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镇安名胜古迹的导游词

镇安县塔云山导游词200字

塔云山,位于陕西镇安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西康高速公路东坪出口15公里,主峰海拔16

【第65句】:8米。

山上十余处古朴、奇巧的殿堂楼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2003年被列入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云山是驰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位于镇安县城西35公里的柴坪镇境内,主峰金顶海拔16

【第65句】:8米,形似宝塔,直耸云端,素有“金顶刺青天,松海云雾间”之美誉。

其道教古建筑群建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由一馆、一塔、一庙、一堂、九殿组成,风格古朴而清雅。

尤其金顶观音殿,建于塔云山万仞绝顶之上,三面悬于万丈深渊,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清乾隆以来曾五次对塔云山古建筑群进行过修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省级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云山以险绝、奇特、秀美、壮观、神异而著称,不仅具有厚重久远的道教文化,而且拥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在2011年度中国最美潜力景区评选活动中,塔云山景区当选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道教名山。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发融题词高度评价塔云山:“秦岭第一仙境,天下最险道观”。

2023年12月,塔云山景区入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去镇安县金台山旅游景区作文

黄山雄距安徽南部,它山体独特,玲珑巧石,千姿百态,有着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陡峭,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雁荡山的怪石,峨眉山的清凉,是我国着名的山岳之一。

  我是坐车去黄山的,车子驶进郊区后,一路上虽见山峰连绵起伏,但都平淡无奇。

不料刚转过一个大弯,眼前的景色突变,好象顷刻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

只见那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土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到了黄山脚下,我们休息了十分钟后,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我们一路上,爬爬停停,好不容易爬到玉屏楼,只见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耸立在岩石缝中,它的树干中部伸出的两大侧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挥展双臂,欢迎四方的宾客。

导游介绍道,这是迎客松。

过了玉屏楼,我们继续出发,刚走几步,几个队员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走了,喘着气说:“真是累坏我了,早知道不来了。

”队长鼓励地说:“坚持就是胜利,黄山的美景还在前头,不走了多可惜啊

你们走不动,我背也要背你们上去。

”他们被队长的一番话打动了,立刻站了起来,继续上路了。

途中我们经过了黄山第一险一线天。

爬一线天时,真可谓是头顶烈日,脚踏寒冰。

要时刻注意着脚下的冰,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我们一个推着一个,终于到达了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光明顶。

我抚摩着刻着字的石碑,不禁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明教圣地。

  从光明顶往下看,漫天云雾悄然而至,穿行于山峦之间,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回旋,时而舒展,由而展现云海,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现身时,好像滔滔白浪,淹没时,深谷沟壑,只露出峰尖,像一座座岛在海中沉浮,转眼间,又波涛起伏,浪花飞溅。

望着远处的群山,我不禁吟起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回味着黄山的胜景。

黄山它虽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壮观的禅院宫苑,全凭自己毫不雕饰的天姿国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

为家乡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的山山水水。

新八景之一“稼轩悠韵”:  遐园韵致融南北 一代词人在“稼轩”  从西南门沿着平整的石板路信步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八大景观之一的“稼轩悠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留有词作600多首,词风豪放雄健,后世评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沿湖畔小径经玉涵桥东行,树木掩映下露出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这就是辛稼轩纪念祠。

转过一座高大影壁,稼轩祠映入眼帘。

大门两侧各有石狮一只,大门上方悬挂陈毅元帅题写的匾额“辛稼轩纪念祠”。

走入祠内,是一个由南向北三进院落。

穿过过厅为第二进院落,两侧廊壁刻有当代书法家所书辛弃疾词作。

正厅迎门为辛弃疾塑像,大厅内有辛弃疾生平事迹介绍,并陈列有辛弃疾作品。

正厅后边是第三进院落,“集山楼”北临湖滨,其名取自辛弃疾隐居江西时一处楼屋。

据了解,此次大明湖扩建,稼轩祠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了一倍。

  从稼轩园往东便是遐园,由山东提学使罗正钧于清宣统元年(1909)主持建造,原为山东省图书馆的一部分,济南解放后作为独立的院落划归大明湖公园。

遐园内假山林立,池塘环绕,绿荫蔽日,花木扶疏,充分体现了“南阁北园”、“济南第一标准庭院”和“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传统建筑风格特点。

