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荣国府导游词
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分别是书中哪几回
家道的败落,生活的困厄,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呕心沥血地写成的“百余回大书”,居然散佚了后半部,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残稿。
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够时间让他写完这部杰作倒也罢了,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
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岁时,这部书稿已经“披阅(实即撰写,因其假托小说为石头所记,故谓)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除了个别地方尚缺诗待补、个别章回还须考虑再分开和加拟回目外,全书包括最后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写完,交其亲友们加批、誊清,而脂砚斋也已对它作了“重评”。
使这部巨著成为残稿的完全是最平淡无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们从脂评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即甲戌后两年的丙子,1756)五月初七日,经重评后的《红楼梦》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亲友校对誊清了。
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诗等情况的都一一批出。
但这次誊清稿大概已非全璧。
这从十一年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亲友畸笏叟再重新翻阅此书书稿时所加的几条批语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条说: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
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
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条说: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涯撒手》文字为恨。
丁亥夏,畸笏叟。
批语中说的“有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时间应该较早 ,“迷失”的应是作者的原稿。
若再后几年,书稿抄阅次数已多,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当不至于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从上引批语中,我们还可以推知以下事实: 一、作者经“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后,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
也许借阅者还不只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从所举“迷失”的五、六稿的情节内容看,这五、六稿并不是连着的;有的应该比较早,如《卫若兰射圃》,大概是写凭金麒麟牵的线,使湘云得以与卫若兰结缘情节的;学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后立即写到;有的较迟,如《狱神庙》;最迟的如《悬涯撒手》(涯,当为山部,以下同),只能在最后几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没有批语说它丢失。
接触原稿最早的是脂砚斋,应是读到过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读过大部分原稿,因而还记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内容,故有“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语;只有《悬涯撒手》回,玩批语语气,似乎在“迷失”前还不及读到。
二、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后的,又这里少了一稿,那里又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的太多,又是断断续续的,就无法再誊清了。
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语都是雪芹逝世后第三年加在书稿上的,那时,跟书稿有关的诸亲友也都已“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畸笏自称)一枚”,可见《红楼梦》原稿或誊清稿,以及八十回后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余残稿,都应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
如果原稿八十回后尚有三十回,残稿应尚存二十四五回。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脂批所谓的“后三十回”,不应以八十回为分界线,而应以贾府事败为分界,假设事败写再九十回左右,则加上“后三十回”,全书亦当有一百二十回,残留之稿回数也更多。
残留稿都保存在畸笏处,是根据其批语的逻辑自然得出来的符合情理的结论。
若非如此,畸笏就不会只叹息五、六稿“迷失”或仅仅不得见《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了。
四、几年前我就说过,《红楼梦》在“甲戌(1754)之前,已完稿了,‘增删五次’也是甲戌之前的事;甲戌之后,曹雪芹再也没有去修改他已写完的《红楼梦》稿。
故甲戌后抄出的诸本如‘己卯本’、‘庚辰本’等等,凡与‘甲戌本’有异文者(甲戌本本身有错漏而他本不错漏的情况除外),尤其是那些明显改动过的文字,不论是回目或正文,也不论其优劣,都不出之于曹雪芹本人之手。
