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庙导游词
求成都武侯祠大门的导游词
重点就是武侯,没事就扯点三国里的故事,旅游的有几个在意你在讲什么,可意的讲述,你讲的累,听的更累。
随意发挥,兄弟,好运了。
谁有青羊宫英语导游词啊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23年刘备入葬于惠陵。
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
(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
)(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
)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为著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写。
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武侯祠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
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尽管官方一直把这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但人们仍习惯的称这里为武侯祠。
为什么呢
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
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
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为什么刘备墓会变成武候祠
如果只能选一个,如果喜欢吃和玩,喜欢热闹的话,建议选武候祠。
一是因为出名,武候祠与一样有历史感。
二是武候祠现在是繁华商业区,有美食一条街,足够你边玩边吃,乐在其中。
当然,如果是文学青年,去也好,那里清静。
武侯祠为什么叫“汉昭烈庙”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侯祠大街,晋末年十六国的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所建的祠堂,当初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唐代诗人杜甫的“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推断,祠堂到唐代已具相当规模,古柏葱郁,殿宇宏伟,青瓦红墙,环境幽雅。
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几经毁损,几度重建,屡有变迁。
屡建是因为民心的爱戴,迁则因为“三纲五常”的从中作梗:武候祠香烟缭绕,先主庙鬼冷冰清,君为臣纲的体面扫地。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椿任蜀王时时,就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大门横额书曰“汉昭烈庙”。
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
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其实君臣合庙并非武侯祠独有,独特之处乃在二殿分祀。
历朝历代的帝王庙宇中,臣子不能也不允许与帝王分庭抗礼,纵有天大的功劳能够作为帝王的配祀已是莫大的荣耀,汉初的凌烟阁、唐初李世民的昭陵莫不因循此例。
而诸葛武侯能有如此之地位,可能也有违他的生平所愿,但却是后世百姓对他的崇拜和敬爱。
急求关于武侯祠的1000字左右调查报告
成都武侯祠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成都。
早就听说过“少不入蜀”的论调。
寓意在于:四川,尤其是成都的生活非常安逸。
看了一眼自己之前做的计划。
武侯祠,杜甫草堂。
这两个地方是我成都之旅的主要景点。
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位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配上现今成都的生活习惯。
似乎在文化上不是那么统一?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武侯祠。
一进武侯祠,就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
时值正午,可武侯祠里还是一派阴凉。
走马观花似的看过几个碑文,目光停驻在据说是岳飞亲笔书写的出师表上面。
高中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出师表,现在也就将将读出个大概齐了。
结尾部分的落款确实是岳爷爷的亲笔签名,但是就连导游小姐都说“据说”这是岳飞亲笔书写的。
其实,是否是岳元帅亲笔,对大众来讲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事情。
重要的,是后人对两位忠于国家的英雄的一种缅怀,是对忠义之士的向往和崇敬。
再往里走,是两排文武官的塑像。
我仔细找偶像赵云,原来是落在武官第一位。
这个排名还是很令我开心的。
令我意外的是,常胜将军竟然是一身文官打扮。
文官那边第一位是凤雏先生。
看完大臣们,自然就到了蜀国君主刘备像安身的地方了。
在这个殿里面,我发现了两件事情。
第一,没有刘禅的塑像。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为什么我会注意到这个事情呢。
原因是看到在刘备殿的角落出现了一个叫“刘谌”的塑像。
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刘备的孙子。
刘禅投降的时候,刘谌坚决反对,认为应该拼死守城。
就在刘禅交出玉玺那一天,刘谌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子,然后自刎于昭烈庙。
其实世上的事情,只有角度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对于刘禅来讲,贪生怕死是天性。
如果我们突然被迫在国家和自己之间做一个抉择的话。
我们未必不会选择自己。
然而,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的人,必须知道,后人的评价并不一定客观,也不一定全面。
就像秦桧,中国古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奸臣。
其实呢
他未必想做那些祸国殃民的事情。
昏庸的是皇帝,他只是必须也没有选择得服从。
可是史书无法批判皇帝,就只能把罪责都加到秦桧头上。
众所周知,秦桧的书法就是咱们现在印刷广泛应用的仿宋体。
很难想象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会为了多余的钱财而背下千古骂名。
所以,刘禅的懦弱大家看到了,可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无奈是大家看不到的。
也许他不想军民做无谓的牺牲,也许…….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称之为合格,更不用提跟他狡诈的父亲比较。
我认为,刘禅就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
这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想过平凡人的生活,我父母厉害是我命好,为什么非要因为他们出色,我就一定要出色呢。
猛一看,有道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
