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浙江古镇的导游词

南浔古镇导游词作文四百字

南浔古镇导游词篇1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为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我姓丁,请大家叫我小丁,我是1位假日志愿导游,别看我小,我可是这里着名的导游了。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美丽的南浔,想必大家的手机肯定都纷纭收到了中国移动发来的欢迎短信“诗画江南——浙江,欢迎您”。

  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

照旧是旧日的样子,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庭院里古松翠柏显示她经历的岁月。

“湖州1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话1点不假。

  南浔位于中国长3角城市群的中亲信地,更有广告词“南浔,天下难寻”来形容南浔的美丽风光。

  在这广阔的古镇中,我们要前往的第1个景点,就是张石铭故居了。

跨太高高的门坎,就是1片富丽堂皇的景象。

精美的雕刻,传统的木质桌椅,无1不散发着富豪的感觉。

我们继续往里面参观,这边是内厅,上面的“以适其志”4个字是康有为先生写的。

  这墙角有1口钟,它是法国进口过来的,跟钟相对的是1块屏风,两个合起来就是时时平安的意思。

大家再来看1下这楼的两侧都是高的马头墙,为和主人把如此美的风景建在里面呢?由于封建社会怕被老百姓说3道4,骂他崇洋媚外,财不外露,所以这马头墙起粉饰的作用。

  如果大家走累了,可以在这长椅上坐1坐,歇息1会儿。

在厅前的天井中,有1块形似展翅雏鹰的假山石,名叫“鹰石”,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南浔3大奇石中的1块,1块是位于嘉业图书馆花园中的“虎啸石”;那第3块在甚么地方呢?第3块在张石铭的另外一处宅子——适园当中。

叫做“美人照镜石”。

乌镇导游词1200字左右,主要讲一到两个景点,谢谢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水乡。

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

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

陆上交通有贯穿镇区的县级公路姚震线,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

乌镇是典型的中国江南地区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贺岁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

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

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

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

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

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元宵走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

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

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

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

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端午吃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都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

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

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各风景名胜区导游词是什么

枣庄,地处鲁南苏北交界之地,京杭运河之畔接临沂,西泽,唐代时成村落,因村落遍植枣树,而得其名,自古即为人杰地灵之地,历史名人名家辈出。

封邑千里,食客三千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自荐的毛遂,凿壁借光的匡横以及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指挥台儿庄的李宗仁等等,都与枣庄有不解之缘。

枣庄历史悠久,却鲜为人知。

深埋于枣庄地下的7300年的新石器,倾诉着这方水土之上人类生息繁衍的足迹,上古时的曾国、滕国、薛国故城,无不讲述着古老动人的传说,台儿庄遗址、李宗仁史料馆,讲述着这座城市在民族危难时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而以“山”、“水”、“果”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则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枣庄形象和魅力。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体绵延,山峰错落林立,植被葱郁,巢云观、君山望海、落凤崖、抱犊崮顶、十八罗汉洞、黄龙洞等众多景点,与纵横山间涧底的飞瀑流泉,组成一幅幅别样的水墨山水画,而分布于各景点的古老大殿、摩崖石刻以及新开辟的攀岩、探险等活动,更使得以 “山”为主题的旅游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京杭大运河流经枣庄,将两岸原生态的湿地风光、古老村镇、红色革命据点串联起来,形成以“水”为特色的运河风情游。

微山湖波光鳞鳞,湖鲜美味飘香;古镇店铺林立,衙门、兵署、钱铺、酒楼、戏院、会馆,一派明清古镇风貌;柳琴戏、运河琴书、鱼灯秧歌、鲁南花鼓、运河号子等,传唱着浓浓的运河两岸原汁原味的风俗风情;芦苇荡漾,随风起伏,土琵琶曲调悠扬,把铁道游击队的英雄故事娓娓述说…… 枣庄的长红枣、山亭梨、峄城石榴闻名天下。

峄城万亩石榴园,不仅是峄城石榴的主要产地,更是融生态农业与林业旅游于一体,成为枣庄“果”主题旅游特色。

榴花盛开时节,处处繁花似锦,人海如潮,那榴花红的如丹霞,白的如瑞雪;那枝干形似虬龙,千姿百态,奇崛苍劲;榴花落时,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如搂着果实成熟的芬芳;石榴园内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权妃墓、三近书院、观天亭、龙池榴花仙子、茗香社、三香居、降云邸等众多景点,和那一个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使得这片万亩榴园,更具迷人的风姿和韵味。

