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湖导游词
杭州导游词
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
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大诗人白 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
朋友们: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岳庙码头乘船去游览西湖。
在船未启动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概况: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约
【第3句】:2公里,东西宽约
【第2句】: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
面积约
【第5句】:68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
【第6句】: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第1句】:55米,最深处在
【第2句】:8米左右,最浅处不足1米,蓄水量在850万到870万立方米之间。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5个部分。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橹浪闻茑。
如以每个字来点的内涵,它们是: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
点出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明晦晨昏,西湖胜景时时皆有,处处都在的特色。
1985年又评出了“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颁着主要风景名胜有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有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将西湖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1985年,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中,西湖被评为第三。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刚才有的朋友问西湖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纯净
这就从西湖的成因讲起:西湖在12000年以前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水的冲击导致泥沙淤塞,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西湖的湖形已基本固定,西湖真正固定下来是在隋朝(581-618年),地质学上把这种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湖泊叫泻湖。
此后西湖承受山泉活水的冲刷,再经历过历代由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阮元等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人工疏浚治理,终于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风光秀丽的半封闭的浅水风景湖泊。
历史上西湖有很多名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称为武林水、金牛湖、明圣湖;唐朝(618年-907年)时称石函湖、钱塘湖。
此外还有高士湖、贤者湖、上湖、龙川、钱源等称呼。
到了北宋(960-1127年),苏东坡做杭州地方官时,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别出心裁的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雅称。
西湖作为著名的风景地,许多中外名人对这情有独钟。
毛泽东一生中共40次来杭州,最长的一次整整住了7个月之久,他把杭州当作“第二个家”。
毛泽东常常称赞西湖秀美,但他生前从未正式发表过描写西湖的诗词。
中国伟人喜欢西湖,国际友人对西湖更是流连忘返。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两次来杭州,他赞叹地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杭州是这个国家的心脏,我还要再来。
”尼克松还把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出产的红杉树送给了杭州。
我们船已缓缓启动了。
我先把整个游湖的行程简单的介绍一下: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
