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沿途岳麓书院导游词
岳麓书院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
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大门口)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
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
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
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赫曦台上,“寿”、“佛”字前)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
“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
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
赫曦
,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
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
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这一天,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
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 ,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
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
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
刷
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
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
为了弥补过失,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
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
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
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大 门)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
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
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
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
在古代,书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学,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书院的院长之所以被称为山长也就是这样来的。
(二门)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
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教学斋•半学斋) 穿过二门,我们便进入了院内,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
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
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等人均住在这里。
(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实事求是”源于,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
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思想的精髓。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
“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
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
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
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
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
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
古代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不由得我们产生了敬意,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上联是: 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是: 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
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请看这块“岳麓书院学规碑”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校规,为清乾隆年间所刻,共有9行18条,其中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进如何为学的。
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3月16日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曾认真地阅读了碑文,认为部分条款对于今天的学生仍有借鉴作用,离开的时候,还特地托有关部门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
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御书楼) 好的,讲堂的讲解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
可能有人会问了:御书楼不是在讲堂后面吗
自私到了讲堂往前就没路了
大家请跟我来,其实路就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你会发现后面其实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
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
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轩•时务轩•三绝碑) 参观守御书楼,我们来到书院风景绝佳的地方——百泉轩,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
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穿过园林后,我们便来到了时务轩,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为了配合维新运动,同时也为了推进湖南的新政,在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终于获得朝廷的批准,在长沙小东街设立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在此主教,主要传播变法的理论,娈法运动失败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改为求实书院,后改为湖南大学堂,次年并入岳麓书院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22年回到长沙后,到小东街寻访时务学堂旧址,那时,距时务学堂的创办已经有26年了,原址已改为旅馆,房屋虽在,但已面目全非,旧时的学生和老师们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提笔写下了“时务学堂旧址”以示纪念。
经过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梁公的手迹最终还是到了这里,并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纪念。
在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北海三绝碑”。
因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历代想得到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来拓取,因方法不对,使这一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文庙•祠堂)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
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
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
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
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岳麓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陪伴大家一起游览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沙市面上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胜景.岳麓册集名院、名亭、名寺、名宫、名泉、名木于一体,自然风光奇、珍、幽、美,人文景观独、特、亮、丽,清风峡、爱晚亭、麓山寺、白鹤泉、蔡锷墓、黄兴墓、禹王墓、云麓宫、岳麓书院等近百处景点,处处诱人。
现在,来到的是岳麓山的核心景区——清风峡。
这里林森繁茂,绿树成阴,溪涧绕流,三面倚峰,景色美中夹秀,令人陶醉。
从清风峡到山顶,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共有植物977种,其中555种为野生种子植物,奇花异草,随处可见。
据专家统计,山中有许多古树名木,稀有濒危树种有皂夹、银杏等。
整个岳麓山上,树龄最大的是位于古麓山寺的一株罗汉松,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次是云麓宫旁边的古银杏,树龄超过1000年;季军则是古麓山寺前门的元代樟树,树龄在700年左右。
另外,在爱晚亭周围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枫树。
最有文化特色的当属岳麓书院里的古桑树和古槐树,因为古代人将读书的地方称为“桑槐之地”,因此院内遍栽这两种树木,形成了特有的植物文化。
据统计,长沙市的氧气供应量,有五分这一来自岳麓山的草木,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天然氧吧!101贝考导游证考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岳麓册虽然不高,但确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名山,山上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处。
麓山寺之古,岳麓书院之深,云麓宫之清,黄兴、蔡锷墓之烈,无不令人神往。
所以也有人称岳麓山为“人文名山”。
在清风峡口,高耸着中国中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972年,创建者是当时的岳麓书院山长、大学者、教育家罗典。
过去,清风峡中遍布枫林,所以罗国营企业定亭名为“红叶亭”,又叫“爱枫亭”。
后来湖广总督毕沅觉得这里的景色十分切全诗人杜牧的那首诗《山行》,就更名为“爱晚亭”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确,到了晚秋时节,岳麓山山顶云雾缭绕,爱晚亭四周枫叶红如火、艳丽如炽,将诗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可以看到爱晚亭的全貌了。
它坐西朝东,四周山峦耸翠、怪石嶙峋,左右溪漳环绕,山、树、溪、石各展风流。
爱晚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攒尖顶亭子。
它有两套顶棚,称为“重檐”,显得气垫雄浑;它的屋顶采用四条斜脊,称为“四披”,表现稳重端庄之美;攒尖顶使得亭子有一种向心的凝聚力。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理”、重“立身”、重“中庸”、重“大一统”等儒家思想在古建筑学上的体现。
同时,亭子的檐角呈反凹曲线向上飞翘,使原来厚重下沉的有了一种活泼、飘逸的感觉。
加上丹柱碧瓦、白玉护栏和彩绘藻井,全面展现了这座百年名亭的古朴之美。
爱晚亭既是名胜古迹,也是革命圣地。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和工工作期间,经常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一起登临爱晚亭,“指点江山,激扬发字”,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当时的新民学会成员周世钊老人回忆这段时光曾经赋《踏莎行·秋日游爱晚亭》一首:碧涧鸣琴,红林供画,一山秋色多潇洒。
为寻旧迹上芳亭,早接英风忆黉舍。
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