”(拙著《论红楼梦佚稿》第 286页)最初,这只是从诸本文字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果。
当时,总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曹雪芹在最后十年中把自己已基本完成的书稿丢给脂砚、畸笏等亲友去批阅了又批阅,而自己却不动手去做最后的修补工作;他创作这部小说也不过花了十年,那么再花它十年工夫还怕补不成全书吗
为什么要让辛苦“哭成”的书成为残稿呢
现在我明白了:主要原因还在“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
倘若这五六稿是投于水或焚于火,再无失而复得的可能,曹雪芹也许倒死了心,反而会强制自己重新将它补写出来,虽则重写是件令人十分懊丧的事,但时间是足够的。
现在不然,是“迷失”,是借阅者一时糊涂健忘所致,想不起手稿放在哪里或者交在谁的手中了。
这是常有的事。
谁都会想:它总还是搁在某人某处,没有人会存心将这些片段文字隐藏起来,说不定在某一天忽然又找到了呢。
于是便有些等待,曹雪芹等待交给脂砚等亲友的手稿都批完、誊清、收齐,以便再做最后的审订,包括补作那几首缺诗或有几处需调整再拟的回目。
可是完整的誊清稿却始终交不回来,因为手稿已不全了。
对此,曹雪芹也许有过不快:手稿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但结果大概除了心存侥幸外,只能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责令那些跟他合作的亲友们限期将丢失的稿子找回来,说不定那位粗心大意的借阅者还是作者得罪不起的长辈呢。
说这位马大哈未料自己无意中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罪人自不必说,可悲的是曹雪芹自己以至脂砚斋等人,当时都没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总以为来日方长,《红楼梦》大书最终何难以全璧奉献与世人。
所以在作者去世前,脂批无一字提到这五六稿迷失事。
谁料光阴倏尔,祸福难测,穷居西山的雪芹唯一的爱子不幸痘殇,“因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绵延“数月”,才“四十年华”,竟于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
半年后,脂砚斋也相继去世。
“白雪歌残梦正长”,《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
再三年,畸笏叟才为奇书致残事叹叹不已。
但畸笏自己也犯了个极大的错误,他因为珍惜八十回后的残稿,怕再“迷失”,就自己保藏起来,不轻易示人。
这真是太失策了
个人藏的手稿能经得起历史长流的无情淘汰而幸存至今的,简直比独得有奖彩券的头奖还难。
曹雪芹的手稿,除了伪造的膺品,无论是字或画,不是都早已荡然无存了吗
对后人来说,就连畸笏究竟是谁,死于何时何地,也难以考稽了,又哪里去找他的藏稿呢
曹雪芹死后三十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刻了由不知名者续补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
续作尽管有些情节乍一看似乎与作者原来的构思基本相符,如黛玉夭亡(原稿中叫“证前缘”)、金玉成姻(原稿中宝玉是清醒的,在“成其夫妇时”,尚有“谈旧之情”)和宝玉为僧(原稿中叫“悬涯撒手”)等等,但那些都是前八十回文字里已一再提示过的事,毋须像有些研究者所推测的,是依据什么作者残稿、留存回目或者什么提纲文字等等才能补写的。
若以读到过雪芹全稿而时时提起八十回后的情节、文字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来细加对照,续作竟无一处能完全相合者,可知续补者在动笔时,除了依据已在世间广为流传的八十回文字外,后面那些曾由畸笏保存下来的残稿也全都“迷失”了。
续补者绝对没有看到过曹雪芹写的后数十回原稿中的一个字。
现在该说说版本了。
这里不打算谈版本的发展源流问题,只想说说我选择版本的基本原则。
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红楼梦》排印本,多数是以程高刻本为底本的;只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本子,前八十回是以脂评手抄本(庚辰本)为底本的。
另据刘世德兄相告,南方某出版社约他新校注一个本子,前八十回也取抄本,尚未及见。
又早在五六十年代间,俞平伯已整理过《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在人文社出版,此书虽受红学研究者所关注,但一般读者仍多忽略,“文革”后没有再版。
为什么《红楼梦》本子多以程高刻本为底本呢
除了那些有几家评的本子原先清人就是评在程高本上的这一原因外,我想,还因为程高本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全书已较少矛盾骶触,文字上也流畅些,便于一般读者阅读;而脂评手抄本最多只有八十回,有的仅残存几回、十几回,有明显抄错的地方,有的语言较文,或费解,或前后未一致,特别是与后四十回续书合在一起,有较明显的矛盾抵触,尽管如此,我仍认为以脂评本为前八十回底本的俞平伯校本和红研所新校注本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众所周知,程高本对早期脂评本来说,文字上改动是很大的。
如果这些改动是为了订正错误,弥补缺陷,倒也罢了,事实又并非如此。
在很多情况下,程高本只是任意或为了迁就后四十回续书的情节而改变作者的原意。
比如小说开头,作者写赤瑕宫的的神瑛侍者挟带着想历世的那块石头下凡,神瑛既投胎为宝玉,宝玉也就衔玉而生了。
程高本纂改为石头名叫神瑛侍者,将二者合而为一。
这样,贾宝玉就成石头投胎了,从逻辑上说,当石头重回青埂峰下,把自己经历写成《石头记》时,宝玉就非同时离开人世不可了,光出家为僧仍活着是说不通的。
我想,这样改是为了强调贾宝玉与通灵玉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在原作构思中处理得更好),以便适应后四十回中因失玉而疯癫情节的需要。
再如有一次凤姐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众人都笑了起来。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对此,脂评揭示作者的用意说:“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当然包括贾母、凤姐在内),即观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点题语。