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区的名胜古迹多达30多处,沿湖们所能欣赏到的有西泠桥、秋瑾墓、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等。
孤山之后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终于断桥残雪,桥后还有著名的宝石流霞等景观。
欣赏完沿湖景色,我们再去湖中三岛,游船最后将在苏堤靠岸。
现在船正在自西向东行驶,各位到的是孤山一带的景色。
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
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
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鸟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
大家再看前方那座环洞石拱桥,地处孤山西面,名叫西泠桥。
它和断桥、长桥并称为西湖古代的三大情桥。
过了西泠桥,孤山后麓的绿树丛中有尊汉白玉塑像,只见这位女英雄左手叉腰,右手按剑,目光炯炯,昂首注视前方,似在探求着革命的真理。
她是谁呢
她就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推翻清王朝,争取民族独立而壮烈牺牲的“鉴湖女侠”秋瑾。
这尊塑像高
【第2句】:7米,墓座高2米,正面碑石上该有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4个大字。
秋瑾烈士的塑像,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西湖的闻名,不仅仅是占了山水之胜,它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而倍增光彩。
在西湖风景区内,被誉为“湖上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还有与秋瑾一起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近代发主革命者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安葬了西子湖畔。
我们的船继续徐徐往东行驶,各位看到前面的一道 粉墙,院内便是著名的西泠印社。
印社右侧,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百年老店楼外楼。
楼外楼创建于1848年,店名取自南宋诗人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名句。
楼外楼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曾经接待过许多中外名人。
楼外楼的当家名菜数西湖醋鱼了,它是选用西湖中在规定范围内养殖的草鱼,先在清水中饿一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后烹制而成的。
成菜后的西湖醋鱼,色泽红亮,肉味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风味名菜。
现在船已驶向中山公园,孤山的正门就在这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孤山既是一座风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
孤山的地位在西湖景区中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景区内有著名的“西湖天下景,”还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
这些景点等上岸后我们起前往参观。
中山公园旁,我们看到的这一组建筑是新近修建落成的“浙江省博物馆”。
进而面陈列着上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下到近现代的文物展品1700余件。
博物馆后面的古建筑是清代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它是我国为珍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七大书阁之一。
请看前面那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台的重檐亭子已展现我们眼前,这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名叫平湖秋月。
它是白堤的起点,也是杭州的三大赏月胜地之一。
历史上杭州人中秋赏月有三大去处:湖中首推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山上应是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就数这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的平湖秋月了
现在各位看到前面这条“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游览长堤就是白堤。
当我们的船驶到这里,西湖最秀丽的风光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瞧
