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赵姓宗祠导游词

李氏大宗祠导游词

李氏大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有大厅二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

这座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汉族传统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写一篇关于汪氏宗祠的导游词

汪氏宗祠(鲁越传芳),浙江省淳安县姜家镇郭村岐山庄口村,门前有鉴湖。

六十一世得罗为姜家郭村岐山汪氏始祖,始建明万历年间。

郭村汪氏是始祖,在姜家周边村庄有98%是岐山汪氏的分支,祖谱记载每正月各地支系子孙都来祠堂搞活动。

主要有祀祖、唱戏、竹马及交流。

时间在三天三夜。

在明万历年间所订族规十六条:

【第1句】:乡约当尊;

【第2句】:祠墓当展;

【第3句】:族类当辨;

【第4句】:名分当正;

【第5句】:宗族当睦;

【第6句】:谱牒当重;

【第7句】:闺门当肃;

【第8句】:蒙养当豫;

【第9句】:姻里当厚;

【第10句】:职业当勤;

【第11句】:赋役当供;

【第12句】:争讼当止;

【第13句】:节俭当崇;

【第14句】:守望当严;

【第15句】:邪巫当禁;

【第16句】:四礼当行。

村里的寺庙祠堂的导游词

今天欢迎大家来我们XX寺旅游观光。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南北朝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进入寺庙之前,首先请允许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寺采用传统皇家宫殿建筑形式,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

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

平面布局,东西对称,体现了中国寺庙建筑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旅游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入寺庙游览。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由于寺院多建在山林之处,所以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进了山门往北就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对称建有钟楼和鼓楼。

钟楼在东边,鼓楼在西边,表示晨钟暮鼓,钟楼下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供奉关公。

天王殿中间迎面坐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奉年轻英俊的韦驮菩萨。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再往北是“大雄宝殿”,是寺院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大雄”是对佛祖释加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四魔。

殿内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莲台之上,高25米,左手为“禅定印”,右手为“说法印”。

造型端庄,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东西两侧塑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后壁是“海岛观音”立体群塑,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持杨枝净瓶,普渡众生,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伽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殿内供奉关羽,左是关平,右周仓。

祖师殿供奉初祖达摩祖师,左为六祖慧能,右为百丈怀海。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是寺院演说佛法集会的地方。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有大量佛教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

通过今天游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大小,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中轴线来组织空间,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流水、松柏、殿堂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的韵味。

中国的寺庙是以皇家宫殿为蓝本来建造,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

也可以理解为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谢谢大家

洪秀全的导游词

吴氏宗祠是新会区面积最大、民间保留较为完好的古祠堂之一。

据记载,吴氏宗祠上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年间(即1898年或1899年),1900年完工,与耸立在后面的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炳阁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建筑群。

该祠堂的建筑平面布局为三进院落,呈“饱虎伸腰”之势,中座比前后座高近一倍,祠堂门口被称为“虎口”,文炳阁是虎尾。

建筑气魄宏大,设计精巧,装饰华美,整体保存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古建筑特色。

一般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以圆柱为主柱,但吴氏宗祠中座高为13米,还有4条高

【第10句】:7米的粗大坤甸方柱作为主柱,在岭南祠堂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炳阁为7层仿楼阁式砖室塔,高约28米,被当地人称为“奎阁”,也叫作“文笔”,祈望历代出文人,文化昌盛。

吴氏宗祠历经百年沧桑,大部份地方已经残破,有些屋体还被改建。

为了保护好这一村落文化遗产,2007年文楼海内外乡亲捐资重修,今年7月完工。

重修后的吴氏宗祠成为一座光彩夺目、美轮美奂的乡间建筑。

王家大院导游词

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前些天,大家也领略过它们的风采啦,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王家大院。

在到达王家大院之前呢,我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家大院有着近700年历史的文化,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

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在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的静生镇,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据说在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

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之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那时,除了大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设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

在此时代,王家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就有12人,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官员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足以看出王家的显赫。

民国初年,王家店铺仍然覆盖晋、冀、京、津等省市。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王家被迫举家南迁,大院人去楼空,而王家人也漂浮异乡。

而在现代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异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国内外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头版头条的长篇报道,引起了在北京及周边省市普遍关注。

朱镕基、尉健行等那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考察王家年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以很高的评价。

所以啊大家今天来到王家大院绝对是票有所值。

好啦,王家大院到了,大家收拾收拾准备下车,跟随我前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现开放高家崖、红门堡两个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孝义祠三部分,共有院落123座,房间1118间,面积

【第4句】:5万平方米。

在这里呢我也只以个人对王家大院的简单的理解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王家大院的特点,还有大家进了王家大院之后应该看点什么,注意些什么,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王家大院的各处的砖雕、木雕、石雕,它们姿态分成,各具特色,其次如果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处的院墙上,俯瞰一下整个王家大院,大家会发现红门堡的整体结构是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大家在进入之后,仔细的看看,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些特点。

因为咱们相处时间挺长了,我还想给大家留一个完美的印象,我不太想大家知道我才疏学浅,所以等等会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大家进行细细的讲解,我就在最后尾随大家,大家如果有什么事,就到队伍最后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咱们整个王家大院的游览时间是三个小时,,因为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是院内有院,门里套门,就像迷宫一般,虽然不会走不出来,但极易走散。

