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历史导游词
介绍镇江的导游词
镇江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集港口、工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
镇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处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中国最长人工运河——大运河的交汇处,为江苏省省辖市,辖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三个市区设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
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289万。
镇江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光、水协调,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第15句】:4℃,日照数20
【第57句】:2小时,无霜期238天,降水量10
【第72句】:8毫米。
镇江市已形成了化工、造纸、建材、铝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兴办“三资”企业2000多家,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0多个,协议利用外资
【第54句】: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第27句】:77亿美元。
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如:法国罗克韦尔公司、道达尔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嘉吉公司、泰克国际公司,德国克劳克耐尔默勒公司、西门子公司,日本日商岩井、三菱商社,意大利泰克西公司,比利时国家动力集团等,已先后在镇江投资兴业。
镇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遗存十分丰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几年来,镇江市文、教、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镇江市位于中国两大黄金水系——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山水相连,风光旖旎,素有“城市山林”之誉。
市内历史遗存丰富,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宝华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庙。
位于焦山的碑林博物馆保存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书法精品,对海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南朝陵墓石刻距今已1700多年,数量之多、行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
镇江博物馆为1890年建造的一组五幢英式建筑,原为英国总领事馆馆址,现收藏有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三万余件文物精品。
南朝宋、齐、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苏轼、米芾、辛弃疾等,都和镇江有很深的渊源。
三国孙刘联姻抗曹,《白蛇传》水漫金山,岳飞、韩世忠抗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都展开于镇江。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日本画家雪舟、美国作家赛珍珠都曾先后在镇江生活工作多年,对镇江怀有深厚的感情。
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1
【第20句】:2万册(件);文化艺术馆6个;博物馆1个;剧院、影剧院87个;以及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等一批群众性文艺活动场所。
全市拥有无线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台2座,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市县联网率85%。
全市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
至200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23个,其中医院28个(三级甲等医院2个)。
全市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现有高中、职业高中(含技工学校)86所,省、市属中专学校13所,普通高校6所,其中全国重点高校一所。
全市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60个,中国农科院镇江蚕业研究所为国家级科研机构。
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11句】:1万余人,历年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17项。
目前,镇江市已先后与日本津市和仓敷市、美国坦佩市、加拿大拉克--梅岗蒂克市、土耳其伊兹米特市、巴西隆德里纳市、韩国益山市等缔结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并与德国曼海姆市、智利科金博市、比利时那莫尔市、罗马尼亚贝特罗山市等一批外国城市保持着友好交往关系。
导游证考试考的导游词是哪几个地方
首先要有一段的自我介绍和,然后是对某个熟悉的景点的讲解,可依次介绍景点历史和发展现状,发生过的著名事迹,一步一步带领着大家感受景点的独特之美。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黄山,我是某某旅行社导游。
我姓刘,我们即将要开始今天的旅行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脱离队伍。
黄山最著名的美当然要数他的奇峰之多,对于奇峰到底有多少个还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可以来统筹,这里竞秀,峰峰称其,各有特色,各具神韵。
历史上曾先后命名的36大峰,36小峰。
而随着旅游景观的不断开发,又有10座名峰人选,总结起来这80多座山峰高度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在我右手边的最高可达1846米次之(1841米),排行老三(18
【第29句】: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1683米),是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游客朋友们可以看一下周边石雕上面的介绍,每一座峰都有他独特的历史文化,希望大家玩的开心
我是大学生(本科在读),大连的,在江苏镇江读书,我非常想考国家导游证,在哪考比较好考(简单)还有
我在08年考过了国家导游证,尽我所能,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
导游证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考导游法规、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知识,无论在哪里考,前两门是样的,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也一样,地方部分考你所报名省份的知识。
面试分两部分,老师提问和导游词讲解,导游词是
【第7句】:8篇里抽一篇,同样也是考你报名省份的景点导游词。
先笔试、后面试,成绩是同时出来。
镇江的考试应该会比较偏重江南建筑、园林、吴越历史部分,人文的东西比较多。
大连属于辽宁,考试偏重于自然风光。
经验来说,人文的东西比较容易解说,有很多故事来串联,注意语气就可以引人入胜。
自然风光背诵导游词比较困难,说得出彩也不容易。
学校在镇江,就在镇江考比较好,因为报名和考试的时间都是在上学期间,来回跑大连也不方便。
报一个导游培训班,会发教材,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都由他们来安排,不怕漏报,老师们押题还是比较准的,还会给出导游词讲解的范围,如果有同学一起考,两个人中有一人报班就可以了,资料共享。
(报导游班别忘了讲价
别听他们说什么价钱不一样,资料就不一样,其实都是一个班上课,资料也一模一样。
)
镇江西津渡解说词,把具体景点说清楚,字数在两百以内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
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
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
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
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
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
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
“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
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
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
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
据近年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
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
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
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
笔者去时,正值今年春节期间,但整个区域内游客并不多,进入西津渡头道券门后更是人迹寥寥,而且其它路人基本都是过路的本地人,无嘈杂游人之乱耳,当地住户的生活也与古朴的建筑浑然天成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
同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地,那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区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景区甚至以提高门票的方法来限制客流,保护景点与文物,但效果还是难以彰显。
事实上,不走为了旅游而开发之路,让文物古迹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命感,恰恰是“保护”的精髓所在,这或许正是古朴的西津古渡对于“无为而治”这一古语的诠释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