堤上两边各有一行杨柳、碧桃,特别是在奏,柳线泛绿、桃树嫣红,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游人到此,仿佛如临仙境。
白堤原名“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
它虽与白居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它与苏东坡主持建造的苏堤犹如湖中的两条锦带,绚丽多姿,交相辉映。
大家再看,白堤中间的这座桥叫锦带桥,以前是座木桥,名中“涵碧桥”,如今更名为石拱桥。
在白堤的尽头,到了断桥,全长1公里的白堤就由此而“断”了。
断桥的名字最早取于唐代,宋代称宝祜桥,元代又叫段家知,以前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虽然是座很普通的石拱桥,但它的名字和《白蛇传》故事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了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
讲到这里,我看到有的朋友已经在仔细观察,或许你们马上会问:这座桥根本没有断,为什么要取名“断桥”呢
这个问题就让我来解答吧。
断桥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
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
还有,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
讲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原来是“堤断桥不断”。
大家再看断桥后面那座山叫宝石山,海拔78米。
这座山的岩石和西湖群山不同,主要由火成岩中的流纹和凝灰岩构成,其中有一种名叫碧玉的“宝石”,嵌在紫灰石中,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这就是宝石山得名的由来。
山上那座秀丽挺拔,高高耸立的塔,名中保俶塔。
保俶塔初建为九级舍利塔,现在的是1933年重建的。
它是用成的实心建筑,塔身呈八棱型,高
【第45句】:3米,上下匀称,线条柔和优美,在湖上诸塔中,保俶塔的造型最为俏丽,体态最为窈窕。
历史上与保俶塔相对应的还有一座雷峰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一南一北,隔湖相望,一个敦厚典雅,一个纤细俊俏。
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对景,所以民间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道出了当年雷峰塔和保俶塔的不同风姿。
各位朋友:西湖沿岸的景观就介绍到这里,接着我们去观赏湖中三岛。
首先我们来看西湖中最大岛“三潭印月”,也叫小瀛州。
这是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湖上花园。
全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
全岛呈“田”字形,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曲桥两侧,种植着大片红、白各色的睡莲。
此外,历史上三潭钱月还以种植西湖莼菜而著名。
下面请随我上岛游览,三潭印月这座小岛,初建军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用疏浚的湖泥堆积而成的。
它的精华就在于岛南面的三座石塔。
请看:三塔鼎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
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沿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溶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在光的折射中,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月亮,加早天上的一个水中的1个,湖面可以倒映出32个小月亮,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真是“一湖金水欲溶秋”,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接着我们再来看湖中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名叫湖心亭。
它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座亭。
也是在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一座岛,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距念已有440年有历史的。
“湖心平眺”是钱塘十景之一。
站在湖心亭处眺望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湖心亭西北的那个小岛,称为阮公墩。
是西湖三岛吧最小的一个,面积仅5561平方米。
它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用疏浚西湖后的淤泥堆积而成的。