我也要笑。
”“好赞
该她(指李纨)赞。
”可见原意是借此表明后来宝黛婚姻不能如愿,颇出乎“诸人”意料之外。
然而到程高本,末了这句李纨说的话被改成宝钗说的了:“宝钗笑道:‘二嫂子诙谐,真是好的。
’”故意给读者造成错觉,仿佛宝钗很虚伪,早暗地与凤姐串通一气,这与后四十回续书写“掉包计”倒是能接得上榫的,只是荼毒了曹雪芹文字。
还可再举一例:第七十八回中,在贾政命宝玉、贾环、贾兰做《姽婳诗》前,原有一大段文字论三人之才学,说环、兰二人“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做诗,“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宝玉则在做诗上大有别才。
又说“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涎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
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等等,程高本都删得一干二净,用意很明显:为了使后四十回的情节得以与前八十回相连接,不互相矛盾。
若不删改原作,则宝玉奉严父之训而入家塾读书,改邪归正,又自习八股文,终于精通举业之道,一战中魁,金榜题名,名次还远在本来“高过宝玉”的贾兰之上等等的情节就都不能成立了。
原作与续书本不一致,删改原作去适应续书以求一致是不可取的;而在程高本中,这样的删改,多得难以一一列举。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为适应续书情节所作的改动,并非都起自程高本,不少在甲辰本中已经存在,因此,我颇怀疑甲辰本底本的整理加工者,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而程伟元、高鹗只是在它的基础上的修补加工,正如他们自己在刻本序文中所说的那样。
程高本还有许多无关续书的自作聪明反弄巧成拙的增删改易,也早经不少研究者著文指出过,这里就不必再赘述了。
总之,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为求一百二十回前后比较一致,减少矛盾而采用程高本为底本,因为那样做的代价是严重地损害曹雪芹原著;我们宁可让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原作与续作的矛盾抵触的描写继续存在,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也比提供不可靠的、让读者上当的文字好得多。
前八十回文字以早期脂评抄本作底本的本子不是也已经出版了吗
为什么还要再另搞一种呢
俞校本或红研所校注本的出版,对红学研究所作的贡献自然是很大的,后一种我有幸也参加做了一些工作。
不过近年来,我经过反覆比较研究,认为要搞出一个真正理想的本子,选择某一种抄本为底而参校其他诸本的办法,对于《红楼梦》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比如说庚辰本吧,在早期脂评抄本中,它也许是总体价值最高的本子,因为它兼有比较早、比较全和保存脂评比较多等优点。
选择它作为底本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事实不然,只残存十六回的甲戌本,其底本比它更早,文字更可信,更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目,庚辰本与它差异的地方,绝大多数都可以看出是别人改的。
因此,就这十六回而言,甲戌本的价值又显然高出庚辰本,只可惜它所存的回数太少。
以庚辰本为底本,虽则也可以参甲戌本校补一些文字,但毕竟只能改动些有正讹、存与漏、优与劣之分的地方,其余似乎也可以的文字(若细加推究,仍可分出高下来),只好尊重底本保持原样了。
这样,从尽量恢复曹雪芹原作面貌来说,就不无遗憾。
比如以回目来说,第三回甲戌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仗通俗稳妥,上下句有对比之意;在“收养”旁有脂评赞曰:“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可见为雪芹亲拟无疑。
至庚辰本则被人改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词生句泛,黛玉寄养外家之孤立无援处境全然不见,可谓点金成铁。
又如第五回目,甲戌本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警情”,此亦雪芹原拟之回目,有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眉端脂评引语可证,评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此批庚辰本亦过录,文稍有异,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煞古今小说家也。
畸笏。
”初加批语时,雪芹尚在世,故只言留字相慰;至作者已逝,畸笏再理旧稿,遂改末句而加署名,亦借此别于其他诸公之批。
经改易过的批语“开生面、立新场”六字未变,反而更写明是指“‘红楼梦’一回”,可知畸笏所见的作者自拟回目始终如此。
庚辰本虽录此批,但其第五回回目却已被改换成“游幻境指迷十二金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来批语“开生面”云云就不知所指了。
至于正文,可证明甲戌本接近原作,庚辰本异文系旁人后改而又改坏了的地方更多。
拙文《〈红楼梦〉校读札记之一》(载《红楼梦学刊》1991年 4期)曾举过几个明显的例子。
其一是第五回宝玉至迷津惊梦的描写。
甲戌本:“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至迷津,警幻阻宝玉前进并训诫一番后,“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写的是警幻主动导游和宝玉不及回话,这是对的,因为惊梦本是警幻设计的“以情悟道”的一幕,警幻始终是导演。
己卯、庚辰本改为宝玉、可卿脱离警幻私自出游,直至危急关头,警幻才“后来追来”;又改警幻“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连话都不让她说完,使宝玉、可卿和迷津中妖怪都不受警幻控制,倒像水中之怪比警幻更加厉害。
还将迷津中“一夜叉般怪物(按:象徵情孽之可怖,因无可名状,故谓)窜出直扑而来”句改为“许多夜叉海鬼(按:此坐实其为海中群怪)将宝玉拖将下去”等等,都是不顾作者寓意、单纯追求情节惊险而弄巧成拙文字,非出于作者之手甚明。