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从头写。
正因如此,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当时的湖南大学样长李达请毛主席为亭题名,毛主席欣然提笔写下了“爱晚亭”三个大字,就是现在亭子门楣上的这块匾。
大家现在看到亭术上有副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这是爱晚亭的修建者罗典所题,表现的是爱晚亭当年的风姿。
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时,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仿建到日本,从而成为中日友好的信使。
急求关于日语的湖南长沙张家界凤凰的车上讲解导游词。
重点是民俗风情,比如赶尸、风情长沙之类,
这个太长了,复制粘贴的对你又没什么帮助,只能给你讲一个大概的轮阔,其它的细节你自己百度一下吧,我手机打字伤不起啊这样,你先把你的行程告诉我,我帮你设计一下,三年多没带团了,应该多少还记的一点。
张家界旅游攻略
如果有来生,我要去湖南张家界当压寨夫人 银行就是妇女多,三八节行里给我们女同胞们搞个旅游活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家分期分批出游。
反正是福利,当时大家都想来个境外游,可是没有批下来,可能是怕携款潜逃吧:) 国内游也好啊,但女人多的地方,连个出游地方都定不下来,后来一位女行长发话了,就武夷山和张家 界这两个地方大家选吧,想去哪,就报哪个团。
嘿嘿~张家界早就听说了大名了,武夷山又去过了,不用多想,就去张家界了!我们一批二十三个女同胞就在月底包团出发了。
接待我们的是张家界散客俱乐部的导游彪子,是个男孩子,在我们这一群三八中间,显得很腼腆,飞机先到大庸,当地导游带着一部中巴接上我们,开始了张家界之旅,大家玩得开心,我也不忘给他做个宣传,彪子的电话是1587中间是4499尾号713,如果想去的话可以找他哦。
刚刚一场寒流夹着小雨袭来,气温下降到大概在六七度左右,我们被安排住在琵琶溪宾馆,就在张家界国家森林人公园门口,环境幽静、风景绝佳。
第二天一大早,开始登黄狮寨,这条游览线是张家界旅游区的精华,是游武陵源必游之地,世有不登黄狮寨,枉上张家界之说。
导游叮嘱我们,千万要小心,当地在从前可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啊,还有什么千年何首乌都是假的,不要受骗,我们哪里还听得下去,一路向上,因不是旅游旺季,除了一些做生意的本地人,几乎没有见到什么游人,不过那些土家族的妇女手上卖的人形何首乌不知啥做的,还真像:) 一路观景一路感叹,到达海拔1200米的寨顶,顶部开阔平坦,四周都是悬崖绝壁,是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
登台四望,千百群峰和金鞭溪的碧水丹崖一览无遗,从这里可看到原始次森林及周围的天桥遗墩、雾海金龟、南天一柱等风景。
云雾在身边缭绕,简直就是仙境!一个广东籍的同 事,不断地用白话重复地感叹:哇!好靓啊!哇!好靓啊!就再也说不出来第二个形容词了:) 是啊,岁月流逝,雨水切割,形成了这峰奇、谷幽、石怪、山秀的壮丽景观。
张家界的美,美得难以言状。
要是被土匪抢了我在这美景当中当压寨夫人,也不错啊:) 趁着大家休息等着吃午餐的时间,我和一个同事钻进林中,去看看导游没有带我们去看过的地方,走到山寨的崖边,看见一个摄影者,我们俩都对摄影有兴趣就上前搭话,原来是一位摄影家我在山下买的一本图片册还有他的作品呢!他一年四季都会上来住段时间,又说如果你们再早一个星期上来就会看见雪景的,风景四季不同。
透过他的相机,好象风景更美了。
下山是从山寨的另一边下来的,途中看到一个点歌台,有两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土家姑娘准备着为游人唱民歌,我们正好累得脚软,便坐下来,大家你五元她十元的,这两个姑娘就引吭高歌起来,在如仙境的风景中,听着清脆的民歌,真是一大享受啊,听完后走人,心情愉悦,脚下都觉 得轻松了许多。
下山后,我们又开始另一线的浏览--金鞭溪。
从张家界森林公园入口向右,往前步行三百米左右就是金鞭溪的入口,全溪长
【第7句】:5公里,全溪穿行在峰峦幽谷云间,幽静异常,溪水明净如镜,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人沿清溪行,胜似画中游。
导游对着每座山每 块石,都能讲出一大段故事来,听说西游记当年也曾在这取过景呢。
沿溪一带树林茂密,凉气逼人,好彩多带一件外服,上午爬山,下午走路,好多人已经受不了了,同队中竟然还有人穿高跟鞋的!路上有抬滑杆的当地人跟着,后来大多数人都坐了上去了,也算给当地经济做贡献吧。
走到一处四周峰岩奇秀,溪流潺潺,竹茂树森,奇峰石壁间一个芳草萋萋的绿洲,几条山溪切割出东南西北四道山门。
置身其中,但见水在山间流,人似水中游,导游说这里地处武陵源中心,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大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的西大门。
金鞭溪、索溪、鸳鸯溪、龙尾溪四条溪流,在这块不足200平方米的山谷盆地里盘绕汇流。
人称水绕四门。
可称天下绝景。
大家在美景中坐下来休息,导游接了个电话说,我们返程的飞机取消了,要从长沙返深圳。
天子山与黄龙洞两个景点只能二选一了,大家顿时炸开了,没办法,女人多的地方就这样,很快两派形成,一帮想去黄龙洞,一帮想去天子山,我认为来张家界看的就是山,如果要看洞就要去广西。
后来支持我的占多数,导游决定第二天上天子山。
有几个有情绪的或者嫌太累的就在 宾馆呆着了。
我们依然充满激情。
冒雨上了天子山, 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五十六米。
它集奇、险、秀、幽、野于一体,尤以石林、云海、霞日、冬雪为其奇观。
那一片片石林,千姿百态,或如刀枪剑战森立刺天,或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弥漫于山腰谷底的云雾,变幻莫测,时而涌若滚滚波涛,时而飘若缕缕游丝。
朦胧迷离像一幅山水图;还有神堂湾、御笔峰、仙女献花、点将台等众多的胜景,披着神秘的面纱,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山顶有个贺龙公园,中间有贺老总高大的雕像,铜像背负青山,面壁神堂湾,凝重、壮严、和谐地统一在青山绿水的画图中,逼真再现了贺龙元帅的鲜明形象:浓眉大眼,八字胡须,右手小臂提起,握着烟斗,微笑注视着家乡石峰峭壁。
身旁一匹好征的战马,昂起头颅,似乎在等待主人扬鞭踏上征途。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功绩卓著,历经沧桑。
为了拍照,我爬上一个围栏间的石柱,摆了几个靓pose,下来之后,一阵风吹散脚下的云雾,原来刚刚站的围栏之外就是绝壁,顿时脚软:) 下山时,看见山谷中数十座错落有致的秀峰突起,遥冲蓝天,此景变化万千,云雾涌动御笔峰时隐时现。
之后,因改道长沙,意外收获了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长沙马王堆和岳麓书院。
在长沙登机之前的几个小时,我们这帮三八们又进行了一次疯狂购物:) 回来的一段时间都在体会在张家界的感觉,当时在爬黄狮寨的时候,在山路上静静的,只有我一个人在行走。
只听到自己的呼吸,那种感觉真的好舒服
如果还有土匪,我愿意去当一位压寨夫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