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导游词500字
精选长沙导游词400字一
长沙市,简称长,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同时也是湖南的省会,我的家乡。
山水洲城是大自然赐予长沙最宝贵的礼物。
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写下了太多美好的华章:诗圣杜甫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千古绝唱;宋代张轼、朱熹在岳麓书院两度教学;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驻足于橘子洲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 一提到长沙,人们就自然想到橘子洲头、湘江风光带。
橘洲,有人说它是一幅画,桃李争春,渚清沙白,橙黄桔绿,素裹银装。
橘洲,有人说它是一首诗,来往天流天地外,天下古今人物是非中。
发思古幽情,主大地沉浮。
橘洲,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是长沙人民的骄傲。
湘江风光带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风光,环境优美,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
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说到长沙,自然也少不了美食。
湘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
今日长沙的特色小吃早已闻名于世:麻辣小龙虾、铁板鱿鱼、臭豆腐、酸辣粉……吃在长沙,口舌生津,“食”尚之趣,如“吃”如醉。
在星城的街头巷尾,有多少传统小吃让人在等待,又有多少新潮小吃让人企望。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变迁,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同时,马路两旁也是绿树成荫,我们如同住在花园里。
笔直、宽敞的大道清洁、干净,城市的交通日新月异,新建的营盘路隧道使城市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武广高速加速了中部地区与沿海城市经济的交往,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即将建成的城市地铁和轻轨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正式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带动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
曾被报刊评价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将给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些后来者刻骨铭心的启示。
”相信长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美丽星城——长沙。
浏阳河导游词500字
橘子洲导游词 四面环水,洲上林木众多,远看如一艘墨绿色的巨舰,逆水扬波护卫着长沙古城。
它西望岳麓,东临城邑,南北长5km,东西宽50~200m,总面积近70hm2,是国内最著名的江心洲,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河绿洲。
洲上盛产美橘,故名橘洲,自古以秀丽风光、悠久历史著称,是宋代著名的“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所在。
橘洲“五六月间无暑气”,是一处消夏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常来此地游泳漫步,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
现橘子洲已辟为公园,植有柑橘千株,每当秋收季节,橘果累累;建有亭廊,公园中耸立着一块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碑上篆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橘洲中部的两侧建有天然游泳场;洲上有公路纵贯南北。
市政府拟将此地建成一个集园林、旅游、娱乐、体育、文化、商贸于一体的多功能国际性观光文化名胜区。
规划中的景区分为“二廊七园”:十里湖湘文化廊、十里水上游乐廊、万橘竞秀园、回归自然园、来者谐乐园、购物美食园、健身益寿园、风情度假园、野外生活园,拟投资20亿元。
南岳衡山的导游词四百字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源风景区的东部,西与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毗邻,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共 有200多个风景点,它以山奇、水秀、“桥”险、洞幽著称于世。
其西有西海景区、天然植物园景区、十里画廊景区;南有百丈峡景区、宝峰湖景区、别有洞天景区;东有地下溶洞景区、一线天景区、白虎堂景区等。
??西海景区与桑植县天子山毗邻,是一个奇特的石林海洋。
攀缘72级人工天梯入天台俯瞰群峰和云海,确使人激动不已。
??十里画廊景区有三步一景之称,这里层层叠叠的岩峰个个显示出奇妙的形态;如“天狗望月、“猴王了哨”、“寿星迎宾”等石景,其中“众女拜观音”造型尤为逼真。
??宝峰湖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风景极其秀丽。
宝峰湖尾鹞子山上建有“湘西大观园”,是了解湘西民俗民情的理想场所。
??自索溪峪始,顺索溪东下7公里,溪北有一黄龙洞,洞长10公里,洞里有两条河,3道瀑布和3个石景大厅,最大的石柱高30米,粗9米。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东北方向,与天子山紧密相连,总面积147平方公里。
保护 区内200多个景点星罗棋布,主要有宝峰湖、黄龙洞、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等景区。
索溪峪,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
这里洞穴奇异,峡湖倚天,飞禽走兽多,植物种类全。
景观独特,可以连片 纵观,也可以分园细览,可谓景中有景,园外有园。
索溪峪,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
这里洞穴奇异,峡湖倚天,飞禽走兽多,植物种类全。
景观独特,可以连片 纵观,也可以分园细览,可谓景中有景,园外有园。
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
