,即可了然此言不虚。

譬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非但貌美,才能又是诸钗之冠,却性中孤绝、自怨自嗟,泪很多,印合宝玉与她命中的 “木石前缘”还泪说。

她住的“潇湘馆”非但名称已够潇洒,院内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竹影斑驳,竿竿修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是白绿色调相配,也连上湘妃竹、斑竹与黛玉爱哭之秉性。

后院芭蕉、梨花也是绿白并植,清淡色谱隐含了黛玉草木之神话仙源,房舍尺度即“小”且“精” ,室内书桌是视觉焦点,书桌面对月洞窗,圆窗又糊“碧”纱,难怪脂砚斋也批:“此可为颦儿之居。

” 又如,蘅芜院住入了貌如杨妃、才情亦高的宝钗。

只是她的才情隐伏于她的德性之下,有如她生染热疾需用“冷香丸”来调理。

在宝玉心目中,她“任是无情也动人”。

蘅芜院便以此二要点来设计。

它该是坐落于山背冷湿之处,外观仅只一所不起眼的清凉瓦舍,一人院却有惊人创意。

迎面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围绕各式石块,没有一株花木,山石间却生出幽柔香郁的各式香草异蔓,红实点点、花如金桂。

房内绿窗油,雪洞一般,只用最朴素的土瓶,供数枝菊花,同样显示了冷香。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住的是秋爽斋。

她虽为庶出,却能代凤姐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

后来,大观园抄检,也被她讥讽为“自杀自灭 ”的举措。

秋爽斋即“秋掩书斋”,后院梧桐更增强此寓意,所谓“桐剪秋风”、“梧桐好逸”。

后院尚有芭蕉,似为才情之象征。

室内三间屋子并不隔断,因为探春素喜阔朗。

陈设丰富,书桌笔墨、比目盘等尺度、形式大方。

墙上的《襄阳烟雨图》、颜真卿遒劲秀拔的“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联句,均衬托了探春的志趣。

除此之外,稻香村之于早寡李纨,暖香坞“穿云”、“度月”门之于惜春,栊翠庵禅房花木深、庵外红梅十数株之于妙玉,也各有设计巧思。

至于诸艳之冠贾宝玉的居处“怡红院”,雪芹更是细写无弥。

人院之前, “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脂批日“与万修竹遥映”,指的是黛玉的潇湘馆。

入院后。

宝玉心目中的“兼美”,已化为几本芭蕉与西府海棠,并植左右,象征钗、黛对峙。

宝玉题的“红香绿玉”,贾妃所改之“怡红快绿 ”,以及宝玉“两两出婵娟”的诗句,均有相同寓意。

院内几点山石加上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增添了女性化的富贵气。

屋内多层隔饰、陈设、大镜、床帐、地砖也凿花碧绿,显示了同样的气象,刘姥姥也以为进了“绣房”。

其中大镜又曾是“贾”、“甄”宝玉相梦的道具。

再次强调了真假之辨。

令人摸不着门路的多层隔架,连同院外、后院的曲折行径与花障,隐喻了宝玉见弃于世道的心性才情,其实自有其“投投是道也”。

小说里的雪芹还描写了众多的景点,配着特殊事件、季节、时辰、人物,作了最佳的组合,呈现了写景文学的和谐与美,是为小说情节不可缺少的片断。

第二十七回春末夏初的交芒种节,为饯别花神、女孩儿“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迭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飚飚……”此时,宝钗持团扇一路扑彩蝶,追到池中“滴翠亭”,无意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语。

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四面雕镂子糊着纸……”此后再也没出现在小说里。

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首宴开在藉香榭,正值秋日、菱角莲藕成熟,此榭因而得名。

榭内宽敞,近可赏山坡桂花,又可容众人食蟹,作菊花诗,满纸秋意。

第四十九、五十两回,十二金钗皆入住园内,是大观园观景的至高潮,初冬一夜北风紧,带来一场大雪,海棠诗社第二次诗会便在芦雪庵举行了。

白雪芦苇围几间临池的茅屋土壁、竹牖槿篱,室内地炕暖烘,正好供众人开席,再往栊翠庵妙玉处讨红梅,赏花联诗。

红香圃、榆荫堂二厅出现于第六十二回,分别供宝玉、平儿生日设宴。

此时初夏,红香圃四周芍药花开得繁盛,女孩儿穿红戴绿,烘托一片喜气、热闹。

果然,平儿嫌热,次日的回请宴,特往荫凉的榆荫堂。

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的中秋家宴,引出凸碧山庄、凹晶馆二景,雪芹藉黛玉道出其设计旨趣,原来它们均为赏月而设,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家宴开在主山山脊的凸碧山庄大厅月台,临高好赏月。

席面大圆桌象征团圆,山坡植桂花,与桂轮、桂魄典故与伐桂神话相合。

然而小说至此,情节转下。

贾母叹人丁不满圆桌,又闻桂荫传来笛音袅袅,更增悲凄。

此时黛玉、湘云却早已溜出席间,下到凹晶馆卷棚,“如置身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正好临水赏水月,与上面景象截然两样。

她二人独享此天地,诗性大发,联诗不断,却一句悲似一句,即使由女尼妙玉恰时截断,终以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了结哀音,预示了自己的命定。

上引文字其实充分发挥了文学中“一切景语接情语”、“寓意则灵” 等原则,依陶恂君之整理,《红楼梦》的文字呈现了种种人、物、景之情、境、神的交迭与随时递变,真正描绘了中国宦宅人家的生活样态。

其中细致精妙处自不待言,而大观园整个布景相对于小说重大关节,也显示了不同的意象面貌。

P249-253

拙政园的资料

不知道拙的词对你有没有帮助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之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

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

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

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

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

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

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

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

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

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

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

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

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

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

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043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