其二是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给凤姐送宫花去。
甲戌本说她“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越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正如脂评夹批所说,这是“顺笔便墨”,间带点道李纨其人。
可是庚辰本在“后窗下过”句后,又平添上“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一句,不但成了蛇足,还闹了个大笑话。
因为紧接着就写周瑞家的问大姐儿的奶妈说:“奶奶睡中觉呢
也该清醒了
”可见已到不该再睡中觉的时候了,当然,周瑞家的万没想到白昼里凤姐夫妻间还有风月之事。
庚辰本居然把“奶奶”改成“姐儿”,成了“姐儿睡中觉呢
也该清醒了
”前面刚说奶妈“正拍着大姐儿睡觉”,怎么反而要将姐儿弄醒呢
姐儿是哺乳婴儿,有昼夜都睡觉的权利,有什么睡中觉、睡晚觉的
改来改去,李纨不该睡中觉的,倒要她睡;姐儿该好好睡觉的,倒不让她睡。
这样的改笔,曹雪芹看到,非气得发昏不可。
其三,第六回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起初凤姐不肯,贾蓉就油腔滑调地笑着恳求。
甲戌本接着写道:“凤姐笑道:‘也没见(按“真好笑”“真怪”的意思,小说中常用)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罢
’”己卯、庚辰本的涂改者弄不清意思,就把“我”字改成“你”字,又添了些话,重新断句,成了“凤姐笑道:‘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
’”这有点像改字和标点游戏。
以上数端,以庚辰本为底本者都未能参照甲戌本改正过来。
其实,《红楼梦》因为整理和传抄情况的复杂,一种较迟抄录、总体质量不如其他本子的本子,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却保留着别本已不存的原作文字而显示其合理性;反之,那些底本是作者尚活着的年代抄录的、总体可信性较大的本子,也不免有些非经作者之手甚至不经作者同意的改动或抄漏抄错的地方。
如第三回描写黛玉的容貌,有两句说其眉目的,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里下句用的是甲辰本文字,在底本很早的甲戌本中,这一句打了五个红框框,写成“一双似□非□□□□”,表示阙文;庚辰本无法补阙,索性重拟两句俗套,将九字句改为六字句,叫什么“两弯半蹙鹅(应是‘蛾’)眉,一对多情杏眼”,与脂评所说的“奇目妙目,奇想妙想”全不相称。
甲辰本补的文字,似乎勉强通得过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下文接着有“泪光点点”之语,此说“似喜非喜”,岂非矛盾
又“笼烟眉”是取喻写眉,“含情目”则是平直实说;“烟”与“情”非同类,对仗也不工。
近年出版的列藏本,此句独作“似泣非泣含露目”,没有这些疵病,可知是真正的原文。
列藏本的文字也经人改过,总体上并未优于甲戌、己卯、庚辰诸本,但也确有骊珠独得之处 。
再如第六十四回,甲戌本无,庚辰本原缺,有人曾疑别本此回文字系后人所补,今此本此回回目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仍保留着早期抄本的形象,推究诗的内容,更可证此回亦出于曹雪芹之手无疑。
同样,梦稿本等也有类似情况,如第四回正文前存有回前诗,为甲戌、己卯、庚辰诸本所无。
即便甲辰本、程高等较晚的、被人改动得很多的本子,也非全不可取,如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句中,有两句是写雪花的: 花缘经冷□,色岂畏霜凋。
出句末一字,庚辰、蒙府、列藏本作“绪”,义不可通,是错字无疑;戚序、戚宁本以为是音讹,改作“聚”,其实是“结”的形讹,谓六出雪花乃因为寒冷而结成,而甲辰、程高本倒存其正。
再如第十六回写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来传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庚辰等诸本接着都说“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这就怪了,宣入朝的是贾政,何须贾赦忙碌代劳
况下文说,入朝两个时辰后,元春“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传来,“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谢恩。
很显然,前面的“贾赦”是“贾政”之误;但诸本皆同庚辰本误作“贾赦”,唯甲辰、程高本作“贾政”,不误。
拙政园的资料
不知道拙的词对你有没有帮助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之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
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
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
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
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
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
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
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
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
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
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
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
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
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
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求描写 红楼梦中贾府的辉煌景象(主要是贾府的建筑)。
散文体。
