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照金博物馆导游词

50悬赏

求语文S版20课故宫的解说词 像导游一样的 350字左右 3Q啦

……哦哦

乔家大院民俗专题导游词

你可以去北京的图书城买一本北京的景点导游词

泰山详细导游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

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

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198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

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达14万多平方米。

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

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

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

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汉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

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

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

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

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

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

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

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

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

“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

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

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

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

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

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

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北麓的,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

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

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

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中就写道:“,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

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

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

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

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

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

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

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

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

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

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

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

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

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

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

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

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

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

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

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

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

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

其二,在建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

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

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自古3条路。

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

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

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泰山的怀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地去游览,仔细地去观赏。

坤宁宫的导游词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

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

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

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

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细节:正堂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

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

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清代改作祭神场所    坤宁宫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

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

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因此说,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比如说顺治孝惠皇后住在宁寿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等等。

朱家溍  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

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①。

到了清代,因为皇帝办公地点从外廷移进内廷的乾清官,寝宫西移养心殿,所以坤宁宫也就成为形式上的中宫了。

皇后可以住在东西六宫随便选择一处居住,只有在皇帝大婚时才在坤宁宫和皇帝住上两天②。

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后才举行婚礼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

而根据《大清会典》能肯定皇后曾经在坤宁宫住过的,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朝。

此外,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这里住过。

坤宁宫  除了婚礼之外,清代历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领贵妃等去朝见太后和皇帝礼毕在坤宁宫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嫔们的朝贺。

坤宁宫经常的用途是祭神。

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④,都在坤宁宫的明间举行。

  坤宁宫虽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动。

明代坤宁门在清代顺贞门的地方,今天的坤宁门在明代是一道围廊叫“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⑤。

至于清代坤宁宫的室内格局,则完全依照沈阳故宫里清宁宫的样子⑥,保存着一部分满民族的风俗习惯。

室内顺着山墙,有前后檐通连的大炕,窗纸糊在窗棂外面,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挂着弓矢,这些,和明代坤宁宫的室内装饰当然不会相同。

  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这里把布置经过和陈列依据,作一简单的介绍。

  坤宁宫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

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是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所谓坤宁宫东暖阁,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

  这次布置的经过,是先研究资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洲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等清代官书和清室善后委员会时期拍摄的一部分现场照片,并向曾经在坤宁宫吃过肉的老先生进行了访问⑦。

结合这些资料,对坤宁宫以往的收藏物品进行了研究之后,才进行布置。

  东暖阁的陈列  东暖阁最主要的用途是帝后合卺。

清代皇帝婚礼,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内务府对于婚礼所置办的物品,其费用往往几十倍于市价⑧。

室内的铺陈,最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布置清代皇帝婚礼期间的原状时,首先对东暖阁的室内环境和固定的装置进行研究。

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二间。

据康熙四年礼部奏折,内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间合卺与神幔甚近,首间次间虽然间隔尚是中宫之正间内北炕吉”,显然,中间即指正中有“坤宁宫”匾额的一间,首间即指有煮肉锅灶的一间,次间的北炕,是指东暖阁靠西边的落地罩炕而言。

又查会典载同治、光绪大婚一切具照康熙四年成案办理,可见从康熙时起这一个北炕就是这个用途。

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点查报告》第二册(坤宁宫部分)上面可以看出,在这个炕的范围内有“紫檀雕龙凤炕几二张,紫檀雕龙凤双喜字桌灯二对,红呢炕罩一件,黄氆氇炕垫一件”等物品。

双喜字桌灯应该是婚礼时用的,龙凤炕几应该是平时和婚礼时都有的陈设,至于黄氆氇炕垫则仅仅是平时的铺陈(这件炕垫早已不存在)。

根据清代宫廷陈设的惯例,每一处所的陈设品,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逢年过节才安设的,包括一些缂绣织锦的炕垫座褥等等杯内,它们有的存贮在本宫,有的收贮在广储司所属的各专库内,至于不常用的地方,陈设物品根本不齐全。

