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小学导游词
去镇安县金台山旅游景区作文
黄山雄距安徽南部,它山体独特,玲珑巧石,千姿百态,有着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陡峭,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雁荡山的怪石,峨眉山的清凉,是我国着名的山岳之一。
我是坐车去黄山的,车子驶进郊区后,一路上虽见山峰连绵起伏,但都平淡无奇。
不料刚转过一个大弯,眼前的景色突变,好象顷刻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
只见那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土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到了黄山脚下,我们休息了十分钟后,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我们一路上,爬爬停停,好不容易爬到玉屏楼,只见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耸立在岩石缝中,它的树干中部伸出的两大侧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挥展双臂,欢迎四方的宾客。
导游介绍道,这是迎客松。
过了玉屏楼,我们继续出发,刚走几步,几个队员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走了,喘着气说:“真是累坏我了,早知道不来了。
”队长鼓励地说:“坚持就是胜利,黄山的美景还在前头,不走了多可惜啊
你们走不动,我背也要背你们上去。
”他们被队长的一番话打动了,立刻站了起来,继续上路了。
途中我们经过了黄山第一险一线天。
爬一线天时,真可谓是头顶烈日,脚踏寒冰。
要时刻注意着脚下的冰,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我们一个推着一个,终于到达了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光明顶。
我抚摩着刻着字的石碑,不禁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明教圣地。
从光明顶往下看,漫天云雾悄然而至,穿行于山峦之间,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回旋,时而舒展,由而展现云海,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现身时,好像滔滔白浪,淹没时,深谷沟壑,只露出峰尖,像一座座岛在海中沉浮,转眼间,又波涛起伏,浪花飞溅。
望着远处的群山,我不禁吟起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回味着黄山的胜景。
黄山它虽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壮观的禅院宫苑,全凭自己毫不雕饰的天姿国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
为家乡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的山山水水。
河 北 39 石家(3):平山灵寿县、赞皇县 张家(1 O):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 尚义县、蔚县、万全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承德市(6):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 秦皇岛市(1):青龙县 保定市(4):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6):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县 衡水市(2):武强县、武邑县 邢台市(3):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 邯郸市(4):魏县、大名县、涉县、广平县 山 西 35 太原市(1):娄烦县 大同市(5):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1):右玉县 长治市(3):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11):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 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2):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5):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1):平陆县 吕梁地区(5):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内蒙古 31 呼和浩特市(3):托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 包头市(1):固阳县 赤峰市(8):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 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 通辽市(2):库伦旗、奈曼旗 鄂尔多斯市(5):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 兴安盟(2):科右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2):多伦县、太仆寺旗 鸟兰察布盟(8):武川县、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 四子王旗、达茂旗 吉 林 8 白城市(3):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1):靖宇县 延边州(4):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 14 哈尔滨市(1):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3):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 大庆市(2):林甸县、杜蒙县 鹤岗市(1):绥滨县 佳木斯市(5):同江市、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汤原县 双鸭山市(1):饶河县 绥化市(1):兰西县 安 徽 19 合肥市(1):长丰县 阜阳市(4):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 安庆市(5):太湖县、宿松县、枞阳县、岳西县、潜山县 六安市(6):寿县、霍山县、霍邱县、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 巢湖市(1):无为县 池州市(1):石台县 宣城市(1):泾县 江 西 21 九江市(1):修水县 萍乡市(1):莲花县 赣州市(8):安远县、赣县、宁都县、寻乌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上犹县 上饶市(4):上饶县、波阳县、余干县、横峰县 抚州市(2):广昌县、乐安县 吉安市(5):永新县、遂川县、井冈山市、吉安县、万安县 河 南 31 三门峡市(1):卢氏县 洛阳市(5):汝阳县、洛宁县、嵩 县、宜阳县、栾川县 新乡市(1):封丘县 安阳市(1):滑县 濮阳市(2):台前县、范县 开封市(1):兰考县 商丘市(4):虞城县、睢县、民权县、宁陵县 平顶山市(1):鲁山县 南阳市(4):桐柏县、淅川县、南召县、社旗县 信阳市(5):淮滨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光山县 周口市(2):沈丘县、淮阳县 驻马店市(4):确山县、平舆县、上蔡县、新蔡县 湖 北 25 十堰市(6):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孝感市(2):大悟县、孝昌县 黄冈市(5):麻城市、红安县、蕲春县、英山县、罗田县 黄石市(1):阳新县 宜昌市(2):秭归县、长阳县 恩施州(8):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恩施市、宣恩县、来凤县、成丰县、鹤峰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神农架林区 湖 南 20 张家界市(1):桑植县 益阳市(1):安化县 岳阳市(1):平江县 郴州市(2):桂东县、汝城县 永州市(2):新田县、江华县 邵阳市(3):隆回县、城步县、邵阳县 怀化市(2):沅陵县、通道县 娄底市(1):新化县 湘西州(7):古文县、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 广 西 28 南宁市(4):马山县、天等县、隆安县、龙州县 桂林市(1):龙胜县 柳州市(4):忻城县、融水县、三江县、金秀县 百色市(10):凌云县、乐业县、平果县、德保县、田林县、西林县、田东县、靖西县、 那坡县、隆林县 河池市(9):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环江县、罗城县、巴马县、 都安县、大化县 海 南 5 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陵水县、白沙县 重 庆 14 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县、黔江县、 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县、丰都县 四 川 36 广元市(3):苍溪县、朝天区、旺苍县 南充市(4):阆中市、仪陇县、嘉陵区、南部县 广安市(1):广安区 乐山市(1):马边县 泸州市(2):古蔺县、叙永县 宜宾市(1):屏山县 巴中市(3):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达州市(2):宣汉县、万源市 阿坝州(3):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 甘孜州(5):石渠县、理塘县、雅江县、新龙县、色达县 凉山州(11):美姑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 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 贵 州 50 六盘水市(3):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 遵义市(5):正安县、习水县、道真县、务川县 安顺市(4):普定县、紫云县、关岭县、镇宁县 毕节地区(5):大方县、织金县、赫章县、纳雍县、威宁县 铜仁地区(7):石阡县、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松桃县、江口县、思南县 黔东南州(1 4):从江县、施秉县、麻江县、台江县、天柱县、黄平县、榕江县、 剑河县、三穗县、雷山县、黎平县、岑巩县、丹寨县、锦屏县 黔南州(6):荔波县、三都县、长顺县、独山县、罗甸县、平塘县 黔西南州(7):望谟县、睛隆县、兴仁县、普安县、册亨县、贞丰县、安龙县 云 南 73 昆明市(3):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 曲靖市(2):富源县、会泽县 ’ 保山市(3):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昭通市(10):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威信县、绥江县、 彝良县、镇雄县 丽江市(2):宁蒗县、永胜县 思茅地区(8):墨江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澜沧县、普洱县 临沧地区(7):永德县、凤庆县、沧源县、镇康县、云县、临沧县、双江县 德宏州(1):梁河县 怒江州(4):泸水县、兰坪县、贡山县、福贡县 迪庆州(3):维西县、香格里拉县、德钦县 大理州(9):漾濞县、鹤庆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 洱源县、剑川县 楚雄州(6):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武定县、永仁县 红河州(6):屏边县、金平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 陕 西 5 O 延安市(6):子长县、安塞县、延长县、延川县、吴旗县、宜川县 铜川市(3):耀县、宜君县、印台区 渭南市(3):畲阳县、蒲城县、白水 咸阳市(5):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 宝鸡市(3):麟游县、太白县、陇县 、 汉中市(5):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 榆林市(1 0):清涧县、子洲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横山县、 靖边县、定边县、府谷县 安康市(8):汉滨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甸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7):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甘 肃 4 3 兰州市(1):榆中县 白银市(1):会宁县 天水市(6):武山县、清水县、甘谷县、张家川县、秦安县、北道区 武威市(3):天祝县、古浪县 庆阳市(5):华池县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出炉
