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泉导游词
龙泉塔导游词50字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
这个长廊可不一般。
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
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
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永康方岩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 导游。
欢迎诸位来到人间仙境方岩旅游。
希望我的解说,能使您满意。
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康的东部,距永康市区23公里,总面积为9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观赏丹霞地貌,朝观古圣先贤的旅游胜地。
看
前面那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就是诸位神往已久的方岩。
方岩山高约四百公尺,赤壁丹霞,整体略呈方形,因而得名。
方岩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又是一座众望所归的灵山,因为山顶供着一个有求必应的胡公大帝。
百闻不如一见。
让我们一起到方岩山顶领略一下胡公大帝的仙气和灵气吧
>赫灵照壁 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巍然耸立着的青石照壁就是赫灵照壁。
壁宽
【第12句】:7米,高
【第7句】:28米,是当今国内罕见的巨型照壁之一。
照壁正面为宋高宗御笔手书赫灵鎏金大字,是在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给胡公大帝的御匾。
照壁背面为胡则第四代孙胡廷直题写的《赫灵祠记》,四周还有台阶、栏杆。
设计别具一格,用材考究,雕刻精良,气势恢宏,是游览方岩摄影留念的极佳景点。
各位游客,请别错过噢。
>罗汉古洞 蛟龙泉 这个与方岩隔谷相望的山洞,为什么称为罗汉古洞呢
相传方岩开山祖师正德禅师原在天台国清寺修行。
一天,他外出云游,路过方岩,看到山顶祥云缭绕,状如卧狮,正是弘扬偶法的好去处。
但要在山顶上建庙谈何容易。
他披荆斩棘爬到山腰,就被悬崖挡住去路,再也上不去了。
幸而山腰有个大石洞,并在洞中塑了18尊罗汉,希望凭借罗汉的法力凿通登山之路。
经过不知多少年的惨淡经营,方岩山顶的大悲寺终于落成,禅师也移居寺中做了第一任主持;山腰这个岩洞却没有毁弃,千百年来到方岩进香的善男信女总是先到这个比方岩历史更悠久的古洞朝拜一番。
罗汉洞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蛟龙泉,呶,就是洞西岩壁下的那口古井。
井中泉水清洌可鉴,终年不涸。
据说洞中本无滴水,为了供应过往香客游人的茶水,和尚、居士不得不常年上山挑水煮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未间断。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龙王,龙王剥下一片玉鳞悄悄搁石壁下。
从此,一汪清泉汩汩不绝,不见来源,不见去脉,而且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被人誉为方岩虎跑泉。
>百步峻 步云亭 我们面前这段陡峭的石阶称为百步峻,据说是由一百步阶梯组成,到底有没有
我想请诸位论证一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台阶上都刻有一个名字,这都是那些为表达虔诚之心的善男信女们无偿捐助的。
百步峻尽头这个跨路亭子叫步云亭。
步云亭的匾额由绍兴书法家沈定庵所写。
我们通过步云亭以后就要腾云驾雾365kuaile.cn经过飞桥到天门顶。
用英语介绍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导游词
早春二月,北,树梢、屋檐都挂着冰凌候,春何处?连影见.若番雨,第二,瞧吧,春.雨脚轻轻走,留春印迹,初春草芽冒,远远望,朦朦胧胧,仿佛片极...
长城导游词200字
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长城游玩,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您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玩得满足。
接下来,我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长城的概况。
长城位于北京的北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就在自己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长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巍巍群山之间蜿蜒盘旋。
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国父孙中山参观长城后,评价道:“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