《故宫点查报告》虽然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但也不能受它的局限,例如坤宁宫所有原存的物品中,根本没有适合这个北炕的炕褥,我们在库房中找出了与这个北炕尺寸正合的大红缎绣龙凤双喜字大炕褥一件,褥里有布条写着“东暖阁北大炕”字样,从质料图案风格等方面可以断定这件炕褥是清代晚期的制品,是为同治或光绪婚礼所特制的。

同时选择了与此同一风格的大红缎绣百子图大座褥两件,正适合前檐大炕在炕桌两边的尺寸。

这三件褥子,可以表现婚礼当时的举行情形。

  坤宁宫风光(2)(15张)  自道光十五年至宣统二年,共有七册时期不同的坤宁宫东暖阁陈设档,可以看出东暖阁的陈设,前后大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举行婚礼时加上一整份大红绣龙凤双喜百子等图案的座褥炕垫帐幔地衣及喜字灯笼等物品。

陈设档上所载的物品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上的登录,大部分是相符的。

例如前檐大炕东西墙上蒋廷锡和顾铨的画、案上的白玉盘、珐琅炉瓶盒(底有乾隆年制坤宁宫第一份十字款)、紫檀木嵌玉如意(柄上乾隆隶书嵌金丝坤宁宫铭)、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镜、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墙上挂的钥匙口袋,自道光至宣统,一直是这些摆设,它们都是乾隆年间制品,结合墙上乾隆的题诗,这个陈设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时代,不过我们所能找到的档案依据,最早只能及于道光而已。

在点查报告上虽然这些物品不是像陈设档上那样集中而又有次序,但物品都还存在,这些陈列品都曾经对照过几种史料,彼此都没有矛盾。

  有时,材料之间也不尽一致,例如关于北墙的东一个炕,《故宫点查报告》和七册陈设档上的记载都不同,前者说是双座,后者说是“紫垣内正宝座”,但是我们认为原状陈列应当按照长时期陈设档上设正座的形式,所以虽然《故宫点查报告》上记载得很确切,还有溥仪占居宫内时拍摄的照片为证,可是为了符合比较长久的陈设情况,就仍设正座,并且在北墙上恢复了坤宁宫铭的挂屏和几部书以及陈设(根据历年陈设档,这里有《盛京舆图》《经史讲义》《敬胜斋法帖》等书帖和陈设。

这显然是为皇帝准备的)。

又有一部分物品是陈设档所未载,而点查报告上所记载的物品和它的部位,都合乎历中情况的,例如炕沿鼻柱的大铜钉上挂着一份弓箭撤袋,虽则不是为了实用,但和坤宁宫的很多从生活实用品变成的象征性陈设品是协调统一的,因而还是摆上去。

  明间的陈列  明间的原状陈列,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为表现白天无所活动的状况,一即表现各种祭神礼节中之一种,现在陈列的属于后一种。

在各种祭神礼中从所掌握的物品来考虑以表现每日朝夕祭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只表现朝祭。

而夕祭神位平时就在北炕上,陈设的物品也可以同时存在⑨。

  朝祭的布置:故宫博物院从前有一个时期所陈列的坤宁宫祭神状况有个总的缺点,就是既非白天的状况,又不是祭时的状况,现在的布置是根据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坤宁宫常祭仪注、坤宁宫常祭祝辞、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数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的记载,对原藏坤宁宫的物品和原祭神库物品加以研究核对,有些物品已残缺不堪无法修复,例如“镶红片金黄云缎神幔”和“背灯青绸幕”已经腐朽污损,则保存原件,用复制品陈列。

  还有一些陈设,如:省猪(既杀猪)包锡红漆大桌,按制度应为两件(因为每次同时杀两只猪),但藏品只发现一张,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猪⑩,所以多年来只剩下一张包锡红漆大桌了。

朝祭神位所供的,据《满洲祭礼》载,为释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内)、菩萨像、关帝像(画像轴挂神幔上),现在仅存关帝像一轴。

据《满洲祭礼》载,“礼毕司香太监撤菩萨像,位关帝像于正中”,这时才开始杀猪。

现在陈列的状况是炕前有两高桌,摆着盛猪的银里木槽盆,从供品前后次序说明猪肉摆上来之后,菩萨像当然是已经撤收了,所以现在朝祭神位的陈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挂关帝像,和炕前的银里木槽是一致的。