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
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宫殿黄龙洞,天然浮雕罗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十里画廊,碧波荡漾的宝峰湖,充满传奇色彩的百丈峡,以及太虚幻境般的西海云雾,一刚一柔、形态风格迥异的鸳鸯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 索溪峪,原属常德地区慈利县,1988年8月武陵源区政府成立后划归武陵源管辖。
索溪峪的景观,以山水为依托。
不仅山奇、水秀,而且桥险、洞幽。
有十里画廊、西海、百丈峡、宝峰湖、黄龙洞等游览点200多个。
由于处于砂岩与石灰岩交接处和峰林地貌比较发育,索溪峪的山没有张家界那么峭峻,但却也巍巍层列,站在索溪镇或进入“十里画廊”、“西海”等观景区,只见深沟幽谷中的石峰,一座簇拥着一座,绵延一、二十里,尤如一幅水墨长卷,煞是壮观。
山坳溪水旁,农舍散落,鸡犬啼鸣,房顶的炊烟凫凫,屋旁亭亭修竹,使得这里雄奇中透着清秀,幽深中带着恬淡,粗犷中含着娇媚,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索溪峪的水,也有另一番风韵,神堂湾潜流飞瀑,一泻直下,轰如惊雷,翠若碧玉。
素有“人间瑶池”美称的高峡平湖宝峰湖,湖光潋艳,波平如镜。
湖崖峰峦高耸,湖内群山倒映。
还有无数汩汩小溪,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沥叮咚之声,不绝于耳,信步漫游,悠然自得,情趣盎然。
桥险,是索溪峪的一独特景观。
索溪峪境内各种形状的险桥很多,其中尤以百丈峡的交锋桥和十里画廊猢猴乐园西侧仙女洞口处的自生桥为最有特色。
据有关史料记载,交锋桥建于宋代,全长约60余米,只有一个独拱,全用岩石堆砌而成,天衣无缝,独具一格。
自生桥又名仙女桥,横跨于两座高耸入云的石峰之间。
该桥全长约有26米左右,宽却不足2米,厚也不过30至40公分。
桥两头的岩石夹缝中,青松傲立,从桥上往下俯视,满目岩壑深谷,令人不敢出足前行。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民间有如下的传说: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向大坤起义兵败,被朝廷派兵追至绝崖之上,前无进路,后有追兵,正在危亡之急,忽有仙女飘然而来,抛出一白色绸带化成一座石桥,帮助向王躲进了神堂湾,摆脱了官兵的追杀。
自此,探险者莫不纷纷而至,一为察看当年向王天子留下的遗迹,二想亲身体验一下该桥的险峻。
索溪峪还是一个地下有不少溶洞的世界。
据有关部门勘察,索溪峪共有大小溶洞59个,目前开放的有黄龙洞、骆驼洞、观音洞、金鸡洞、仙女洞、牛耳洞等。
其中黄龙洞为中国大陆第二大长洞,总长20余里,内有两层水洞,两层旱洞,分一个水库,两条阴河,两处瀑布,四个深潭,十三个厅堂,数十座山峰,故有“洞中乾坤大,地下别有天”之称,游人至此,无不谓为奇观。
索溪峪风景区 索溪峪,西南紧连张家界,西北毗邻天子山,面积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点二百多处。
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
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
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宫殿黄龙洞,天然浮雕罗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十里画廊,碧波荡漾的宝峰湖,充满传奇色 彩的百仗峡,以及太虚幻境般的西海云雾,一刚一柔、形态风格迥异的鸳鸯 采药老人 瀑 ......无不令人留 连忘返。
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 秀丽山水--索溪峪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源的东部,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的所在地。
这里以奇峰秀水、钟乳洞和深壑著名。
主要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十里画廊、西海、百丈峡、神堂湾、索溪等。
索溪峪景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区内约有2000多座独具特色险峰。
乘车至军地坪,可由此向三个方向展开游览。
东南向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索溪、观音洞、宝峰山和百丈峡等。
黄龙洞位于军地坪东,两层水洞与两层旱洞上下参差交错,洞内长廊很多,主洞与各支洞长度总和达10余公里。
黄龙洞最大的天然大厅面积达
【第1句】:6万平方米,著名的龙宫面积达
【第1句】:2万平方米,龙宫中之龙玉宝座高达12米,一根钟乳玉柱高21米,围径0.4米。
被称为定海神针。
黄龙洞中之地下阴河可行船,在船上观看洞中景色成为一大特色。
黄龙洞中千姿百态的石柱、石笋、石瀑、石花等,为游人构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伴之各色灯光照耀,使人如游仙境,一派醉人的景象。
索溪白水绕四门处始向东流去,两岸景色秀丽。
索溪峪亦因此得名。
由军地坪向南行,约3公里至宝峰湖,沿悬崖上登至峰顶即可见宝峰湖,这是一个处于山峰之上的高山湖泊,有人拿之与长白山天池相比,认为不稍逊色。
宝峰湖水由高处向低处泻落,便形成了宝峰瀑布,瀑布不大,但落差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层层叠叠,形成一种参差美。
湖中小岛及四周的屏峰形成许多佳景,泛舟宝峰湖,一览山光水色、高天流云、绕峰弥雾,顿觉心旷神怡,如堕缥缈仙境。
宝峰湖现已建成公园,除游湖泛舟、登山观瀑外,新兴了水上游乐,动物观赏等项目,颇值游览。
宝峰山上建有灵贞观,这座武陵源保存最完整的古庙始建于宋朝。
宝峰山是座海拔1200多米的山峰,矗于峰上的灵贞观就显得有些“卓异而立”,庙旁有一块悬于万丈深渊之上的石板,称舍身岩,还有一眼泉,称神泉。
西北向景点是著名的西海。
由军地坪至叶家岗后,由此登山,便可见到若海涛般起伏的西海峰林起点。
这一路上可见到睡美人、天然植物园、回音壁、骆驼峰、天台等景点。
天台是此段景点的最佳景致,耸立的山峰高达1000余米、有人工天梯通向峰顶,登上峰顶再观西海,便可饱览野茫茫的西海峰林胜景,但见云雾缈缈中,千千万万座山峰比肩而立,形成山峰的海洋,风光如画,让人不胜感慨。
索溪峪位于武陵源的东部,西与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毗邻,因索水自水绕西门处始向东流去而得 名。
它与天子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紧紧的相连,一脉相承、一水流贯且都同属喀斯特砂岩峰林地貌群。
索溪峪风景区风景奇特、门类齐全,山石、森林、湖瀑、溶洞、云海、珍禽异兽等溶为一体,以奇峰秀 水、钟乳洞和深壑著名。