跪求苏州园林 苏州水乡古镇 苏州环古城水上游 英语导游词,简短无妨。

你搜索你要园林网站 上面都有英文版本的,你自己抄吧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第99句】: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59句】: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43句】: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

【第59句】: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71句】: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

【第30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

【第66句】: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第1句】: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句】: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3句】: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第4句】: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5句】: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

【第1句】:2万人、

【第2句】:4万人、

【第2句】:15(非典)、

【第3句】:5万人,2006年猛增至

【第7句】: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一日游导游词开场白

【第1句】:大好中国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

【第2句】:师傅的三心二意:(X:大家知道师傅的特长是什么吗

客人可能会说:“开车”

X:不是,师傅的特长是三心二意

)三心:1,开车小心 2,对待客人耐心 3,服务热心二意:1,开起车来一心一意, 为各位美女帅哥服务全心全意

【第3句】:跟着导游走,吃喝啥都有。

问啥啥都会,走着还不累

欢送语:之一:各位游客朋友: 我们的旅程到这就基本上就结束了,小张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字吧。

第一字是缘分的缘,我们能够相识就是缘,人们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可以说我们是百年修得同车行。

这次旅程也是百年修来的缘分啊,现在我们就要分开了,缘份却未尽。

第二字就是财源的源,也希望各位朋友在以后的日子,财源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第三个是原谅的原,在这次几天的旅程中,小张有什么做的不到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原谅,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以后的工作能做得更好。

最后是圆满的圆,朋友们,我们的旅程到这就圆满地结束了。

预祝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好、家庭好、身体好、心情好、今天好、明天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来点掌声好不好

谢谢大家

之二: 各位朋友,咱们的行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段快乐的时光里,咱们游览了山清水秀的XXX景区,参观了雄伟壮观的XXX景区.大家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我的服务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丝美好的回忆.张学友有首歌,叫做祝福

三河古镇介绍

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与舒城、庐江县相邻,有2500多年历史,为肥西经济重镇。

全镇72平方公里,

【第7句】:3万人口,其中镇区

【第4句】:71平方公里,4万人口。

全镇辖7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

近年来,全镇上下坚持“以旅游业为中心,以工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点”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举措,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示范镇,省环境优美镇、卫生镇,合肥市“十强”镇等。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

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是镶嵌在巢湖岸边的一颗明珠。

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

有“装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

  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

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战击败清军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

至今仍留有当时的大本营、古城墙、古炮台等遗迹。

李鸿章家粮仓、杨振宁客居地等保存完好;还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龙街”庐剧“小辞店”等传说。

  交通:  三河距合肥35公里,距巢湖7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距沪  蓉高速公路吴岗入口处2公里。

位于合肥到黄山、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

  

【第1句】:合肥汽车站乘合肥——三河旅游专线车来达三河  

【第2句】:明光路长途汽车站,直接上车买票,经过南门换乘中心  景点介绍:  

【第1句】:天然亭:  位于三河古镇西街入口处,因以前在对面的小南河天然桥旁边有座茶楼,叫做天然楼,后来因为洪水原因不复存在,因此在此建造这座亭子,命名为天然亭,又叫做半亭,这上面的石碑上,雕刻着“十大舍不得”,表达了三河的繁华盛世。

  

【第2句】:刘同兴隆庄:  位于三河镇古西街,又叫做“刘记布庄”、“刘记米铺”。

清末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家。

他是姓刘的人开的庄子,中间的“同兴隆”是这个庄子的商号。

庄子的主人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兄弟五人。

其中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就居住在“刘同兴隆庄”。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

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

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

当时这里门厅若市,车水马龙,刘同兴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

刘同兴隆庄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

大米的日运销量可达五百多吨,年收入数万银元。

那时候的“同兴隆”真是无比兴隆,是古镇最有名气的商家之一。

  刘同兴隆庄房屋结构具皖中徽派建筑特色,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与皖中地方建筑相结合,自成建筑体系,每两进房屋之间都留下天井,自成独特排水体系。

同时,也象征着“”的经商理念。

  

【第3句】:翠竹亭:  位于古西街合众巷出口处,旁边就是风光秀丽、贯穿全镇的三河小南河。

此亭掩映在一片翠竹林之中,亭柱酷似竹子,亭子颜色是一片翠绿色,取名竹亭,有节节高升之寓意。

旁边有游船码头,泛舟小南河,别有一番幽情。

  