  夕祭所供的神根据《满洲祭礼》卷二夕祭仪的记载:“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

”从卷六“器皿形式图”供奉古神连靠黑漆座的图式和各种文件上都记载着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

《清史稿》礼志第四解释坤宁宫夕祭祝辞中“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所以这两件偶像现在就定名为喀屯诺延。

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

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

夕祭祝辞中有“纳丹岱珲”,《清史稿》礼志和《国朝宫史》解释纳丹岱珲为七星之祀,这个画像神是七个女子,可能就是纳丹岱珲。

至于穆里罕神,估计原来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画像,在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项物品。

  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

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

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

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

据《满洲祭礼》卷五解释,打糕是“以稷米蒸饭,置于石,用木榔头打烂”,是粘糕一类的食物。

  关于宝座的布置,《啸亭杂录》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

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上(指皇帝)面北坐……”《啸亭杂录》的作者是乾嘉时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

又据《曝直纪略》:“每年坤宁宫吃肉三次,枢臣皆与(按:指的是大祭,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数侍卫参加吃肉的情况不同)。

两宫祭神毕,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则皇上坐北床。

”从这个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间,除了南床上安设座褥靠背隐枕一份宝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设一份。

这次陈列是按这种形式来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经设在正间,后来经过文史馆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对后才改陈在西一间。

还有南北两份宝座各安设铜座牛角灯两个于座褥左右,也是参考照片布置的。

  总言之,坤宁宫原状陈列所表现的时间是包括清朝整个朝代的。

在东暖阁内具体地表现同治、光绪婚礼期间内的状况,但并不排斥乾嘉以来遗留下来的陈设品。

在明间内具体地表现举行朝祭的状况,这是坤宁宫从有祭神活动以来的原状,同时也不排斥同治以后南北对面设两份座位的状况。

我们从一切能够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把原地点历史上积累下的室内陈设面貌,重新复原了。

这次布置故宫中路的原状陈列自太和殿至坤宁宫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这种陈列的方法,是否正确,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

  ① 见《明季北略》。

  ② 见《翁文恭公日记》。

  ③ 见《国朝宫史》。

  ④ 见《大清会典事例》。

  ⑤ 见《垣宸识论略》。

  ⑥ 见乾隆《御制诗集》坤宁宫铭。

  ⑦ 我们曾经特请文史馆的衡亮先生到院参加意见。

衡先生曾经当过清朝的御前侍卫和都统等职,当年他每隔几天在月华门值宿。

他说:“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时候,就听见乾清门有太监喊‘请大人们吃肉’,当时的习惯语是‘叫肉’。

所有乾清门的侍卫进来到坤宁宫门口领肉。

那时候我是伊立答(满语即站班的头目),还有几个御前的和卓钦(即侍卫中管理蒙文翻译事)、太医院值班的,共六人。

进门来,从南窗下每人拿一块毯垫(白心红边),地当中有一灯架子(现在尚在坤宁宫),在灯前放下垫子,向西一叩首,坐下。

有太监给拿出一盘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给盘内撒一把细盐,用手来撕吃,吃完把盘子一举,就有太监接过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

”这是他谈每日吃肉的情况。

  ⑧ 据衡亮先生谈:同治大婚时,内务府堂郎中文索曾经把价值不过数千两的紫檀龙柜,开价十万两。

  ⑨ 有些器物是举行祭祀时才陈设出来,平时则撤收,有些器物则是固定的。

  ⑩ 据衡亮先生口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 坤宁宫  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重建时,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照满族的习俗,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

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

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求法门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12分钟导游词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2012年5月宣告搁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

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

三门俱开,从那门入

从信门入。

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

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初建法门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 法门寺文化景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

所谓迎请佛骨[2],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做“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

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

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

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

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 法门寺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历代高僧良卿法师  良卿法师(1895年-1966年)俗名戚金锐,法名永贯,河南省偃师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三日生。

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于邻县宜阳铁佛寺出家。

拜印川老和尚为师,为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

民国八年(1919)古历十月在宜阳灵山寺受俱足戒。

民国22年(1933)受洛阳白马寺德浩和尚请住白马寺,任后堂监院十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院遭严重冲击。