夏秋来此,杨柳袅袅、修竹蓊郁,荷香浮动,清风拂面,令人陶醉。

“奎虚书藏”位于稼轩园和遐园之间,始建于1935年,欧式建筑,上下二层,北临大明湖,楼体构造呈“山”字型,后面有回廊相连,在空间上与遐园融为一体,为省级保护文物。

“奎虚书藏”四个字是民国时期教育部长傅增湘亲笔题写。

  新八景之二“明昌晨钟”:  明昌钟亭闻晨钟 明湖居里听小曲  从遐园出来,经过南门,沿湖畔继续向东,经过枕湖楼和一片小树林,前面便是“明昌晨钟”景观。

  首先来到的是枕湖楼,枕湖楼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此次扩建,对此楼进行了恢复重建,仿古建筑,作为游客接待中心。

枕湖楼向东的是正谊广场,广场建于正谊中学旧址,青石板铺路,四周遍植树木。

广场东北,有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桥正谊桥。

正谊广场向北,便是济南人非常熟悉的司家码头,当年乾隆南巡时曾由此出发乘船游览大明湖。

  从正谊广场出发继续东行,经思敏楼不远,便看到一高大砖砌台基,这便是钟楼寺钟楼台基遗址。

钟楼寺建于元代,原名康和尚院,明初改为镇安院,又名钟楼寺,寺内原有金代明昌年间铸造的铁钟,现悬于大明湖北岸晏公台上明昌钟亭内。

  钟楼台基遗址北侧则是明湖居。

明湖居始建于1890年,其位置在大明湖南门附近,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对艺人王小玉、谢大玉说唱梨花大鼓的情景作了精彩描述,基于作者妙笔生花的描写,让白妞和她那精彩绝伦的演唱技艺蜚声济南城,而明湖居也因此闻名遐迩,传遍天下。

重建明湖居,对于弘扬传统曲艺文化、恢复济南曲山艺海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建后的明湖居为一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二层仿古建筑,四周围以曲廊,中间天井设计为曲艺大厅,大厅内有包厢、雅座。

  新八景之三“秋柳含烟”:  秋柳园中寻诗宗 秋柳人家品民俗  由明湖居往北经齐音桥、秋柳桥,来到秋柳园一带,看近前千余杨柳,柳色如烟,烟波空蒙,这便是“秋柳含烟”景观。

  王渔洋,又名王士祯(1634年—1711年),别号渔洋山人,独创诗论“神韵”说,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文学家。

据《历城县志》记载,王渔洋曾在大明湖畔秋柳园读书会友赋诗,并在水面亭写下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

  秋柳园位于明湖南岸,与历下亭隔水相望,大门朝南,门上悬匾额“秋柳园”三个大字,两边楹联“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

联由清代钱名世撰,当代文化大家季羡林先生书丹。

进入大门,两侧是碑廊,镶嵌王渔洋诗12首和山东大学教授袁士硕撰写《秋柳园记》。

园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层仿古。

一层大门上方悬匾额“清远堂”,两侧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

联由王渔洋弟子殷彦来撰赠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书。

二层檐下悬匾额“秋柳诗社”,两侧对联“切磋推敲历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园”,由欧阳中石书。

进入一楼大厅,迎面立有王渔洋浅浮雕画像,取自康熙年间宫廷画师禹之鼎绘制的画像。

厅内陈列王渔洋生平、文学成就、砚台、印章、皇帝赠御扇以及仿古家具、青花瓷等,一、二楼夹层展示王渔洋的《手镜录》,二楼秋柳诗社为文人活动场所,西墙有王渔洋的《泛明湖记》,东墙悬“王渔洋会友”图。

园内西侧有两组建筑,连接碑廊。

一组是廉志轩,另一组是潭艺轩;东侧有镜亭;后面是临水建筑天心水面亭,其名取自宋代诗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秋柳含烟”景观以王士祯为主体,同时又保留了济南的民俗文化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秋柳园向东,位于原秋柳园街11号的秋柳人家,原名“王家大院”,是一户世代行医的老宅子,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