【第4句】:冶霞亭  位于三河中街小南河畔。

在抗战时期,三河相对安宁,芜湖、南京等许多有钱人为躲避战乱,齐集三河,人口一度多达七八万之众,所以当时三河也被称为“小南京”、“小上海”等,在解放初期三河还一度设市,称为三河市。

冶霞亭全部用大理石做成的,亭子取名“陶冶情操、沐浴晚霞”的意思,外形颇似一个清朝的官帽。

因为合肥出了个非常有名的清官——包拯,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大清官。

这个栏杆上雕刻的是荷花,其寓意就在于警示人们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第5句】:古鹊亭  位于三河三县桥头东侧。

三河古称“鹊渚”、“鹊岸”。

曾经是巢湖上的岛,是鸟鹊栖息的地方,后巢湖下陷,随成陆地。

此亭处是鸟鹊经常栖息的地方,很多鸟鹊在此聚会,是故此亭被叫做古鹊亭,现在也是游人和居民经常休息的地方,在这里,鸟鹊和人和谐相处,互不惊扰。

  

【第6句】:杨振宁旧居  位于三河的古南街上,与正在修建的万年禅寺和万年街相邻,前身是原来的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

  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研究生院;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10月因发现“而与李政道同获;1964年入美国籍,家学渊远,文理兼通,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教授的母亲是三河人,1937年底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曾于此客居求学。

该旧居共五进房屋,前两进房子是展览厅,展示的是关于杨振宁教授的图片和文学资料展览。

第三进房为他以前居住的地方,大约在此住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第四、五进是以声、光、电的形式来展示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

  

【第7句】:鹊渚廊桥(4副)  鹊渚廊桥位于小南河外河上。

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桥之一,1982年重建。

廊桥上有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桥上观景。

桥两头装有4根四方青石灯柱,外国人称廊桥为情人桥,有情人若从这座桥走过,爱情定会天长地久。

  这座桥原本是一座小木桥,如今我们将桥赋予了“遮阳、挡风、避雨、休憩”这些廊亭的功能后,也就称之为“廊桥”了。

  

【第8句】:万年台(4副)  万年台是三河镇的中心点了,是一个古戏台,是在以前的旧址上重建的。

这个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观看演出。

如今,这个文化休闲广场上,拥有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共十六个石鼓,还刻有三幅三河古民俗的迎亲图。

三河原有两处万年台,除这以外,在南街还有一处,现在其旧建“万年禅寺”,大家可以看到在台面的两边有两个大柱子,而这个柱子象征着佛教生生不息。

在万年台,每逢节假日及周末,都会在这里举行地方戏剧—庐剧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看,热闹非凡。

  

【第9句】:鹤庐  位于三河古南街,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故居。

刘秉璋是三河人,他是李鸿章手下的御用红人,曾经率兵击退法军,大败捻军,先后做过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和四川总督,是淮军的著名将领。

他曾经在三河有上百处宅院,而此处是后来唯一一个保留下来并重新修葺过的。

此展览厅主要展示的是他生平的事迹以及一些当时留下的武器设备,图文资料等。

此宅取名叫“鹤庐”,有一种闲云逸鹤,择良木而栖的味道。

  

【第10句】:城隍庙  位于三河古南街,对面就是万年禅寺,旁边是二龙桥。

在这里曾有一个禁烟禁赌碑,正好可以说明庙的年代,立于同治十二年,距今最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三河目前保存的比较完好的一块古碑。

从中可以看出三河历史上的隶属关系。

门前刻着一幅对联:  上联:为善应倡,设惑未倡,前人余殃,殃过必倡;  下联:为恶应灭,设惑未灭,前人余德.德尽自灭  据说是庐江县的一个叫孙维琪的秀才写的,也就是劝人行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意思。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兼容的寺庙,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地藏殿,供奉着地藏菩萨。

地藏原名金乔觉,据说是朝鲜国的一位王子,曾发过誓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一直人们称他为地藏菩萨.  两边分立的分别是他的两位弟子:阂公和道明。

四周是四大天王塑像中国民间称他们为四大金刚.据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须弥山,山有四峰,各护一方天,由四大天王镇守.按南、东北、西方向依次为:手幸宝剑的叫北方多闻天王;似在弹奏琵琶的叫东方持国天王;手绕黄龙的为西方广目天王;拿着伞的是南方增长天王。