7月12日夜,为阻止打砸抢分子毁坏佛宝,举火自焚。

法师焚身数日,弟子张政华居士(绍祥)不惧危险收集遗骨送至贤山寺交静一装藏。

静一命白龙村吴七老居士转送至长安终南山上天池寺安葬。

  1994年,法门寺择地中观山建普通塔院及历任高僧灵塔,静一率来正等至上天池寺迎取良卿法师骨灰回寺供奉。

19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良卿自焚殉教三十一周年,法门寺举办良卿法师灵骨入塔法会,如法供奉良卿法师遗骨人塔,永志纪念。

澄观法师  澄观(1916-1999),俗名陈元奎,1916年5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36年出家吉林省弥陀寺,翌年于奉天慈恩寺受具足戒。

1953年应法门寺住持良卿老和尚邀请常住法门寺。

1964年去永寿闭关,专修禅观,深悟机宜。

1967年又回到法门寺。

旋因“文革法难”被迫离寺。

  澄观法师善于中医针炙,以岐黄之术在民间治病救人。

1980年重返法门寺,为法门寺回归佛教界作了大量工作。

1984年担任住持,重立法幢。

1985年,发起创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亲任会长,并当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8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1991年,法师应邀访问日本。

1992年,法师筹资四百万元重建仿唐大雄宝殿七间,并新塑四十二尊圣像。

  1994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3日)升任法门寺方丈。

1998年10月因身体情况退居。

  1999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二日)4时25分圆寂,世寿84,戒腊62夏。

法师生前曾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净一法师  净一法师(1922年-2002年)又名静一。

俗名张家训,1922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宿迁市。

9岁读书,19岁(1940年)慕道出家。

1945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随住金山寺修习禅观。

1957年至1983年住扶风县贤山寺。

1984年,中国政府交还法门寺归僧人管理,同澄观法师一道接收寺院,重树法幢,修复古寺。

为筹集资金,法师曾去兰州、汕头、上海、广州等地募化20多万元,建成东西厢房及后楼,为法门寺恢复奠定基础。

1985年与澄观老和尚发起成立宝鸡市、扶风县两级佛教协会并任常务副会长。

  1987年后,法师担任法门寺首座、监院,主持本寺重建工程。

1987年修复明代真身宝塔,重建仿唐山门。

  2002年6月13日(农历)晚9时15分安详示寂收藏文物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 佛指舍利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

长115厘米,宽69厘米。

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一千七百余字,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

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衣物帐》碑释文:   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 后:重真寺将到物七件:袈装三领、武后绣裙一腰,蹙金银线披袄子一领。

水晶停子一枚。

铁 一枚。

真 身到内后,相次赠到物一百二十二件:银金花盒二 具,共重六十两。

锡杖一枚,重六十两,香炉一枚, 重三十二两。

圆无盖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

香宝子一枚。

共重四十五两,金钵盂 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金 袈裟三副,各五事,毳 纳佛衣二事。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 盘子、碟子共六枚。

新丝一结,百索线一结,红绣案裙一块,绣帕二条,镜二面,袜十双紫 鞋三双。

绣幞十条。

宝函一副,八重,并红锦袋盛。

第一重 真金小塔于一枚,并底衬共三段,内有银柱子一枚, 第二重 石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

第三重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铀真珠装。

第五重真金 花函一 枚,以上计金四十七两二分,银十分半。

第五重银 金花 作函一枚,重四十两二分。

第六重素银函一 枚,重四十七两三钱。

第七重银金花作函一枚,重 六十五两二分。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一枚7银 锁子及金涂锁子七具,并钥匙 链子等,共计银 一十六两四钱。

银金涂花菩萨一躯,重十六两。

银 金花供养器物共四十件。

内 子一十枚,被罗子一 十枚,垒子一十枚,香案子一枚,香匙一枚,香炉 一副,并碗子钵盂子一枚,羹碗子一枚,匙著一副,火著一对,香盒一具,香宝于一枚,以上计银一百 七十六两三钱。