阮墩垂钓已成为杭州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阮墩夜游则是为各地旅游者隆重推出的西湖夏季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游完湖中三岛,我们的船已驶向即将停靠在方向----苏堤。
大家请看:前面这条自南而弱横贯西湖,全长
【第2句】:8公里的湖中长堤就是苏堤。
堤上共有6座石拱桥,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堤岸种植桃柳、芙蓉,形成“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的景色。
说到苏堤,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宋诗人苏东坡,苏东坡曾二次担任杭州的地方官,他组织20万民工疏浚西湖,然后利用湖泥葑草,筑成了这条从南屏山下直通栖霞岭麓的长堤,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取名“苏堤”。
现在 堤的南端修建了“苏东坡纪念馆”供人们参观,缅怀苏东坡的功绩。
各位朋友:人们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比喻为世界上东西方辉映的两颗名珠,正是因为有了西湖,才使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把杭州经喻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西湖做为著名景点,接待过世界各国的元首不计其数。
因此,西湖不仅是杭州的明珠,更是东方的明珠,世界的明珠。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是白居易为颂扬西湖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
各位朋友,当我们即将结束西湖之行时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但愿后会有期,我们再次相聚,满觉陇埯赏桂子,钱塘江上看潮头,让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住您美好的回忆。
景点讲解二选一:岳庙和平湖秋月。
要求要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注意导游词的撰写。
你醒醒吧同学。
后天就考试了。
索溪峪导游词60字
旅客朋友们,接着我们将进入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了,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请大家赶快进去看一看吧
杭州西湖导游词
龙硿洞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来宾: 你们好
我是景区导游员,欢迎各位来宾来到中国南方龙文化发祥地--龙岩来观光旅游。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为中国南方龙文化起源地之一的龙岩龙硿洞,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祝大家在龙硿洞风景区游览得尽兴、开心。
为什么说我们龙岩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呢
这个问题,等一下我们可从洞内找到答案。
龙硿洞是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
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
目前全世界约开放了1000个风景旅游洞穴,我国已开放了278个,据国家溶洞专家考证,龙硿洞是我国特大溶洞之一,也是我国植被保护得最好的一个溶洞。
洞内已探明的有8个大厅,16个支洞,最为神奇的是,洞内有一把龙伞,为国内仅有,全世界也只有两把,等到了洞内,我们再让朋友们详细品味,洞内游程约1个半小时。
洞内潮湿,为了你们的安全请不要随便触摸电器,攀高,不随意走动,不在洞内吸烟,乱扔杂物等,争当文明游客。
请大家抬头看,洞口处石壁上留有一行红色的毛笔字,上面写着:“中央直属三民主义青年团,1944年12月”, 根据台湾籍著名学者、原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等专家考证,此字迹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闽西的台湾义勇队有关。
台湾义勇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队伍。
1939年1月成立,队员包括从闽、浙、皖等省召集而来的台胞,总人数为381人。
台湾义勇队主要开展了宣传鼓动、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即用日语、闽南语向日军及日军台籍士兵喊话、收集敌伪情报、参与审讯俘虏以及开辟战地医疗,袭击敌军等等。
台湾义勇队转战浙、闽各地,1942年10月移驻龙岩。
这些字迹是当时陈唯奋区队长率领7名队员游览龙硿洞后留下的历史印记。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士德的,1945年8月当日本宣布战争投降时,在台湾升起了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面国民党党旗。