优美一点。
人间奇境——大观园 造园之法曹雪芹懂得很多,包括起造的种种程序,如划界、请山子野设计,引水整地,移花木、山石,建屋、合地,布设家具,打造金银器皿,买帐幔陈设,订采莲船、座船,聘教习,买尼姑、道士、和尚、道姑,他都一一道来,丝毫不乱。
有红学家称雪芹很可能取景自北京苑囿,构筑他的大观园,譬如稻香村等。
但是借着宝玉的话,雪芹也批评了稻香村的设计过于人力穿凿。
声称园林设计之基本目标在“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并且“因地相宜”,这些原则正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述。
对于水脉、山石的处理,作者也极尽文笔:“得泉一脉”、“清溪泻至”、“忽闻水声潺谖”、“溶溶荡荡”,尤其“落花浮荡”与凹晶馆面对的“水中月”更可谓一绝。
翠嶂、大山、芦港洞皆不算稀奇,蘅芜院的穿墙山石生香草异蔓,却是空前的设想。
前已述及大观园的配置具有的种种特质,倒是住人的院宇却在现实里找不到模子,只能说曹雪芹做了文学上相当的腾跃创发。
有关配置景区的串连,描写的文字表达了人行走的视野,收放自如,引人人胜,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确表达了含蓄、惊奇之节奏。
不过,也受限文笔园林,水的主次大小无法分辨,山脉走向也无法断定景与景的交迭,对景的关系仅限于少数精彩例子,如第四十九回宝玉嗅香回顾栊翠庵外的红梅。
“借景”更是没有。
对于建筑与植物的描写,雪芹可谓下了最大的工夫,这包括众多住人的院宇以及各个景点,先说前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宝玉与诸钗之个性,雪芹尽力描写了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稻香村,其次是应制的行宫殿宇、谈笔写过的暖香坞及栊翠庵、迎春住的紫菱洲最淡。
遵行的原则则是建筑学与文学理论的“一个人的房子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
如果把各院宇的院内外、处理室内设计与主人的心性排比出来,即可了然此言不虚。
譬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非但貌美,才能又是诸钗之冠,却性中孤绝、自怨自嗟,泪很多,印合宝玉与她命中的 “木石前缘”还泪说。
她住的“潇湘馆”非但名称已够潇洒,院内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竹影斑驳,竿竿修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是白绿色调相配,也连上湘妃竹、斑竹与黛玉爱哭之秉性。
后院芭蕉、梨花也是绿白并植,清淡色谱隐含了黛玉草木之神话仙源,房舍尺度即“小”且“精” ,室内书桌是视觉焦点,书桌面对月洞窗,圆窗又糊“碧”纱,难怪脂砚斋也批:“此可为颦儿之居。
” 又如,蘅芜院住入了貌如杨妃、才情亦高的宝钗。
只是她的才情隐伏于她的德性之下,有如她生染热疾需用“冷香丸”来调理。
在宝玉心目中,她“任是无情也动人”。
蘅芜院便以此二要点来设计。
它该是坐落于山背冷湿之处,外观仅只一所不起眼的清凉瓦舍,一人院却有惊人创意。
迎面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围绕各式石块,没有一株花木,山石间却生出幽柔香郁的各式香草异蔓,红实点点、花如金桂。
房内绿窗油,雪洞一般,只用最朴素的土瓶,供数枝菊花,同样显示了冷香。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住的是秋爽斋。
她虽为庶出,却能代凤姐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
后来,大观园抄检,也被她讥讽为“自杀自灭 ”的举措。
秋爽斋即“秋掩书斋”,后院梧桐更增强此寓意,所谓“桐剪秋风”、“梧桐好逸”。
后院尚有芭蕉,似为才情之象征。
室内三间屋子并不隔断,因为探春素喜阔朗。
陈设丰富,书桌笔墨、比目盘等尺度、形式大方。
墙上的《襄阳烟雨图》、颜真卿遒劲秀拔的“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联句,均衬托了探春的志趣。
除此之外,稻香村之于早寡李纨,暖香坞“穿云”、“度月”门之于惜春,栊翠庵禅房花木深、庵外红梅十数株之于妙玉,也各有设计巧思。
至于诸艳之冠贾宝玉的居处“怡红院”,雪芹更是细写无弥。
人院之前, “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脂批日“与万修竹遥映”,指的是黛玉的潇湘馆。
入院后。
宝玉心目中的“兼美”,已化为几本芭蕉与西府海棠,并植左右,象征钗、黛对峙。
宝玉题的“红香绿玉”,贾妃所改之“怡红快绿 ”,以及宝玉“两两出婵娟”的诗句,均有相同寓意。
院内几点山石加上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增添了女性化的富贵气。
屋内多层隔饰、陈设、大镜、床帐、地砖也凿花碧绿,显示了同样的气象,刘姥姥也以为进了“绣房”。
其中大镜又曾是“贾”、“甄”宝玉相梦的道具。
再次强调了真假之辨。
令人摸不着门路的多层隔架,连同院外、后院的曲折行径与花障,隐喻了宝玉见弃于世道的心性才情,其实自有其“投投是道也”。
小说里的雪芹还描写了众多的景点,配着特殊事件、季节、时辰、人物,作了最佳的组合,呈现了写景文学的和谐与美,是为小说情节不可缺少的片断。
第二十七回春末夏初的交芒种节,为饯别花神、女孩儿“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迭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飚飚……”此时,宝钗持团扇一路扑彩蝶,追到池中“滴翠亭”,无意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语。
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四面雕镂子糊着纸……”此后再也没出现在小说里。
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首宴开在藉香榭,正值秋日、菱角莲藕成熟,此榭因而得名。
榭内宽敞,近可赏山坡桂花,又可容众人食蟹,作菊花诗,满纸秋意。
第四十九、五十两回,十二金钗皆入住园内,是大观园观景的至高潮,初冬一夜北风紧,带来一场大雪,海棠诗社第二次诗会便在芦雪庵举行了。
白雪芦苇围几间临池的茅屋土壁、竹牖槿篱,室内地炕暖烘,正好供众人开席,再往栊翠庵妙玉处讨红梅,赏花联诗。
红香圃、榆荫堂二厅出现于第六十二回,分别供宝玉、平儿生日设宴。
此时初夏,红香圃四周芍药花开得繁盛,女孩儿穿红戴绿,烘托一片喜气、热闹。
