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口导游词
长征第一渡的导游词
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记载,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毕。
从17日开始,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
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
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红军长征的导游词
四川导游口试导游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各位来宾,热烈欢迎各位来碑园参观。
人们穿行在九黄公路上,365kUaIlE.cn不管是去九寨沟和黄龙旅游,还是因公因事路过,都会在松潘川主寺这个四路交汇的集镇上看到东方一座耸立山顶的金碑。
人们相告说:那就是红军长征纪念总碑。
也许还因此讲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英雄故事。
但是,真正走进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参观园中记述长征史实的艺术群雕所展现的老一代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收获,那就绝不是远眺一下金碑所能达到的。
气势磅礴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一个把日山草地的自然风貌,同现代雕塑和建筑艺术巧妙地融汇为一个整体的纪念性艺术杰作。
红军长征纪念碑不仅有耸立于元宝山顶?.团结胜利 主碑,还有一座由群雕、浮雕、亭台、馆舍、湖泊组成的碑园,以大量文字和形象的手段,向人们展示出长征——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史诗,使每位参观者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积极的启示。
1991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碑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又确定为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们归纳碑园的景观为八景:黎明火种、断壁浮雕、三军铜像、英雄群雕、翠湖红柳、金秋兰亭、金碑夕照、火矩碑文。
现在,请随我依次参观。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碑园大门简洁、庄严,门墙正面的园名是邓小平同志的亲笔。
用黑花岗石镌刻的《碑志》,以390个字的精炼文字,热情而又如实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伟业丰功和在这里建碑的意义,书法秀劲,雕刻精细,值得一读。
前面叫种子广场。
广场中心的雕塑名为黎明火种,是碑园的序曲。
这座雕塑将直径的公分的亚金铜球,放置在三块黑色巨石交替组成的火山下,比喻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深受三座大山重压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势力,就象生机勃勃的种子,要破土而出,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中国。
黎明火种 象征地表现了红军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里是碑园陈列馆,面积约700平方米,包括陈列室、接待室、过厅、办公用房等。
陈列室面积140多平方米,呈八边形,规模小巧却很精致。
陈列品突出碑 的特点,用匾额和图片展示长征主题的文物和掌故。
精而不杂,别具一格。
请看门厅的墙上悬挂的10块楠木匾额,镌刻的是中央领导人和红军老前辈为碑园写的题词,这是碑园独有的馆藏墨宝。
跨进陈列室,迎面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3位杰出领导人的照片、毛泽东主席书写的著名七律诗《长征》。
两侧的6面墙上,依次悬挂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和近40幅图片,展示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时的出发地,途中经过的重大险阻,召开的重要会议,进行激烈战斗的地方,最后到达的目的地,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这些地方修建的纪念碑和纪念设施。
我们顺着这个方向看下去,就象沿着长征路,重温中国革命历程中最艰苦的一段历史,相信会得到巨大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
陈列馆中这只企鹅标本,是红军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员杨国宇去南极考察带来的两只标本之一(另一只在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
我想,远赴南极考察可算是新时期的一次长征,标本陈放在这里确实很有意义。
陈列馆后面是24亩水面的翠湖,翠湖依山傍水,秀丽天成。
而且水源充沛、四季不枯。
湖畔松柏常青,临岷江一面可见沿江岸的红柳白杨,迎风摇曳,生意盎然,很是好看。
可是,我们今天不去游湖,还是过栈桥,上山坡台阶去参观碑园雕塑吧。
这是断壁浮雕。
它由一块单面浮雕和一块双面浮雕组成,高3米,长度分别为9米和
【第9句】:6米。
在两块灰白色的花岗石上,雕塑家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50个形象逼真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出发长征时,同生死与共的苏区父老乡亲深情相别的情景。
请注意,这座双面浮雕为什么从中断开呢? 有意断开是雕塑家别具匠心的创造。
断开的设计,加重了当年红军离开苏区的被迫气氛,增强了苏区送别时战士和乡亲间依依不舍的鱼水深情的表达。
结合浮雕上的图案,那挥泪忍痛、万千叮咛,以及相互的劝勉和祝福,跃然入目。
一个断口,似乎说从此一别,咫尺天涯.而两边殷殷挥别的眼神,却显现出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坚毅和坚定的信心。
我们在被浮雕的形象深深感动之际,不能不叹服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的巨大魅力。