室内按照传统药商进行设计布展,有坐堂问诊药铺、制药房、父母居室、儿子房、女儿房等,装饰风格体现了民国时期中等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游客在此可以了解到那时济南中等富裕人家的起居生活。

  新八景之四“七桥风月”:  七桥、二郎水文化 湖西桥边忆老舍  从秋柳园信步东行,但见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如长虹饮水,错落有致,给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这便是“七桥风月”景观。

  如今的“七桥风月”由芙蓉桥、百花桥、秋柳桥、水西桥、鹊华桥、湖西桥、北池桥组成。

“七桥风月”借鉴江南水文化,周围环以水街,游人可乘船游览,经水街往返大明湖和小东湖。

  坐落于该景观湖西桥边的老舍纪念馆,原为学院街12号,沿街为拱形山门,走入门内狭长甬道,左侧墙壁上刻着著名书法家张仲亭小楷书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甬道尽头为一影壁,前面安放着老舍的铜雕塑像。

老舍纪念馆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

大门上方,是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匾额。

里面通过展板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老舍与济南的生活和文学成就。

其中,老舍笔下的大明湖,成为陈列展中的一个亮点,并通过视频影像、朗诵、阅读等多种手段,寓教于乐,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由老舍纪念馆往东南经曾家桥,便来到“七桥风月”景观中的二郎庙。

二郎庙为一组历史建筑,中国民间自古流传二郎神捉妖治水的传说故事,凡是有水的地方大都建有二郎庙,以保风调雨顺。

大明湖南岸的二郎庙和晏公祠、北岸的北极阁都是济南人民祭祀水神的所在,祈求神灵保佑,消除水患。

“仪宾府”是在原东玉斌府6号的基础上修复改建而成。

仪宾是清代宗室诸王女婿的称谓。

据传,曾有陈姓仪宾世居此处,其所在街巷也以仪宾的谐音“玉斌”而名之。

恢复后的“仪宾府”建筑面积495平方米,是目前济南古城区石砌四合院中最大、建筑质量最好、砖石木雕最精美的院落。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上下两层,设有尚书房、府阁、内务府、三味堂、圣贤堂、祠堂、玉茗堂,还置有王爷、格格、贝勒起居室和寝室,充分体现出清代王府的风格及生活布局。

  新八景之五“超然致远”:  登楼远眺湖尽览 博艺堂里赏“非遗”  大明湖景区内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超然楼了。

超然楼始建于元代,历史上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楼。

重建后的超然楼分7层,1至4层以壁画、图片、文字等形式,体现济南泉文化、城市园林文化及老济南的民俗文化,5层、6层用以观光。

坐落于宽大的汉白玉台基上的超然楼,在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庄严壮丽。

登楼远眺,整个大明湖景色尽收眼底。

  此次重建的还有与超然楼相连的博艺堂,它原为遐园中的文物展览室,后来在战争中损坏。

博艺堂将作为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出齐鲁17个城市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比如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木版年画、莱州的玉雕和石雕等。

  超然楼北部与博艺堂相连,南部则通往贺胜戏台。

大明湖南岸原有一剧场,后在大火中焚毁,人们便将这里称作“火剩戏场”,后在街道命名中借谐音改为“贺胜戏场街”。

此次也在“超然致远”景观中恢复了这一景点。

  新八景之六、七、八:  竹港清风叹幽绝 曾堤萦水鸟鸣荫  自超然楼向北,便是“竹港清风”景观。

“竹港清风”历史上是“历城十六景”之一。

古时大明湖东南岸一片大竹林,万竿参天,拂云蔽日。

明代大臣赵世卿在竹林附近建小淇园,园内修竹成林,曲径通幽,是当时济南著名的园林和觞咏胜地,此次明湖扩建恢复了这一历史景观。

夏日来到竹港,茂林修竹,绿荫婆娑,凉风徐来,是一处避暑纳凉的胜地。

  从超然楼向北经藕香桥、南丰桥至北岸的南丰祠之间的一段路,便是曾堤。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时,为方便游览,在大明湖东南岸修建了一条堤路,当时称之为百花堤。