我家乡的土特产花椒作文500字
我爱家乡的青花椒我的故乡在金阳,这里的青花椒举世闻名,金阳青花椒以个头比一般的大,味道超麻而闻名天下,怪不得金阳被称为“青花椒之乡”。
春天,花椒树才发出嫩芽,那嫩芽犹如一个个刚出生的小宝宝,展现出无限生机。
阳春三月,花椒树开始长出花椒的嫩芽了,我们这里称它为“吐须”。
四月份花椒早已成形,可还不能吃,因为这时的花椒还很嫩。
五六月份时花椒由嫩绿色变成了深绿色,已经可以食用但是味道还不怎么麻。
九十月份花椒完全成熟,这时要抓紧时间摘花椒,不然就会掉在地上浪费了。
每年九、十月份时商贩云集金阳,利用金阳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把青花椒运到成都、宜宾等地贩卖。
再由这些地方将青花椒贩卖到北京、上海,甚至出国。
农民们把青花椒去枝、去籽、装袋、装车,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大卡车便排起了见首不见尾的车列。
公路边都堆满了青花椒,都快成青花椒的群山了。
有一个叔叔在广场上数钱,“一百、两百、三百……”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了,于是又自言自语到:“我种青花椒八亩,今年光靠花椒,我就可以收入四五万元喽
”有一个商贩说:“现在连农民都学会了科学种植,今年在青花椒成色好、个头大,我购买的这车青花椒可以净赚三万元
”看着集市上和公路两旁堆积如山的青花椒,我觉得金阳的青花椒的味道更麻更香了。
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
2010年,获、授予第五批“”荣誉称号。
景点如下:第一节 现存古迹
【第1句】:海蚀遗址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
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
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
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
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
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
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
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
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
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
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
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天狗走灵蜓。
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第2句】:鰲山古迹群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
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
全长390米,宽
【第1句】:1米。
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第3句】:百龄流芳牌坊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
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第4句】:夫妻古树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
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
2003年经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
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
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
2006年黄圃镇政府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第5句】:旧城区“社头公”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
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
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
“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
“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
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
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
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
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
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
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第6句】: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
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
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
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
1945年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
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
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
“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
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
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于南坑社市场侧。
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
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第7句】: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的烈士墓。
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
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
【第27句】: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
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
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
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第二节 残存古迹
【第1句】:鰲山书院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365kuaile.cn边街松排路尾。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
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
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
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
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
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
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
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第2句】:留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
建造人为刘东序。
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
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
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
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
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
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
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
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
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
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
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
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
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
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
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
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
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第3句】:逸圃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