  四大天王手下有三十二天将,即每人手下有八位天将,各守一方天,天分九层,正好是三十六之数四大天王各执一法器以剑的锋利、琵琶须调音、伞寓意司雨,龙身有娇要顺着去抚摸,取其谐音,象征风调雨顺,这样就以能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后面还有一进供奉着城院老爷以前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都有城院,保佑这一方城池百姓平安。

  

【第11句】:万年禅寺  位于三河古南街,最早建于宋代。

万年禅寺由法华寺、松林寺演变而来,后毁于动乱。

遗址座北朝南,小南河经此弯曲环抱寺院。

传说万年禅寺的香火当年十分旺盛,十里八乡的人都到此来烧香拜佛,而且是有求必应。

目前,此景点由九华山天台禅寺恢复建设,拟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祖师殿、观音堂、方丈室、斋堂、居士客房、塔等寺院,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第12句】:桃花岛(大小石亭和岛3副)  桃花岛在杭埠河和丰乐河交汇处,是三河的一座美丽的世外桃源。

传说此桃花岛就是当年黄蓉的父亲东邪黄药师修炼神功的地方,黄药师就是这桃花岛的岛主。

桃花岛呈三角形,占地300亩,其中水面70亩,水潭四周堤上建有桃园、葡园。

桃花岛种有9999颗桃树,三、四月桃花盛开的时候,岸上花朵红艳,水里花影摇曳,是仙境一般的景色。

这里一年四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是旅游踏青的绝佳好去处。

桃花岛是当年丐帮帮主黄蓉生长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她的足迹和美丽故事。

如今的桃花岛也是91年洪水的决口处,上面还有三河人民万众一心建造的军民坝。

此外,在这个美丽的桃花岛上,还有了两座石亭,一个叫黄蓉亭,另一个叫白狐亭。

  

【第13句】:仙姑楼  公元一八九八年,由施道生、彭钟乔、王良志三人合伙投资食品工业“中和祥”正式创立。

原地为“泾县会馆”旧址,迄今已逾百年。

施道生为人敦厚,乐施好善,且笃志诚信,佛界中的“好人善报”因果,常年香火伺奉,全家顶礼膜拜。

三河百货业巨贾金聚丰的当家人与施道生情投意合,受其影响,集众家商号,募得大宗款项,全新建造“仙姑楼”、塑金身、设香案、燃明烛、敬贡糕、早晚上香、晨昏叩首。

金竹斋先生家财万贯,其年四十有七,膝下虽有六子。

,但因无女,心中梗结,时年中秋之夜,率妻室家人等,净手素服,焚香跪拜,求赐一女,时逢巧运,天道酬诚,次年(1903年),其妻果生一女,取名“七姑”。

  从此,仙姑楼蜚声鹤起,舒、桐、庐三县及六安、合肥、芜湖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成群结队来三河镇求仙姑、祈祷福寿祥和。

得此殊荣,生意愈加红火,其市场份额一度占据皖中、巢湖、长江流域的众多名镇。

现今的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全貌,民国二十五年刻立的石碑犹存。

  

【第14句】:大捷门  大捷门位于三河英王路上,为4道边门的牌坊,经名匠精雕细作而成,是进入古镇风景区的大门。

1858年,太平军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精锐部队6000余人,取得举世闻名的“三河大捷”,大捷门因此而建成,纪念这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战役。

牌楼的主要作用是大门标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一般来说,柱子上加屋顶的称牌楼,否则称牌坊。

  

【第15句】:大南门  位于三河三县桥旁。

三河是个古城,原本有五个城门:朝阳门、晚霞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小北门,这大南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城门。

此门为4道边门的牌坊,经名匠精雕细作而成,上面可有“大南门”三字,其是在原址上新建的。

  

【第16句】:孙立人旧居  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的故居。

  孙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将,字仲伦,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人。

1923年毕业于,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

1927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

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

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

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第17句】:董寅初旧居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他考进了,攻读实业管理。

1938年,董寅初于交大毕业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翻译、编辑。

1939年8月,他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邀请任编辑。

1940年后,他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他被捕入狱。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委、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

1980年12月,他被选为当时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1986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

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现任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

  现整理一新的董寅初旧居坐落在三河镇西街,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展出的内容分为十个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求学阶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报效祖国、开发浦东、招商引资、参政议政、社会活动。