游人从南丰桥顺石板路一路北行,抬眼望去,西侧大明湖湖光潋滟、心旷神怡;东侧则与“竹港清风”遥遥相望。

堤上杨柳垂荫,百花飘香;曾堤两侧湖水萦岸,波涛阵阵,成为新八景之一“曾堤萦水”。

  在大明湖新区鹊华路以东的狭长地带,夹岸绿树葱茏,芳草如茵。

瀛洲岛、白鹭岛、放鹤岛、荷露岛密布于小东湖中,湖中荷莲浮面,芦苇丛生,各种鸥鸟栖息于此,相互嬉戏追逐,一派生态野趣。

漫步其间,赏荷观柳,聆听鸥鹭唱鸣,顿感轻松愉悦,心旷神怡。

这一景观被名之为“鸟啼绿荫”。

  旧时济南八景有历下秋风、佛山倒影、沧浪荷韵、汇波晚照、丹坊耀日、明湖泛舟、明湖秋月、鹊华烟雨。

经过扩建改造的大明湖,新老八景相互交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集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生态休闲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游塔云山 作文 600字

“青云悠悠盖塔云,万古流芳皆是春,穿云碧峰飘飘然,煜照仙界香纷纷。

”这就是塔云山。

一位游客说:“登临此山,孤寂、空灵、 虔城、 旷古,美丽的风景和俊俏的山势,挺拔的松柏,会给我们一种对生活的审视,走进塔云山就向走进了”。

一塔云山隐没在重重叠叠的山峦里。

一天,一声长歌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一位四十多岁中年人,脚蹬草鞋,身穿破衣,他翻过了道弯,来到这里。

他在苦苦寻觅什么

他要找一个可以栖身之处,此处绝好啊

万仞绝壁,一石柱擎天,黎明从薄雾晨曦中走来,虹在脚下,放眼望去,云山雾海在眼前潮起潮落,塔云山的上空神鸟高飞,仙气氤氲。

在拥有唐汉宫阙的上,这真乃神仙之地,多美的一幅远离尘嚣的仙境画卷啊

还有什么红尘得失,亲情挂念不可以放弃呢

成明达来到佛前说:“我虽半道出家,我愿再此做主持道士,谨守清规,虔诚神仙”。

成明达亲自耕地,上山打柴,烧纸砖石,整修庙宇,塔云山的香火才得以维持。

半世从未染红尘,自是蓬莱第一人。

成明达有幸寻得塔云山,塔云山有幸接纳了成明达。

二青铜关与塔云山近在咫尺,青铜关人晏安澜凭借自己才学,从这荒山僻壤走到了京城,主持全国盐政,在位期间,打击奸商,清正廉明,颇受人民爱戴。

他看不惯晚清的腐败,在那污浊的环境中,他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容不得半点玷污。

苦啊

清朝已无力回天,世人皆浊我独清又能怎么样呢

这位山之子,回到家乡,住在塔云山,虔诚的认成明达为义父,屈膝交谈,一起听松赏月,只有他懂得成明达的心。

晏安澜说:“只有在这里我呼吸到的空气才是新鲜的”。

一个是,一个是进入仕途,他们的心是一样的。

晏安澜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仙馆,题写对联,塔云山得以闻名西北诸省。

晏安澜是幸福的,在这里,他觅得知音,寻得心灵的皈依。

三游塔云山,你会被这奇妙的景色所迷恋,不要说你看够了山,到了这里你定会惊奇。

朝阳升起,穿过山上迷雾,祥光斜照,金鼎之上,璀璨夺目。

脚下的山,层层叠叠,像皱起的万层波纹,薄霭轻雾在山峰中低横,如缠着纱巾的少女,羞涩,妩媚,极具朦胧美。

县政府对塔云山景区进行了开发,修通了公路,使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

寻梦大秦岭,问道塔云山。

游人是幸福的,欣赏着清的自然美景,感受古仁人之心,在塔云山中倾听日暮的钟声,在漫漫的古道上享受幸福。

愿家乡更美好

导游旬阳特色作文400字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居东经103°58′至109°48′,北纬32°29′至33°13′之间。