其主要景区有西海景区、天然植物园景区、十里画廊景区;南有百丈峡景区、宝峰 湖景区、别有洞天景区;东有地下溶洞景区、一线天景区、白虎堂景区等。
现开放的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 、猕猴园、西海、十里画廊、百丈峡等,尤其以黄龙洞、宝峰湖、西海等景点为武陵源风景区精品中的精品 ,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共有200多个风景点 索溪峪,是土家语音译;这三个寨按其意为:“so”一雾,“t”一大,“jeu”一山庄,连起来就是“雾大的山庄”。
索溪峪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东北部,总面积25,400公顷,武陵源区人民政府驻地军地坪在此景区中心。
景区于1982年2月设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面积3640公顷)。
有公路分别与张家界市城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通,并与慈利至长沙公路连接。
景区内以军地坪为中心,已开通至各小景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多条车行游道,全程
【第54句】:3公里。
兴修了绿喁山庄—天子山、十里画廊—卧龙岭—西海、天台宝峰桥、鹰窝寨—宝峰湖游船码头等高标准步行游道,总长
【第9句】:4公里。
景区呈盆地状,四周高,中间低,山、丘、川并存,峰洞、湖俱备。
峰秀、谷幽、水碧、洞奥为其景观的主要特征。
现已开发小景区8个,即西海、十里画廊、水绕四门、百丈峡、宝峰湖、黄龙洞等。
岳麓书院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
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大门口)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
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
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365kUaIle.cN(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
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赫曦台上,“寿”、“佛”字前)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
“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
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
赫曦
,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
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
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这一天,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
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 ,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
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
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
刷
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
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
为了弥补过失,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
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
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
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大 门)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
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
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
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
在古代,书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学,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书院的院长之所以被称为山长也就是这样来的。
(二门)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
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教学斋•半学斋) 穿过二门,我们便进入了院内,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
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
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等人均住在这里。
(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实事求是”源于,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
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思想的精髓。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
“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
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
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
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
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