  

【第18句】:孙仲德纪念馆  孙仲德原名孙家骥,化名余凯章,出生于原合肥县三河镇东旺汗。

原新四军高级将领,解放合肥第一人,原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1920年考入河北保定随营学校,后来在旧军队中担任下级军官。

在此期间,目睹军阀混战,深为国家民族前途担忧,毅然脱离了旧军队回到家乡;1930年秋,孙仲德来到森园酱坊当学徒,在此期间,经其表弟颜文斗引导参加了革命。

这是布展后的森园酱坊,是两层阁楼,一层为孙仲德生平事迹展览厅,二层为三河民间艺术家胡益民先生的剪纸艺术展。

  

【第19句】:古街巷  古镇内十里长街,深巷幽远,古建筑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青石板路光滑圆润,古街道、古街巷、古桥以及古民宅一起,构成了皖中地区独特建筑风格的“古镇核心保护群”,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保存古徽派建筑特色最完整的水乡古镇。

三河古镇上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地区少见的晚清建筑群。

白色的码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

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深幽的一人巷长满的青苔,无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身临其境,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古街从古码头起,沿小南河,向南绵亘2公里。

路面全用青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首尾相连,线条方正明晰,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人行车压,石面十分光滑,街宽至三米,两侧店房鳞次栉比,多为清明时期建筑。

三河有古西街、古南街西街等数十条古街巷。

古西街曾是三河历史上一度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全街长500多米。

青石铺就的道路,青砖小瓦的民居,飞檐高翘的防火墙,整齐划一的油漆门板。

会让我们的回忆会穿越时空,仿佛来到明清乃至更久远的朝代——。

三河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曾经是店铺林立富贵地花团锦簇温柔乡。

丰乐河、杭埠河通过小南河黄金水道,将千里百地的山货、水货、瓷货、窑货、稻米、丝绸、竹木等等源源不绝地运达三河。

再辐射十里八乡,万户千家。

水乡古镇不愧是“皖中商品走廊”,这条街上颇有名气的商家就有“天然楼”、“吴恒兴”、“凌宝泰”、“同兴隆”、“大德昌”等近十家。

当然,三河古街巷十分有名,例如,孙立人就出生于三河南街八扇巷,杨振宁博士就是从一人巷走出来的一位科学巨匠。

  

【第20句】:英王府  三河有着2500年的历史了,在《左传》中就有过记载.在近代史上有一次比较著名的战役一——三河大捷。

英王府,就是太平天国时的英王陈玉成的指挥部所在地上。

  

【第21句】:小辞店  三河是安徽省地方剧种—庐剧(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素有“庐剧之乡”的美誉。

庐剧,旧称“倒七戏”,合肥周边也有人称“小倒戏”,是我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清末以来,逐渐由古镇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第22句】:南街雅湄春茶楼  雅湄春茶楼休闲中心位于千年古镇三河的小南河畔,与花戏楼隔河相望,距世界名人杨振宁旧居约80米,距万年禅寺约200米,介于鹊渚桥与二龙桥之间,实属中心位置,总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一楼营业面积约2

【第40句】:7平方米,二楼营业面积约170平方米,是多功能经营的最佳休闲场所。

  

【第23句】:李府粮仓  位于三河古西街入口西侧,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此置办的粮仓。

清朝光绪年间,三河商业文化的繁荣,被一批在近代史上功勋卓著的淮军将领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总督、大臣在此置办房产、钱庄,留有粮仓。

两广总督张树声、四川总督刘秉章、广西巡抚潘鼎新均在三河建有房产;湖南总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三河建有当铺;另有记名提督、总兵

【第5句】:6人在三河建有房产;这么多督、抚、镇台建宅三河,足见三河当时的吸引力之强。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在三河建钱庄、粮仓,而此处就是其遗址所在。

  

【第24句】:三县桥  三河地处原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交界处,此桥因“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而得名,是三河现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石桥。

  

【第25句】:望月桥  现在在大家眼前的这条河就是贯穿于全镇的黄金水带——小南河。

小南河全长2900米,单单架于河上的桥就有七座,而每一座桥都有它美丽的故事。

这座桥是望月桥,拱形踏步式风景桥,桥的两边是青石浮雕栏杆,而在桥的旁边我们看到的这座七层楼阁就是“望月阁”,她与望月桥相互辉映衬托,阁高34米。

登阁鸟瞰古镇风貌,可感受历史的沦桑。

而且还可以远眺巢湖(三河距离巢湖西岸仅七公里)。

你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座桥哟,据说每到十五月圆之夜你只在站在这座桥上对着月亮许愿,你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啊