东邻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西连汉滨区;北与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壤。

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

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几公里,北段为县城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

襄渝铁路在县城西北刘湾社区设站,由此经襄樊、郑州、石家庄至北京西全程1518公里,西经安康、达州至成都全程799公里,至重庆562公里,至汉中284公里;西康(西安至安康)铁路贯旬阳北区,在城北白柳镇设旬阳北站,由北经镇安、柞水至省会西安213公里,向西至安康46公里;西康高速公路横穿旬北,在小河镇设出入口,由此至西安1

【第58句】:9公里;十天(十堰至天水)高速纵贯旬阳南部,在吕河镇设出入接口。

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1个镇,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省级治安模范县。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地区。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

公元前611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蒍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

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

旬阳县旬阳县公元前312年,秦楚战于丹阳,楚败,秦乘机夺楚汉水上游之地,新置汉中郡,旬阳地区遂归于秦。

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秦归还原属于楚国的上庸六县,旬阳地区又重归于楚。

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后,旬阳地区复归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旬阳地区属汉中郡。

公元前209年,刘邦部下郦商遣将攻克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

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汉立新,曾改汉中郡为新成郡,旬阳属之。

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今安康地区为公孙述势力范围。

30年,光武帝刘秀遣李通攻克西城县(今安康市),旬阳地区归于东汉。

东汉时期,废旬阳县,以其地并入西城县,隶于汉中郡(治今汉中市)。

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旬阳地区归属张鲁。

211年,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旬阳地区属之。

219年,旬阳地区为益州牧刘备所有。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关羽兵败身死和孟达投降曹魏,西城郡归属曹魏。

三国时期,旬阳地区一直属于曹魏。

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上庸故城),由孟达任郡太守。

不久复于原西城郡地设魏兴郡,移治洵口(今旬阳县城)。

魏兴郡在三国时,隶属于魏之荆州(治今河南省新野县)。

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太康元年),复置洵阳县,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镇)置兴晋县,洧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淯溪以东属兴晋县。

旬阳、兴晋二县,在西晋时,先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继属凉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一直隶于魏兴郡(治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

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

317年,东晋建立。

东晋时期,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移治西城县)。

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苻坚大将韦锺攻陷魏兴郡,旬阳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

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

旬阳地区重归于晋。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

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旬阳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

420~479年(宋),旬阳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

479~502年(齐),旬阳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隶于魏兴郡。

502年,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

自宋至梁,旬阳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治南郑县,即今汉中市)。

503年(梁天监二年),梁州刺史翟远投降北魏,旬阳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县东南石泉嘴)。

535年(梁大同元年),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旬阳地区又归于南朝。

梁不久改东梁州为南梁州。

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州,旬阳地区复归北朝。

552年,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阳县,又以洧阳县置洧阳郡,并于淯阳县西16公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

同时,以洵州为洵阳县,并以洵阳县治置洵阳郡。

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东梁州为金州(州治及西城县治由今安康市汉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

洵阳郡及洧阳郡均属之。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北周初,改洧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洧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

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

581年隋朝建立,罢天下郡,洵阳郡和甲郡俱废。

607年,以郡统县,洵阳、黄土二县分隶于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遭招慰使,占领西城郡。

618年,李渊逼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当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为金州,洵阳县属之,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

624年,废洵州,其地隶属金州。

925年,后唐中宗灭蜀,洵阳、淯阳二县归于后唐,隶属金州戎昭军节度使。

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洧阳二县改属后晋。

947年,刘知远代后晋称帝,建号为汉,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汉。

951年,刘知远部将郭威代汉,建号为周,洵阳、清阳二县又归于后周。

后晋、后汉、后周时,洵阳、淯阳二县均隶属金州怀德军节度使。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掌握兵权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是为北宋。

966年,省洧阳县入洵阳县,今旬阳县境域盖从此略定。

北宋时期,洵阳县一直隶于金州,属京西南路,改昭化军节度。

南宋时,洵阳县仍一直隶于金州,先后属利州路金均房州镇抚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抚司、金房开达宣抚使及利州路。