这里还有一块残存的碑刻,明代崇祯17年即1644年的游人的题刻。
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观是“三仙门”,相传很久以前福星、寿星、财神三位神仙乘坐三头白象结伴云游此地,他们凭借神力打开了三个洞门,分别命名为“幸福门、平安门、招财门”。
朋友们,你愿意走哪一道门呢
有一位作家说,这可是一个岁月之门,进了这个门,就进入了时光隧道,进入3亿年前的时空当中。
大家别急着走动,先适应一下洞内的光线。
大家脚下的游路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对脚底有按摩作用,这是目前全国溶洞中独一无二的设计。
请看右边是张 “龙床”,上面左悬右挂的石幔如同蚊帐,中间突起的是枕头。
回过头看,这是一朵海石花,它是由于岩壁裂缝渗透出的碳酸钙水蒸发结晶后的石灰华物堆积而形成的。
因样子象花朵,所以在地质学上称之为石花。
旁边还有一头牛,这是牛鼻子、牛角、牛眼睛。
好请大家往前走,请看对面,是“高峡飞瀑”,可见一股水流从洞顶直泻而下,看,这里还有一对仙人在翩翩起舞,男的胸膛宽阔,脚步矫健,女的头接洞顶,身穿裙子,有人说他们正伴着高山流水声的优美旋律跳起了《华尔兹》。
从地质学讲,这两个景观都是洞壁的石灰石渗透出的碳酸钙水沉积所形成的。
请抬头看,洞顶有两只天狗,传说是仙女的宠物,它们也似乎在翩翩起舞。
龙硿洞共有三头象,是福、禄、寿三仙的坐骑,请看,这是头小白象,它正竖耳摇足,好象在对我们点头致意,那么另两只象在哪里呢
这就是另外两头象了,请来宾们判断一下它们的主人是谁。
这头颔首垂鼻而又身躯庞大的应该是财神的座骑,这头张开眼睛的应该是寿星的座骑,刚说的小白象就是福星的座骑。
请抬头看,山崖上有只雄鹰展翅欲飞,由此可见一道外界自然光从洞顶折射进来,形成了“一线天”奇观,这是洞内唯一的一道自然光线。
这是一条贯穿全洞的地下暗河,它若隐若现时聚时散,龙硿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暗河,贯穿全洞,时隐时现。
据龙岩县志记载,龙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
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
以前,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
有二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现在到了龙宫。
它是龙硿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
这里是它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
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水柱是由于石钟乳与洞顶交汇处水量较大,造成钟乳被冲破而形成的。
透过水柱可见一条狗俯卧在岩石上,头和尾巴清晰可辩,旁边还有拖着尾巴的猫正对着它嬉戏玩耍,活象一幅“灵猫戏犬“图。
请朝右看,整个洞壁宛如一幅绘画大师笔下的浮雕壁画,画中有高山流水,有树木丛林。
瞧,高山上还有一位美女正在享受森林浴。
据说能在画中找到美女的游客,一定会拥有如意的情侣。
所以,这幅画又称“姻缘图”。
回头看,层峦叠嶂的山峰中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称为“旭日东升”,真有江总书记“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诗意。
请看这水中倒影,山峦如梦,碧水含情,人称龙硿洞是洞中桂林,就是指这洞里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
俗话说,移步换景,请大家变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龙宫美景。
请看,这是“神牛戏水”。
大牛露出它大大的背脊,小牛俯卧田间,分明是劳累了的耕牛正在休息。
请大家往对面看,这象什么
这是一朵倒吊的玉兰花,其实这是根石钟乳,地质学上像这种悬挂在洞顶由上而下生长的称为石钟乳,共有水柱状、钟乳状、挂灯状三种形态。
相对地,这种由地面往上长的称为“石笋”、形态有柱状、塔状、笋状、莲藕状,我们刚参观的大牛就是莲藕状的石笋。
看,这玉兰花在往下长,石笋在往上长,每一万年长二十厘米,他们最终将连接在一起。
当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在一起时,地质学上又称为石柱。
溶洞内由石钟乳、石笋、石柱构成千姿态百态的奇观,成因奇特的还成为地质之谜。
由瓜果园旁的一个小洞爬进去,里面有许多斜长的石笋,它的成因极其奇特,洞内还有一石钟,是由于石灰华物堆积所形成,敲击时发出空洞声。
这两景观虽还没开发但却是龙硿洞的二件宝物。
大家请看,这象什么
它是只迎宾雄狮,好象在说欢迎各位的到来。
请看对面的三根石笋,犹如福、禄、寿三位神仙正在谈论仙道,称为“三仙论道”,此外,上面还隐约可见一幅“八仙过海”图,请大家分辩一下这八位神仙分别是谁。
(谁能把8位神仙的名字全说出来,我们会给你一个小小的奖励。
)这里是水晶塘,塘顶仿佛有许多虾兵虾将行走其间。
那里有只倒挂的神龟,好象在对着水面照镜子,又好象在窥视太上老君炼丹炉上的仙丹。
请看对面,那烈火熊熊的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旁边白色灯光打照的就是太上老君。