  

【第26句】:望月阁  望月阁位于风景秀丽的小南河畔,高37米,为7层古塔,旁边相邻的是望月桥。

游人经望月桥,登上望月阁,凭栏鸟瞰,古镇美景尽收眼底,感受水乡的灵气,古镇的沧桑,阁楼、碧水、古民居,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江南风景图,置身其中,眼界开阔,心情豁然开朗。

望月阁第一至四层为美食城,五至六层为展览厅,展示的是91年三河洪水的一些图片。

第七层为观望台。

登高望远,可以一览三河古镇绝妙风光。

  

【第27句】:古城墙  位于三河古东街,为太平军将领蓝成春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秋天率军士修建,现存两段,一段位于东街朝阳门,一段位于三河中学初中分部教学楼后的奠基处。

  

【第28句】:南街临水走廊  位于南街茶楼旁边,是一段临水游廊,岩壁上有三河大捷的雕塑和小辞店的场景画面。

画面取材于小辞店的故事,共有是十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离家出走、古镇全景、投宿住店、两情相约、相诉衷肠、心心相印、誓结同心、人言可畏、难舍难分、长亭送别。

另外,还有游船码头及二十四孝灯笼图。

  

【第29句】:天然桥  位于三河西街三杭路上,是肥西连接舒城的一条重要桥梁。

因为桥北曾有座茶楼名叫“天然楼”而得名。

天然楼是三河镇一个十分出名的古茶楼,可惜毁于91大水,已不复存在。

  

【第30句】:仙归侨  坐落在古西街的入口处,是一座石桥,叫做“仙归桥”,素有“仙人归来”之意,因为三河是历史文化名镇,在海外和全国各地工作的人很多,这座桥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些游子的眷恋之情。

这座桥下的河流是三河的古护城河,与小南河相通。

  

【第31句】:国公桥  位于东街小南河上,是一座古桥。

传说是一位古代国公修建的。

国公是古代的一种爵位,位置仅在郡王之下、侯爷之上。

我们中国在隋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五个朝代设有这种爵位。

  

【第32句】:济公桥  位于三河古西街小南河上,因其上有两个亭子状的架子,又称为双亭桥。

始建与20实际40年代。

1944年,国民党第六军军长张济公路过三河,探望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家属。

张济公将此桥正在修建,便捐款资助。

桥建成后,当地绅士便将此桥取名济公桥。

  

【第33句】:无蚊桥  又名小南桥,戴氏桥,是一位姓戴的寡妇修建的。

据说宋朝末年,有一位金口玉言的罗士先生来到三河,为了感谢戴氏的款待,便想为戴氏做一点事情。

戴氏说:“没有什么要做的,就是这桥上的蚊子太多。

”罗士先生说:“我帮你搧蚊子,我一扇子把这里的蚊子扇到八国九州去。

”于是,罗士先生用扇子轻轻一扇,扇走了蚊子,戴氏桥上从此就没有蚊子了。

于是,这座小桥就起名无蚊桥。

  

【第34句】:古娱坊  位于三河古南街,又称民俗馆。

三河自古为商贸重镇,南来北往旅客均在此停脚休憩,因此,近代史上三河的民间娱乐活动异常繁荣昌盛;现在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古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同时增添现代游客游玩的好去处,古镇风景区搜集整理了古代的一批娱乐器具,恢复建设了三河的古娱妨,再这里游客既可以更全面理解我们的过去,也可一展自己的实力与风采,为自己的游程增添别一样的情趣。

古娱坊分两层,一楼为娱乐场,二楼为展览厅。

  

【第35句】:一人巷  位于三河古南街杨振宁旧居北侧,是一条仅能容下一人通过的幽深巷子,全长80余米。

两边高高的马头墙使得小巷更加幽深。

这条巷子因为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博士而闻名于世。

  

【第36句】:天然楼  天然楼位于西街,今三杭路以北,小月埂路口,是一座临水而建的吊脚楼,有三分之一靠打入小南河坎的木柱撑,木件构架,木板地面,窗含南河之水,别有一番情趣。

旧时三河民谣“十大舍和得”之九便是“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342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