请看两块浮雕之间的三军铜像。
三个红军战士,象征红军长征的一、二、四三个方面军。
他们好似刚从断壁浮雕上走出来的红军代表,背向而立、表情刚毅而信心百倍,正挥手向苏区人民作别。
三军铜像与断壁浮雕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意境,名称?.告别苏区。
离开告别苏区雕塑,我们就去参观反映红军走上万里征途的艰苦历程大型群雕。
远看这座群雕,整体象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又象一骑昂首飞驰的骏马。
深刻体现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理想和革命精神。
艰苦历程群雕所刻画的人物、故事分为9组: 第一组开路先峰。
由一名威武的红军战士和刚强的藏族向导组成,走在队伍最前面。
他们是长征中无数尖刀部队和侦察英雄的代表,军民并肩,顶风踏浪,斩关夺隘,为部队打开北上抗日之路。
凝视这组雕像,仿佛听见攻克娄山关的枪声,看到飞夺泸定桥的峰火,还有许多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英雄故事,都不断在脑海里涌现出来。
第二组勇往直前。
两名年龄不同的红军战士手握钢枪,凝视前方的眼神和前倾的身形表现出坚定、沉着,一往无前,他们是无数浴血征战的红军英雄的缩影
长征第一渡的博物馆
【第1句】:于都长征第一渡简介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
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红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000余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
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
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
解放后,于都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8座大桥,使两岸百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第2句】:第一渡景点:
【第1句】:三座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第2句】: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cheng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第3句】:纪念碑高
【第10句】:18米,寓红军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
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ding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
重奏长征的导游词开头怎么写
设大米为5X 9X-5X=132-28 4X=104 X=104除以4 X=26 26乘9=234 26乘5=130 面粉234袋 大米130袋
重走长征路导游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路上的山山水水可都是险山恶水,还有后面的国民党的军队围追堵截,能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走出重围,走向可以燎原之势,红军不简单啊,她走的长征是播种机,是先锋队,是宣言书。
她是一群有着蓬勃生民力的军队用血内走出来的路,永远是要人民牢记的征程,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长征精神是一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拼搏的精神,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更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中国革命必将成功,中国人民必将胜利
我们不会把未来的事当做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挑战,而是将它看成是对信念的考验,你们心中还会对重走长征路畏惧吗
重走长征路简短导游词
娄山关战役遵义会议 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是川黔之间的重要隘口,四周山峰环立,地势显要,川黔公路盘旋至关口,从两座山峰之间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这便是***作于娄山关战役的《忆秦娥·娄山关》。
现在这首诗刻在娄山关一座长25米,高
【第13句】:35米大理石碑上。
纯金贴字,最大的字高达3米,矫若游龙,惊似飞鸿,与雄关相映,巍峨壮美,气势非凡。
红军书法家舒同为关口题写的“娄山关”三个大字镌刻在关口的山崖上。
关口的小尖山上,保存着当年战斗的壕堑,曲折蜿蜒,让人思想昔日战斗的惊心动魄。
1935年1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四团从侧面攻占娄山关后,迅速占领桐梓,阻击川军向遵义方向进攻,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后,中央红军欲“先机占领赤水、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
大军行至赤水河,遭川敌重兵所阻,遂改变计划,二渡赤水。
红军于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渡河后,挥戈东指,即向贵州桐梓疾进。
2月24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迅速攻占桐梓,接着,军委于25日指示红军部队要坚决消灭娄山关之敌,并乘胜夺取遵义。
1935年2月22日,接到上级命令,务必在26日直前拿下娄山关。
26日清晨,娄山关上浓雾弥漫,寒风砭骨。
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担任正面进攻,红十一团和红十团从东西两侧包抄关口至黑神庙一线之敌,激战至下午五时,红军终于夺下关口。
此次战役消灭敌军四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57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