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
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假石山。
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
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
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
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
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第4句】:古街道闸门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
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一、石岭的古老闸门
【第1句】: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
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
【第2句】: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
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
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第2句】: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
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
【第2句】: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第3句】: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
【第2句】: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
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
1997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第4句】: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
【第2句】: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第5句】: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
【第2句】: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
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
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第1句】:“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
【第2句】: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
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第2句】:“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
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
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
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
【第2句】: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
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
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
柜槓两枝。
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
【第2句】:5米。
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
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
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第5句】:拎鸡桥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
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
“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
【第1句】: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
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
【第1句】: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
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采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
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
直到197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第6句】:通里桥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
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
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
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
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
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
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
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
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
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第7句】:水运码头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
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
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
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
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
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
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
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
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
“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
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
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
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
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
【第1句】:5米。
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
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客运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线:
【第1句】:黄圃——广州线。
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
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第2句】:石岐——黄圃——大岗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75年开办,1980年停航。
【第3句】:黄圃——大岗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第4句】:石岐——黄圃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50年代中期开办。
1985年停航。
【第5句】:石岐——黄圃——太平线。
每天往返营运一次。
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第8句】:小沥涌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
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
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
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
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
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
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
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第9句】:西桥古道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
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
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
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
至今近400余年。
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
闸门于文革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第10句】:利济门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
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
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
闸门是用大麻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
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
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
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16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