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博物馆导游词
从成都包团去西昌旅游的几个疑问?
首先,请问你指的包团是多少人
(涉及到用多大的车,分摊下来的车费)。
其次,行程可以这样安排。
(不知道你觉得合适不合适)第一天:晚从成都乘火车前往西昌宿:火车上第二天:早餐后前往神秘女儿国,抵达泸沽湖,晚入住四川泸沽湖民居(谷称:木棵子)观赏泸沽湖宁静的夜景宿:四川泸沽湖民居(2-4人间)第三天:乘远古漂来的湖内唯一交通工具——诺亚方舟(猪槽船)游湖(自理),登王妃岛、洛克岛,游万亩草海、情人桥、藏传佛教(黑教)喇嘛寺,湖内共有六个婷婷玉立的小岛,草木葱郁,湖上往来穿梭别有情趣,游谢娃娥溶洞、人咀岛、访母系家庭、参加篝火晚会(自理)、情歌对唱、跳押搓舞、走婚探猎、品泸沽湖特色膘肉,她们创造的纯结文体所构成的女性色彩:只要你翻开一个石头或撞见一棵树,都可能告你一个女人、一个情人或一个母亲的故事宿:云南泸沽湖民居(2-4人间)第四天:早餐后至盐源县,万亩苹果园等候你的到来,让你品尝高原苹果宿:西昌第五天:早餐后航天城一日游:浏览雄伟的卫星发射场,参观长征火箭测试大厅和神秘莫测的卫星指挥大厅,领略中国尖端高科技的神奇魅力,然后游泸山,那里终年滴翠,山有古柏、苍松、金桂、佛、道,儒寺庙庵堂,三教共一山,世间罕见,游卧云山庄,之后游览邛海(船费自理15元\\\/人),它是四川省最大的淡火湖泊,相当于四个半杭州西湖,海拔1510米,有风神庙、海潮寺、青龙寺、莲池、新沙滩、月亮湾构成邛海的立体风景区。
参观中国唯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自理30元\\\/人),花卉世界,赠送彝族风味餐,享受歌舞宴。
晚上乘火车返回成都宿:火车上第六天:早晨抵达成都--------------------------------------------------------------------------------服务标准:往返火车硬卧票、全程空调旅游车、用餐四早八正、泸沽湖宿民居、西昌宿双人标间、景点首道门票、全程优秀导游服务、旅行社责任险备 注:不含篝火家访20元、奴隶社会博物馆30元、泸沽湖骑马40元、泸沽湖划船25元到王妃岛、邛海划船费15元、旅游意外险及私人消费西昌民俗概况: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
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
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
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
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
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
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
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
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
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
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
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
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
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
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
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
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
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
“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
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风俗习惯: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
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
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
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
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
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另打下小广告,请不要介意,谢谢成都回收\\\/出售\\\/出租 翻新强化地板、实木地板028-88194546
凤凰传奇唱的《奢香夫人》,有着什么样的背景故事
其实这就是结合当地的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而演唱的歌 彝族土司在“水西”统治的1400多年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明朝时期的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死后的第16年,大明王朝正式宣布贵州建省,应该说,是奢香开发贵州直接推动了明王朝建贵州省的决策。
奢香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洒坪蜈蚣桥)、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辉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 黔西:奢香香如故 如果此时是14世纪末,客商们必取道奢香修建的龙场九驿,前往川滇黔,途经黔西的谷里驿站。
在这个九驿中最大的驿站,粮草充足,厅堂敞亮,一路奔波的马帮盐队可以在此好好休整,来日再出发…… 透过宽阔的地基,光洁的石板,厚实的墙敦,600多年前的热闹景象,我们可以想象。
谷里驿旧址之上,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农舍,一户张姓人家生活在这里。
村民们都知道这里曾经是古驿站,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老地势”。
“奢香夫人当年修的驿道,我们现在还走哩。
”村民说。
在黔西,奢香夫人有深远的影响:当地著名的“水西古八景”中的“西桥断雪”就与奢香有关;水西公园里,奢香先祖奢节夫人的衣冠冢依然供后人参观祭奠;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奢香的故事。
“黔西史料关于奢香的记载也非常多。
”黔西县文广局副研究员陈文蓉说。
朵妮桥、养马场、行宫……这些都是奢香留在黔西的遗迹,陈文蓉如数家珍。
而令人惊奇的是,如同未曾修缮、保护的谷里驿,奢香已经与黔西渐行渐远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水西”二字:水西公园、水西彝族风情园、水西大道……甚至县名也在酝酿着改为水西城。
“水西文化与奢香夫人又如何能割裂呢?”据陈文蓉介绍,大方彝族世袭统治的水西土司制度,整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400多年,贵州西北部整个彝族聚居区域,黔西、织金、纳雍、大方等等都是大水西的一部分。
明朝时期的奢香夫人则是其中的最为杰出的代表。
在黔西县城的水西公园,曾经有一座奢香夫人的雕像,后水西公园改造,雕像就被不动声色地搬走了。
“原来雕像就放在这里。
”尽管公园已经“大变脸”了,在水西公园,天天都来这里锻炼身体的刘阿姨仍然能准确地指出雕像的位置。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阿姨还告诉记者,凤凰传奇唱的一首歌就叫《奢香夫人》,这首歌在黔西早就家喻户晓了。