果然,平儿嫌热,次日的回请宴,特往荫凉的榆荫堂。
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的中秋家宴,引出凸碧山庄、凹晶馆二景,雪芹藉黛玉道出其设计旨趣,原来它们均为赏月而设,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家宴开在主山山脊的凸碧山庄大厅月台,临高好赏月。
席面大圆桌象征团圆,山坡植桂花,与桂轮、桂魄典故与伐桂神话相合。
然而小说至此,情节转下。
贾母叹人丁不满圆桌,又闻桂荫传来笛音袅袅,更增悲凄。
此时黛玉、湘云却早已溜出席间,下到凹晶馆卷棚,“如置身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正好临水赏水月,与上面景象截然两样。
她二人独享此天地,诗性大发,联诗不断,却一句悲似一句,即使由女尼妙玉恰时截断,终以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了结哀音,预示了自己的命定。
上引文字其实充分发挥了文学中“一切景语接情语”、“寓意则灵” 等原则,依陶恂君之整理,《红楼梦》的文字呈现了种种人、物、景之情、境、神的交迭与随时递变,真正描绘了中国宦宅人家的生活样态。
其中细致精妙处自不待言,而大观园整个布景相对于小说重大关节,也显示了不同的意象面貌。
P249-253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如果写完了为什么后四十回是高卾写的?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作品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原稿佚失。
原名《石头记》。
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
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 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沈阳(一说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
北京恭亲王府介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的是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政园”。
它与北京颐、、合称为中国“”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巨著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
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
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
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
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
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
欣赏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
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
这就是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
”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
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
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
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
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
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
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
“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
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
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拙政园导游词,快这是我今晚的作业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
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
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
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
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
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
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
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
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
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
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
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
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
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04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