真金钵盂、锡杖各一枚,共重九两 三钱。

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

檀香山二枚,重五 斤三两。

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

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

  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席褥幞头巾子花鞋等, 共计七百五十四副。

  银金花盆一口,重一百五十五两。

香囊二枚,重 十五两三分。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 二十两。

盐台二副,重十三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 两。

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

水晶枕一枚,七孔 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棱函子二,琉璃钵 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银棱檀香木函子一口。

花罗衫十五副,内 七副,跨 八副,各三事,花罗袍十五副,内 八副,跨七副, 各四事。

长袖五副,各三事。

挟可幅长袖五副各五 事,长 暖子二十副,各三事。

内五副锦,五副绮,一副金锦,一副金褐,一副银褐,一副龙纹缔,一 副辟邪绮,一副织成续,二副白氍,二副红络撮。

下 盖二十副,各三事。

接(勒筒袜筒)五具,可幅续袍五领,纹毂披衫五领,缭续浴袍五副,各二事。

缭续影皂二筱,可幅臂钓五具,可幅勒腕帛子五对, 方帛子二十枚,缭续食帛十条,织成绮线续长 袜 四十双,蹙金鞋五双,被褡五床,每床绵二张,一张,锦席褥 五床,九尺簟二床。

八尺席三床,各 四事。

八尺踏床锦席褥一副,二事。

赭黄熟线续床 罩五条,耪黄罗缔枕二条,绯罗香倚二枚。

花罗二 幞头五十顶,绘罗单幞头五十顶,花罗秧帽子五十顶。

巾子五十条,析皂手巾一百条,白异纹续手巾 一百条,揩齿布一百条,细异纹续 皂四条。

白藤 箱二口,玉椁子一枚。

靴五双,各并毡。

  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 衣二副,各五事,挟领(有花纹的丝织品)下盖二副,各三事,以上惠安皇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 昭仪施;衣二副,八事,晋国夫人施。

  谙头施到银器衣物共九件:银金花菩萨一躯,并 真珠装,共重五十两。

并银棱函盛银锁子二具,共 重一两,僧澄依施;银白香炉一个,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银白盛香合一具,十万两半,以上供奉 官杨复恭施;银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袈裟一副, 四事。

以上展弘照施;银金涂 一枚,重四十一两, 僧智英施;银如意一枚,重二十两,手炉一个,重九二两二分,衣一副,三事7以上展明肃施。

  以前都计二千四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 具、两;钱、锱等。

内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等, 计八百九十九副、枚、领、张、口、具等,金器计七十一两一钱,银器计一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锱。

  右件金银宝器衣物道具等并真身,高品臣孙克 政、臣齐询敬、库家刘处宏承旨,臣刘继 与西头高 品彭延鲁、内养冯全漳、凤翔观察留后元充及左右街僧禄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 颖、惠晖、可浮、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师益、 令真,志柔及监寺高品张敬全,当寺三纲义方,敬 能、从湮,主持真身院及隧道宗爽、清本、敬舒等一同点验,安置于塔下石道内讫,其石记于鹿项内 安置。

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谨记。

  金函一,重二十八两。

.银函一,重五十两。

银 口伽口口口口口一两口口口口水碗一对,共重十一 两。

银香炉一,重二十四两。

口口台三口,共重六两。

以上遍觉大师智慧轮施。

  中天竺沙门僧伽提和迎送真身到此,蒙恩赐紫, 归本国。

兴善寺僧党支书; 凤翔监军使判官韦遂政、张齐果迎送,真身口 当供养。

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刘处权、品敬权、口口口、张口口、右神策军营田兵马使孟可周、武 功县百姓口头王宗、张文建,王仲真等一百二十人 各自办衣装程粮,往来异真身佛塔。

十大之最 法门寺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第1句】: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法门寺[4]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有没有好的导游欢迎词和欢送词

急急急 谢谢各位了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

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

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

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

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死去,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

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

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

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

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

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

并改年号为景泰。

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

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

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

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

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二、神路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石牌坊

【第2句】: 大宫门

【第3句】: 牌楼

【第4句】: 神道与石像生

【第5句】: 棂星门
(二)介绍位置
在车门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

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

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

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

其实就是一座为死去皇帝而设的“紫禁城”。

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

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

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

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

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死去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

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

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准备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三、明长陵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墓主简介

