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镇江地理环境导游词

介绍镇江的导游词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

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

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

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

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

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

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

“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

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

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

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

据近年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

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

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

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

笔者去时,正值今年春节期间,但整个区域内游客并不多,进入西津渡头道券门后更是人迹寥寥,而且其它路人基本都是过路的本地人,无嘈杂游人之乱耳,当地住户的生活也与古朴的建筑浑然天成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

同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地,那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区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景区甚至以提高门票的方法来限制客流,保护景点与文物,但效果还是难以彰显。

事实上,不走为了旅游而开发之路,让文物古迹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命感,恰恰是“保护”的精髓所在,这或许正是古朴的西津古渡对于“无为而治”这一古语的诠释吧。

避暑山庄导游词

欢迎来到四季都景色宜人的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的美是世上绝无仅有的,预祝各位旅游愉快。

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梁。

现在我们已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

下面讲讲游览黄山的温馨提示:景区内除规定地点外,禁止吸烟;黄山景区非常干净,希望上山游人注意卫生、不要乱扔垃圾;黄山气候变化无常,山高风大,不宜打伞,应备雨衣;黄山山高路陡,上山前买根手杖,有备无患;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大景不放过,小景不留连,拍照时特别注意安全,切忌贪景“退后一步”;夏日紫外线较强可带好防晒用品。

现在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区的“四绝”里的奇松。

黄山松奇在何处

首先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

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崇山峻岭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树干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越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里迸裂开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烈日炎炎,不唯寒风刺骨,不惧风吹雨打,铁骨铮铮。

大家在其它地方很少能见到吧

其次,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

它的松针粗短,苍翠浓密,千姿百态。

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

这里的每棵松树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现在再向大家介绍黄山一绝——“怪石”。

怪石的形状千奇百怪,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似人似兽,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怪石屹立峰顶,或与泉相偕,或与松结伴。

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天然山石画卷。

这些石头形态各异,因而起的名字也各不相同。

现在我们来看看“狮子抢球”。

在“天都峰”上,有两只狮子,它们都露出凶狠的目光,张开血盆大嘴,里面的一颗颗尖牙利齿,像一把把尖刀,如果猎物到它的嘴里,一定跑不掉。

它们用后脚支撑着身体,前脚抬得高高的。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两只狮子的前脚中间,放着一个球,好像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

你们看,大自然这个雕刻家的技艺是多么高超,多么神奇,多么美妙。

它把这些石头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面对如此魅力的景观,希望黄山能成为大家游览拍照欣赏散心的圣地

国外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情况是怎样的

摘 要:智慧旅游在国际国内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内外对智慧旅游的研究都相对较少。

国际上一般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游客深度参与、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次关系等为关注点,探索智慧旅游所能给旅游业带来的利益,与国内的智慧旅游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国内外的大量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都表明智慧旅游会深刻影响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和旅游产业的结构。

关键词: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智慧城市一、引言2023年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的宣传主题,智慧旅游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智慧旅游”是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之后又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自2010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业界的高度认可和学界的热切讨论(黎忠文和唐建兵,2023)。

国内外的大量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都表明智慧旅游会深刻影响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和旅游产业的结构。

二、国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相关研究张凌云等(2012)在线查阅了国外各大学术文献数据库200多篇与旅游信息化相关的论文,未发现“智慧旅游”这一概念。

但有些学者认为,其实国外研究者很早就在做“智慧旅游”方面的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132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