水晶塘下有条地下暗河,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暗河是同一条的,这暗河终年不见天日,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河水会不定期涨潮,据说能见到涨潮的人可交上好运。
是什么原因造成涨潮的呢
据地质学者推断,可能是水晶塘上层一些原来互不相通的含水溶洞壁之间因受溶蚀而逐渐向水晶塘或平湖洞靠拢,当隔离层太薄时,水的压力将冲破岩洞壁,与之相通的上层溶洞水泄至平湖洞引起涨潮。
目前,地质学者正再进一步研究,以破解涨潮之谜。
这个迷,也是世界洞穴研究的一个难题,使龙硿洞在世界洞穴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沿地下暗河逆流而上,就是新发现的平湖洞,里面共有石燕洞、水晶宫、仙人采石场三个大厅。
以后,我们将在此蓄水,让游人划船进去参观平湖洞。
这里是龙宫的后厅,请看这些石柱、石笋构成的景观,这头接洞顶,身披黄袍的不用说就是龙王了。
传说很多年以前,这一带闹起了旱灾,百姓来到龙硿洞祈雨,心诚则灵,百姓的一片诚心感动了龙王与观音,他们同时显灵,龙王召来小黑龙常年播云降雨,送子观世音也大发慈悲,赐福百姓。
这是一株千年古榕,它饱经风霜,枝繁叶茂,古色古香。
来宾朋友们请注意欣赏这水中倒影,寻找你心中的诗情画意。
如果你细看,湖中的水会越看越深。
龙硿洞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利于石钟乳发育,也有利于开发许多新的游览项目。
从榕树下走过时,请朋友们注意安全。
眼前这根石柱子叫“擎天柱”, 柱底这座山叫“不周山”。
相传共工与颛须,为争夺天下,共工发怒撞倒不周山,折断天柱,还把天撞了个大洞,后来女娲选了天下最美丽的365块彩石,把天补好。
瞧,这上面还有女娲当年补天留下的痕迹。
这是“宝塔朝霞”,远远看去,上面的石笋象是一座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宝塔,那红色的灯光便是朝霞。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参观,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如此奇特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据科学考证,三亿年前,这一带是汪洋大海,古老的溶洞因海水常年冲刷,又经三次地壳运动,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奇观。
抬头瞧,这些五颜六色有规则的线条,就是当年海水冲刷所留下的痕迹。
由于这些痕迹很象布匹织锦,从地质学上讲,这些石块称布帆石,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布帆洞。
龙硿洞的布帆石显得特别的宽大与平坦、线条整齐优美,这在溶洞中是很少见的。
请大家看,这像什么
这是只瘌蛤蟆。
俗话说瘌蛤蟆想吃天鹅肉,天鹅吃不到,瘌蛤蟆一气之下就把洞内的蚊子都吃光了,所以洞内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
好,请大家随我来,那尖嘴黑眼的是美猴王,正对着岩壁冲撞,称为“猴王撞壁”。
传说美猴王三次打死变成凡人的白骨精,唐僧念起紧箍咒,猴王头痛难忍便直往壁上撞,把海里的金鱼也吓得冲出海面,瞧,那边就是金鱼,那是鳍,那是尾巴。
回头看,这是石船运煤,那周围的白色岩石就是船,上面黑黑的便是煤炭。
龙岩是福建的产煤大市,其储量在全省排第二。
这石船正在运煤炭呢。
据地质考证,“石船”为洞底溶蚀残留的石灰岩造型,而“煤”则是地下河沉积的碎屑堆积物。
眼前这座山叫狐狸山,瞧,这是狐狸的头,那是它尖尖的嘴巴和竖起的耳朵,旁边还跟着一群小狐狸。
常言道:再狡猾的狐狸也藏不住它的尾巴,大家不妨找一找,它的尾巴在哪里
这里是石蛙,它蹲在巨石上开唇鼓舌。
请往这边看,这多象一幅天气预报图,中间突起的便是雷雨区。
龙岩人称此洞为龙硿洞就是根据这条巨龙而命名的,请抬头看,这条巨龙的龙头清晰可辨,龙身延伸在整个洞顶,那么龙尾在哪里呢
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个洞因为有这个龙头,当地人称之为腾龙洞,七十年代,龙硿洞外的一个村叫龙康村的村民便在这里放映过一场电影《江湖赤卫队》,音响效果达到了绝妙之境。
洞顶崩塌物的堆积也是景观的主要成因之一。
请看,这是只“和平鸽”,那是它的头,这是翅膀。
据专家分析,“和平鸽”与美猴王、瘌蛤蟆都是洞顶塌落的石灰岩块休。
“农业学大寨”。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洞外的村民进洞挑磷肥、开会、看电影等活动后留下的,龙硿洞在唐朝时已被人们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城郊的龙岩洞,新罗在唐朝时叫苦草镇,隶属漳州府,唐天宝年间,当地文人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因两洞内有神奇的龙的造型,使得从东汉两晋年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龙岩的人们欣喜不已,在汉人来这一带开基之前,这里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们是以蛇为图腾崇拜,中原汉人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自从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后,当地官员上书唐明皇,要求把当时的新罗县更名为龙岩县,唐明皇一纸诏书,改新罗县为龙岩县,据说当时还是由大学士李白起草的呢,这便是龙岩地名的由来之说。