但是,如果把这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位置提升到储君的位置呢
他们说出同样的话还正确么
当然不,因为储君肩负着整个国家发展的责任。
这是成为储君那一刻,甚至出生那一刻就无法逃脱的。
如果,家境好,是命;那么,责任重,也是命
富二代,官二代,他们享受了比普通人家孩子多很多的社会资源,那他们就有责任为社会贡献更多。
当然,他们也同样有权利拒绝承受责任。
那么就不要怪其他人的责备以及后人的嗤之以鼻。
像刘禅一样,父亲和儿子都受后人膜拜,自己却连被唾弃的位置都没有。
第二,就是与刘禅形成鲜明对比的,武圣关羽的塑像。
竟然是一个帝王像。
偷听其他导游介绍,关羽因为他的忠义,在明朝的时候被人们尊为关帝爷。
现在很多学者,比如易中天先生,我很尊重他们的研究,也很尊重他们本人。
但是在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的时候,能否考虑一下文化对下一代的影响。
关公,关二爷,关帝君,武圣,这些耳熟能详的称谓都体现了千年来人们对关羽的尊敬。
关羽,他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种文化,他代表了忠义,代表了勇气。
他也许不像小说里那样勇冠三军,战功卓著。
但是在人们心里,在渴望忠义和勇气的人心里,关羽就是他们的榜样。
当今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缺乏勇气,更缺乏诚信,何谈忠义。
我认为在这种时候,专家学者们绝对不应该用“科学”去破坏“文化”。
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弃社会责任于不顾。
现在我周围的朋友,对关羽大多不屑一顾,他们喜欢曹操,喜欢马超,喜欢赵云。
诚然,这些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优点。
但曹操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的座右铭。
马超为逃命弃全家百口生命于不顾。
这些事情没有被那些人忘记,但是更糟,这些事情都被那些人当作成功路上必要的牺牲。
这个社会浮躁,浮躁的不仅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还有被文化影响的年轻人。
在和一个法国朋友聊天的时候,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崇拜拿破仑,在法国,他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当时微微一笑,没有回应。
现在的中国,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达到目的的过程。
拿破仑的名字是用多少鲜血印出来
人们应该唯利是图还是不齿损人利己
当然,唯利是图和损人利己也同样可以因为角度不同,改变成无往不利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褒义词。
不过,这只是人们欺骗自己的小把戏罢了。
群众不会欺骗自己,历史也不会欺骗后人
最后,看了武侯祠,三义庙,还有博物馆等地方。
然后还去了杜甫草堂,看了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的茅屋。
不过也许是因为累了。
没什么太多的感触了。
不过,还是对成都的文化充满敬意。
虽然北京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
不过北京的文化大多是皇家文化,是宫廷,是贵族。
看完之后除了感慨皇帝的奢华,实在没什么想说的。
而成都的文化更贴近当时的百姓,更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大众生活情况,从中获益很多。
我喜欢山山水水,也喜欢文化。
游览自然景观,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拓宽视野,开阔胸襟。
参观人文景观,学习历史,学习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身。
求成都旅游景点介绍
好多了
【第1句】:市内:锦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
【第2句】:市外:青城前\\\/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天台山、各种古镇(洛带、平乐等等)
有关成都武侯祠野史的问题我都需要!
杜甫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人人爱戴的历史人物。
不少地方,特别是他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都建有武侯祠。
历朝历代,名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楹联,时时引起凭吊者和游览者的共鸣。
成都武侯祠在市郊的“汉昭烈庙”内。
说来有趣,“昭烈”(刘备)是主,“武侯”是臣,但是人们通称“武侯祠”而不称“昭烈庙”。
有这样一副题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说军事,用兵以“攻心”为上;下联说政治,施政以“审势”为先。
联语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又是对“统治艺术”的总结。
成都武侯祠还有一副很著名的对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上联“两表”指诸葛亮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下联“一对”指当年茅庐承顾时预言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此联虽寥寥十字,已概括了诸葛亮的儒雅智绝,对他的才华、品格、策略,作了高度的评价。
诸葛亮祖籍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
关于他躬耕隐居的卧龙冈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南南阳,那里至今尚有躬耕亭、诸葛庐等胜迹;另一说在湖北襄阳,唐代始建武侯庙,现有三顾堂、三义殿等名胜。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迹;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躬耕未遂老臣心。
联语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口咬定这里才是真正的茅庐。
而襄阳武侯祠的门联直接把卧龙冈写了进去: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更为有趣的是,到了清代,湖北一位名叫顾嘉蘅的出任河南南阳知县,针对襄阳与南阳之争,他为南阳武侯祠撰了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五丈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病故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联则着重彰表功德,可谓盖棺定论,祠联也言简意赅。
有这样一副对联: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陕西勉县定军山是诸葛亮去 世后埋葬的地方,这里的祠联寄托了后人的缅怀之情: 数亩荒筠,山光犹似南阳卧; 一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52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