因此,进入王家大院之后,大人要带好小孩子,老人随我一块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轻人和队伍失散的话不要着急,一个人在高宅大院里面游览也别具风趣,并且会在游览完之后对整个大院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当走散时,你只需在三小时后,到咱们停车处集合,就可以啦。

好了大家看到前面的那个穿着正是,留着寸头的殷俊小伙了没有,大家向那里靠拢,那位就是咱们的专业的讲解员,,,什么没看见,就是那个脸上有疙瘩的那个。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

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

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筑的集年夜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平易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年夜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巨细院落123座,衡宇1118间,面积

【第4句】: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工具坚持,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锁城堡式建筑。

外不美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

博年夜精湛壮不美观,天工人情地利。

于貌似陈旧看法中千变万化,在连结北方传统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时,又闪现出了卓越的个性妨现校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焰宏伟,功能齐全,根基上担任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气概,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在丰硕,适用而又美不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配合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巨细院落既珠联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受。

此刻,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遵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名目,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传布下来的年夜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此鱿脯根基上恢复了王家昔时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结构,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

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门又应变为前园后院。

各院间有的都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

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气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型。

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今朝国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事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不雅参观、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1999 年,王家年夜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年夜闻名优异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经由过程了ISO9000 国际质量打点系统认证;2002 岁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元;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核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呵护单元名单。

灵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巨室滩镇沟峪滩村)。

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念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年夜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早晨康、乾、嘉年间,那时,除年夜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设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

在此时代,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搜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夜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不美观身非凡,在自己,则主若是后辈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道德。

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年夜喷香日倾。

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体年夜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情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漂浮异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年夜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名门望族。

守拙园导游词50字

守拙园暨陶故居·守拙区坐落在有“世外桃源”之美誉县陶村,在距黟县6公里的陶渊明后裔居住地——赤岭村(陶村)遗址,恢复建成以徽派建筑为特色,且初见规模的“守拙园景区”。

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

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

守拙园景区修复了陶渊明故居、水口园林、停车场、旅游接待、名人名言、陶氏源流文化展厅等设施,如今守拙园、文昌阁、“心远地自偏”古匾额、“桃花源记”大型石碑刻、“归园田居”诗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馆、居住展馆、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等,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诗句,此处仿佛看到了陶渊明愿做“拙官”,不做“巧官”的志向,表现出他一生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

德安里四年级作文导游词

简介 耀故居即德安里,在市洪阳镇区东南,为清朝广东水督方耀府第。

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二十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

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

  德安里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区东南,为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府第,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陆续 广东省普宁市德安里用20年时间建成,分“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三部分。

  建筑格局老寨俗称“百鸟朝凰”,中寨与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

  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1988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同年,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鸟朝凰”与“驷马拖车”  据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考证,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

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偕同其兄弟 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老寨新寨全景在家乡洪阳营造德安里老寨,中寨则由方耀四弟方勋主持规划,并建主祠堂。

十多年后,方耀收养的20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寨已容不下,故兴建新寨。

后来,十三子廷珍自恃方耀唯一亲生子,在新寨东侧兴建“方氏家庙”,专祀其生母余寿坤。

后因兄弟劝阻,其母才没有入祠。

至光绪十六年完工,整个德安里村落的建造历时将近20年。

  中国传统建筑有“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本于兹”的观念,《潮州府志》也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

因此,德安里三寨都以大宗祠为中心,其他建筑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然后是火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面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最后是坚固围合的寨墙。

  德安里占地面积达

【第5句】: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第3句】:2万平方米,寨内有官厅、祠堂、佛堂、书斋 、餐厅、库房、阁楼等,房屋总数773间。

德安里以其罕见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教科书中。

它也是潮汕民居建筑形式的大全,平房、下山虎、四点金、五厅通、独脚狮……其他地方罕见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都能看到。

德安里还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博物馆。

  德安里老寨围绕着主体建筑物大祠堂的房屋刚好是一百座房屋,俗称“百鸟朝凰”。

中寨和新寨的建筑格局是潮汕传统的民居“驷马拖车”,中间的大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象征着“马”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从远古走来。

“九转十八弯”的排水系统  德安里的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最典型的要数村落的排水系统。

它们采取传统明沟的方式,经过“九转十八弯”的流向,最终汇入寨前溪,经百里桥,注入榕江。

德安里的排水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无论从天井流出的水,还是从支流排入中沟,再流入大沟,水都是从中行。

水从中行即“衍”,意在生生不息,繁衍千秋万载。

  德安里村民注意环保,不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沟内。

从前建的老房子都没有厕所,村里排水沟又是明沟,各家各户按照古老的习惯,用马桶(俗称“老锅”)装盛粪便,倒入村外的厕池,作为农用肥料。

梅雨天之后,村中绿油油的草地上,覆盖着一层菌类植物,其厚度差不多和浸泡过的木耳一样,村民们称其“鬼仔涎”,洗净后加少许的油拌以生菜,炒熟即可食用。

德安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480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