来这里开基立业的汉人,他们是从中原黄河的支流洛水一带迁移来的,学术界称之为河洛人,他们把龙文化演绎到百越族,龙文化又沿着九龙江,沿河流下,传播到闽南、东南亚各国,所以,据有关学者推测,这里,正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
这是一只石雁,它与雁石镇河中央那只大雁本是一对鸳鸯雁,相传很久以前,离洞口20公里的九龙江边有个渡口村,那里蝗虫成灾,这对鸳鸯雁帮助百姓扑灭了蝗虫,灭完渡口村的蝗虫后,一只雄雁应邀来到龙硿洞帮助龙宫里的海龙王灭蝗虫,为了彻底帮助海龙王消灭蝗虫,这只雄雁便一直守候在龙硿洞,天长地久,这只雄雁便成了化石,而雌雁只能伫立在河中央苦盼亲人早日回归。
人们为了纪念这两只大雁,就把渡口村改为雁石镇。
请回头看,这灯火澜珊处被人们誉为“山城夜色”。
眼前那东倒西歪的岩石就是喝醉酒的八仙,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惊动了龙王,龙王特意在此设宴款待他们,八仙一时高兴喝得烂醉如泥,只有铁拐李稍微清醒一些,我手电筒打照的就是铁拐李,他仿佛在沉思。
请往这边看,这是一头凶猛的鳄鱼,它正在保护此幅天然的壁画。
大家想象画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人说是一幅李白醉酒图。
苦草镇更名为龙岩的诏书据说是李白起草的,后来,李白得罪了杨玉环,李白被逐出长安城后,常醉酒当歌,龙硿洞龙王感其为龙岩改名起诏有功,特把李白醉酒图铭刻于此,以示纪念。
其实,这里要向朋友们解释的是,在地质学上说,这些都是按摩石景,是溶洞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岩石景观,它是硅质结核与灰岩一起被地下河磨蚀光平后,由于硅质结核的颜色比灰岩黑,它们的色差使得不同的岩石在弱光照下,现出出美丽的天然岩画,形成了按摩石景。
请抬头看,这是二郎神,有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孙悟空凭借七十二变大闹天宫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为防万一,王母娘娘请来七十三变的二郎神,变作一只小狗,把守此要道,看护蟠桃园。
这是个马头,来宾们,不妨用手摸摸它,相信它能保佑你马到成功。
我们现在到了蛇洞,对面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蟠桃园外那绿色灯光打照的就是青蛇。
那么,白蛇到哪里去了呢
哦,白蛇被压在雷锋塔下。
往右看,那绿色光打照的就是雷锋塔,旁边是法海和尚和他的金钵。
这巧妙的蛇洞可谓龙硿洞一绝,青蛇、雷锋塔、金钵、法海都是石笋,它们在一起使人们自然地想到民间流传的《白蛇传》,岩石造景性之强,堪称龙硿洞又一大特色。
抬头看,这里有只孔雀,这是它的尾巴和脖子,那头伸向洞顶饮水的神态,被称为“孔雀饮水”。
请再往下看,便是“雪山飞流”,它是石灰石华物沿着洞壁的沉积,闪闪发光,在灯光的打照下,显得形态逼真。
在这里,我要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过去是居住在洞穴里的,那么,龙硿洞是一个天然的神仙洞府,过去有没有居住呢
其实,福建省考古队在1988年来龙硿洞采集到2000至3000年前,也就是在商周至秦汉时期,这里已有人居住了,住的是什么人呢,是本地的百越族人。
随后,因龙硿洞地处偏僻,洞内又神秘莫测,随着当地百越族人自生自灭或另迁他方外,间或有少数村民(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河洛人)入洞内采集石珠,碾成粉末来制造火药,或者收集兽粪当作肥料外,几乎与世隔绝。
唐代时,人们便发现了神奇的龙硿洞,360多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有人来此游览,清代有太平军在此活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有台湾义勇军队员前来游览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雷锋塔后有一小洞,钻进洞葡匐前进约30米就是新发现的“三潭洞”,此洞内石笋挺立,石钟乳密布,洞高约50多米,满壁的石钟乳洁白如玉,似喷涌的玉泉飞泻而下直达洞底。
三潭洞是已发现石钟乳保存最好的景区,一旦开发出来,其前景可观。
不用说,这就是石钟了, 它高3米,宽
【第1句】:5米,常言道“木鱼撞钟”。
传说这木鱼及白金钟,是龙宫里龙王祈雨时用过,当时,龙王与百姓一起焚香祈求上苍降雨,其诚心招来观世音大使显灵,一时,鼓乐齐鸣,龙王大发神力,石块做的木鱼也把石钟给敲响了。
这里是“无底洞”,它呈螺旋式下伸,手电光照不到底,深不可测,洞底估计是龙硿洞的第三世界。
龙硿洞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相应发育了上、中、下三层溶洞。
洞与洞之间靠竖井及斜洞相通构成盘旋曲折的立体网络。
现在我们要到前面去寻找龙尾。
在龙硿洞
【第5句】:4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宽敞处可容千军万马,狭窄处只能一人穿过,是一个迷宫型洞穴。
不知大家饿了没有,这里有根玉米棒,非常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龙尾巴。