南宋末年,洵阳县为蒙古所有。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

1279年,南宋灭亡。

元朝灭宋之后,因洵阳县境民居寥落,遂废县,设洵阳巡检司,隶于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总管府。

1368年,明朝建国之后,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州一路西进,攻下洵阳县东部牛心石诸山寨,在蜀河迫使陈友谅“汉”政权平章张子贵投降,占领洵阳。

1370年(洪武三年),复置洵阳县。

1372年,洵阳还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府金州。

1376年,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析置白河县,析洵阳县东部汉江以北金钱河流域入新置之郧西县。

第二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

1583年(万历十一年)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属汉中府。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明清之际,洵阳地区抗清斗争彼伏此起,接连不断,直至1646年(顺治三年)前后,清军才占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

1662年,兴安州不再兼属郧阳巡抚。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

1675年,清兴安游击王可成起兵响应,洵阳县遂为吴三桂所有。

1679年冬,侵略者清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由商州旧县关南下,在洵阳两河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吴三桂部将韩晋卿七营,乘胜侵略占领了洵阳县及兴安州。

兴安州于1782年升为兴安府,洵阳县属之。

旬阳县旬阳县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阳县知事白玉昆(满族)被逐。

民国初年,洵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废道,直隶于省。

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洵阳县属之。

1934年底至1936年间,洵阳县东北部圣驾河、竹筒河一带,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洵阳县东区,中共上关县委、上关县政府迁至蜀河镇。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东区蜀河、双河一带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

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

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洵阳县东区,8月10日,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

洵阳县民主政府随之迁至县城,隶于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

1959年改属陕西省安康地区。

“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

1980年,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安康地区行政公署,旬阳县属之至今。

四年级日记春天的镇安绣屏公园

绣屏公园是镇安县闻名遐迩的休闲旅游胜地,风景美不胜收。

  前段时间,我和家人去游览了绣屏公园,真是大饱眼福。

一来到绣屏公园门口的广场上,我看着仿古门楼上“绣屏望月群峰叠翠,日矶朝阳百鸟争鸣”的楹联以及门楼横梁上的“绣屏公园”的牌匾,心中疑惑为什么要给它取名为“绣屏公园”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姐姐沿着台阶一步步向公园深处“进军”,大约走了三百多个台阶,一个亭子矗立在眼前,它的旁边竹林环绕,把它衬托得分外清雅,这个亭子叫“安澜亭”。

  此时我已经很累了,于是就坐在亭子里休息,一阵山风吹过,带着泥土和山花的芬芳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向四周望去,美丽的山城静静地躺在群山怀抱之中。

  一路上,有看不尽的奇灯异石,或卧,或躺,形态各异。

走着走着,一座造型优美的建筑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文庙。

文庙的四周矗立着用大理石雕刻的石狮,做工精致,惟妙惟肖。

文庙北门写着“镇安县博物馆”几个鎏金大字,南门上写着“大成殿”。

正对着大成殿五六米的地方有一尊汉白玉的孔子雕像,高约四米,孔子手里拿着书,神色庄重。

塑像的大理石底座正面刻着孔子的简历,背面是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说,人们矗立这尊孔子雕像不仅仅是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纪念他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山城文化的底蕴。

  草坪左边的亭门上方写着“碑廊”。

向碑廊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收集散落在当地民间的古碑,有的破损不堪,有的字迹模糊不清,但都记载着镇安悠久的历史。

现代人题写的碑文,首推大作家贾平凹题写的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  欣赏完文庙,我们继续往前走,一会就到了魁星楼,魁星楼是一座塔式建筑,有五层,每一层的飞檐上都有一个铃铛,微风吹来,清脆的铃声与美妙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交响曲,让人心情舒畅。

  此时,再看绣屏山,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立体彩屏横亘于老城区的东侧,我想这就是这里叫绣屏公园的缘故吧!  返回的途中,一路上优美的景色不时闪过我的眼眸,我不禁感叹:绣屏真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16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