“我的手机彩铃就是这首歌,是儿子给我弄的。
”老太太说,一脸的自豪——奢香,同样是黔西的奢香,在老百姓心中,她的地位不可撼动。
而此刻,位于石门村的谷里驿,静静伫立,任时光侵蚀、岁月蹉跎,有谁知道她的寂寞? 大方:奢香香万家 “走进大方县,就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这部历史叫‘水西’……”。
有文章这样描绘水西文化之于大方,是怎样一种概念。
而今,这部历史由奢香“代言”——作为水西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奢香影响深远,用其做文化标签,最合适不过。
大方县80岁高龄的文化老人黄炯杰这样描绘水西历史:从蜀汉到清初,水西人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
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
而水西的统治中心,就是今天的大方,残留的各种遗迹,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在老人看来,水西文化既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大方县决策层显然有清楚的认知:举办奢香文化节,投资2600多万元改造奢香博物馆,总建筑面积79
【第69句】:8平方米、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贵州宣慰府重建工程刚刚竣工,成为电视剧《奢香夫人》主要的拍摄地…… 蓝图早已规划好。
近几年,通过引进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国内强势企业投资火电,带动煤炭产业和三产发展,以“重大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推动”的“三动”战略,使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但是,大方县不能仅靠煤电双脚走路,必须多轮驱动,找准资源优势和发展的切入口。
必须抓住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巩固现有产业的同时,把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大方县县委书记沈晓春坦承,“贵州宣慰府”的重建,目的是要让大方县“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品牌响亮起来。
大方县县长卢林同样雄心勃勃:大方县将以水西文化为载体,响亮地推出文化大方。
领导者们有理由相信,“贵州宣慰府”的建设与《奢香夫人》电视剧的拍摄、播出,大方县必将迎来旅游业的大发展。
这一规划得到了大方人的高度认同,网友们在论坛上争相发帖,热烈讨论关于奢香文化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为政府献计献策。
同时,在政府带动下,大方出现了一股席卷全县的“奢香热”:奢香大道、九驿酒店、奢香小吃乃至奢香烟酒店之类随处可见…… “奢香”俨然成了大方的代名词、主题词以及关键词。
而更为重要的是,“奢香”显然承载着大方渴求发展与崛起的希望。
网友:奢香香谁家 当大方大张旗鼓地打造“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品牌、黔西主推水西文化时,在大方论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水西,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他的发展,而不是争夺一种疆域的归属,我们何尝不将水西的视觉放归到“大水西”的角度来思考呢?”近日,在大方论坛,一篇帖子成为论战中的热帖,网友们纷纷跟帖发表意见。
在帖子中,帖主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要回避水西的区域性,黔西、织金、纳雍、大方等等都是大水西的一部分。
围绕这个基础,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全力规划“水西生态经济区”,共同打造这个水西生态经济区,将可能提高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和推动区域的发展。
同时,帖主还建议政府要从长计议,先在内部念好一部经:那就是经济民生。
在此基础上,着力倡导“水西生态经济区”核心区概念,先在县域内营造这个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保障,造好舆论氛围。
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各县市的横向联合,共同推动这个“水西生态经济区”上升为省级战略。
这名网友还写道,“水西文化遗址在黔西北广泛存在,除了大方、黔西,有兴趣的朋友可到纳雍去参观水西宣慰府遗址、宣慰大田、宣慰庙等遗迹,从猴子子岩,过武佐河至织金以那架、八步万人坟,寻觅水西战争古战场的遗迹……” 很明显,这些言论是建立在对这段历史资料的掌握和熟悉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
为此,网友们提出,关于奢香,关于水西,大方的主动权在于视觉放大,而不是缩小。
尽管论战仍在继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作为西南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水西彝族文化,理应成为大方乃至毕节地区文化发展的排头兵。
奢香理当香四方 明洪武29年(1396年),由于积劳成疾,奢香夫人去世,仅三十余岁。
当时的诗人吴国纶特别写下《奢香驿诗》,歌颂她:“我闻水西奢香氏,奉诏曾谒高皇宫。
承恩一诺九驿通,凿山穿木开蒙茸,至今承平二百载,牂牁(音赃苛)僰(音勃)道犹同风……” 诗中“蒙茸”是崇山峻岭的意思,“牂牁、僰道”都是云贵地区地名,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这些地区经济文化也赶上内地,民风相同了。
奢香夫人的历史功绩由此可见。
黔籍音乐人张超在听说奢香夫人的故事后,写下了《奢香夫人》一歌。
对于这首地域题材的歌,张超原本不曾期望能有多高的传唱度,而唱片公司更是忍痛买下此歌……但歌曲却备受歌迷青睐和好评。
而张超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歌曲在彝族同胞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和共鸣,他更因此而结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彝族朋友。
“奢香夫人不仅仅是大方的、毕节的,甚至不仅仅是贵州的,她是我们彝族的骄傲。
”彝族朋友对张超这样说。
奢香之“香”早已飘溢四方:奢香娘家四川古蔺建起奢香文化广场;修文重建境内龙场古驿站,六广河上一个小湖起名奢香湖;织金准备修建彝族民俗博物馆,主打奢香文化;威宁也拿文献记载“奢香献金酥(荞酥)”的内容大做文章…… 当黔西老太太哼唱着《奢香夫人》时,谁能说,奢香,仅仅属于大方而已呢? 然而,在毕节地区历史文化“五古”建设规划里,对黔西和大方作了明确分工,大方主打奢香文化,黔西则主打水西文化…… 奢香文化乃至水西文化就这样被人为地割裂了。
行政划分之后的奢香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必然是一段残缺的历史和记忆——这不完整的故事,我们何以诉说? 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从深山雪水、到潺潺溪流,汇成滔滔江湖,最后投奔大海……她流经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她润泽的生命,造就的美丽。
这就是文化。
奢香的河水流过的地方,就应当有她的美,她的香,而奢香原本就想要造福她的水西四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51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