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昭陵正红门导游词

沈阳北陵公园导游词三百字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阳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

小名玉环。

其父杨玄湖。

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九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于寿王李瑁妃。

公元736年届惠妃死。

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

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

故号太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

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

途经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翩烟尘生,干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坡。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来,曾密令人将杨贵妃迁葬。

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顶额横书“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

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

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

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

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上了。

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

游人至此读咏周围回廊上的古人诗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怀,当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边用洁白的汉白玉 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贵妃站像。

她表情凝重,目光向着坡下。

似乎在想着什么

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唐杨贵妃墓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墓葬,在兴平市西北12千米的马嵬坡。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贵妃为弘农华阴人,后迁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字玉环,晓音律,善歌舞,有倾国之貌。

原为玄宗十八子寿王瑁妃。

后被玄宗召入宫中为女官,号太真。

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

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反,京师危急,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走,路径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以贵妃与其兄杨国忠倡乱,愤而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贵妃死时年38年。

  杨贵妃墓为一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

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冢。

墓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后的题咏。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和亭子,并在墓园后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

贵妃墓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

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

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

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

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

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

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

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

从唐贞观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

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

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 (音响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

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

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

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

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

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

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

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昭陵陵园方圆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勋 (徐慰功)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

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仍米,才能到达墓门。

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

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1992 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鹅吻,高

【第1句】: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

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

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

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

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刀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瑚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

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

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四座像的题名像座。

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体高大、魁伟。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内放置墓志石的风气。

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几乎每座墓内都有墓志石。

大部分碑石现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馆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 “天下名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勋墓。

李勃(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勃,字憋功。

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

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17岁时,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6勃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东海郡公。

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

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勋。

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赏识。

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

  李勃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

他的墓家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键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战功。

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

【第5句】:6米,碑座为

【第1句】: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

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武则天称帝时,李勋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

李颠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勃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勃墓。

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

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唐帽。

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桶和骆驼桶,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 “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

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

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

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 “初唐四大家”。

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

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

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

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00两银子。

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

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

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

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

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

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

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

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

在三在,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战义战,自勋匪异 (三义庙拜殿)丕著勋名,一代君社稷;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三义庙拜殿)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河山。

(三义庙拜殿)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

(三义庙大殿)矢肝胆于桃园,当年臣主称三义;囗囗名于竹策,此日英灵镇两川。

(三义庙大殿)义烈重桃园,世载益梁存汉祀;勋名昭竹帛,千秋灵爽佐清朝。

(三义庙大殿)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

(三义庙大殿)

渭华起义导游词桥陵导游词

这问题应该自己解决

《辽宁导游词选编》的景点都有什么

请帮忙介绍两个。

【第1句】:辽宁省概况

【第2句】:沈阳故宫

【第3句】:沈阳昭陵

【第4句】:沈阳世博园

【第5句】: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

【第6句】:大连旅顺白玉山风景区

【第7句】:大连金石滩东部海岸景区

【第8句】:鞍山千山北部景区

【第9句】:鞍山玉佛苑

【第10句】:抚顺赫图阿拉城

【第11句】:抚顺雷锋纪念馆

【第12句】:本溪水洞

【第13句】:本溪桓仁五女山

【第14句】:丹东鸭绿江风景名胜区

【第15句】:丹东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第16句】:锦州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

【第17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第18句】:营口望儿山风景名胜区

【第19句】: 阜新海棠山风景名胜区

【第20句】:辽阳广佑寺

【第21句】:铁岭银冈书院

【第22句】:朝阳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第23句】:葫芦岛兴城古城

【第24句】:九门口水上长城

【第25句】:盘锦红海滩旅游区

亲,你是有辽宁导游词的日语版吗

每个景点都有吗

可以帮帮忙吗

98据ijk uiokjljkh iujihuijkh

导游词是什么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

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

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

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

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

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

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

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

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

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

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

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

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

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

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

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

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

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

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

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

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

“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

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

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

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

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

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

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

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

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

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

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

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

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524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