【第2句】: 陵恩殿简介
(二)介绍位置:在长陵内简介牌旁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

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

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

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但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

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

第二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矗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

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央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

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

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四、定陵简介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墓主简介及两位附葬皇后简介

【第2句】: 建筑布局

【第3句】: 参观路线
(二)介绍位置:在定陵内简介牌旁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

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

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杀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

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

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

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

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

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

历经近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

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


五、定陵内地面建筑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陵恩门、陵恩殿遗址

【第2句】: 东西二陈列室简介

【第3句】: 明楼及宝城
(二)介绍位置:在陵恩殿遗址上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

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

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

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

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

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


六、发掘过程
(一) 讲解位置:在宝城西侧第一条探沟边
(二) 导游词
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

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

经周总理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

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

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

很遗憾,一无所获。

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

【第7句】: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

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

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

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

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

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

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

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

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

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

”大家回头一看,哟

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

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

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七、地宫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地宫构造

【第2句】: 金井玉葬

【第3句】: 后殿、中殿的陈设

【第4句】: 揭示地宫大门开启之谜
(二) 介绍位置:在地宫左配殿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在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内,这座地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宫,它位于宝顶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了,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这是地宫的左配殿,理论上是放置皇后棺椁的殿堂,但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发掘者们发现皇后的棺椁并不在这里,而且左配殿内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这是根据明朝的祖制,即虽然地宫设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

各位请看,这个大石台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个小洞穴名叫“金井”,是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设。

所谓“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设“金井”并放置玉石,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不能享有这种级别的葬制。

“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吗

“玉葬”的玉是真的吗

其实,金井中的“金子”只不过是一把黄土,在地宫建成后再把这把土放在预留的“井”内,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终之意,美化帝后们都是善始善终之人。

另外“金井”中的“金”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为人主,虽死犹生。

再说皇帝是龙,龙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设“金井”是为了接地气,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龙就能复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鳞岂为池中物,一遇风动便化龙”。

所以设“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够复活,再统天下。

那么玉石是真的吗

怎么说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开之玉或含玉的石头,剖开后可能极其普通,也可能价值连城,之所以在棺椁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实际的作用,既象征高贵,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椁及尸体腐烂。

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我现在就带大家去参观。


(在地宫后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地下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这里是地宫的后殿,在打开地宫时,人们发现帝后的棺椁都放在这里,中间最大的棺椁是万历皇帝的,两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

两侧还陈放着26个红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当年经过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如衣服、玉带、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们生前喜爱的物品,如宝剑、装饰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锭、银锭等;四是冥器,如银酒具、木桶、木马等。

打开地宫时,由于地宫渗水,帝后的棺椁及装随葬品的木箱子已经腐烂,帝后的骨架还在,各位,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

您也许要问,后来人们把原来的棺椁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

在博物馆吗

不幸的是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为地宫刚刚被发掘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地宫内的文物当然与文化有关,既然有关,某些东西就会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倒霉的万历皇帝和皇后们被当成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小将们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竞把帝后的棺椁抬出并扔掉,将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惨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

倘若时间能够倒流,我真希望小将们会说:“……曾经有万历皇帝的尸骨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把它当成文物保护起来,让它再也无法挽回,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说:不能烧

一定要保护起来。

如果要让我们把这些文物保存的时间加个年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下面请各位随我到地宫的中殿参观。


(在地宫的中殿,皇后的宝座旁,因为万历皇帝的宝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讲解)
各位

这是地宫的中殿,当年被打开时,里面有三座汉白玉的宝座,呈“品”字形陈列,现在为了参观方便,摆成了“三”字形,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宝座刻有翔凤图案,此外在每个宝座之前都有五个琉璃摆件,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及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是专门供奉那些死去的人而设。

此外还有一个云龙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养金鱼的

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

防火的

要是放在木结构大殿内倒是可能,可这座地宫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宫殿,不可能着火,那么这些瓷缸是些聋子的耳朵——摆设

当然不是,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年灯,也叫长明灯,当年里面装满香油,在关闭地宫大门前点燃整座地宫,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长明之灯万年不灭、万世相传,不过没有氧气怎能长明