由此可见这条龙的身长足以贯穿全洞。
开发以前,游客是打着火把进来参观的,出洞时常会敲下石钟乳、石笋回家做假山、盆景,留给后来者这片伤痕累累的石钟乳,不知这些人再来参观时有何感想。
该如何保护资源呢
这实在是每一个人所应关心的问题。
前面是石钟乳构成的龙门。
我们由龙门进去可到玉石洞参观。
由这里探头进去,可见里面大洞套小洞,支洞无数,犹如一座地下迷宫,称为迷魂阵。
又因它形象地展示了龙硿洞洞套洞、洞叠洞的特点。
所以又称为“龙硿洞缩影”。
仰头看,这是“绵羊走壁“,一头绵羊正爬行于洞顶。
绵羊身子下面石钟乳与石笋交错形成“龙凤阁”,这龙凤阁有一个很怪的别名叫“谁敢不低头”,不过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谁不敬畏得五体投地呢
请大家过阁时要特别小心。
这根斜靠着的石笋就是铁拐李的拐杖,当年铁拐李到龙硿洞参观,一时高兴把拐杖落在这里。
其实,这是根罕见的斜长的石笋,它是由于洞顶长年的迁移性滴水而形成的,抬头看,这竖洞里面还有铁拐李的道袍。
从这条路进去便是田螺姑娘的住处。
这是一个探险之地,必须爬上两个陡坡才能见到田螺姑娘和她的恋人冬瓜。
相传有位田螺姑娘长得楚楚动人,追求者络绎不绝,可她却偏偏只钟情一个叫冬瓜的小伙子,还经常变成田螺姑娘偷偷到冬瓜家为他洗衣做饭。
海龙王被他们纯真的爱情所感动,特意把这支洞恩赐给他们居住,两口子恩恩爱爱地在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灵魂修炼成仙,躯体留在这里变成了化石。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冬瓜和田螺。
再往外还有田螺姑娘的“生命之门”。
请看,这里是五指山,山下压着的便是美猴王,他正看着这只和平鸽,好象在诉说自己渴望和平,早日脱离囚禁生活的心愿,右边还有只神雕,粗壮无比,它是如来佛派来看守美猴王的。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硿洞的一大奇观——龙伞。
此伞张锦成盖,伞面钟乳密布,龙伞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地质之谜。
近年许多专家来此考察却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把龙伞是国内惟一的一把,国外在法国有一把,但不如这把圆,直径也比这把小,地质专家测定,龙伞两之间的半径之差不超过2厘米。
所以,这把龙伞是龙硿洞的镇洞之宝。
据说:“用手摸摸龙伞,就能一生走运”。
朋友们,龙硿洞因龙伞和拐杖的成因及地下暗河不定期涨潮的奥妙使得它在地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瞧,这里有只送客龟,千佛送客它正睁大眼睛看着我们,好象在说:再会,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来宾朋友们,龙硿洞神游就要结束了,穿过眼前这道布满钟乳的门洞,我们将沿地下暗河出洞。
参观完这座巧似迷宫的人间仙境后,不知你们的评价如何
原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称其为“华东第一洞”。
一九九一年评选省级风景区时三十几位专家一致认为龙硿洞是全国特大溶洞之一。
朋友们,当我们从长长的幽深的古洞来到明亮开阔的洞外,有没有恍若隔世之感呢
有人把这个洞比喻成时光隧道,因为我们刚才是重新回到了三亿年前的时空中,观赏到了三亿年前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神奇景象,朋友们,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
如果你还想让希望时空倒转的话,请下次再来。
好,龙硿洞的游览到此结束,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祝朋友们一路平安。
龙硿洞是距离广东、闽南、江西最近的大型溶洞,但因开发较迟,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禁止了乱砍乱伐,封闭了附近的煤窑,治理了环境。
1991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94年以来加大了开发力度。
洞内原来只有一个进出口,不利于游线的组织,经多次勘测,打通了出洞口;同时积极发掘水的特色。
洞内挖池储水形成倒影,洞外筑坝堵水使洞内的暗河与洞外的溪流连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旅游风格。
龙硿洞其实是个溶洞群,这个洞称为“大王洞”,有八九十米深,它的命名可能与太平天国有关。
据《太平天国志》记载,待王李世贤曾带6000名兵隐藏在龙岩与漳平交界处的深山老林里,估计具体地点就是龙硿洞,大王可能是待王的谐音。
史学界正待对此作进一步考证。
明代文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来到距此不到10公里的漳平境内,因交通不便及龙硿洞尚养在深闺无人识,龙硿洞与徐霞客擦肩而过,不过,龙硿洞也因为当年养在深闺,很幸运地保持了她的原汁原味,没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现在,却是天下闻名了,但我们已着力去保护她的美丽容颜,让更多的人们、让子孙后代都来享受美丽的、大自然的馈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