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
古代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不由得我们产生了敬意,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上联是: 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是: 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
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请看这块“岳麓书院学规碑”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校规,为清乾隆年间所刻,共有9行18条,其中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进如何为学的。
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3月16日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曾认真地阅读了碑文,认为部分条款对于今天的学生仍有借鉴作用,离开的时候,还特地托有关部门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
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御书楼) 好的,讲堂的讲解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
可能有人会问了:御书楼不是在讲堂后面吗
自私到了讲堂往前就没路了
大家请跟我来,其实路就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你会发现后面其实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
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
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轩•时务轩•三绝碑) 参观守御书楼,我们来到书院风景绝佳的地方——百泉轩,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
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穿过园林后,我们便来到了时务轩,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为了配合维新运动,同时也为了推进湖南的新政,在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终于获得朝廷的批准,在长沙小东街设立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在此主教,主要传播变法的理论,娈法运动失败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改为求实书院,后改为湖南大学堂,次年并入岳麓书院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22年回到长沙后,到小东街寻访时务学堂旧址,那时,距时务学堂的创办已经有26年了,原址已改为旅馆,房屋虽在,但已面目全非,旧时的学生和老师们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提笔写下了“时务学堂旧址”以示纪念。
经过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梁公的手迹最终还是到了这里,并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纪念。
在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北海三绝碑”。
因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历代想得到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来拓取,因方法不对,使这一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文庙•祠堂)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
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
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
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
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名胜古迹导游词400字
杭湖是我国十大名胜之一,面积5.6公里。
西湖旧称武林水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站在西湖岸边,胸中顿觉朗然:满眼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环绕着绵延起伏的山峦。
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繁花似锦,芳草如碧,曲径风荷,树影斑驳。
经过历代装点,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等自然之胜与左刹、丛林及园林艺术家的雕凿融为一体。
早在南宋年间,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们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种桃柳。
每当春天的黎明时刻,月落星稀,晨钟初响,悠扬悦耳。
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晓霭迷茫;放眼晓雾中的湖光山色,耳闻百鸟和鸣的啾啾之声,使人飘飘欲仙。
断桥残雪,是神话《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定情的地方。
断桥是白堤与陆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桥,由于神话传说,使它家喻户晓。
断桥两旁,桃披红云,柳笼绿雾,香风送爽,波光摇翠。
待到冬末积雪末化时,这里又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苏东坡治理西湖后,作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
塔状如花瓶,浮漾水中。
塔面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