所以打开地宫之时,万年灯已灭,缸内的油层表面也已经凝固。

现在摆在这里的是复制品,下面我们到前殿去参观一下。


(在地宫的前殿门口,石门旁)
各位朋友,现在是揭开“如何打开地宫之门”谜底的时候了,刚才我们说过地宫的两扇大石门被一个小伙子在五分钟之内巧妙地打开,还记得吗

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我们眼前的大门,这就是当年那两扇石门,怎么样,够重吧

门后的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从门后顶住大石门的顶门石,又称“自来石”。

整座地宫中有七扇大门,每扇大门后都顶有一块自来石,为什么叫它自来石呢

是因为地面上有凹槽,在关门前自来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内,斜靠在石门上,石门的背后也有预先根据自来石的高度及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当关闭大门时,自来石就“自己”“来”到了该到的位置,即大石门后的凸槽下,故称其为“自来石”。

可想而知这自来石不仅从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当稳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钟将厚重的石门打开呢

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个合适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开地宫大门时使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

这武器专业术语叫“拐钉钥匙”,怎么样

听起来够专业吧

其实那“拐钉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儿。

不过话得这么说:“不管木条钥匙,还是铁钥匙,打开大门就是好钥匙”,对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打开大石门的经过。

原来“没有不透风儿的墙,也没有不留缝儿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儿,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大家知道了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关闭地宫大门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有个疑问,你说的轻巧,那么重的大门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地推开

其实,地宫的大门在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看这两扇石门,从门轴到门沿逐渐变薄,这就使得每一扇石门的重心都偏向门轴,各位还记得一个物理公式吗

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门轴,动力臂就越长,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人们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将很重的门推开,怎么样

对设计者们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听到这儿,有些朋友在兴奋之余多少会有些失望,为什么呢

因为在打开地宫时既没有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说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耻笑,所以难免让您有点失望。

地宫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现在请各位出——宫——。



第六节 故 宫
一、故宫简介
(一)介绍位置:旅游车上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

“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

“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

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

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

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

“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

“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

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

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

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12年清帝退位。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故宫进行修缮,使它更加壮丽辉煌。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好,先介绍到这里,呆会儿我再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二、午门
(一) 涉及内容

【第1句】: 午门的地位及用途

【第2句】: 午门的建筑特点

【第3句】: 午门名称的涵义
(二) 讲解地点:故宫午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

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

【第35句】: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

两厢尽头为钟、鼓楼。

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

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午门的作用,在明代这里是举行献俘大典的地方。

所谓献俘大典是指军队凯旋而归时,皇帝在此接见功臣、将士,将士们向皇帝献上战俘,皇帝象征性地将战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荡,像正午的太阳光照四海,颇有一种“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

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时候,皇帝在此赐宴百官,农历十月初一,在这里颁布次年历书,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

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告知百姓们“咱们的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祈谷为民造福啦

多么伟大的皇帝呀

”界时还有乐队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实的自吹自擂


刚才咱们讲的都是发生在午门前的好事,但这里还有可怕的一面呢

各位都在电影或在小说中听到过“将某某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虽是午门,但却不是砍头的地方。

在明朝的时侯,这里是廷仗之所。

何谓廷杖呢,说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

为什么要廷杖呢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文武大臣对真龙要百依百顺。

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逊或顶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鳞”之罪。

那位“逆鳞”者就会被押到午门东北角进行廷杖,轻则皮开肉绽,重者死于仗下。

挺可怕的吧

那么,今天还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吗

有,不过今天的廷杖是让某人“停(廷)止游览,依仗(杖)有关条例处罚”的意思。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遵守有关游览规定。


三、太和门
(一)涉及内容

【第1句】: 内金水桥

【第2句】: 御门听政
(二) 讲解地点:故宫太和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

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

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

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

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

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

怎么办

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

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

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

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

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四、太和殿广场及太和殿
(一) 涉及内容

【第1句】: 广场面积

【第2句】: 太和殿及广场的用途

【第3句】: 太和殿建筑概况

【第4句】: 太和殿名称的内含

【第5句】: 太和殿内外主要陈设
(二) 讲解地点:太和殿广场一角
(三) 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

太和殿广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42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