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火,水面上就会映出很多月亮。
其景扑朔迷离,忽兮晃兮,胜似仙境。
杭州为吴越古都,又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人物辈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和传诵千古的诗篇,与西子湖畔大量名胜古迹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谨墓等,互为印证。
另外,还有游客必往的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构成以西湖为主体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妩媚的美姿,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朋游人
写一篇介绍茶峒的导游词400字
边城茶峒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 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
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
为与国内其它以边城为名的地方相区别,媒体常以边城茶峒指称该地。
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自然美景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
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离开花垣县城25公里地,在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
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人文历史沈从文与边城以《边城》为代表,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文学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而茶峒的风俗民情正符合这种人生哲学。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首语,茶峒的风土人情也由此逐渐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并最终在《边城》发表后的七十一年即2005年更名为了“边城”,这怕是沈大师始料未及的。
历史沿革边城茶峒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嘉庆七年(1802),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420个垛口。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残兵败奖经此地逃往四川。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也是从这里推进大西南。
解放后,城墙城门虽被毁坏,但翠翠岛、吊脚楼、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
近年来,建起了34级石级石头台阶组成的近万米沿河观光带。
如今茶峒旧貌换新,城内有吊脚楼,城边有河,河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碑,碑中有文,成为闻名世界的边城。
2005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
传统民俗如今茶峒还是老习惯,每逢农历w五、十赶集,叫赶“边边场”。
早上八、九点钟,三省边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汇集。
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像节日出门做客似的,经过收拾打扮,特别是青年妇人,一律盛装,胸前的银饰和耳上的大耳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当然,也有不少穿T恤、牛仔裤,脚蹬“松糕鞋”的新潮少男少女。
中午时分,集市进入高潮。
这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集市上除了百货、土产摊档各色货物斑驳杂陈之外,有拔牙的游医,占卦的相士,照相的,补锅的,阄鸡的,甚至还有最古老的染布缸。
也有个别赤膊短裤的壮汉,肩扛长管火铳,高挑几只羽毛斑斓的野鸡,昂昂然在人丛中穿行。
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熟食摊档,柴火灶烟火四燎,大汤锅沸腾翻滚。
男女老少围拢周边,手捧大碗满头大汗吃辣椒米粉。
茶峒的“边边场”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然人文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
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离开花垣县城25公里地,在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
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旅游信息交通指南茶峒地处湘西州花垣县西北边境,距县城25公里,北临张家界荷花机场(距离147km),东临铜仁机场(距离120km),南靠枝柳铁路吉首站(距离71km),西靠渝怀铁路秀山站(距离50km),更有吉茶、张花高速以及G20
【第9句】:G319国道在县城交汇,自古以来有西南门户之称,是湘黔渝三省(市)边区重要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航班:可乘飞机到长沙下,在长沙有直接去茶峒的大巴。
火车:这是相对便捷的方式。
坐火车到吉首下,出站后乘坐到花垣的车,或者打车去汽车西站换乘去花垣的巴士,到边城公园或者凉水井下车,再转乘去茶峒的公交。
汽车:张家界汽车站——花垣汽车站。
每天一班,13:40——17:40,票价47元,到达后可换乘去茶峒(边城)的中巴,票价10元以内。
美食信息在茶峒当地的农家饭庄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茶峒菜,菜品美味且价钱也不高。
这些美食有米豆腐、血粑鸭子、苗家酸鱼、凤凰腌罗卜、苗家菜豆腐、苗家酸菜豆腐汤等。
碰到农历二、八还可以赶“边边场”,很是热闹。
在这里可以吃到油炸河蟹、口味龙虾、蒿草粑粑、油炸水蜈蚣、血粑鸭、大锅盘鳝、油炸竹虫、焖田螺、松脆蜂蛹、麻辣知了等地地道道的湘西菜,价格也不贵,每道菜不超过20元。
最佳旅游时间最佳旅游时节:4月—10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67133.html
